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懂得天体在不断地运行,人体气血也在不断地变化,这种不断运行和变化的规律都可以称呼为道。但这个称呼不会是固定不变的,天体运行可以称呼为道,可以称呼为规律,也可以称呼为法则;人体气血的运行可以称呼为道,可以称呼为规律,也可以称呼为法则。道可以称呼为规律;道可以称呼为法则;道可以称呼为智慧;道的称呼是无限的……这种一个事物多种称呼,和一个称呼多种事物的称呼方式,就是“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老子》和《易经》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易经·系辞》中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宇宙万物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宇宙生成之道。《易经》所说的太极、两仪、四相、八卦以及万物都是“有”所代表的物质世界,“易有太极”的“易”字代表变化,而老子日:“非,恒道也”的“非”字也代表变化,这都在说明宇宙万物皆由变化而来,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物质世界产生的开始,就是老子所说的“一”,《易经》术语称呼为太极。太极原本浑然一体混沌未分,因道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使得太极裂变成阴阳、四象、八卦、万物,这个生成万物的过程就是“有,名万物之母也”。
通过《易经》的理论和现代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老子的思想卓越、智慧超凡。但老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呢?这就是“无”,也是儒释道三家理论的核心。“无”乃物质世界的母体,“无”包含了天地万物。有了“无”的对比,世人所追求的功名利禄都是微不足道的。至此,还会有很多读者不能理解。我们学习“无”和达到“无”的境界究竟有什么利益呢?老子日:“恒无欲也,以观其眇”,这是说:等你们达到了“无”的思想境界,就可以知道“无”的妙用和好处了。本书读者近水楼台,我也有心先行放月,“无”对世人的利益在德篇第十一章才有明确解释,老子用一句“无为而无不为”展现了学道的核心理由,这也是老子最经典的语录之一,其中具有双重含义:
一、“无”是道,“为”是运行,“无为”是道的运行,“不为”是不用运行,这是说:道的运行是不用运行而运行,道随时都存在。“无”就是人的“自性”,本来就存在,随时都存在。“自性”是人人先天所具备的,只不过在后天的环境里被染污了,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恢复人的“自性”,也就是恢复到“无”。
二、世入的“无为”,就是遵循“无”的运行之道来行为。世人只有做到“元为”才能与“无”同步、沟通、融合,当与“无”融为一体时,便如同“无”一样可以生成宇宙万物,达到这个境界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成,这才是人类所应该追求的最伟大事业。
“无为而无不为”是验证圣贤的一个标准,关于佛祖和老子的神奇事迹虽然流传广泛,但世人大都只当做神话来听。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孔子好像是一个比较平凡的圣贤,没有什么神通广大的事迹流传,但孑L子自身却透露了得道的验证,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段话几乎是家喻户晓,但能真正理解孔子本意的人并不多见。孔子的本意是说: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学道,立身行道;
三十岁的时候,立住了道根,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四十岁的时候,对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了迷惑。我们应该懂得,只有具备了超凡脱俗的大智慧,才能说没有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什么是天命?天命是天之理、人之道,即宇宙万物之规律; 六十而耳顺:什么叫耳顺?听不到逆耳之事,没有坏事只有好事。这是什么境界?只有心包太虚,了明因果,看透世事,才能做到如此洒脱;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跄矩:相当于“无为而无不为”。
看到这里的读者应该明白,“无为”不是没有作为,而是最大的作为;不是不得,而是无限的获得。现在,我们知道“无”的作用太大了,“无”的收获太大了。但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呢?老子回答说:“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嗷”:‘。这是说:只有保持“无”的思想和状态,才能了解先天无极世界的奥妙;只有保持“有”的思想和状态,才能知道后天物质世界相互感应的内容。但“无”和“有”的状态怎么保持呢?《老子》通篇都在讲解如何保持“有”和“无”的状态。P6-7
路过老子生活的年代,缘份穿越时空相遇。穿云破雾历经千古,只为感受一轮红日的沐浴。本想将太阳请到今夜,怎奈尚需漫长的斗转星移。太阳说:赐一缕阳光到你的书中,照耀灵悟者明识真谛。我合掌躬身拜谢,俯首翻阅二十年国学功底。闭关春秋两载,浓缩出真理向老子致意。借老子灵慧之光,透析出千古难解之谜。老子真言金光绽放,大道至简直指天人合一。感谢老子思想的卓越神奇!使我旁通了儒释的几多难题;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唯有修行正道才能将二老慰藉;感谢爱妻王莹莹!用真爱点燃我奋发向前的动力;感谢挚友齐威先生!不但奠定本书的缘起,还不辞辛苦地助我校订书籍;感谢大哥孙晟文先生!天赐的援手,解决诸多后顾之虑;感谢陈博婷女士!一语启动我注解《老子》的决意;感谢赵涛先生举荐,使我得到王京大哥深厚的推力;感谢亲朋好友的鼓励!使我感受到深情厚谊;感谢华侨出版社!慧眼不弃便是奇迹的缘起;感谢有缘的读者!希望收获你们的建议,那将使再版更加圆满有力。感谢宇宙万物!感谢天人合一!
赵云鹏
老子是中国的古圣先贤,他老人家运用其超凡的智慧,于春秋时代著出惊世奇书《老子》,此书只有五千言,但书备天下之万有,论述宇宙之生灭;执掌天道之核心,揭示人生之玄机;开示恒古不灭之真理,教化懵懂的芸芸众生;老子遥指千古明路,阐述至简的无上大道;其著作泽被千秋万代,其无量功德得到后人的无比敬仰。
老子之文字玄密而精练,处东周时代应非难懂,怎奈时过境迁,文字含义已渐至改变,以致于后人习之渐难。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虽为圣贤著作,也难以摆脱这个规律。三国时期,有些学者篡改了《老子》原文,导致经文的面目全非。
幸于当代,汉墓出土“帛书老子”,才得以去伪存真。怎奈今人的文字已经变革,繁字变简,白话通行,真懂古文者已经寥寥无几,以致于玄机虽在眼前,译道却谬之千里,译者望文生义,坐井难见圣境,曲解圣意,妄称学典。
《老子》与《易经》渊源颇深,想解《老子》,需要具备深厚的《易经》功底,否则难以明解。《老子》与易道殊途同归,皆讲宇宙,以示人生。《易经》偏重象数理占,阐述角度多用数理,如得易理,可述圣境,适时解老,可拒偏颇。
冥冥天意或机缘巧合,吾少年习易,兼修儒释道,深知中华慧学博大精深。古圣先贤之中,老子著作并不丰厚,只留经文一本,但其书囊括寰宇,包罗万象,虽已历经千古,却仍异彩摄人。可惜被后世学者误解,使得乌云蔽日、明珠蒙尘。不才虽一介草民,然胸有天下,不忍世人误习,不愿《老子》被侮,故不藏私学,应势而出,以正义之心,正智之理,正解《老子》。与“通行本”相比,本书之解绝不雷同,皆出乎意料之外,又全在情理之中。
误解《老子》由来已久,有“通行本”篡改,也有后人之滥解。前车之鉴,本书尽量避免,故以帛书为蓝本,使得经文趋真近元;抛开狭隘的世俗思想,以圣人之高度来解圣意,确保不降低圣人之境界;以《易经》之理学来解《老子》,以此印证老子的无上智慧。作者对老子之道深究细解,力争诠释出大道真意。由此突破千古误区。
中华古国,千秋文明,中华文化乃国之瑰宝,亦为世界明珠。文化之作用,乃世人生存必学,世界发展必备。“文化”一词出自《周易》,《易·贲卦》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代程颐《伊川易传》解释:“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贲卦)之道也。”
据以上解释再来分析,”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为基础,此乃明确说明:天文乃宇宙规律,人文乃人生之道,”化“乃融化、教化,”文化“即效法宇宙之道而行人生之道。由此可知,文化不是文凭、不是技能,文化是”天之理,人之道!
圣贤者心包太虚,胸怀天下,境界至高,智慧无上。为《老子》注解,应拒绝狭隘,避免渎圣、谨防误人。有鉴于此,本书至诚尊圣,严谨治学;深究细解,以利明阅。作者虽信心足备,但非老子亲译,有所错漏亦在所难免,且未必能够阐述无余。然毕竟福至心灵,感而遂通,执掌道之核心,破译其千古之谜。
凡译圣贤经典,皆载千秋功罪,吾深知其中因果,自然不敢造次。世人未必皆能解老,但必期一睹圣境,以汲取精华,吸收灵气,饮慧开智,明识真谛。愿借圣人之圆满智慧,通天玄机,以此元真济世,福润苍生。
赵云鹏
2010年1月
由赵云鹏编著的《为老子正名》内容介绍:老子是中国的古圣先贤,他老人家运用其超凡的智慧,于春秋时代著出惊世奇书《老子》,此书只有五千言,但书备天下之万有,论述宇宙之生灭;执掌天道之核心,揭示人生之玄机;开示恒古不灭之真理,教化懵懂的芸芸众生;老子遥指千古明路,阐述至简的无上大道;其著作泽被千秋万代,其无量功德得到后人的无比敬仰。
圣贤者心包太虚,胸怀天下,境界至高,智慧无上。为《老子》注解,应拒绝狭隘,避免渎圣、谨防误人。有鉴于此,《为老子正名》至诚尊圣,严谨治学;深究细解,以利明阅。
由赵云鹏编著的《为老子正名》内容介绍:老子之文字玄密而精练,处东周时代应非难懂,怎奈时过境迁,文字含义已渐至改变,以致于后人习之渐难。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虽为圣贤著作,也难以摆脱这个规律。三国时期,有些学者篡改了《老子》原文,导致经文的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