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首度结集出版的随笔精粹;这是当代中国最美的散文,带您品位文学之真,体悟生活之善,感受自然之美;《看见》是一本中国的《瓦尔登湖》,与您一起体会更简单的生活,更纯净的心灵,更崇高的精神;用心和脚丈量文明之间的距离,用口和笔雕刻灵魂深处的碑铭。看得见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看见这个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看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阿来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首度结集出版的随笔精粹;这是当代中国最美的散文,带您品位文学之真,体悟生活之善,感受自然之美;《看见》是一本中国的《瓦尔登湖》,与您一起体会更简单的生活,更纯净的心灵,更崇高的精神;用心和脚丈量文明之间的距离,用口和笔雕刻灵魂深处的碑铭。看得见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看见这个世界! 内容推荐 《看见》精选了阿来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40篇,反映了其行走的经历和读写心得。其中,《看见》有对熟悉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风光的新观察,有对在病床上经历的点点滴滴的感悟,有对文学新的理解和自己作品新的反思。文字清新、朴素,充满了抒情的气质。读阿来的小说,就像在听他讲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和传奇;读阿来的随笔,则像走进他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目录 大地深处的咏叹 游思集 德格:湖山之间,故事流传 青藏线,不是新经验,也不是新话题——青藏笔记一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青藏笔记二 政经之外的文化——青藏笔记三 远望玉树 成功,在高旷荒原上突然闯入的词 大地的语言 非主流的青铜 草,草根,及其他 香茅的茅,高台的台 哈尔滨访雪记 走向海洋 生死之间的遐想 病中集 被机器所审视 以为麻醉剂能让我飞起来 错过了蜡梅的花期 我只看到一个矛盾的孔子——病中读书记一 善的简单与恶的复杂——病中读书记二 不是解构,不是背离,是新可能——病中读书记三 道德的还是理想的——关于故乡,而且不只是关于故乡 三思《阿凡达》 世界:不止一副面孔 演讲集 随风远走——茅盾文学奖颁奖礼上的答词 穿行于异质文化之间——在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上的演讲 不同的现实,共同的将来——《空山·达瑟与达戈》获《芳草》“女评委”大奖答谢词 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奖词 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民族文化——在法兰克福书展上的演讲 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在渤海大学的演讲 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在中央民大等高校的演讲 民间传统帮助我们复活想象——在深圳市民大讲堂等的演讲 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在中韩作家对话会上的演讲 文学:我的人生信仰 序跋集 落不定的尘埃——《尘埃落定》后记 在诗歌与小说之间——散文集《就这样日益丰盈》后记 嘉绒大地给我的精神洗礼——《大地的阶梯》后记 文学延展的生命空间——《阿来文集·中短篇小说卷》后记 音乐与诗歌,我的早年——《阿来文集·诗集》后记 《空山》三记——有关《空山》的三个问题 华文,还是汉语——香港版小说集《遥远的温泉》序 为什么要写作小说——《格拉长大》后记 小说,或小说家的使命——《格拉长大》韩文版序 流水账——小说集《宝刀》后记 《格萨尔王传》:一部活着的史诗——小说《格萨尔王》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香茅的茅,高台的台 如果是白天,应该是一只水晶玻璃的杯子,在明亮的光线下,有点滑腻的酒浆倾倒进去,浅浅的带点颜色,在杯中微微漾动,就从透明的杯壁里面,透露出那特别的质感。是圆润的,冥想一般,比所有的白都多含蓄了一点折射了一点世界的颜色,又比白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都空灵,都若有若无。 这就是中国的好酒,叫做茅台。 当然,最好是黄昏,或者渐深的夜,那就换一只薄胎的象牙白瓷杯,开瓶,续壶,且让暗香盈座,再将酒浆从容倾入杯中,有些朦胧的光线下,酒的颜色与杯子的颜色浑然一体了,像一颗温润的玉。要生烟了,要在人的身体里面发生些奇妙的转化了。是相关肉体的转化,也是相关精神的转化——是灵肉共舞的转化。 举杯吧,茅台。 茅台的名字本身可能不是这个意思。但举杯之时,就会想,香茅的茅,高台的台。香茅的香是浮动的,高台的高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往上的。两个字,暗含了酒应有的品质与境界——或者说是应该给人的催发。 不是所有酒都能有这样的品质与境界。 所以,三个满杯之后,除非真有酒量,就不要再劝干杯,不要再说劝酒的套话,应该开始浅斟低饮。记得一次去外地,几个朋友们聚集起来为我接风。知道我好这种酒的都带了这酒来。以至于最后桌上的茅台竟有十余瓶之多。幸好作家莫怀戚教授也在座。他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严厉批评。他说,老总们成功人士们,茅台不可以这么喝。爱喝也不能这么喝,有钱也不能这么暴殄天物。于是,大家听他的,一桌人,两瓶,而且一律换最小的杯子。终席之时,大部分人都恰到好处,于是都真心夸奖莫教授是真正的风雅之人。 几年以前,我请一个叫兰迪斯的美国人喝中国酒,不是茅台,但也得是名酒,另一种名酒。一杯下肚后,他感到了燃烧。此人是一个幻想小说作家,同时也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专家,某年上火星的叫做“漫游者”的小探测车的某一部分就出自他的设计。兰迪斯在感到“液体在胃中和血管中翻卷着燃烧”,以为“这么强烈的东西可以用于发射火箭”,于是他要火柴,关灯,把一杯酒点燃。酒当然就轰一声着了,升腾起一团幽蓝的火苗。这位实证主义的科学家得到了预想的实验结果,却不肯再喝了,怕一肚子酒时被点着了的火箭一样被发射到天上。从纯技术的角度讲,人成为火箭当然能体会到腾云驾雾的效果,如何降落却是一个麻烦的问题。明代的时候,一个叫万户的中国人曾经把自己发射到天上去,在空中他体验到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但降落时把自己摔成了一个肉饼却是不争的事实。兰迪斯作为一个航天科学家知道这个故事,所以捂着杯子不肯再喝了。 这个故事的意思大致是说,大部分人喝酒,最后都是被酒精燃烧。这个故事也是说,大部分的酒,就是把人交给酒精去燃烧。燃烧中的那种状态某些时候自然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需要——让人短暂地超越一下现实与自我。但燃烧多了,人们也发现一个事实,就是短暂超越后,一觉醒来,忍着脑袋和胃的难受发现自己又回到了真正的现实与自我之中了。沮丧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宿醉后的难受总是双重的,从肉体到精神。或者说,受创的不仅是身体,精神有时反而会承受比肉体更甚的重创。 我这样的人,在席间大约很难只喝一些果汁与矿泉。如果是中餐,也很难接受啤酒和红酒,所以才要寻找一种不是一味只在胃和脑子里燃烧的酒。以后能否找到更好的不好说,但到今天为止,只要这只中国胃贪的还是这杯中国白酒,那首选自然就是茅台了。迄今为止,所以没到每喝必茅的程度,经济原因当在其次,端的还是因为好多场合的茅台都不能让人放心。前些时候去茅台酒厂参观,看红砂岩的岸边青碧的赤水河流过,酿酒的味道将山中的镇子淹没。酒厂的人带着在厂区了解工艺流程,不说那一二三四五六七道酒的互相勾兑,又如何大罐封藏,单只是端午制粬重阳窖酿,那古典的程序也已经令人回味悠长。 于是明白那酒入口过舌,在喉咙里珠圆玉润地滑下,不曾小火球一样张开许多小毛刺扎人是什么道理了。于是也明白那酒到了胃里不轻易翻江倒海,小醉醒来,脑袋也不那么沉重是什么道理了。总之,这酒,喝得时候不会让人一下子燃烧,酣饮过后,也不会因为身心俱疲而让人起戒酒之想。不急不躁,是酒的酿造,也是这酒的品性。于是,进入不温不火的中年,自然就慢慢爱上了茅台。P73-75 序言 把这两三年来值得一收的文章集中起来,集一本书,是做编辑的朋友马小兵的主意。书名也是他起的。我把这些文章打了包电邮给他。以为就算完事了,但他坚持要我写一篇叫做“序”的文字。第一次,我没有回他的短信,后来一起吃饭,他又当面说过一次。我大约是含糊地点过头的。但还是一直拖下来,直到今天,又来了短信。 只好放下手里别的工作——很烦恼人的电影剧本,来作这篇序言。 想了半天,也只好把这篇序叫做“看见”。 同时一直想:什么是“看见”?又如何“看见”? 这个问题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这个时代。 这个一切事物都有多种媒体争先呈现的时代,对个体来讲永远信息过量的时代。个体的人在这样一种境况下,所有的“看见”,都可能是被动的,匆忙的,看见过后又迅速遗忘的。走动到四面八方,看到那么多人用卡片机,用手机不断拍照时,我总是想,人们试图用留下图像的方式抵抗遗忘。某一天,他们打开电子文档,会说:瞧,我去过这个地方;瞧,我和这个人干过些什么。这也相当于说,瞧啊,我也看见过这个世界! 我也喜欢玩照相机,喜欢通过不同功能的镜头去“看见”。但不是为了保存记忆,而是试图看见与肉眼所见不太相同的事物如何呈现。 我希望自己的“看见”是经过自己主动选择的。而所有经历过,打量过。思虑过的生活与事物,要很老派地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储藏,在自己的情感中发酵。一切经历,打量和思虑的所有意味,要像一头反刍动物一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从记忆库中打捞出来细细咀嚼。 电视里正在播一部纪录片《太阳系的奇迹》。我想,人所具有的主动看见并思量的能力,正是太阳系最大的奇迹。所以,有理由坚持不把“看见”变成消费时代的一种被动行为。 风景不是由旅行指南所指定。 书的意义不是由出版商所推销。 美,不是由时尚发布会所推荐。 大千世界,要自己发现。 更进一步说,消费时代的被“看见”还有一个巨大的缺失,那就是缺乏内省。内容提供商提供的“看见”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们提供材料的同时,也指出意义之所在。于是,个人和个人的思虑被无情淹没。所以,我的“看见”,更多的时候是要看见自己。所谓“反求诸已”,不止具有道德意义,更是观察这个世界与个体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 看得见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看见世界。 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正是近年来,我自己努力看见世界和看见自己的一个记录。 我愿意乐此不疲地继续这种关于“看见”的记录。 书评(媒体评论) 阿来的散文,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多维度交织的散文,一种有声音的散文,也是一种重的散文。它的重,就在于他那干净的文字后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世界、人生和存在的追问。 ——文艺批评家 谢有顺 阿来的随笔充满了对工业文明深层次的思考,对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对比、梳理,有纵与横的比较,有内与外的比较,有中与西的比较。可谓是一曲生活交响曲,更是时代的进行曲,但它是多声部的。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胡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