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启瑞1956年回国后至今在厦门大学任教。他在厦大领衔创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催化教研室、厦大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首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圆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化学梦”,奠定了厦大化学学科的一流地位。
廖代伟、郭启宗、蔡俊修、黄桂玉等编著的这本《探赜索隐止于至善(蔡启瑞传)》是蔡启瑞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集小组的集体研究成果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探赜索隐止于至善(蔡启瑞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廖代伟//郭启宗//蔡俊修//黄桂玉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蔡启瑞1956年回国后至今在厦门大学任教。他在厦大领衔创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催化教研室、厦大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首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圆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化学梦”,奠定了厦大化学学科的一流地位。 廖代伟、郭启宗、蔡俊修、黄桂玉等编著的这本《探赜索隐止于至善(蔡启瑞传)》是蔡启瑞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集小组的集体研究成果之一。 内容推荐 蔡启瑞先生,1913年12月3日(农历11月初六)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今为厦门市翔安区)马巷镇五甲尾一个华侨店员家庭,现为厦门大学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蔡启瑞是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中国分子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的奠基者、开拓者和领军者。 本着尊重蔡启瑞先生朴实谦逊、实事求是、重在总结以为后人之所用的为人低调品格,廖代伟、郭启宗、蔡俊修、黄桂玉等编著的这本《探赜索隐止于至善(蔡启瑞传)》多谈学术少谈生活,大体上按小学、中学、大学、赴美留学、回国以后的时间顺序,共分9章,每章含若干小节,来撰写蔡启瑞的学术成长经历。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序 导言 第一章 坎坷求学 马巷蔡氏之后 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辗转三所小学 先入中华中学再转集美中学 刚入厦大病休两年 厦大化学系第十二届毕业 同窗好友 第二章 厦大任教 喜结良缘 厦大助教三年 厦大讲师七年 厦大(长汀校区)八年教职 第三章 留美十年 选派赴美深造 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 师承三位导师 博士后研究铯氧化物晶体结构 冲破阻力越洋回国 第四章 回国初期 回到厦大 自降职级第一人 深入钛酸钡晶体极化现象研究 创建中国高校第一个催化教研室 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提出络合活化催化作用理论概念 第五章 应用催化十年 研发负载型氧化锌和氧化铌两种新催化剂 “文化大革命”期间下厂坚持科研 引进研发三十烷醇生产技术 唐-卢-蔡联袂领导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 痛失慈母 第六章 病魔难阻科学攀登路 六十五岁续扬帆科学征途 推动物理化学研究所的设立 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 成为首批物理化学学科博士生指导教师 推动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立 担任物理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 推动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设立 分子催化研究的奠基者 第七章 领军催化科学研究五十五年 提出固氮酶的多核原子簇活性中心模型 提出合成氨催化反应机理的创新见解 领导碳一化学研究 丰富和发展配位催化理论概念 发展分子催化研究方法 提出优化利用化石燃料资源创建能源化工先进体系的主张 推动催化学科建设 促进国际催化学术交流 身教言传培养研究生 重视基础与应用相结合 第八章 百岁人品,一代楷模 中国心 心系民生 正直无私 一生最爱实验室 爱才育才 幸福家庭 第九章 老而弥笃,壮心不已 八十岁学电脑 止于至善 德高望重 结语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附录一 蔡启瑞年表 附录二 蔡启瑞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2012年4月,厦门大学由学校、厦大科协、科技处、党委宣传部和化学化工学院的有关领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等组建了厦门大学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负责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位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蔡启瑞先生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工作在2012年5月启动,经过初步资料的调研和采集、实际参与采集工作的人员配备和学校配套经费申请等前期准备,于2012年9月正式签署项目任务书,从而正式拉开了蔡启瑞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序幕,采集工作计划在2013年10月完成。 蔡启瑞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由具有化学(物理化学/催化科学)、中文、历史和专业影视等相关背景的人员组成,实际承担采集的具体工作。 根据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领导小组要求,采集内容以蔡启瑞的成长经历为主线,重点采集蔡启瑞的求学经历、师承关系、教学科研工作经历、学术成就、学术成长过程的关键节点和学术交往等方面。 采集范围从口述、音视频和实物等方面进行采集,特别是实物中的传记类、手稿类、信件类、档案类、照片、著作类、论文类、同行学术评价类、证书证章类、图纸类及其他学习、工作、生活用品等各方面。在采集工作正式开始时,99岁高龄的蔡启瑞先生已因身体不适,住院一年多了。虽然躺在病床上的蔡启瑞心中还惦记着他未竟的科学研究事业,但遵照医嘱和亲属的意见,采集小组不能跟蔡启瑞谈及采集工程的事,也不能让他亲自审定本传记,以免影响他康复,因此直接采访几乎完全不可能,只能较多地依靠间接访谈;而在间接访谈的对象中也有部分年事已高,采访不便,难度相当大。 采集小组到厦门大学人事处档案室、厦门大学档案馆、厦门大学图书馆、集美中学档案馆、马巷中心小学校史室、同安区文史馆等单位采集了各种档案资料,包括蔡启瑞的家庭出身、求学经历、科研活动、任职、获奖等材料,以及本人和有关组织撰写的自传和鉴定材料等,并在征得蔡启瑞本人或家属同意后,到蔡启瑞家里和办公室收集有关的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特别是采集小组首次采集到蔡启瑞作为厦门大学第12届毕业生,在张怀朴教授指导下于1937年6月11日完成的厦门大学理学士学位论文《硝酸锌和硝酸镉水解的量电法测定》(Electrometric Detemfination of the Hydrolysis of Zinc and Cadmium Nitrates)。 采集小组根据查阅档案资料和家藏实物资料的情况,特别是档案资料、实物资料相对不足的部分,做好间接采访的准备工作,采访对象包括蔡启瑞的子女、亲属朋友、同事同仁、学生等,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准备好访谈提纲,进行个别访谈或多人座谈,访谈过程全部录像或录音,事后整理为电子版口述文字材料。采集小组共整理了33人31次的录音访谈材料和12人次、8小时的录像访谈资料。 采集小组还参与了蔡启瑞文集的编辑工作。2013年11月,《蔡启瑞院士论文选集》正式出版,文集收录了从380篇有关论文中选出的225篇全文,论文(著)总目,专利目录,主要活动年表(学习、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以及主要社会职务和主要奖项),指导研究生名单,个人照、工作照、活动照和生活照等。因篇幅所限,该文集仅是蔡启瑞部分学术成就的反映。文集的宗旨在于给后人以启示,为后人之所用。为此,文集特别将厦门大学化学系催化教研室和物理化学研究所催化研究室撰写的“祝贺蔡启瑞教授从事化学工作五十年”(《卢嘉锡/蔡启瑞教授从事化学工作五十年纪念册》,1986年)、厦门大学化学系催化教研室、物理化学研究所催化研究室和化工系工业催化教研室撰写的“我国分子催化的奠基人之一蔡启瑞教授”(《庆贺蔡启瑞教授八秩华诞》,1994年)、“祝贺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蔡启瑞教授九十华诞暨执教五十八年”(《化学学报》,2004年,第62卷,第18期)以及经蔡启瑞亲自审定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卷·第一分册》中的“蔡启瑞”篇(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转载于文集部首,以便简要地反映蔡启瑞的主要成就和风范人品。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在厦门大学美洲校友会的支持下,采集小组首次采集到蔡启瑞在马克(E.Mack,Jr.)、哈里斯(P.M.Harris)和纽曼(M.S.Newman)教授的指导下于1950年3月完成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LJniversity)化学领域的哲学博士学位(Ph.D.)论文《多相反应中大环闭合的研究:高聚亚甲基二羧酸和二元醇的表面膜》(A Stucly of Macroring Closure in Heterogeneous Reacdons:Suface Films of High Polymethylene Dicarboxylic Acids and Glycols)的原件扫描件,以及蔡启瑞当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工作的资料、图片和三位导师的介绍等材料。 除了实物、采访等资料的采集外,采集小组还按原定计划完成了蔡启瑞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研究报告的中文详细摘要(一万多字)和英文详细摘要以及大事年表。本书《探赜索隐止于至善:蔡启瑞传》则是采集小组所完成的蔡启瑞学术成长经历研究报告基础上的学术传记,希望能真实地反映出蔡启瑞的学术成长经历及其献身科学的历程,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2014年7月底,采集小组收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关于蔡启瑞学术成长经历研究报告作为《探赜索隐止于至善:蔡启瑞传》一书正式出版的修改意见,根据编辑部意见,采集小组对已结题和整改的研究报告最后版本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订,于2014年8月初将本书出版修订稿提交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P3-5 序言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后记 本书是蔡启瑞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集小组的集体研究成果之一。在厦门大学老科学家采集工程采集小组和化学化工学院的领导下,2012年5月组建了蔡启瑞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集小组,采集小组的负责人是厦门大学物理化学(催化)专业的廖代伟教授(他是蔡启瑞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曾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厦门市化学学会理事长),主要成员有厦门大学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郭启宗教授(他曾任厦门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厦门大学物理化学(催化)专业的蔡俊修教授(他是蔡启瑞的长子)、蔡启瑞的院士助手黄桂玉(她是厦门大学工业催化专业的第一个硕士)、厦门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黄顺力教授、中央电视台影视专业的刘东方高级工程师、厦门大学化学生物学系研究生吴淑琪和中文系研究生周婧等。 根据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对于项目研究报告的要求(15万字的报告正文,一万字以上的大事年表,一万字的中文详细摘要和英文摘要),我们认为研究报告的撰写要体现蔡启瑞为人朴实无华、低调谦逊的个人风格,计划分成成长经历篇(百岁人生,风范人品)、学术成就篇(学术硕果,领军催化)和老而弥笃篇(探赜索隐,止于至善)三个篇章来撰写。并且,在采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夜以继日的勤奋努力,在2013年6月项目中期检查前,已经由廖代伟负责完成了一万多字的中文详细摘要和英文摘要定稿工作,由郭启宗和黄桂玉完成了一万字以上的大事年表的初定稿;同时,由郭启宗完成了五万多字的第一篇(成长经历篇,分为五章)的初稿撰写,由廖代伟完成了八万多字的第二篇(学术成就篇,分为13章)和第三篇(老而弥笃篇)的初稿撰写,蔡俊修也写了一万多字的“乡镇走出的一代化学宗师”的初稿,并由黄桂玉完成了拟插入书稿中的照片和图片等的收集整理。 但是,经过2013年6月3日项目的中期检查,特别是看到作为科学家传记、统一格式、已正式出版发行的十部其他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研究报告后,我们不得不紧急改变原先的研究报告撰写方案,决定按照已正式出版的科学家传记统一格式,在上述已完成初稿资料的基础上,来重新撰写研究报告,而这一统稿的艰巨任务落在廖代伟的肩上。经过近三个月的刻苦笔耕,特别是在2013年暑假和国庆七天假期的加班加点、几乎不眠不休的发奋努力下,历经14次修改稿,终于在2013年10月,由廖代伟按传记统一格式,完成了15万多字的本书文字电子版初稿(包括导言、分为10章58小节的传记正文、结语和后记)。 随后,又经过多次完善和修改,于2013年12月20日完成送交结题验收会议的研究报告(第23次修订的版本),研究报告总字数为18.5万多字,插图60幅,全文包括目录、图片目录、序、导言、正文、结语、附录(蔡启瑞年表、蔡启瑞主要论著目录、重要采集成果)、参考文献和后记。同时,还提交了已定稿的一万多字的中文详细摘要以及英文详细摘要。 根据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的安排,在提交采集资料给馆藏基地收藏后,通过2013年12月22日结题验收会议的评审专家点评,验收意见为:采集“优”、写作“良+”。对研究报告的具体意见是:“完成稿,较规范,结构设计好,行文流畅,内容充实,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成长主线的梳理,使其更加清晰。”按照反馈的结题验收意见和要求,2014年3月前,采集小组进行了采集资料的增补工作,同时,利用寒假和春节长假,由廖代伟负责再对研究报告内容和文字进行修改润笔,由黄桂玉负责再对年表和采集成果编目及文献条目等进行修改润笔,并将新增采集资料交给馆藏基地收藏。三个月整改后,于2014年3月提交的最后定稿研究报告是第28次修订的版本(总字数为18.6万多字)。 最后定稿的研究报告包括目录、图片目录、序、导言(传主简介、采集工作、研究报告)、正文(分为10章58小节)、结语、附录(蔡启瑞年表、蔡启瑞主要论著目录、重要采集成果)、参考文献和后记。其中,正文第一章“坎坷求学”,分为马巷蔡氏、孤儿寡母、三所小学、集美中学、病休两年、厦大本科和同窗好友等七个小节;第二章“厦大任教”,分为喜结良缘、厦大助教、厦大讲师和长汀八年等四个小节;第三章“留美十年”分为选派赴美、博士学位、三位导师、铯氧化物晶体结构和越洋回国等五个小节;第四章“回国初期”,分为回到厦大、自降职级、钛酸钡晶体极化现象、催化教研室、申请入党和络合活化催化作用等六个小节;第五章“应用催化十年”,分为负载型氧化锌和氧化铌两种新催化剂、“文化大革命”下厂坚持科研、三十烷醇、唐一卢一蔡联袂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和痛别慈母等五个小节;第六章“科学的春天”,分为一九七八年、物理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物理化学博士后流动站、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分子催化的奠基者等八个小节;第七章“领军催化五十五年”,分为固氮酶的多核原子簇活性中心模型、合成氨催化反应机理、碳一化学、配位催化、分子催化研究方法、能源化工、催化学科建设、国际催化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和重视应用等十个小节;第八章“病危忘我”,分为一九七九、一九八二、一九八四和二零零零四个小节;第九章“百岁人品”,分为中国心、心系民生、正直无私、一生最爱实验室、爱才育才和幸福家庭等六个小节;第十章“老而弥笃”,分为八十岁学电脑、止于至善和德高望重三个小节;研究报告的“结语”作为最后一章,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作为副标题。 2014年7月底采集小组收到编辑关于蔡启瑞学术成长经历研究报告作为《探赜索隐止于至善:蔡启瑞传》一书正式出版的修改意见,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关于文章主线、章节布局和标题、内容引文和启承、文字风格统一等的修改意见,由廖代伟利用暑假时间对研究报告正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全面修订,主要包括:①将研究报告的十章58小节改为本书的九章54小节,取消第八章,重新编目,将研究报告第八章“病危忘我”各小节的内容,修改后按时间顺序分插到第六章的相应小节中描述;②对本书章节的标题进行了修改,以便突出主线和一目了然,明确含义,提示内容;③对过长的引文进行了必要的删减,或者改为脚注;④对章节内容启承和文字风格统一欠妥之处进行了修订。然后由黄桂玉重新排版,于2014年8月初将本书版本提交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出版。 采集工作所获得的各种实物资料和访谈材料等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充分的可靠素材。在这方面,由郭启宗、黄桂玉和蔡俊修主要负责的资料与实物收集和各种采访,是采集工作顺利完成的保证。 70多岁的郭启宗不辞辛苦地到北京培训,在档案室、档案馆等处手抄有关资料,编写访谈提纲,主持访谈,编写大事年表等。他不会用电脑打字,硬是用水笔在方格稿纸上工整地写下五万多字的书稿。在寒冬腊月,他跟蔡俊修和黄桂玉不顾舟车劳累,到蔡启瑞故乡和祖屋采访。其敬业精神实在感人。 采集小组的具体琐碎工作都是由黄桂玉负责的。可以说,她是最辛苦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她,采集工作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为了培训、观摩、汇报、交材料等,就跑了北京六趟、上海一趟、天津一趟,日夜加班整理汇报材料而顾不上照顾年幼的儿子,她家人都戏称她成劳模了。她还要参与编写年表,参与《蔡启瑞院士论文选集(上、下册)》的编辑出版工作,负责实物资料的采集和整理编目、资料的扫描、复印、打印等,所有访谈及口述文字资料的整理校对等,对外联系,参与采集工作的研究生具体工作的安排,研究报告的插图和排版,以及项目经费的管理等等。她的辛劳付出终于换来了采集的成果。 作为蔡启瑞的长子,蔡俊修为采集工作实物的收集提供了保证,为跟蔡启瑞子女亲属和老朋友的访谈提供了方便,让我们采集到许多珍贵的老照片。蔡启瑞的子女和亲属蔡俊修、陈笃慧、蔡维真、许元泽、蔡维理、陈惠平、蔡小平、钟传建等还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电子版书面回忆材料。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采集工作也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 黄顺力对年表的写作规范方面做最后的审订并提供了宝贵的修改建议。 研究生吴淑琪和周婧参与资料的收集、数字化和整理归档,口述文字资料初稿的整理等具体工作,历时一年多,不辞辛苦,协助完成多项资料的采集。 访谈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和难忘的场景。曾长期担任厦门大学化学系党总支书记、蔡启瑞的老领导和老同事、离休干部刘正坤,虽然已经80多岁,脑部动过三次外科手术且其爱人刚去世,但在视频访谈后,仍坚持要自己写出书面材料给我们。蔡启瑞同窗挚友陈泗传的妹妹陈碧玉已经90多岁了,在访谈中不顾劳累,侃侃而谈,意犹未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素材。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乾二数次接受采访,让我们知道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资料。在谈及蔡启瑞老师时,中国科学院院士田昭武激情哽咽、热泪盈眶;蔡启瑞的学生廖代伟则情不自禁、流下了感恩的热泪。刘金波、赖伍江和陈祖炳等长期与蔡启瑞共同战斗在催化研究前线的老师,虽然都动过大手术,身体虚弱,但仍坚持自己打印电子回忆材料或在长时间访谈中不顾劳累。 蔡启瑞的学生和同事林国栋、周泰锦、刘金波、傅锦坤、周朝晖、廖代伟等提供了电子版书面回忆材料。傅锦坤协助联系厦大催化退休教师参与访谈,提供采集线索。刘金波、张藩贤、傅锦坤、王火、高景星、曾定等捐赠了珍贵的老照片或保存至少30余载的纸质资料。蔡启瑞的族亲蔡金博捐赠了珍藏的族谱和同安姓氏专辑史料。厦大催化所周朝晖阅读了学术成就篇的初稿和中、英文摘要,提供了有益的意见。英文摘要委托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的英语老师陈慧(她是厦门大学英语语言专业的硕士)翻译,她很尽力,还请了外籍老师审阅润笔。林敬东博士校阅了传记的电子版初稿,并与吴淑琪协助黄桂玉进行了版面的排版等工作。 在本书完成时,我们要衷心感谢所有接受访谈的蔡启瑞的亲属朋友、催化科学界同仁、蔡启瑞工作单位的领导和老同事以及蔡启瑞的学生们:蔡俊修(长子,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陈笃慧(长媳,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蔡维真(长女,中科院北京化学所研究员)、许元泽(女婿,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蔡维理(次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系教授)、蔡小平(次女,现居美国纽约)、钟传建(女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陈碧玉(挚友陈泗传的妹妹,厦门外国语学校名誉校长)、刘正坤(离休干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厦门大学化学系党总支书记,曾任化学系系主任和校教务处处长)、王火(80年代化学系党总支书记)、黄如彬(90年代化学系党总支书记)、林永生(曾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校工会常务副主席)、田昭武(老同事,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中科院院士,曾任厦门大学校长)、张乾二(老同事,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中科院院士,曾任化学系系主任和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黄本立(老同事,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中科院院士)、陈懿(中科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学校长)、李灿(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周绍民(老同事,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曾任化学系系主任和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万惠霖(蔡启瑞“文化大革命”前的研究生,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理(工)科学术委员会主任、自然科学学部主任,曾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张鸿斌(蔡启瑞“文化大革命”前的研究生,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首任主任,曾任厦门大学科技处处长、福建省化学会理事长)、林国栋(蔡启瑞“文化大革命”前的研究生,厦门大学化工系教授,化工系首任系主任)、陈德安(蔡启瑞“文化大革命”前招收的第一个研究生,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曾定(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曾任生物系系主任)、陈祖炳(蔡启瑞“文化大革命”前的研究生,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曾任化学系副系主任)、赖伍江(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曾任化学系副系主任)、傅锦坤(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曾任化学系催化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张藩贤(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曾任化学系催化教研室室主任)、曾金龙(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许翩翩(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周朝晖(蔡启瑞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曹泽星(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陈洪斌(蔡启瑞指导的最后一个博士研究生,厦门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和廖代伟(蔡启瑞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等。 我们也要衷心感谢中央电视台的刘东方,不辞辛苦地两次来厦门,为我们按质按量地完成了视频采集工作。 我们还要感谢孙世刚(厦门大学老科学家采集工程采集小组组长,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金能明(原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现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张昌胜(厦门大学老科学家采集工程采集小组副组长,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毛通双(厦门大学老科学家采集工程采集小组副组长,厦门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林辉(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和江云宝(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化工学院院长)等对采集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厦大档案馆校史研究室捐赠了《厦大校史资料》丛书;厦大图书馆特藏部刘心舜主任协助扫描蔡启瑞的本科论文、民国时期所指导的本科生论文和特藏部书刊中的相关报道等重要资料,还热情提供图书馆藏资料采集的有价值线索。感谢辛勤参与资料数字化和归档编目等工作的研究生凡美婷、张盛钰、郑燕萍、杨宇惠、李林斌、王静静、李玲、蔡君瑶、李洋洋、蔡炎怀、秦丹丹、潘志生、许景敏和学校员工郭小惠等。感谢厦门大学老科学家(蔡启瑞、黄本立、田昭武、张乾二)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四个采集小组同仁的交流合作、相互支持和帮助。 我们要特别感谢厦门大学美洲校友会的董事会主席傅志东和校友姚远先生,他们为我们自费向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索取蔡启瑞当年在美国留学时的博士学位论文、学习工作的资料、照片和三位导师等的珍贵材料,并委托我们将项目组要寄给他们的费用捐给厦门大学校友总会。 值得庆幸的是,2013年12月2—3日由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主办的“庆祝蔡启瑞院士百岁生日暨厦门大学催化学科创立55周年”学术活动,为我们增添了一批珍贵的实物和访谈资料,其中包括: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蔡启瑞院士论文选集(上、下册)》,主办单位编辑的《催化泰斗,松劲柏青——蔡启瑞先生百岁华诞》画册(包括题词、照片、回忆文章等),《厦门大学报》专刊等。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厦门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室的宋文艳主编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谢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大学报和该学术活动主办单位同仁们的辛勤工作以及各兄弟单位和催化科学界同仁们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衷心感谢中国科协、教育部、馆藏基地和厦门大学等单位以及培训和评审专家等对我们采集工作的支持和指导。 特别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为本书出版所提的宝贵修改意见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同仁们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工作。 蔡启瑞的学术成长及其学术成就之概貌已简明扼要地反映在《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卷第一分册的“蔡启瑞”篇中,这是蔡启瑞身体健康时亲自审定的。现在,受中国科协的委托,通过采集工程,撰写本书。但此时,蔡启瑞已因身体不适,住院一年多了。虽然躺在病床上的蔡启瑞心中还惦记着他未竟的科学研究事业,但遵照医嘱和他亲属的意见,采集小组不能跟蔡启瑞谈及采集工程的事宜和让他亲自审定此稿,以免影响他的康复。采集小组只能以“概览”为基础,并根据所采集到的资料来撰写此报告, 希望能真实地反映出蔡启瑞的学术成长经历及其科学的一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以达到给后人以启示,为后人之所用的目的。 1978年起,学生跟随恩师蔡启瑞先生,从事催化科学研究36年,受益良多,特别是在撰写《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卷第一分册的“蔡启瑞”篇的过程中,亲聆恩师的孜孜教诲,深刻体会恩师的良苦用心。但因学识水平和文学修养有限,在统稿撰写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还请不吝指正。 廖代伟 2014年8月于厦门大学化学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