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修订版)》真实还原了亲子互动情境,将孩子在教育、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一网打尽。
作者金小格本身是一位儿童心理咨询师,她同时也是一位非常爱孩子的母亲。这一双重身份使得这本书既有咨询师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有一个家长感同身受的生活实际。权威,实用,同时又贴近读者的需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修订版) |
分类 | |
作者 | 金小格 |
出版社 |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修订版)》真实还原了亲子互动情境,将孩子在教育、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一网打尽。 作者金小格本身是一位儿童心理咨询师,她同时也是一位非常爱孩子的母亲。这一双重身份使得这本书既有咨询师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有一个家长感同身受的生活实际。权威,实用,同时又贴近读者的需要。 内容推荐 你会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吗?你经常拿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吗?因为爱孩子,所以像保姆一样替孩子包办一切吗……你曾经想过这些行为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吗? 生养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教育孩子却不是天生会行的。父辈们传习下来的经验,可能是错的,习惯的方法却不一定能达到目的。 在《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修订版)》中,金小格老师结合她多年在家长咨询和儿童教育指导方面的实践经验,汇集了69个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禁忌行为,从最贴近孩子心理,最符合众多父母教育的角度,做出权威、细致可行的指导!让家长不出家门,就能获得69堂生动的儿童教育指导。《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修订版)》把对孩子自发的教育变成自觉的教育。 目录 妈妈,我不是你的玩具娃娃 喜欢强势控制孩子 老是给孩子开“空头支票” 妈妈的阴晴脸 在孩子面前流露自卑情绪 在孩子面前谈论“爆炸性”新闻 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爱唠叨孩子 对孩子“大撒把”或管理过严 对孩子的行为冷嘲热讽 用金钱来“塑造”孩子 用“物质补偿”代替“感情交流” 总想了解孩子的全部 请问,您是在养花还是在养孩子 以成人的功利心要求孩子 不允许孩子有任何失误 自己玩,我很忙 忽视孩子爱的表达 不打不骂,却摆冷脸惩罚孩子 过分干涉孩子的衣着、发型 看不惯孩子爱打扮 夸大孩子的外在不足 再去爬树,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埋怨孩子淘气 用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不愿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不好好学习,卖什么冰棍 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 对孩子隐瞒家里的经济情况 替孩子诉“冤屈” 为孩子的错误买单 包办孩子的生活 用“分数、名次”衡量孩子 担任班干部,就会影响学习 宝贝,不要和这种人交朋友 带孩子串门,不让孩子吃人家东西 禁止孩子与吵过架的小伙伴来往 在这里等我,不要乱动 (983)让孩子替你保守成人“秘密” 责备孩子撒谎 给孩子扣上“懒惰”的帽子 把孩子的错误到处宣扬 粗暴对待孩子的害羞 当着孩子的面和另一半吵架 标准答案不是这样的 没有人会像你那样想 (864)笨,说明书上不是写得很清楚吗 再拆玩具,看我怎么收拾你 你非做无聊的事不可吗 拿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作比较 是你们老师说的!我还能冤枉你 做你自己的,别管别人的事 让孩子懂得感恩 没人看见,做了也没关系 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斤斤计较 以爱为名,替孩子安排一切 把孩子当做自己梦想的继承人 饭桌上训斥孩子 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以错纠错 忽视孩子的心理教育 与异性子女之间界线不分明 (534)孩子受伤了,你比他还紧张 过分强调社会的阴暗面 你就不能快点吗 给孩子有条件的爱 妈妈,您漫不经心的态度让我很受伤 用“拳头”告诉孩子对与错 忽略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回避孩子与性有关的问题和教育 试读章节 喜欢强势控制孩子 父母过多的控制,会导致孩子完全失去自我,没有自主意识,另一种是导致孩子的叛逆心理,不服父母,故意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反抗”父母的控制。 2008年11月27日,网络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她们为什么变成坏女孩?》 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你能告诉我吗?我的女儿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在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48岁的梁姨半是伤心半是生气地问咨询师舒幼娥。问完以后,她狠狠地盯了女儿阿静一眼,脸上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神情。 阿静是被妈妈硬拉着来看心理医生的。她19岁了,但看上去不过15岁的样子,个子小小的,说起话细声细气,好像生怕惊吓着谁似的。光从相貌上看,她的确人如其名,非常文静。但在妈妈的口中,她却是一个“坏透了”的坏女孩。 梁姨说,阿静笨、内向,从小就成绩不好,“这些都算了,智力和性格这些事勉强不了,虽然我很着急也很在乎,但也没办法。” 梁姨说,真让她生气的是,看似文静的女儿从小到大不断出事。上小学时,常被同学骗钱,或者骗做丑事,譬如一些男孩怂恿她偷自行车,然后卖钱大家分,阿静想都没想就去做了,结果被抓住。 “这样的丑事发生了不知道多少次,”梁姨说,“每次事发后我会狠狠地教训她,还一次次叮嘱她,不要和那些阿飞混在一起,但她把我的话当作耳旁风,一直和阿飞们混在一起,甘愿被他们当枪使。” 不仅如此,阿静从初中起就开始谈恋爱,曾经的几个男友都是小混混一样的角色。梁姨反对女儿这么小就谈恋爱,更反对女儿和这样的男孩谈恋爱。但阿静为了和男友在一起,经常对妈妈撒谎,还有几次离家出走。 看到无法阻止女儿谈恋爱,梁姨把对女儿的要求降到了最低点:不要和男孩发生性关系。 但是,“我越担心什么,她好像就越要做什么,”梁姨无比恼火地透露,阿静16岁的时候就和第一个男友有了性关系。 更要命的是,阿静似乎没有一点自我保护的意识,她很快就怀孕了,随后只好堕胎。从开始谈恋爱到现在的3年时间里,阿静曾两次堕胎。但现在,她又怀孕了。 “她为什么就不爱惜自己?不爱惜自己的身体?难道堕胎就不痛苦吗?她究竟是怎么想的?”梁姨连珠炮似的问道。 不过,梁姨自己也不爱惜自己身体。女儿第一次怀孕后,她为了不让女儿谈恋爱,曾用水果刀戳伤过自己的腿,撞过车,还威胁女儿说,如果还谈恋爱,妈妈就跳楼死给你看。最后,她还和女儿签了一份协议书,内容是让女儿答应数年内不谈恋爱。阿静一开始不答应,但妈妈再次以死相逼,她就只好答应了。“只要她不和那些坏男孩在一起,让我做什么都可以。”梁姨说。 梁姨的这些极端手法一开始发挥了作用,阿静被妈妈的自残吓住了,曾发誓再也不和男友在一起。但过了没多久,她忍不住又开始谈恋爱,而且男友尽管换了,但仍是小混混一样的角色。最新的一个男友相对而言是最争气的,但也是没有固定工作。 “我怎么摊上了这样一个女儿?我的脸被她丢尽了!”个性好强、经营着一个餐馆的梁姨说,“我要她不做什么,她就非做什么。我抓住一切机会说,你要做一个好女孩,但她只表面上答应,实际上却一直做坏女孩。” 可能大家读到这里,都想问:“梁阿姨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她努力教育女儿却得到这样一个结果?阿静真的就天生那么坏吗?” 其实,阿静并不是天生就那么坏的。甚至从对她恨铁不成钢的妈妈的口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阿静是个安静、内向的女孩子。那么,为什么阿静会变成这样呢?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梁阿姨对阿静的控制欲太强了,反而带来了阿静强烈的叛逆心理——你让我“学好”,我就偏要“学坏”;你不要我谈恋爱我就偏要谈;你不要我跟男孩子发生性关系,我就偏要发生。阿静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学坏”对她多么有吸引力,她只是为了抗衡父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压力,只是为了证明:我,还是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你可能觉得阿静的例子有些极端,阿静的做法也过于幼稚,但孩子就是幼稚的。 有些家长有这样一种观念: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就拥有对孩子的当然控制权。尤其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种想法还特别的普遍。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在外面工作、打拼的时候比较失意,回到家就把对孩子的控制作为自己的平衡器。 然而,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这样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往往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因为父母过多的控制,而导致孩子完全失去自我,没有自主意识,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使孩子的性格存在太多的缺陷;一种是因为父母过多控制而导致孩子的叛逆心理,不服父母,故意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反抗”,比如偷窃或者过早与人同居,等等。 非常明显,梁姨就属于这样一位家长,最后导致女儿阿静在“叛逆”的路上愈走愈远,直至覆水难收。身为阿静的母亲,梁姨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审视自己对阿静的教育。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觉得像阿静的这种性格,妈妈采取单纯的说教或者控制教育方式,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事实证明也是行不通的。如果梁阿姨和女儿多交流、多倾听她内心的想法,进而指点孩子应该怎么走,我想,那是能取到良好效果的。无论女儿接不接受,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灌入阿静的头脑,这种做法是不当的。阿静已然成了这种家庭教育的牺牲品,身为家长,一定要从中收获教训,不能再步梁姨的后尘了! P5-9 序言 酝酿了许久,《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终于能够与大家见面了,能为小格的书作序,我感到十分的荣幸。 初识小格是在一次家长培训课上。 小格一袭蓝格子的民族风连衣裙,嫩黄色的针织休闲外套,一头齐耳短发,大大的黑框眼镜,一句话讲完,总有一个微笑,一个大大的微笑。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笑靥如花,绚烂无比”。 再转念一想又似乎不是这样,应该是笑靥如“阳”才对。看着小格自然、率真的笑脸,我感到了一股阳光,一股温暖的三月阳光。 小格的第一堂课讲的是“爱是一门放弃的艺术”。她以诙谐生动的语言,给我们列举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一个小女孩儿刚刚参加完同学的聚会,回到家里还没站稳,妈妈就开始凑过来问:“今天聚会上都有谁啊?有几个同学参加啊?你们聊什么了?做什么游戏了?快跟妈妈学一下游戏怎么玩的?吃什么了?”面对妈妈的步步“逼问”,女儿有点不耐烦了,冲着妈妈皱皱眉头说:“妈,你就不能少问两句吗?打听那么多,我都不是小孩子了。我只是上同学家玩会儿,有必要跟你详细汇报吗?”妈妈也着急了:“你这个孩子,怎么不知道好歹!我是你妈,当然得知道你出去干什么,都跟谁在一起。我是关心你!你要不是我女儿,我才懒得管你,懒得操这份心呢!”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的孩子。这不就是发生在我自己生活当中一个鲜活的片段吗?这也算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吗?这也是我们为人父母不应该做的一件事吗?我们这么做,这么询问,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啊! 可是在小格的讲述中,我发现这种关心是不被孩子所理解的。我竟然被孩子描述为“007特工”;我对孩子的关心,竟然是被他们那么讨厌、厌烦,甚至敌视的;我的“爱”竟然会害得孩子们整天都提心吊胆,敢怒不敢言;我的关心还导致孩子撒谎! 当时,我是真的被震撼了!可能是由于做培训师以及儿童指导师的经历,我完全想象不出,眼前这个活力四射的小格,竟然对孩子的心理和家长的心理了解得这般熟稔和透彻! 我便特别邀请小格,把她在实践中的经验心得总结成书,跟我们更为广泛的家长朋友分享。 毕竟,能专门为孩子的问题咨询儿童教育指导师的家长是少数:一来我们没有那么固定的时间,二来我们也不一定有那么多的机会;有时候也没有意识到孩子心理发育的重要,还没有把孩子的心理问题放在教育的重点! 通过本书,希望能给所有爱孩子的爸爸妈妈们一个参考,不会再为了教育孩子却适得其反,不会再为了“爱”而无意造成伤害! 滕婧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假如家长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做的话,将会改变许多孩子未来的生活,更会改变许多孩子的心境。我就是在(书中所说的)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假如当时父母可以正确教育我,我相信我在未来走的弯路会很少,并且十分自信。 ——初版《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当当读者 文中不该做的事居然是我经常做的!列举的例子与我的生活实际十分相符,它告诉我以后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此书需要放在手边经常看,才能经常提醒自己去改正。 ——初版《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卓越读者 无私的父母,约束自己;自私的父母,约束孩子。对孩子的培养应该是无私的,而不是打着爱的旗号,把家庭变成“监狱”。放开思想之后会发现解放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是我们这些做家长的。 ——育儿网站读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