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老子正名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赵云鹏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世人都懂得天体在不断地运行,人体气血也在不断地变化,这种不断运行和变化的规律都可以称呼为道。但这个称呼不会是固定不变的,天体运行可以称呼为道,可以称呼为规律,也可以称呼为法则;人体气血的运行可以称呼为道,可以称呼为规律,也可以称呼为法则。道可以称呼为规律;道可以称呼为法则;道可以称呼为智慧;道的称呼是无限的……这种一个事物多种称呼,和一个称呼多种事物的称呼方式,就是“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老子》和《易经》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易经·系辞》中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宇宙万物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宇宙生成之道。《易经》所说的太极、两仪、四相、八卦以及万物都是“有”所代表的物质世界,“易有太极”的“易”字代表变化,而老子日:“非,恒道也”的“非”字也代表变化,这都在说明宇宙万物皆由变化而来,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物质世界产生的开始,就是老子所说的“一”,《易经》术语称呼为太极。太极原本浑然一体混沌未分,因道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使得太极裂变成阴阳、四象、八卦、万物,这个生成万物的过程就是“有,名万物之母也”。

通过《易经》的理论和现代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老子的思想卓越、智慧超凡。但老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呢?这就是“无”,也是儒释道三家理论的核心。“无”乃物质世界的母体,“无”包含了天地万物。有了“无”的对比,世人所追求的功名利禄都是微不足道的。至此,还会有很多读者不能理解。我们学习“无”和达到“无”的境界究竟有什么利益呢?老子日:“恒无欲也,以观其眇”,这是说:等你们达到了“无”的思想境界,就可以知道“无”的妙用和好处了。本书读者近水楼台,我也有心先行放月,“无”对世人的利益在德篇第十一章才有明确解释,老子用一句“无为而无不为”展现了学道的核心理由,这也是老子最经典的语录之一,其中具有双重含义:

一、“无”是道,“为”是运行,“无为”是道的运行,“不为”是不用运行,这是说:道的运行是不用运行而运行,道随时都存在。“无”就是人的“自性”,本来就存在,随时都存在。“自性”是人人先天所具备的,只不过在后天的环境里被染污了,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恢复人的“自性”,也就是恢复到“无”。

二、世入的“无为”,就是遵循“无”的运行之道来行为。世人只有做到“元为”才能与“无”同步、沟通、融合,当与“无”融为一体时,便如同“无”一样可以生成宇宙万物,达到这个境界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成,这才是人类所应该追求的最伟大事业。

“无为而无不为”是验证圣贤的一个标准,关于佛祖和老子的神奇事迹虽然流传广泛,但世人大都只当做神话来听。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孔子好像是一个比较平凡的圣贤,没有什么神通广大的事迹流传,但孑L子自身却透露了得道的验证,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段话几乎是家喻户晓,但能真正理解孔子本意的人并不多见。孔子的本意是说: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学道,立身行道;

三十岁的时候,立住了道根,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四十岁的时候,对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了迷惑。我们应该懂得,只有具备了超凡脱俗的大智慧,才能说没有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什么是天命?天命是天之理、人之道,即宇宙万物之规律;  六十而耳顺:什么叫耳顺?听不到逆耳之事,没有坏事只有好事。这是什么境界?只有心包太虚,了明因果,看透世事,才能做到如此洒脱;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跄矩:相当于“无为而无不为”。

看到这里的读者应该明白,“无为”不是没有作为,而是最大的作为;不是不得,而是无限的获得。现在,我们知道“无”的作用太大了,“无”的收获太大了。但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呢?老子回答说:“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嗷”:‘。这是说:只有保持“无”的思想和状态,才能了解先天无极世界的奥妙;只有保持“有”的思想和状态,才能知道后天物质世界相互感应的内容。但“无”和“有”的状态怎么保持呢?《老子》通篇都在讲解如何保持“有”和“无”的状态。P6-7

后记

路过老子生活的年代,缘份穿越时空相遇。穿云破雾历经千古,只为感受一轮红日的沐浴。本想将太阳请到今夜,怎奈尚需漫长的斗转星移。太阳说:赐一缕阳光到你的书中,照耀灵悟者明识真谛。我合掌躬身拜谢,俯首翻阅二十年国学功底。闭关春秋两载,浓缩出真理向老子致意。借老子灵慧之光,透析出千古难解之谜。老子真言金光绽放,大道至简直指天人合一。感谢老子思想的卓越神奇!使我旁通了儒释的几多难题;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唯有修行正道才能将二老慰藉;感谢爱妻王莹莹!用真爱点燃我奋发向前的动力;感谢挚友齐威先生!不但奠定本书的缘起,还不辞辛苦地助我校订书籍;感谢大哥孙晟文先生!天赐的援手,解决诸多后顾之虑;感谢陈博婷女士!一语启动我注解《老子》的决意;感谢赵涛先生举荐,使我得到王京大哥深厚的推力;感谢亲朋好友的鼓励!使我感受到深情厚谊;感谢华侨出版社!慧眼不弃便是奇迹的缘起;感谢有缘的读者!希望收获你们的建议,那将使再版更加圆满有力。感谢宇宙万物!感谢天人合一!

赵云鹏

目录

道篇

 第1章道可道也

 第2章圣人无为

 第3章无知无欲

 第4章万物之宗

 第5章天地不仁

 第6章玄牝之门

 第7章天长地久

 第8章上善治水

 第9章功遂身退

 第10章是胃玄德

 第11章无以为用

 第12章去罢耳此

 第13章龙辱若惊

 第14章是谓道纪

 第15章企为道者

 第16章至虚极也

 第17章百省自然

 第18章案有仁义

 第19章绝圣弃知

 第20章而贵食母

 第21章孔德之容

 第22章炊者不立

 第23章夫唯不争

 第24章希言自然

 第25章道法自然

 第26章万乘之王

 第27章善人之师

 第28章圣人用则

 第29章天下神器

 第30章不道蚤已

 第31章兵者不详

 第32章知止不殆

 第33章不失其所

 第34章故能成大

 第35章往而不害

 第36章是胃微明

 第37章万物自化

德篇

 第1章上德不德

 第2章昔之得一

 第3章上士闻道

 第4章道之用也

 第5章三生万物

 第6章无为之益

 第7章知止不殆

 第8章大成若缺

 第9章天下有道

 第10章弗为而成

 第11章闻道日损

 第12章圣人咳之

 第13章出生入死

 第14章尊道贵德

 第15章天下有始

 第16章行于大道

 第17章修之天下

 第18章比于赤子

 第19章知者弗言

 第20章以正之邦

 第21章光而不眺

 第22章长生久视

 第23章若亨小鲜

 第24章大邦下流

 第25章万物之注

 第26章大小多少

 第27章能辅万物

 第28章乃至大顺

 第29章百浴之王

 第30章小邦寡民

 第31章信言不美

 第32章皆胃我大

 第33章古之极也

 第34章用兵有言

 第35章知我者希

 第36章圣人不病

 第37章民不畏畏

 第38章天网恢恢

 第39章民不畏死

 第40章人之饥也

 第41章木强则折

 第42章天道损益

 第43章正言若反

 第44章恒与善人

序言

老子是中国的古圣先贤,他老人家运用其超凡的智慧,于春秋时代著出惊世奇书《老子》,此书只有五千言,但书备天下之万有,论述宇宙之生灭;执掌天道之核心,揭示人生之玄机;开示恒古不灭之真理,教化懵懂的芸芸众生;老子遥指千古明路,阐述至简的无上大道;其著作泽被千秋万代,其无量功德得到后人的无比敬仰。

老子之文字玄密而精练,处东周时代应非难懂,怎奈时过境迁,文字含义已渐至改变,以致于后人习之渐难。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虽为圣贤著作,也难以摆脱这个规律。三国时期,有些学者篡改了《老子》原文,导致经文的面目全非。

幸于当代,汉墓出土“帛书老子”,才得以去伪存真。怎奈今人的文字已经变革,繁字变简,白话通行,真懂古文者已经寥寥无几,以致于玄机虽在眼前,译道却谬之千里,译者望文生义,坐井难见圣境,曲解圣意,妄称学典。

《老子》与《易经》渊源颇深,想解《老子》,需要具备深厚的《易经》功底,否则难以明解。《老子》与易道殊途同归,皆讲宇宙,以示人生。《易经》偏重象数理占,阐述角度多用数理,如得易理,可述圣境,适时解老,可拒偏颇。

冥冥天意或机缘巧合,吾少年习易,兼修儒释道,深知中华慧学博大精深。古圣先贤之中,老子著作并不丰厚,只留经文一本,但其书囊括寰宇,包罗万象,虽已历经千古,却仍异彩摄人。可惜被后世学者误解,使得乌云蔽日、明珠蒙尘。不才虽一介草民,然胸有天下,不忍世人误习,不愿《老子》被侮,故不藏私学,应势而出,以正义之心,正智之理,正解《老子》。与“通行本”相比,本书之解绝不雷同,皆出乎意料之外,又全在情理之中。

误解《老子》由来已久,有“通行本”篡改,也有后人之滥解。前车之鉴,本书尽量避免,故以帛书为蓝本,使得经文趋真近元;抛开狭隘的世俗思想,以圣人之高度来解圣意,确保不降低圣人之境界;以《易经》之理学来解《老子》,以此印证老子的无上智慧。作者对老子之道深究细解,力争诠释出大道真意。由此突破千古误区。

中华古国,千秋文明,中华文化乃国之瑰宝,亦为世界明珠。文化之作用,乃世人生存必学,世界发展必备。“文化”一词出自《周易》,《易·贲卦》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代程颐《伊川易传》解释:“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贲卦)之道也。”

据以上解释再来分析,”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为基础,此乃明确说明:天文乃宇宙规律,人文乃人生之道,”化“乃融化、教化,”文化“即效法宇宙之道而行人生之道。由此可知,文化不是文凭、不是技能,文化是”天之理,人之道!

圣贤者心包太虚,胸怀天下,境界至高,智慧无上。为《老子》注解,应拒绝狭隘,避免渎圣、谨防误人。有鉴于此,本书至诚尊圣,严谨治学;深究细解,以利明阅。作者虽信心足备,但非老子亲译,有所错漏亦在所难免,且未必能够阐述无余。然毕竟福至心灵,感而遂通,执掌道之核心,破译其千古之谜。

凡译圣贤经典,皆载千秋功罪,吾深知其中因果,自然不敢造次。世人未必皆能解老,但必期一睹圣境,以汲取精华,吸收灵气,饮慧开智,明识真谛。愿借圣人之圆满智慧,通天玄机,以此元真济世,福润苍生。

赵云鹏

2010年1月

内容推荐

由赵云鹏编著的《为老子正名》内容介绍:老子是中国的古圣先贤,他老人家运用其超凡的智慧,于春秋时代著出惊世奇书《老子》,此书只有五千言,但书备天下之万有,论述宇宙之生灭;执掌天道之核心,揭示人生之玄机;开示恒古不灭之真理,教化懵懂的芸芸众生;老子遥指千古明路,阐述至简的无上大道;其著作泽被千秋万代,其无量功德得到后人的无比敬仰。

圣贤者心包太虚,胸怀天下,境界至高,智慧无上。为《老子》注解,应拒绝狭隘,避免渎圣、谨防误人。有鉴于此,《为老子正名》至诚尊圣,严谨治学;深究细解,以利明阅。

编辑推荐

由赵云鹏编著的《为老子正名》内容介绍:老子之文字玄密而精练,处东周时代应非难懂,怎奈时过境迁,文字含义已渐至改变,以致于后人习之渐难。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虽为圣贤著作,也难以摆脱这个规律。三国时期,有些学者篡改了《老子》原文,导致经文的面目全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3: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