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导师之一,希阿荣博堪布2014年最新力作,献给寻找答案的人——《透过佛法看世界:给寻找答案的人》,一百八十个问题,解答你的人生困惑。透过佛法,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持续地感受着焦虑痛苦。希阿荣博堪布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烦恼、迷惘为契入点,《透过佛法看世界》从佛法的视角,引领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
在这个技术和生活形态巨变的时代,人们的烦恼也更剧烈,甚至由于困惑和矛盾,陷入抑郁症的阴影。凡是接触过希阿荣博堪布的人,都会被他的笑声和喜乐所感染。《透过佛法看世界》这本书,在字里行间,亦透露出希阿荣博堪布,一位大圆满成就者的慈悲、智慧和自在。
自从《次第花开》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了解希阿荣博堪布,并通过短信、微博、邮件等方式向堪布提出各种在生活及佛法修行上的疑问,希望得到指导。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的常见疑问,因此我们对这些本自独立的问题进行了编辑和归类。
《透过佛法看世界:给寻找答案的人》包含七个部分,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书中大部分问答为首次公开发表,以前在媒体采访或通过菩提洲网站发表过的部分内容,这次又作了修改和调整,问题是老问题,回答却有新内容。
第一辑和第二辑主要阐述佛法能带给人们什么利益,如何从佛法的角度看待平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第三辑中,围绕有关轮回、因果、苦、慈悲,则更为具体地介绍了佛教在这些方面的基本观点。
第四辑针对已经开始修持佛法的人进行作答,包括如何辨别善知识,如何依止上师,闻思修的内在关系,正念的训练,止观,回向,等等,并特别强调了出离心。
第五辑《死生事大》对学佛者和不学佛者同样重要。因为无论信仰、价值观为何,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死和生。既然无可逃避,那么明智的做法就是尽量让自己做好准备。
第六辑《护生》是有关放生的问答。希阿荣博堪布已经发表的关于放生的文章很多,在这本书里,堪布开示的重点是如何改进放生,做到周到、细致。
值得一提的是第七辑《空性》,这是希阿荣博堪布第一次大篇幅地用汉语讲解佛法的精华所在——般若空性。空性见解甚深微妙,即使只是简单介绍,恐怕也不好懂。堪布在语言上尽可能地使用人们比较熟悉的词汇,但回答问题时所使用的推理、辨析、讲解的方法和模式却是来自传统的佛法教材,从中读者可以领略到佛教逻辑思维的犀利和巧妙。
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问:现在的社会,往往是狭隘极端的意见容易博取掌声,反倒客观、冷静的观点少人问津,好像正确的见地不再受到关心,在这个哗众取宠的时代里,学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这个世界吗?
答:学佛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看待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往往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而这种片面、有偏差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人、与周遭环境相处,并为此而持续地感受着焦虑痛苦。
佛陀当年初次给弟子们讲法,首先就是教大家去认识、体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缺憾、局限和矛盾,去看我们自身、我们与世界之间是怎样冲突不断、苦恼重重的,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错误的态度和见地,我们想拥有怕失去,我们为了自保而侵犯、攻击、抗拒,我们认为现象是孤立的,人我之间是界限分明的,自我是不容置疑的存在并且永远需要摆在一切考虑的中心,而事实上,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能真正被保有,因而我们的抗拒、担忧乃至种种极端的情绪只是增加不必要的苦恼而已。如果能改变态度、澄清误解,那么不仅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会更准确、完整,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因此而更快乐、更自在地生活。
佛法是很务实的,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的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
佛法中有系统完整的方法指导我们一步步突破自身的局限,扩大视野。学佛给我们更宽广的视角去看世间万象。宽广的视角在佛教中称为智慧。
视野宽了,就知道眼前这一事一物没有哪个是孤立存在的,它必有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各各不同的事物、现象之间其实都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当你想把所有矛盾和问题都归咎到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上时,你会发现这样做很难。当你看见别人这样做时,你也能理解那种极端和狭隘是多么复杂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性格、业因果等等,而这其中的每一项又是由众多因素构建促成的,如此可以无穷解析下去。
有了这份了解,我们会变得宽容,因为即使是一个可恶的人,一件不合理的事,这可恶、不合理也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共同造成的。反过来,由于知道有数不清的条件影响、限制、造就着人的思想言行,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为人的不由自主和因此而感受的痛苦,悲悯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佛法中,智慧和慈悲是一体的。智慧使我们的眼界和胸怀都更深广,慈悲使我们通过关爱、分享和分担,通过淡化人我界分,逐渐体会无我教法的精髓,而这些都能增强我们的幸福感。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核心,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 学佛不是要让你的洞察力和行动力越来越弱,相反,佛法的闻思修使你能更敏锐深刻地看到问题,只是你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就随之陷入憎恶、愤怒、怀疑、失望、爱贪等狭隘、极端而肤浅的情绪中。你的视角更宽广了,所以理解、宽容、悲悯。
P3-5
给寻找答案的人
心灵的安顿和自由是人人渴望的,但是,我们在追求这安顿和自由的过程中,往往被自身的矛盾所限制。缺乏对自己的了解,令我们总是处在困惑和痛苦之中。
有人说,佛法似乎总是在强调苦,苦苦、变苦、行苦,那么关于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佛法是怎样看待的呢?其实,佛法也讲幸福快乐,但强调通过见、修、行去实现真正持久的幸福。
见,指佛法对于人、事、万物的见解,比如无常、无我、苦、空、因果、缘起等。
修,指依照系统的方法和次第把以上见解内化为自己的体悟,亲身去勘验、证明佛法的正见。
行,指把亲自体验和证明到的应用、融入到生活中,通过帮助、分享、分担、自律,通过关爱、贡献、耐心、善巧,去进一步体会和表现生命与生命间的联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愿”。
对许多人而言,佛法不仅意味着一种精神依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宽广而有深度的视角,让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而这份了解将最终带来平静和喜乐。
这本有关佛法的问答集,汇总了近年来由口头、邮件、短信、微博等方式向我提出来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提问者的背景、兴趣各不相同,但他们的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于佛法见、修、行的常见疑问,因此我们对这些本自独立的问题进行了编辑和归类,整理成书,希望能在解答疑问的同时,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佛法的见解、修行次第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问答集的读者能够把这次阅读当成自我省思的开始,结合自身的困惑和问题,去思考、辨析、体验,而不要仅仅满足于被告知。
这本书包含七个部分,共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
第一辑和第二辑主要讲佛法能带给我们什么,以及如何从佛法的角度去看待平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介绍了佛教的缘起观,探讨了佛法的入世与出世,完善的人格对于学佛的重要性,戒、定、慧,以及个人的修行与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提问者多是对佛法感兴趣或者刚刚进入佛门,却不太了解佛法,对生活有诸多疑问,希望从佛法中寻找参考或答案,因此在这部分章节中,我尽量使用通俗易懂、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回答问题。
在第三辑中,我们围绕有关轮回、因果、苦、慈悲的提问,更为具体地介绍了佛教在这些方面的基本观点。
第四辑“依止上师与闻思修”谈到修行的问题,包括如何辨别善知识,如何依止上师,闻思修的内在关系,正念的训l练、止观、回向等等。
这部分的提问仍然是五花八门,提问者也不全是认真想修行的,但我的回答却主要是针对修行者,所以特别强调了出离。
没有出离心;没有具德上师指导,只靠自己看书来获得知识,并把知识同见解混淆起来,把见解同修持混淆起来:不注重上座禅修,认为修行只是修心……这些比较常见的问题阻碍着人们更多地从佛法中受益。
第五辑“死生事大”主要谈到修行者如何面对死亡,怎样帮助病人、临终者和逝者,往生净土的因缘,等等。无论信仰、价值观为何,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死和生。既然无可逃避,那么明智的做法就是尽量让自己做好准备,所以这~部分的内容对学佛者和不学佛者同样重要。我在此处介绍了中阴修法、简单的临终引导、超度,以及净土法门。
第六辑“护生”是有关放生的问答。现在,社会上关于放生的疑问不少。放生是否有必要,已经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但是,我在这一辑中并没有太多回答有关放生必要性的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如何改进放生的过程上,原因是:首先,那些争论表面上看是关于动物的放生,它是不是合理,会不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不便,等等,更深层次上,这种争论和质疑反映的是对生命的基本态度,什么样的生命优越、更有特权,什么样的生命低贱、应该被利用和为高级的生命让步。然而,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关怀,正是现在诸多社会和个人问题的根源。人们需要换一个角度,重新思考生命的平等这样的问题了。其次,大乘佛教的核心是饶益众生,一切修行都是围绕这个展开,而放生是爱护生命的最为直接的一种表现,所以作为佛教徒,应考虑的不是要不要放生,而是如何让放生在最大程度上给自他、社会和环境带来益处。
放生,无论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由谁来做,都是值得随喜的善行,某些放生的行为也的确有改进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放生做得更好,而不是因噎废食。
第七辑“空性”介绍的是佛法的精华——般若空性。空性的话题,有些人很忌讳,不理解也不打算接受,另一些人却很喜欢谈论,而仅仅止于谈论。这两种态度都无法让人真正修学般若空性。
证悟空性的智慧虽说是我们自家的宝贝,不待外求,但是没有闻思修的铺垫启发,智慧是很难显发出来的。所以我在全书的最后,在大家对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有所了解和体会之后,再讲般若空性。
空性见解甚深微妙,即使只是简单的介绍,恐怕也不是很好懂。考虑到文章的可读性,我尽可能地使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日常词汇,但其中推理、辨析、讲解的方法和模式却是来自传统的佛法教材,比如《中论》《入中论》《入行论》《定解宝灯论》《醒梦辩论歌》等。
我们可以通过言语、概念、分别心去初步地理解空性,不过要记住:这些只是路标,是指月的手指,顺着它或许可以到达目的地,可以看见月亮,但是路标、手指本身并不是目的地和月亮。
书中大部分问答为首次公开发表。以前曾在书报、期刊或网络上发表过的部分内容,这次编入本书时,又做了修改和调整,所以问题虽然还是老问题,回答却有新内容。
为了方便读者查找和阅读,我们还专门添加了小标题。每个问答既自成一体,又与前后的问答有呼应和关联。希望这种安排能让阅读更加自由轻松。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上师的加持给了我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勇气。感恩我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
由于我个人的能力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为此我至诚地向传承上师、诸佛菩萨忏悔,请求你们的原谅。
我还要在此衷心感谢几个月以来无私地贡献时间和精力,为我收集、编辑资料、帮助整理文字的各位道友!你们的智慧和努力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感谢提问者善巧地给了我解释佛法的机会!
希望这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些许欢喜和启发,也期待诸位善知识的批评指正。
愿正法广弘,众生安乐!
希阿荣博
于藏历木马年神变月(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