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苍白得宛如鬼魅、幽灵,单薄得像随时会灰飞烟灭一般。就九岁的年纪而言,他的个头实在很小,身体又瘦又弱。他的头发像月光般浅淡,发丝既细又直。皮肤是像蜡那样的半透明色。因为身体的色调如此之淡,从远处望去,好像没有眉毛和睫毛,更给人一种他随时可能会消失的感觉。
“喵?”男孩发出一丝声响。
“嘿,康纳,”坐在椅子上的詹姆斯回应,“你不进来吗?”
“喵?”
他的腰上缠了好几条包了铝箔的绳子,从他身后垂到地板上。他手上抓着一只玩具猫,把它伸出来挡在前方,好像某种探测仪器,慢慢扫描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他随即发出一种类似金属“喀一喀一喀一”的奇怪声音,好像发射不出子弹的机关枪。接着,他又发出另外一种“哗、哗、哗”的声响,就像是某种东西转动的声音。他又向前几步,刚好能让朵丝用脚把他垂到地上的绳子往前拨,再把房门关上。
男孩回避詹姆斯的视线,眼睛紧张地四处张望,一只手在脸庞上不安地拼命拍打。他又开始发出“哗一”的声音。
詹姆斯为了鼓励男孩向前,站了起来,但男孩立刻紧张起来,将那只玩具猫像枪一样指着詹姆斯。“猫知道!”他大声地说。
詹姆斯停止动作:“你不希望我走近。”
“喀—喀—喀—哗—哗。”
“你希望我再坐下来。”
“哗。”
“没关系,”詹姆斯轻声地说,退回到桌旁的小椅子,“在这里,你可以决定要如何进行。”
康纳继续待在门边,谨慎地望着詹姆斯。至少詹姆斯是如此解读,因为康纳的视线始终没有和他接触,而是不断前后眨动眼睛,好像有眼球震颤的毛病。不过,詹姆斯觉得那只是一种不必靠视觉接触,就能搜集视觉讯息的方法。接着,他把玩具猫挡在前面,再向前进一步。紧抓着的那只猫仍然靠着他的后腿,好像在扫描詹姆斯似的上下移动。“猫知道。”他小声地说。
游戏治疗室的空间很宽敞,房间漆成淡黄色。颜色是詹姆斯挑选的,因为那种颜色让他想到阳光。倒不是真的有必要模仿阳光,毕竟房间的东边有一大扇窗子,大量的阳光会从那里照射进来,到了夏天,整间屋子会给人一种身处在撒哈拉沙漠的感觉。尽管如此,他还是很喜欢那种色调。
就像房间一样,里面所有的玩具也都是詹姆斯精心挑选的。他十分清楚自己想把这间游戏室布置成什么样的气氛:一个能让孩子感到无拘无束、敢自由碰触每样东西的房间。他第一次向珊蒂描述他理想的游戏室模样时,她说他根本是长不大的孩子,只想打造自己的童年。毫无疑问,她的话有一部分是真的,毕竟哪一个男人的内心里不躲着一个小孩?不过,她并没有体察到,那些也是他执业的工具,他只是希望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康纳小心翼翼地贴着房间四周慢慢移动。他沿着顺时针的方向,紧张地抓着那只玩具猫,像抓着一根探测器,紧贴着墙面走动。一路上,他用玩具猫的鼻子碰触房间里的家具、书架和各种玩具。他一边走一边发出“喵?喵?”的声音,那是他唯一发出的声音。
在房间里绕了一圈后,他马上开始绕第二圈。一个矮书柜搁在房间的右边,詹姆斯在那里面放了许多小玩具。柜子上面有几个篮子,装了满满的纸张、胶水、绳子、贴纸、毛线球,以及各种用来画图的用具。
“哗、哗、哗、喵?”
“如果你想,可以把任何一个篮子里的东西拿下来,”詹姆斯说,“这房间里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拿下来玩,每一样东西都可以碰。在这间房间里,你可以自己做主。”
P1-3
学习倾听孩子的声音
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世界愈加扁平,各种资讯以及教育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冲击着我们。育儿的话题在当今的中国变得越来越引人关注,也越来越重要。第一代的独生子女如今已经为人父母。在仍然以传授知识、考试测评为教育主线的中国,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反抗也越来越大。家长们一方面渴望孩子快乐成长,另一方面又难以抗拒整个社会的潮流,站在孩子的身后,举着考试的大旗打压着孩子们。
前日参加一个活动,有一个讨论是关于“如何做高效能父母”的话题。家长们七嘴八舌,提出了一大堆的建议。我却在想,也许,我们都需要安静下来,学习倾听孩子的声音。
桃莉·海顿,被美国教育界盛誉为“爱的奇迹天使”,她的这套“桃莉老师疗愈成长之旅”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展开的,让我们这些糊涂的自以为是的大人有机会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帮助我们贴近孩子那颗敏感的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和被爱的方式。
我非常感谢自己在芬兰的育儿经历,因为是个“外来母亲”,什么都不懂,所以必须倾听(即使如此,也常常做不到很好的倾听)。在某种程度上,女儿教会了我很多。记得女儿12岁左右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西方的摇滚歌星。这个歌星的所有造型,都让我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我非常担心女儿的“喜欢”,试图了解她为什么会以这样一个“不正派”的歌星为偶像。女儿却说,他在台上的打扮和表演只是一种渲泄,是他情绪或生命中的一个部分。她还批评我(和很多中国家长)“以貌取人”。可是,我依然不明白,这个摇滚歌星渲泄的哪一部分引起了一个12岁孩子的共鸣,当时非常担心(现在我越来越理解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扰)。此后,我们也偶尔会为这件事展开讨论,直到她15岁的某一天,我们又谈起这个歌星,她跟我说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有一个青少年持枪伤人,而他恰是这个歌星的粉丝。这件事引起各方媒体的关注,甚至有一种声音置疑他的音乐对青少年的负面引导。有人采访他,问:“如果你有机会对这个孩子说几句话,你会说什么?”他静默片刻,回答道:“我什么也不会说,我会倾听。”女儿说:“妈妈,你不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吗?”
是的,倾听的力量超出你的想象!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声音和各种理念的嘈杂的世界里,“倾听”也许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技能。
无论你是家长还是老师,如果你心里有爱,并愿意用对的方式支持到你所爱的孩子,不妨打开这本书,在桃莉·海顿的帮助下,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开始学会倾听。看看你是否能够听到他渴望长大的声音,听到他的需求和内心的无助,他的自豪和喜悦,体会到他在生命初期学习生存技能的那份努力和不易。 如果我们能够带着深深的爱,细心地倾听,全然地信任,耐心地陪伴,也许,生命就会展现给你一个奇迹!
芬兰富尔曼儿童技能教养法中国推广第一人:李红燕
桃莉·海顿编著的这本《月球上有三棵树》讲述了:
苍白瘦弱如幽灵的九岁自闭症男孩康纳出现在詹姆斯医生面前。他怀里抱着玩具猫,腰上缠着绳子,怯懦、畏惧、排斥一切,除了发出金属“咯、咯”的声音,只会说“猫知道”。
在与康纳的母亲——知名小说家萝拉的会谈中,詹姆斯被萝拉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以及富有魅力的讲故事方式所吸引。她是一个谜一样的让人看不透的女人,将詹姆斯拉入虚幻与真实界限模糊的世界。
治疗逐渐生效,康纳变得越来越自信和有安全感,“狗死了、猫知道”、“住在地毯下的男人”、“月球上的三棵树”……一系列线索断断续续从康纳口中传递出来。
悬疑、迷惑、不解……到最后真相大白,詹姆斯终于得知了一个惊天的秘密,事情远远不是康纳得了自闭症那样简单……
抱着猫玩具的自闭症男孩康纳,与他富有天才想象力的母亲萝拉。两条线索交叉铺叙,游离于真实与虚幻之间。是天生自闭?还是精神创伤?惊人的秘密一点一点浮出水面……
本书是由美国教育界盛誉为“爱的奇迹天使”桃莉·海顿编写的《月球上有三棵树》。该书由美国图书协会强力推荐,荣获台湾“好书大家读”奖和中小学生推荐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