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科举/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陈薛俊怡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宋元以后,我国的科举制度逐渐传入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在较长时间内都被其仿照推行。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科举制是唯一被西方学习的中国制度。陈薛俊怡编著的《中国古代科举/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文字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从萌芽、完善、发展、鼎盛、衰落到灭亡的全过程。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融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于一体。

内容推荐

中国科举制度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陈薛俊怡编著的《中国古代科举/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从萌芽、完善、发展、鼎盛、衰落到灭亡的全过程。全书风格独特,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

目录

第一章 科举发展史

 第一节 隋唐时期:科举的创始与确立

科举制度的渊源

科举制度的创立

科举制度的确立

隋唐时期科举科目的设置

 第二节 宋元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

宋代科举制度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辽代的“一国两制”科举制度

金代:南北选与女真进士科

元朝科举:时断时续,左右两榜

宋元时期科目的设置

 第三节 明清科举: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三途并用科举制度的确立

清代举人任职的铨选方式

明清科举考试等级森严

明清时期科目设置简明规范

 第四节 中国历代武举

历史上的重文轻武现象

历代武举英雄谱

武举考试的内容与规范

 第五节 科举制的终结

科举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共同批八股

科举制度的消亡

历经千年的科举成就

科举对外国考试制度的影响

第二章 科举制度与规范

 第一节 科举应试的基本程序

童生和秀才

贡生和监生

乡试和举人

会试和贡士

殿试和进士

 第二节 科举应试科目的设置

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

古代科举考试的方法

古代科举考试的程序

科举考试中名额分配政策的演变

 第三节 科举考试的范围与标准

明经类科目的考试范围

实用类科目的考试范围

进士科的考试范围

 第四节 科举考试方式的规范与标准

标准化的考试方式——帖经

注重能力的经义考试方式

 第五节 八股文与试帖诗

八股文的形成与发展

八股文的弊端

八股文的积极意义

试帖诗

 第六节 科举报考与应考

考生身份的限制

考生应考经费的来源

科举考生的食宿··

应试考生的必备用品

科举考试的场所

第三章 科场舞弊与反舞弊

 第一节 科场舞弊手段

代考:乔装打扮冒名替

夹带:东塞西藏为小抄

传递:场内场外传题忙

割卷:偷梁换柱活切头

竞投:通榜、行卷与纳省

 第二节 科场规范与反作弊

初期科场规范

严刑重法防舞弊

建科举户籍制革冒籍应举弊端

推行别头试、锁院制以避亲嫌

内帘与外帘的分工

规范的考试程式

明清科场文字狱一斑

第四章 科举与教育

 第一节 科举制度与官学教育

唐代科举制度与官学教育

宋代科举制度与官学教育

辽、金科举制度与官学教育

元代科举制度与官学教育

明代科举制度与官学教育

清代科举制度与官学教育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与私学教育

唐代科举制度与私学教育

宋元科举制度与私学教育

明清科举制度与私学教育

唐代童蒙教育与科举考试

宋元明清科举对童蒙教育的影响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曾经采用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选拔和任用符合他们政治需要的人才。在公元前2l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奴隶制时代,奴隶主贵族常常按血缘关系的远近对自己的亲属进行分封。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被各个阶级的奴隶主贵族分别掌控,并且是一代代地沿袭继承。战国时期,这种情况才逐渐发生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和贵族,开始通过新的途径来选拔人才。有的将一批有才干的人供养起来,以便随时选用;有的则从立有战功的人中进行选拔。前一种做法,称为“养士”,后一种做法,称为“军功”。有的君主还任命别国的人才担任自己国家的要职,称为“客卿”。汉代开始,封建统治者实行“察举”和“征辟”。察举是由州、郡等地方长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选拔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名目推荐给中央政府,经过层层考核后,委派以官职。征辟则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察举和征辟,对于奴隶主贵族实行的“世卿世禄”制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能够得到州、郡等地方长官举荐和征辟的毕竟是寥寥无几。由于官僚们的徇私舞弊,东汉末年,竟然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怪异现象。魏文帝曹丕采纳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小中正。大、小中正都由中央选派当地“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大、小中正将自己所辖区内的人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中央政府根据中正评定的等第授予官职。这样一来,便改变了东汉以来州郡名士操纵舆论、左右荐举和征辟局面的现象,十分有利于选择有才能的人在官僚机构中任职。但是,随着豪门世族力量的发展,大、小中正都为世家大族所把持,“九品中正制”完全沦为巩固门阀势力的工具。

科举制度的创立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创于文、炀二帝时期。在中国古代,隋王朝存在的时间是十分短暂的,但是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为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的到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它不仅结束了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国家统一,开凿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而且废除了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朝廷主持全国的公开选拔、公平竞争的科举制,给中下层读书人提供了入仕之途,中央掌握了人事选拔任命的大权,十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隋朝统一全国后,废除了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和辟举制,选士既不需州郡的荐举,也不经中正的评定,而是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甄别选用,采用分科考试。科举不计考生的门第高低,全部平等,按考试成绩选拔国家官员,此举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文帝开皇年间,分科举人,诏举特科,岁举秀才。隋文帝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令京官五品以上官员,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考举秀才。

隋炀帝时将科举制度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增加了进士科等,创建了进士取士,朝廷开设科目,士人自由投考,分科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制度。《旧唐书》卷一一九载,“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此举是科举制上新篇章的开始。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明经、进士科二科,试策小文,名之策学。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是科举制创立的十分明显的标志。这种通过考试把读书和做官联系起来的科举制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大业三年(607年)四月,炀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十项举人,随着举人的才能进行升迁。该诏书已明确提出十类科举人才的具体项目和标准。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项举人。诏书把过去的十科举人改为四科举人,这样一来,分科举人的标准较前者更为清晰具体,为唐代正式确立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科举制度虽是草创时期,并未形成完备系统的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密切结合,是科举制度的核心内容。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这样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确切地说,这才是科举制真正确立的开始。

P2-4

序言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今年他去山东考察时,又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确可体会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健。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华夏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我们应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创设先决条件。

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蕴含感情。但当下也有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国是书法大国,谈起书法,有些人或许只知道些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等等的名字,知道《兰亭集序》是千古书法珍品,仅此而已。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瓷器大国,中国的瓷器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瓷器之国”(英语china的另一义即为瓷器)的美誉。然而关于瓷器的由来、形制的演变、纹饰的演化、烧制等等瓷器文化的内涵,就知之甚少了。中国还是武术大国,然而国人的武术知识,或许更多地来源于一部部精彩的武侠影视作品,对于真正的武术文化,我们也难以窥其堂奥了。我们还是崇尚玉文化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并赋予了这种冰冷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例如“君子当温润如玉”、女子应“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沽”,等等。今天,熟悉这些玉文化的内涵的国人,也为数不多了。

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读经热开始风靡海峡两岸,不少孩童乃至成人,开始重拾经典,在故纸旧书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古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电视讲坛里一波又一波对古文化的讲述,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重新审视古文化的价值。现在放在读者眼前的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也是这一努力的又一体现。我们现在确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庞杂,该如何下手,如何呈现?这套丛书处理得可谓系统性强,别具心思。编者分别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编写,例如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酒具、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石刻、中国古代木雕、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砖瓦、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桥梁等等。

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篆刻、中国古代家训、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版画等等;在制度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科举、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军队、中国古代法律等等。

此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国各行各业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启迪后人,示范来者,对此,这套丛书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名将、中国古代名相、中国古代名帝、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高僧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或许对古人的生活颇感好奇,他们的吃穿住用如何?他们如何过节?如何安排婚丧嫁娶?如何交通?孩子如何玩耍?等等。这些饶有兴趣的内容,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都有所涉猎,例如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古代丧葬、中国古代节日、中国古代风俗、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玩具、中国古代鞋帽等等,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人们深感兴趣,平时却无从知晓的内容。

在经济生活的层面,这套丛书安排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贸易、中国古代水利、中国古代车马、中国古代赋税等等内容,足以勾勒出古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让今人得以窥见自己祖先曾经的经济生活情状。

在物质遗存方面,这套丛书则选择了中国古镇、中国古楼、中国古寺、中国古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战场、中国古村落、中国古街、中国古代宫殿、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古关等内容。相信读罢这些书,喜欢中国古代物质遗存的读者,已经能大致掌握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知识了。

除了上述内容外,其实还有很多难以归类却饶有兴趣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乞丐这样的社会史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古代社会底层一民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走出武侠小说家们加诸他们身上的虚幻不实的丐帮色彩,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加深我们对历史真实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不难看出,单就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广度来说,有物质遗产,有非物质遗产,还有国粹。这套丛书无疑当得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了。这套书还邀约了大批相关的专家、教授参与并指导了稿件的编写工作。应当指出的是,这套书在写作中,既钩稽、爬梳大量古代文化文献典籍,又参照近人与今人的研究成果,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在论述、阐释中,既注意重点突出,又着重于论证层次清晰,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化现象与发展加以考察。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好生活,去回望我们来时的路。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回眸,有助于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借历史的明灯,照亮未来的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添砖加瓦。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4: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