儒勒·凡尔纳,法国小说家,科幻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一生写了六十多部科幻小说,总题为“奇异的旅行”。他以大量著作和突出贡献,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本书是作者重要作品之一,描述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和内莫艇长在海底深处旅行的故事。他们游历了世界许多海洋,看到无数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全书悬念迭生,知识广博而丰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底两万里(精华版)/名著名译插图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儒勒·凡尔纳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儒勒·凡尔纳,法国小说家,科幻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一生写了六十多部科幻小说,总题为“奇异的旅行”。他以大量著作和突出贡献,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本书是作者重要作品之一,描述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和内莫艇长在海底深处旅行的故事。他们游历了世界许多海洋,看到无数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全书悬念迭生,知识广博而丰富。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科幻小说,于一八七○年问世,暨今已逾百年,而仍能以多种文字的各种版本风行世界,广有读者,仅此一端,即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吸引力之大。小说由四个半人和一艘潜水艇构成,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纵横海底两万里,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故事,展现出一幅幅画面;故事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画面多姿多彩,气象万千。 目录 第一部分 一 飞逝的巨礁 二 赞成与反对 三 “悉听尊便,先生!” 四 内德·兰德 五 漫无目的的航行! 六 全速前进 七 种类不明的鲸鱼 八 动中之动 九 内德·兰德发火 十 海洋人 十一 “鹦鹉螺”号 十二 一切都用电 十三 几组数据 十四 黑水 十五 邀请信 十六 漫步海底平原 十七 海底森林 十八 太平洋下四千里 十九 瓦尼可罗群岛 二十 托雷斯海峡 二十一 在陆地上的几天 二十二 尼莫艇长的闪电 二十三 强制性睡眠 二十四 珊瑚王国 第二部分 一 印度洋 二 尼莫艇长的新建议 三 一颗价值千万的珍珠 四 红海 五 阿拉伯隧道 六 希腊群岛 七 四十八小时穿越地中海 八 维哥德 九 消失了的大陆 十 海底煤矿 十一 马尾藻海 十二 抹香鲸和长须鲸 十三 大浮冰 十四 南极 十五 大事故还是小插曲? 十六 缺氧 十七 从合恩角到亚马逊河 十八 章鱼 十九 墨西哥湾暖流 二十 北纬47度24分,西经17度28分 二十一 大屠杀 二十二 尼莫艇长最后的话 二十三 尾声 试读章节 一八八六年出了一件怪事,出现了一种没人说得清楚、也无从解释的现象,大家可能还都记忆犹新。且不说种种流言使港口居民惴惴不安,令内陆公众惊诧不已,就连那些在海上讨生活的人也都大大地受了震动。那些从事大宗买卖的商人,船主,船长,打鱼的,各国的海军军官,以及欧美两大洲的各国政府,对这件事都表示了高度关注。 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有不少船只在海上碰到过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很长的梭形物体,有时还闪着磷光;和鲸鱼相比,这个“庞然大物”体积要大得多,动作也快得多。 有关这个巨大物体出现的情况,不同船只的航海日记上记得相当一致:那个东西,或是那个动物,呈现的是一样的外形,活动起来是一样的神速,动力同样惊人地强大,似乎生来就具有特别的活力。假如这是一种鲸类动物,比起到那时为止科学上进行过分类的鲸类来,它的个头要大得多。无论是居维叶、拉塞佩德,还是迪梅里先生和卡特拉法热先生,都不会承认这种庞然大物的存在——他们只承认见过的东西,即所谓经他们这些学者的法眼审视过的东西。 保守的估计,认为这个东西长二百英尺;夸张的估计,说它有一海里宽,三海里长。把这两种估计都撇开,在多次观察所得的结果里取其中,我们也可以肯定,这种庞然大物的个头,比鱼类学家迄今为止所见过的要大得多——假如这种东西果真存在的话。 然而,这东西果真存在,事实本身已经不容否认;根据人喜欢相信神奇事物的习性,我们就会明白,这种不可思议的事物一旦出现,会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什么样的轰动。至于把此事斥为无稽之谈,这种做法不足为训。 实际上,一八六六年七月二十日,加尔各答一伯纳克轮船公司的汽船“希金森总督”号,在距澳大利亚东海岸五海里处就碰上过这个会动的大家伙。一开始,巴克船长以为是碰到了一座不熟悉的礁石,他甚至还打算对这座礁石的准确位置进行一番测量呢;但就在这时,从那个奇怪物体身上喷出了两根一百五十英尺高的水柱,呼啸着冲上了天空。这样看来,除非这座礁石上有间歇性喷泉,不然的话,“希金森总督”号汽船碰上的就确确实实是某种水生哺乳动物了。这是一种到那时为止尚不为人所知的动物,能用鼻孔喷出夹杂着空气和蒸汽的水柱。 同年七月二十三日,西印度一太平洋轮船公司的“克里斯托巴尔。科朗”号汽船,在太平洋上也看到了相似的东西。这就是说,这条异乎寻常的鲸类动物能够以惊人的速度从一个地方游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希金森总督”号和“克里斯托巴尔·科朗”号是在两个相距七百古海里的不同地点看到它的,而时间只隔了三天。 十五天之后,在距离“克里斯托巴尔·科朗”号看到那个庞然大物两千古海里的地方,国家轮船公司的“爱尔维修”号和王家邮船公司的“香农”号,在美洲与欧洲之间的大西洋上一处海域迎面近舷对驶的时候,同时看到了那个怪物,那里是北纬42度15分,西经60度35分。通过这次共同观察,估计这只哺乳动物的身长至少在三百五十英尺以上,因为,尽管“爱尔维修”号和“香农”号船身都有一百米长,和这只哺乳动物相比,身形还是小了些。但是,经常出没于阿留申群岛海域库拉马克岛和乌穆居里克岛的鲸鱼,最大的,身长也只有五十六米,从来没有超过这个身长的。 这样的报告一份接着一份。横渡大西洋的“佩雷尔”号最近所做的观测,走依兹芒航线的“埃特纳”号和那个怪物的相撞,法国“诺曼底”号驱逐舰上的军官们所做的记录,海军准将菲茨一詹姆斯的参谋部在“洛德·克莱德”号上测到的准确方位,都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在一些国家里,生性幽默的人拿这件事开玩笑,但那些严肃务实的国度,如英国、美国和德国,对这件事都极度关注。 在各大中心城市,这个怪物成了时髦话题:咖啡馆里有人津津乐道地说它,报纸上有人嘲弄它,还有人把它搬上了舞台。小报碰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任意编造谣言。各种想象出来的巨大动物在报纸上再次出现,从极北地区可怕的白鲸“莫比·狄克”,到斯堪的纳维亚神话里硕大无朋的海妖,应有尽有。斯堪的纳维亚神话里的海妖能用触角把一条五百吨重的船缠住,拖下海底深渊。有人甚至引经据典,搬出亚里士多德和老普利尼的观点,这两个人都认为世上存在着怪物;接着又提到彭陶皮丹主教的挪威故事,保尔·赫格德的游记,最后还抬出了哈林顿先生的航海报告。哈林顿先生的诚实是不容怀疑的,他肯定地说,一八五七年他在“卡斯蒂朗”号上看到过一条大蛇,那条蛇到那时为止只在旧时的北极探险船“立宪”号行经的海面上出没过。 于是,在学术团体里和科学杂志上,信其有的人和怀疑派之间的一场没完没了的论战爆发了。“怪物问题”使人头脑发起热来。信奉科学的记者和信奉神灵的记者斗了起来。在这场有纪念意义的论战中,挥洒了大量墨水,有几位甚至还洒了几滴鲜血,因为,他们从海蛇谈起,最后展开了最为严重的人身攻击。 论战进行了半年,双方各有胜负。各类小报连篇累牍,对秘鲁地理研究所、柏林皇家科学院、不列颠联合会和华盛顿史密斯协会等学术团体发表的论文,对《印度群岛报》、穆瓦尼奥本堂神甫主办的《宇宙》杂志和彼德曼主办的《消息报》上进行的讨论,对法国和外国各大报刊上的科学专栏文章,进行了无情的抨击。怀疑论者引用了林奈的一句话,小报那些才华横溢的作者戏谑地模仿了这句话,对“大自然界不制造蠢货”的说法,确实起到了支持作用;他们恳请当代人不要违背大自然,去承认有什么海妖、海蛇、白鲸“莫比·狄克”,不要相信那些头脑发热的水手们的胡言乱语。最后,在一张令人生畏的讽刺幽默型报纸上登出了一篇文章,是该报最受读者欢迎的编辑撰写的,这位编辑像希腊神话里的英雄希波吕托斯似的,给了那个怪物最后一击,在众人的哄笑声中结果了它的性命。才智战胜了科学。 在一八六七年的头几个月里,怪物似乎已经被埋葬,不可能死而复生,问题好像已经解决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新发生的一些事又摆在了公众面前。这一次,涉及的已经不再是个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而是一项须要避免的真实而严重的危险。问题的性质变了。那个怪物又变成了小岛、礁石和暗礁,不过是个能飞逝的暗礁,难以确定,让人琢磨不透。 一八六七年三月五日夜,正行驶到北纬27度30分和西经72度15分海域的蒙特利尔大洋公司的“莫拉维扬”号汽轮,右舷尾部碰上了一块岩石。没有一张海图标明过这片海域有这么一块岩石。“莫拉维扬”号是一艘四百马力的汽船,借着风力,当时正以每小时十三节的速度行进。毫无疑问,如果不是船体质量上乘,就会被撞裂,“莫拉维扬”号可能也就带着从加拿大运来的二百三十七名乘客葬身海底了。 意外发生在清晨五点左右,正是日出时分。航向值班员们急忙冲向船尾,全神贯注地察看洋面。洋面上什么也没有,只在三链以外的地方有个已经碎成了浪花的旋涡,犹如平静的洋面受了重重的一击。准确地测量了这个地方的位置以后,“莫拉维扬”号继续航行,表面上看不出受到了损坏。船是碰到了暗礁呢,还是碰上了遇难船只的残骸?不得而知。不过,在干船坞检查了船的吃水线以下部分之后发现,部分龙骨被撞碎了。 这起就其本身来说十分严重的事件,如果不是三个星期以后在相同的情况下再次发生,可能也就像其他事情一样,被人忘记了。仅仅因为这第二次相撞中受害船只的国籍不同一般,被撞船只所属的公司赫赫有名,这件事才造成轰动。 名闻遐迩的英国船主丘纳德,是个尽人皆知的人物。这位精明的实业家于一八四。年开办了一家邮船公司,用三艘四百马力、一千一百六十二吨的外轮驱动木船,往来于利物浦和哈利法克斯之间,从事邮递业务。八年之后,公司的设备增加了,有了四艘六百五十马力、一千八百二十吨的船;过了两年,又增加了两艘马力更大、吨位更高的船。到了一八五三年,丘纳德公司传递快件的特许权延期以后,他又陆陆续续地增加了一些设备,添置了“阿拉伯”号、“波斯”号、“中国”号、“斯科蒂亚”号、“爪哇”号、“俄罗斯”号,这些都是速度一流的船,也是最大的船,是“大东”号以后下海的最大船只。这样,到了一八六七年,丘纳德公司就拥有了十二艘船,八艘外轮驱动的,四艘螺旋桨驱动的。 …… P1-5 序言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于一八七0年问世,暨今已逾百年,而仍能以多种文字的各种版本风行世界,广有读者,仅此一端,即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吸引力之大。主张书不及百岁不看的读者,是大可放心一阅的。 书中人物寥寥,有名有姓的只有四个半——“亚伯拉罕·林肯”号驱逐舰舰长法拉格特,只在小说开头部分昙花一现,姑且算半个;内景只是一艘潜水艇。但就是这么四个半人,这么一艘潜水艇,在将近一年的时问中,纵横海底两万里,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故事,展现出一幅幅画面;故事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画面多姿多彩,气象万千。这样一部小说,读来既使人赏心悦目,也令人动魄惊心。 故事并不复杂:法国人阿罗纳克斯,一位博物学家,应邀赴美参加一项科学考察活动。其时,海上出了个怪物,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科考活动结束之后,博物学家正准备束装就道,返回法国,却接到美国海军部的邀请,于是改弦更张,登上了一艘驱逐舰,参与“把那个怪物从海洋中清除出去”的活动。经过千辛万苦,“怪物”未被清除,驱逐舰反被“怪物”重创,博物学家和他的仆人以及为清除“怪物”被特意请到驱逐舰上来的一名捕鲸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虏!“怪物”非他,原来是一艘尚不为世人所知的潜水艇,名“鹦鹉螺”号。潜艇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内莫从此永远不许他们离开。阿罗纳克斯一行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十个月之后,这三个人终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脱,博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海底两万里》写的主要是他们在这十个月里的经历。 《海底两万里》已经有几种中译本,“两万里”也就成了个约定俗成的说法;究其实,这里的“里”指的是法国古里,而古法里又有海陆之分,一古海里约合5.556公里,一古陆里约合4.445公里;既然是在海底周游,这里的两万里,理应为两万古海里。如此说来,他们在海底行驶的路程,就应该在十一万公里以上了。这是要说明的。 十一万公里的行程,是个大场面,一路所见,可以说无奇不有。谁见过海底森林?谁见过海底煤矿?谁见过“养”在贝壳里、价值连城的大珍珠?当了俘虏的阿罗纳克斯和他的朋友们都见到了,而且曾经徜徉其间。他们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兰德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在红海里追捕过一条濒于绝种的儒艮,儒艮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他们在大西洋里和章鱼进行过血战,一名船员惨死;这些场面,都十分惊心动魄。此外,书中还描写了抹香鲸如何残杀长须鲸,“鹦鹉螺”号潜艇又是如何杀死成群的抹香鲸的,那情景也十分罕见。 阿罗纳克斯是个博物学家,博古通今,乘潜艇在水下航行,使他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他和他那位对分类学入了迷的仆人孔塞伊,将这些海洋生物向我们做了详实的介绍,界、门、纲、目、科、属、种,说得井井有条,使读者认识了许多海洋生物;阿罗纳克斯还把在海洋中见到的种种奇观,一一娓娓道来,令读者大开眼界,知道了什么是太平洋黑流,什么是墨西哥暖流,飓风是怎样形成的,马尾藻海又是什么样……我们知道珊瑚礁是怎样形成的吗?知道海洋究竟有多深吗?知道海水传播声音的速度有多快吗?这一类知识,书中比比皆是。 “鹦鹉螺”号也曾遇险,在珊瑚礁上搁过浅,受到过巴布亚土著的袭击,最可怕的是,在南极被厚厚的冰层困住,艇内缺氧,艇上的人几乎不能生还。但是,凭着潜艇的精良构造和艇长的超人智慧,种种险境,均被化解,终于完成了十一万公里的海底行程。 凡尔纳时代,潜水艇刚刚面世,还是一种神秘的东西;“鹦鹉螺”号艇长内莫又是个身世不明之人,他逃避人类,蛰居海底,而又隐隐约约和陆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种特殊联系。凡此种种,都给小说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既是小说,人物当然是虚构的,作家给“鹦鹉螺”号艇长取的拉丁文名字,更明白无误地指出了这一点——“内莫”,在拉丁文里是子虚乌有的意思。但这并没有妨碍作者把他描写成一个有血有肉、让读者觉得可信的人物。 本书作者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法国科幻小说家,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他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和丰富的想像力。他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一炮打响,引起轰动,使他成了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后来一发而不可收,又写了一系列科学幻想冒险小说,卷帙浩繁,不下六七十种,被收入一套名为《奇异的旅行》的丛书。《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著名三部曲的第二部,前有《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后有《神秘岛》。作者想像力丰富,文笔细腻,构思奇巧,其作品既引人入胜,又很有教育意义,适合各种年龄的读者。而且,凡尔纳的幻想不是异想天开,都以科学为依据;他所预见到的很多器械,后来都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实有之物。 译 者 二00四年三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