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无意中伤害过孩子吗?你想做好妈妈、好爸爸吗?父母如何读懂孩子言行,培养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本书独家访谈孙云晓、卢勤、茅于轼、丛中笑、司马南、赵忠心、杨东平、信力建等20位专家学者,第一次全面披露中国家长假爱、溺爱、伤爱、罪爱的根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父母皆祸害--豆瓣网父母皆祸害小组深度揭秘 |
分类 | |
作者 | 王占郡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你无意中伤害过孩子吗?你想做好妈妈、好爸爸吗?父母如何读懂孩子言行,培养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本书独家访谈孙云晓、卢勤、茅于轼、丛中笑、司马南、赵忠心、杨东平、信力建等20位专家学者,第一次全面披露中国家长假爱、溺爱、伤爱、罪爱的根源。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父母反思、孩子自立、父母子女共同成长的启蒙手册和工具箱。 编者走进“父母皆祸害”小组,在帮助小白菜(小组成员)的同时近距离感受到了备受折磨的两代人心灵之痛。 为了寻找原因和方法,编者针对这个话题独家访谈了孙云晓、卢勤、茅于轼、丛中笑、司马南、赵忠心、杨东平、信力建、袁岳、梁志燊、齐大辉、徐景安、黄沧海等20余位专家学者,第一次全面披露了中国当前家庭教育的痼疾,以及中国家长假爱、溺爱、伤爱、罪爱的根源,同时,为关注解决亲子关系问题的父母和孩子,提供了一系列的宝贵建议和有效方法。 书中引用了大量小组中典型、鲜活的家庭教育失败案例,并请专家一一做了点评。有意做好爸爸好妈妈的父母们,可以用这些极端的案例作镜子,更好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更容易避免自己的失误。希望改善自身生活和父母关系的孩子们,也可从中拨云见日,找到方法,并早日摆脱纠结。 对于父母,这本书告诉你如何读懂孩子的言行,如何培养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对于孩子,这本书指引你如何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如何迈向自强自立的人生。 因此,50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都会在书中找到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的方法,同时本书也为教育和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了解和思考中国家庭教育的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目录 第一篇 厘清父母的爱与非爱 父母的假爱、错爱和真爱 1.心理学上定义的非爱行为 2.佛教大师眼中的假爱、错爱和真爱 3.感人的真爱(父母必读) 4.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我们熟视无睹的家庭暴力 5.中国是否存在家庭暴力 6.隐蔽陛极强的冷暴力 7.冷暴力对孩子有哪些危害? 8.他们为何虐待小动物? 9.24个国家立法禁止体罚儿童 第二篇 父母如何“祸害”孩子 假爱,摧残孩子稚嫩的身心 1.体罚殴打暴力教育 【案例】当别人抬手时我就躲! 【案例】谁给了我一生的伤害 2.冷嘲热讽精神伤害 【案例】我想做咱家的人 【案例】妈妈再爱我一次 3.家庭不和谐孩子受祸害 【案例】我想有个家 【案例】家庭矛盾让我不想结婚生子 4.性别歧视,猥亵子女 【案例】母亲认定我是祸害 【案例】如此“爱”我的父亲母亲 溺爱,折断孩子飞翔的翅膀 5.对孩子管头管脚 【案例】我妈连我买书都管 【案例】10%的伤,100%的痛 6.轻易满足孩子的需求 【案例】无原则迁就造就霸道孩子 7.一切包办代替 【案例】希望你能尊重我的生命 伤爱,以爱的名义肆意伤害 8.剥夺孩子的自由和独立 【案例】究竟是谁放逐我们的青春到荒原? 【案例】我的父亲就是王法! 9.望子成龙期望过高 【案例】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更丧心病狂 10.缺乏平等和尊重 【案例】我是一个优秀的自卑女孩 11.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案例】不要碰我的东西! 【案例】不要再逼我了 罪爱,毁掉孩子光明的前程 12.错误的教育催生孩子的无情 【案例】谁都不在乎 【案例】我想离开他们 13.戕害孩子的生存力和创造力 【案例】23岁懒小伙饿死家中 14.用错误的价值观引导孩子 【案例】是谁把我教育成了同性恋 【案例】成长的那些事 15.为了自我发泄折磨孩子 【案例】父母给我戴精神病的帽子 第三篇 家庭会伤人归因不归罪 伤人的父母也曾被伤害 1.50后父母也是被祸害者 2.被“祸害”的可能成为“祸害” 3.家庭惯用的“爱的谎言” 4.五大“过”致权威丧失 拿什么来洗脱“祸害”的罪名? 5.传统糟粕思想影响深远 6.都是“独生子女”惹的祸? 7.父母缺失保障感和安全感 8.当前教育制度难辞其咎 9.普遍对早期教育无知 10.中国呼唤自己的教育经典 11.子女教育要回归家庭 12.“父母皆祸害”是个伪命题? 第四篇 家长当觉醒子女应自救 家长,走上反思改变之路 1.我是这样当父母的 2.父母早觉醒,孩子早成才 3.舟曲妈妈生前的懊悔 4.家长要看到自己的问题 5.下放权威,对孩子放手 6.63岁爸爸的心声 7.给天下父母的建议 孩子,用爱和独立自我救赎 8.正视,是改变的第一步 9.做自己的再生父母 10.对父母可孝而不顺 11.致父亲的一封信 12.女儿的一封挑战书 13.晓琴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 14.给晓琴十四条建议的回答 15.给天下子女的建议 第五篇 父母如何No祸害 案例点评,拨云见日 1.“父母皆祸害”之我见 2.学历高的家长更应反省 3.致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 4.把选择权还给你的孩子 5.家长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6.成功面对应试教育 7.不会教育,不如不教育 8.做父母也要有上岗证 9.典型案例之经典剖析 【案例一】剪了个刘海,挨老爸一顿臭骂 【案例二】高中时候我妈突然给我跪下,现在都是阴影 【案例三】我妈20年来一直让我吃韭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0.向外国人借鉴什么教育方法 11.纪伯伦《论孩子》 12.英国版《儿童十大宣言》 13.“AWE教育法”的清单 14.美国孩子给父母的十诫 15.美国父亲写给儿子的忏悔信 附 录 1.愿意接受咨询帮助的“小白菜”抓紧报名 2.“父母皆祸害”组员倾诉又有新渠道 3.我是第一个被帮助的“小白菜” 4.专家学者名录 后 记 生活值得感激和敬畏 试读章节 4.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 ——泰戈尔 一个人被人爱是幸福的。 婴儿躺在妈妈的怀里,那是他最温暖,最安全,最舒适的地方。小学生回家,有关心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门口张望。他也许不懂得这份爱的可贵,但,一旦他流落在街头,像安徒生童话里卖火柴的小姑娘,一定会感到被人爱有多幸福。 爱是幸福的源泉,是力量的源泉,是家庭和社会的粘结剂。可是如果爱的方法不对头,爱也可能带来怨恨,甚至带来悲剧。这是多么可悲啊,幸福和力量的源泉怎么会变成了怨恨的呢? 这样的例子一点也不少见。父母要子女学工科,可是子女想要学文科;父母要子女寻找符合他们标准的对象,但是子女另有所欢。特别是牵涉到恋爱等感情强烈的问题,冲突可能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最后酿成悲剧。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今天还不断在重演。更多的是因为婚姻观点不同,闹到父子母女反目成仇。父母爱子女并没有任何私心,都是为了子女能过上好日子。可是事与愿违,谁能料到事情会发展到对一切人都不利的结果呢! 就拿婚姻作例子,父母的眼光未必永远是对的。当然子女也未必都对。但侵犯别人的自由永远是错的。父母干涉子女的婚姻,用一个未必正确的理由去做一件一定是错的事,结果多半是很糟糕的。 彼此尊重不可少,尊重什么?尊重对方的自尊心。如何才算尊重了对方的自尊心?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不妨碍对方的自由。父母为什么会干涉子女的自由?因为父母总认为子女比自己低一等,管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所谓管,就是限制人的自由。可以说,干涉人的自由和不尊重人是同意语,反过来也是对的。尊重别人一定不会去干涉人的自由,很少有子女干涉父母自由的事,因为子女总认为父母是应该被尊重的,所以尊重人,确切地讲,就是给人以自由。 尊重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这里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即使没有文化的人也容易懂得。可是在中国这块有几千年人身依附传统和等级观念非常顽固的土地上,要让每一个人都明白这一点却远非易事。 孔子告诫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经里有一句类似的话:“己所欲,施于人。”从表面上看,前一句话是后一句的否定形式,似乎二者并不矛盾。但细分起来却有重要的差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道德信条的基础。它的意思连小学生也能解释:’每个人不要对别人做他认为讨厌的事。这一信条特别高超的地方是,它告诉人不要做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它是从消极的一面叙述了人的道德守则。它强调了每个人无权干预别人的事务,尤其不能对人做他自己都不喜欢的事。它隐含着人与人平等的观念。这与当今的人权观念有内在的联系。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各种罪恶,人压迫人,人剥削人,损人利己,不都是违反了这一简单的信条吗?如果人人做到了这一信条,就会相安无事,天下太平。 “己所欲,施于人”是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对别人做好事,是从积极的方面去推行道德守则。好的道德守则,似乎不应该是消极的,更应该是积极的。一般而言,这样的想法并不错,然而这里有一条根本的困难,即你未必知道别人需要什么。万一你错误估计了别人的喜好,就可能好心办了坏事。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有所不同。即使你错误估计了别人的喜好,你只是“勿施于人”,并不会对别人有所伤害。 “己所欲,施于人”造成对别人的伤害,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敬酒也许是我们最经常遇到的一例,自己喜欢吃肥肉便叫他人也吃,也是一例。这些都是小事,无伤大雅。 (小组里的一个妈妈20年来要求一吃韭菜就恶心的儿子吃韭菜,则是另一个例子。——编者) “己所欲,慎施于人”恐怕是一个比较适当的信条。 人权是与特权相对立的观念。一部分人有了特权,其他人便无了人权。拥有特权的人不但“己所欲、施于人”,而且己所不欲也施于人。如果人人都有了人权,意味着没有任何人有特权。所以人权能成为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从而也应该成为家庭关系的基础。——编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儒家道德的信条,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实践考验,而今愈益显出它的哲学智慧。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话,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用仁的精神处理家庭关系,应该贯穿互爱的原则。尽管长辈爱下辈和下辈爱长辈的具体方式不同,但那是年龄的差别所致,而不是因为地位的不平等。可是在中国的专制主义道德中所提倡的三纲五常却规定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于是维持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成为道德规范的基本功能,人间的悲剧由此而生。无论君王如何昏庸,臣子只有服从的份儿,君臣间的矛盾激化时,唯一合于三纲五常的解决办法就是臣民的自尽,而不可以造反叛逆。子女孝顺父母用后来二十四孝的标准,必须做到自侮自戕违反人性的程度。妻子服从丈夫也是无条件的,甚至要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非但没有独立的人格,连做人的起码权利都丧失了。 这种道德要求并非孔孟的本意,孟子就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确切含义是君王必须按君王的规范来对待臣下,因而臣下也必须以相应的规范对待君王。否则君若不君,则臣可以不臣;父若不父,则子可以不子。所以君臣、父子,他们虽然地位不对称,但权利和义务是对称的,这里暗含着平等的原则。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充分平等的概念,他从来没有说帝王和老子可以例外。将儒家的平等仁爱改造成三纲五常是西汉时的董仲舒,从此儒学就变成了儒教,它不再是一种学说,而成了一种强加于百姓头上而且不容怀疑的信仰。 有人把自由理解为为所欲为。这是很大的误解。恰好相反,自由是不干涉别人的自由。不论从家庭,社会,还是国际的范围里来看,一个人的自由并不需要以减少他人的自由为代价,所以自由可以成为人的基本权利。所以我们要再次呼吁: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P8-11 序言 当父母之爱成为“祸害”时 “父母皆祸害”,是一个网络小组的名字,创建于2008年1月18日。这里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轻人,他们在小组里自称“小白菜”。截至2010年9月9目小组注册成员超过了25000人。 这个名字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畅销书《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越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2006年,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推荐至豆瓣网。虽然这个小组的名字听起来相当大逆不道,但他们在创建宣言里强调:“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以上综合百度百科等整理) “父母皆祸害”这个话题太大、太沉重,真正有敏感度的媒体工作者会发觉,这个组里现有的二万多人本身只是开始。下面是一个巨大而黑暗的冰山,挖掘这个冰山,把“人”的价值和尊严从“家庭”独立出来、解放出来,这需要社会科学和医学学者、新闻媒体等各方面通力合作,作为一个方向来长期关注。这个组不是一个奇观,它的存在基础在每个人脚下。 2010—07—25 20:59:24小组文摘——来自豆友:AT 来自“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内心的独白: 高考前三天我爸打我,我就砸了点东西,被他们送进精神病院。 我一直觉得我只有妈没有爸,我爸的存在只是让我知道生活是件悲哀的事…… (我爸妈教育的最大成果就是)我一点都不喜欢活着,痛苦且充满恐惧,假如给我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一定选择从未活过。人生真没什么好的。 虽然我从小就恨我妈,觉得她脾气不好,偏执,极端,情绪化,花心。但自从24岁以后,我不得不承认,我根本就是她的一个翻版,我完全继承了她的坏脾气:偏执,极端,情绪化,花心……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你最看不起的人,你却发现,你跟她是一模一样的。 我发誓,我一定要做到比她更成功,让她闭上嘴,我不需要他的承认,虽然我这一辈子都没得到过他的承认……我会用钱羞辱她,哈哈!想想就痛快,用她最在意的东西去羞辱他。给她买更好的车,更好的房子。让她过更好的物质生活……却让她没有任何精神生活……我发誓! 从小我们就被逼着好好学习,努力向着他们心目中的方向前进,不准这个,不准那个…… 我爸对我去哪儿都要跟踪,做什么都要窥视,去哪做什么,都要盘问,自己的包和房间都要不定期地被搜查,就是为了将我的一切掌握于股掌间。 以上内容来自“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的发言,谁能保证我们的孩子没有这样的心声呢?这令我们心寒,也令我们胆颤——我们是不是也在用爱的名义“祸害”我们的孩子呢?很有可能,看看本书里面活生生的例子吧,它们将作为一面面的镜子,让我们看看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是不是真的都是对的!宁可信我们有,不可信我们无!看看这些痛苦的孩子的遭遇吧,听听专家们的声音吧,也许,你将从此认识一个你以前从来没有听过和想过的世界。而这个新的世界,也许会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带来成长和新生! 如何毁掉你的孩子 (小组里这个贴子,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家长看看:我们是不是走在了错误的路上?——编者) 其实,祸害孩子并不难。要想毁掉自己的孩子,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具体方法有这样几条: 1.让孩子党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如要常说“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 3.把自己塑造成孩子的牺牲者。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XX病来了,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4.和孩子说话时要挖苦要吼叫。口气决不和蔼,切不可商量,声音要高,如果还能配合一些讽刺的词汇则更佳——你真蠢,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 5.决定孩子的一切,不给他一点儿自由。孩子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学会拿孩子出气。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 7.当众让孩子出丑。前6条都是在家庭里的“单练”,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第7条才是撒手锏。你一定要当着外人损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感觉,这样他就很难立足于社会了。 如果你掌握了以上7条中的3条,就基本上可以毁掉自己的孩子了。当然,还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做到运用自如,这样才能将你的孩子彻底毁掉,使他终身一事无成,而你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都是因为你“爱”孩子。 (转载贴,来自豆友:leonpu,有删节,原文作者不详——编者注) 后记 生活值得感激和敬畏 在着手编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也是欣慰的。说沉重,是由于我们置身于“父母皆祸害”小组这个家庭教育的重灾区,任重道远。说欣慰,是由于我们获得了来自于志愿者、专家、学者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响应,受伤的“小白菜”们也在志愿者的关怀下逐渐康复。 本书是集体合作的结晶,是几十人共同关心中国家庭教育事业的一个伟大工程,它承载着我们小组几万人乃至中国家庭亿万人寻求改变,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本书出版后销售所得收入,支付各项成本以及合作方费用之后如果还有剩余,将会主要用于筹备成立教育基金会(NGO)——以开展家庭教育研究、传播、关怀等公益活动,包括支付针对小组成员的“一帮一”活动经费、向部分小组成员赠书、请个别的“小白菜”来北京或深圳接受咨询治疗等。 由于本书成书时间较短,编辑部资源有限,在引用小组贴子的过程中,我们虽然几乎给所有贴主发了豆邮,但还是无法及时和所有贴主取得联系,在此致以歉意,并请这少部分贴主随时和我们联系领取稿费。大部分“小白菜”表示放弃稿费,以支持我们的工作。在此,我们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在编辑和校对中,如果有一些文字存在遗漏和错误,我们深表歉意。由于篇幅有限,小组贴子和专家访谈内容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删节,并针对网络语言、口语化文字做了适当的修改,敬请理解和原谅。访谈全文,我们将逐步在编者博客中贴出。 我们对于“一帮一”帮助计划的实施和本书的出版心存感激。 首先感谢勇敢真诚的“小白菜”们。是你们跨越了历史的栅栏,是你们超越了时代,聚集在一起喊出了发聋振聩的声音,才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才暴露了中国家庭在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隐患,让我们发现了这个重灾区。是你们凝聚成了这个独特的“中国家庭教育问题博物馆”,让这些问题一览无余地暴露在阳光下,从而引起人们的驻足和震撼。你们的勇气已经超越了前辈。当你们来到“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时候,你们已经解放了自己,你们的新生活就已经开始了。祝福你们! 感谢拥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们。他们是渝方、李丹、宋怀烈、邢亚杰、安宁、韩雯雯、何志兰、牛丽彬、淘猫妈、于颖、郑雷、田兴隆、丁宏玉等,以及为一帮一活动的组织工作奉献力量的80后志愿者胡婧、祖儿等。 感谢“点子大王”何阳先生为本书的封面设计提出的宝贵建议! 还有其他很多人,在这段时间对我们的工作都予以很多的支持和理解,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最后,我们感谢报名前来求助的“小白菜”们,谢谢你们的信任!你们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改善,以及你们对我们的肯定,将注定激励我们把这一事业继续做下去! 王占郡 2010年9月29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