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称帝,改国号为宋。
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其曾祖刘混,永嘉之乱时渡江居于丹徒的京口(今江苏镇江),至刘裕时家境已衰败。刘裕起初投奔北府军,靠平定桓玄之乱而官至侍中、车骑将军,逐渐掌握东晋王朝的军权。东晋义熙六年(410),刘裕率军北伐平定南燕,受封为太尉、中书监,执掌朝权。此后四五年间,刘裕相继除掉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政敌,然后,他第二次北伐,克复关中,以功于义熙十四年(418)受封为相国、宋公。至此,刘裕取代东晋的条件已经成熟,便于晋元熙二年(宋永初元年,420),刘裕拿着自己手下拟好的禅位诏,让晋恭帝抄录,“恭帝欣然操笔,书赤纸为诏”。14日,刘裕筑坛于南部,登上皇位,国号宋,是为宋武帝。宋武帝改元永初,平定建康(今江苏南京),改《泰始历》为《永初历》,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6月,派人将他毒死,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至此,历时104年,共ll帝的东晋王朝结束,南北朝时期开始。
刘裕死·拓跋魏攻宋
永初三年(422)五月,宋开国皇帝刘裕病死,终年60岁。同月,年仅17岁的太子刘义符即皇帝位,是为宋少帝。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为辅佐大臣。
正当刘宋王朝处于接权换代的时候,北方拓跋魏却虎视眈眈。他们见宋嗣帝年少识浅,国内军心、民心不稳,认为有机可乘,遂扣留刘宋使者殿中将军沈范、索季孙,并于九月派扬州刺史、司空奚斤、交州刺史周几、广州刺史公孙表等,率大军分道南下,攻击刘宋司、豫、兖等州。十月,原东晋宗室司马楚之在陈留举兵响应魏军,被魏委为荆州刺史,也率军侧击刘宋。这时,奚斤等已渡过黄河、围攻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十一月,魏军攻破滑台,刘宋守将东郡太守王景度逃走。魏以成皋侯苟儿为兖州刺史,戍守滑台。其余各军乘胜南下夹攻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与此同时,魏明武帝经略南边的布局已全面展开:“黑稍将军”于栗碑引兵3000人已屯据河阳(今河南孟县西),谋取洛阳;叔孙建从东路进军,渡过黄河,屯于确礅(今山东东阿西北),以攻兖州。中原全线告急,刘宋急派南兖州刺史檀道济等率军北上增援。
永初四年(423)正月,于栗碑攻克金墉,刘宋守将河南太守王涓之逃走。金墉不守,洛阳也随即沦陷。同时,在叔孙建的进攻下,刘宋兖州刺史徐琰也弃城南逃。至此,泰山、高平、金乡等郡相继陷落。三月,许昌又失守。四月,拓跋嗣亲临成皋,指挥奚斤、公孙表等围攻虎牢。宋虎牢守将毛祖德据城固守,从城内凿地道出城外,然后派兵出城掩袭魏军背后,焚烧魏军攻城用具,魏军大惊。祖德守城200余日,无日不战,最后因魏军断绝虎牢水路,城中人马渴乏,无力抵抗,虎牢才被魏军攻陷,毛祖德被俘。五月,拓跋嗣染病,停止南侵,返回平城。刘宋援军檀道济等闻信,也停止北上,返回广陵。
这次南北战争,北方大获全胜,南方一败涂地。宋司(今河南淮河以南、湖北大洪山东)、豫(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北部)、兖(今河南东北部、山东中西部)诸郡县尽归北魏所有,而刘宋王朝只好将防线收缩到淮北。南北对峙,呈现出北方稍占优势的局面。
货币经济陷入低潮
三国时期,军阀割据,兵家纷争,战乱频繁,全国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秦汉即已发展的货币经济在这一时期受到重创,陷入低潮。北方经济由货币经济倒退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钱币作用不大,人们使用谷帛等实物货币进行交易。南方孙吴政权经济虽然发展较快,曾以孙氏大钱作为交易货币,但由于江南大庄园的形成,也以自然经济为主,使用更多的仍是实物货币盐和布。这些实物货币不具备金属货币的诸多优点,其弊端日益显露,营私舞弊者屡禁不绝,造成经济极大混乱,统治者几次发行金属钱币,但由于经济条件不成熟,未被广大人民所接受。
十六国时,石勒曾铸“丰货钱”强制发行,但人们缺乏钱币观念,新钱难以流通,以至于大大贬值。为扭转这种局面,石勒以绢换钱企图抬高钱价,但百姓趁机贱价买绢、高价出售,结果新钱地位没有提高,反而造成政府亏损,新钱仍然未能推行。这表明由于长期不用钱币,人们失去用钱的需要,观念上反而不接受金属货币了。
北魏统一后,社会经济缓慢恢复,但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恢复步伐更慢,北方仍以实物为流通货币,造成极大的不便。北魏孝文帝曾铸“太和五铢”钱颁行天下,但这种质地优良、使用方便的钱币仍然得不到广泛流通,除了京师一带,外地无人使用五铢钱。太和五铢钱不久后盗铸成风,货币进一步贬值,使得本来就难以流通的钱币更难流通。为抵制滥铸,庄帝曾改铸“永安五铢”,仍未解决问题,朝廷命官也参与盗铸。混乱的币制使货币经济难以发展。
东晋建立后仍在南方使用孙吴旧钱,有大的“比输”、小的“四文”,数量不多,所以价值较高。后来,一些商人非法收集铜钱高价卖给岭南少数民族作铜鼓,影响了商品交易。
东晋不曾铸钱,但宋、齐、梁、陈四朝则大铸新币。刘宋曾铸轻于五铢钱的四铢钱,民间盗铸成风,政府为控制盗铸改铸大钱,反而使市场更为混乱。到孝建年间,盗铸钱币质量极差,一捏就碎,人们不愿使用,只好贬值处理,币制更加混乱。政府无法控制,任由恶币流通,形成通货紧缩、物价跌落、百业萧条的局面。
萧粱武帝时,再度大量铸钱,数量之多、品种之繁成为南朝之最,有五铢、女钱、男钱等数种,一时私铸之风更兴。货币终于失去应有的作用,人们只好舍弃钱币,重新使用实物货币。
总之,从东汉末年起自南北朝时期结束,无论在北方、南方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货币经济总是处于低潮,没有发达起来。P8-11
《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此书的出版,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学术顾问们的智慧。尤其是李学勤先生,亲自动笔写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书沉甸甸的份量。
中华文明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和挫折。它的历史无处不在,决定着我们中国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造就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河奔流到现在。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构成。中华文明丰富、深刻、辉煌、博大,在人类文明中的骨干作用和领导作用人所共知。在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中华文明就是四大古国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中华文明成为文明在东方的支柱,公元前后200年间,人类的汉帝国与罗马帝国这两只铁手攫住了地球。在欧洲进入中世纪的时候,中华文明更成为人类文明最主要的领导,它的文明统治东亚,传遍世界。进入近代,中华文明处于自身的重压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奋起精神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贡献出了从思想家孔子到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从唐诗宋词到长城运河的伟大创造,贡献出了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商周铜器到明清文学的深刻内涵,也贡献出了从五霸七强到三国纷争、从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辉煌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绚烂多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
中华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文明,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持久,这样统一一致。世界上其它文明不但互相交错,其创造者也都与高加索体质的人种有关,它们是姐妹文明。在人类历史中,只有中华文明才是独特的,它的创造者是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民,与其它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没有关系,它的文化是统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赖于其它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华文明也绝不是封闭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担自己对于人类的责任。
人类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人们对于世界未来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估计无不以东亚和太平洋为中心,而尤以中国为重点。
经济起飞只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方面,中国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尤为刻不容缓。如果中国要自觉地发展中华文明,要有意识地使中国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就必须发展强有力的精神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才能形成中国和中华文明钓全面现代化。
而中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之中。进入近代之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产生大量的情绪化和激烈冲突的论调。“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有冲破封建束缚的时代意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不容否认的正面意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全盘西化;而复古主义则沉迷于中国文化的古董,走进反进步、反科学的泥潭。
历史的发展则超越了所有这些论点,产生这些论调的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已经结束。历史要求中国发展,要求中国走在全世界发展的前列。西化论和复古论都已过时,历史已经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国可以承担起世界的命运,而中国的现实和世界的历史都说明,中国的使命在于它的发展前进,而非倒退。
中华文明走出迷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处在一个伟大而具有挑战的历史阶段。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话说中华文明》的意义和使命。我们创作《话说中华文明》,力求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我们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使它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思考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编著《话说中华文明》的设想。在开展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们就聘请了国内权威学者李学勤、罗哲文、俞伟超、曾宪通、彭卿云诸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他们对计划作了充分讨论,并审阅了大量初稿。我们聘请了广州、香港地区的社会科学学者、大学教师、研究生以及我社编辑人员几十人担任稿件的撰写工作。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缺陷。中华文明具有辉煌的时期,也有苦难的年代,有它灿烂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华文明在自身中能够吸取充分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够使自身健康壮大,成长发展。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业的使命和重任。我们希望这部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起到它所应当起的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反省、前进和奋起作一点贡献。
李默主编的《短命王朝(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 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 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本套书的意义和使命。《短命王朝(话说中华文明)》作者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 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李默主编的《短命王朝》是《话说中华文明》系列之一,该系列全景式图文并茂的记录了中国文明历史,与考古密切相联,追寻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它可称为真正的“纸一博物馆”,文字、图片彼此相当,将中华文明人类历史上缔造的最光辉绚丽的文明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