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迪丝·内斯比特编著的《想做好孩子》是《寻宝人的故事》的姊妹篇,讲述了巴斯特布尔一家的孩子们在经历了寻宝的故事后,成为了大人们心中的坏孩子。为了做回一群善良听话的好孩子,孩子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努力尝试,他们组织了“想做好孩子”协会,处处寻找需要帮助的好事情去做:为战死的士兵立墓碑(士兵却还活着),帮助搁浅的货船打开水阀(货船却被水倾翻了),捡到了一个贵族婴儿,办起“慈善酒吧”,等等。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弄巧成拙,甚至荒唐透顶,他们常常给别人和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因此不止一次受到大人的惩罚和指责,不过面对多次挫折,他们依然保持着一颗想要做好孩子的心,并用这颗善心感染了身边的其他同伴和大人。
《想做好孩子》是“少年奇幻之旅”系列之一,由伊迪丝·内斯比特编著。
《想做好孩子》讲述了:大人心目中的八个“坏孩子”组织了“想做好孩子”协会,处处找好事做:为战死的士兵立墓碑(士兵还活着),帮助搁浅的货船打开水阀(货船却被水倾翻了),办“慈善酒吧”,等等,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荒唐透顶……
第一章丛林游戏
“小孩子就好比果酱:只要是在适当的地方,就什么事也没有,可要是到处都是孩子,就没人受得了——哦,什么?”
这些讨厌的话是我们的印第安叔叔说的,让我们显得年幼无知,很是生气。但我们又不能私下里骂他几句,来找些安慰,就像我们在讨厌的大人面前说讨厌的话时那样,但印第安叔叔并不讨厌,恰恰相反,在没人招惹他的时候他很讨人喜欢。我们不能因为他说我们像果酱就认为他缺少绅士风度,因为,像爱丽斯说的那样,果酱的确很好,但前提是不能抹在家具上和类似的不适当地方。我老爸说过:“也许他们最好去上寄宿学校。”这可太糟了,我们知道老爸并不赞成寄宿学校。而他却看着我们说:“先生,我为他们感到羞愧!”如果你老爸都为你感到羞愧,那你就倒霉透了。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心头堵得慌,像是吞下了个煮得发硬的蛋。至少奥斯瓦尔德有这种感觉。老爸曾说过,奥斯瓦尔德作为长子,是这个家的代表,所以别人当然也会有这种感觉。
接下来一小会儿谁也没说话,最后还是老爸发话了:“你们可以走了,但要记住……”
后面的话我就不对你说了,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告诉你,是没有用的——可他们在学校里就是这么做的。这些话你们肯定都听了不知多少遍。这事结束时,我们就离开了。女孩子们哭了,而我们男孩子则拿出书来读,不想让人看出我们很在意这事。但其实我们内心都非常憋气,特别是奥斯瓦尔德,这位长子,全家的代表。
原本我们真不打算做什么错事,所以更是憋气。我们只不过想到,或许大人知道后会不太高兴,哪想到现在完全不是这样。而且,我们本来打算把东西玩完了,赶在有人发现前就放回原处。不过我一定是没有先见之明(“先见之明”的意思是故事还没有开头,就知道结尾了。我告诉你这个词,是因为如果在故事中碰上你不认识的单词,而人家叫你去查字典,那可是够烦人的)。
我们是巴斯特布尔一家的孩子——奥斯瓦尔德、多拉、迪克、爱丽斯、诺埃尔和赫·沃。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管最小的弟弟叫赫·沃,你可以在《寻宝人的故事》《寻宝人的故事》是作者的又一部作品,本书的姊妹篇。里找到答案。我们就是寻宝人,我们不停地到处寻找,这是因为我们特别想得到宝贝。不过我们到最后也没找到财宝,反倒被那个善良慈祥的印第安叔叔给找到了。他帮助老爸做生意,使老爸能够把我们全都搬到位于布兰克希思的那所很大的红房子里,而不是以前我们住的莱维沙姆路,那时我们只是些穷得叮当响,但却很诚实的寻宝人。那时候,我们总是想,要是老爸生意兴隆,那么我们口袋里就不会缺零花钱,也不会穿着破衣烂衫(我自己并不在乎,不过女孩子们在乎这个),我们会过得很幸福,非常非常快乐。
当搬到布兰克希思的那座美丽的大房子时,我们以为现在一切都好了,因为这所房子里有葡萄园和菠萝园,有煤气和水,还有灌木丛、马厩,满是各种现代化设备,就像在戴尔和希尔顿的《房屋必备财产清单》中列出的那样。我读了那张清单,那些词我抄得完全正确。
这真是一幢好房子,所有的家具都结实稳当,椅子的滚轮一个也不少,桌子上没有划痕,银餐具上没有凹痕;还有一群仆人,每天都有精美的三餐——还有大把的零花钱。
但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你很快就对这些东西习以为常,即便是对那些你曾经最最想得到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手表,我们曾经非常想得到它,可我的表戴了一两个星期,主发条便断了。我把它拿到村里班尼特家修好之后,就对表里面的机件连看都懒得看一眼,它再也不能给我带来快乐。当然,要是有人把它从我这儿拿走,我还是会很不高兴的。对新衣服、好吃的饭菜以及应有尽有的一切也是一样。你很快就变得习惯了,它们不再使你特别高兴,尽管如果别人把它们全都拿走了,你会觉得非常沮丧。(这是一个好词,一个我从来没用过的词。)就像我说的,你会习惯于任何事情,然后你就会还想要些什么东西。老爸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财富的欺骗性,但阿尔伯特的叔叔说这正是进取精神,莱斯丽太太说有些人也把它叫做“神圣的不满足感”。一个星期天,在吃饭时,奥斯瓦尔德问他们都是怎么想的。叔叔说这是废话,说我们需要的是面包、水还有一通鞭子,不过他这是开玩笑。这是在复活节放假期间的事儿。
我们是在圣诞节的时候搬到红房子里去的。过完节后,女孩子们去上布兰克希思中学,我们男孩子则去了私学(意思是私立中学)。我们不得不在学期里埋头苦读,不过在复活节前后,我们在假期中体会到了财富的欺骗性,那时没什么节目上演,像哑剧,等等。接着到了夏季学期,我们用功地读书,从来没有那么用功。天气极热,男老师们动不动就发脾气,女孩子们则祈祷天气冷了再考试。我想不通为什么不能等天冷时再考试,不过我猜是因为老师想不出这么明智的主意。他们在女子学校里教植物学。
紧接着是仲夏假期,我们又可以喘口气了——但只有几天时间。我们开始觉得好像忘了什么,却想不出究竟是什么。我们希望有事情发生——只是并不确切地知道是什么事情。因此当老爸说下面这些话时我们很高兴:
“我已经请福克斯先生让他的孩子们来这儿过上一两个星期。你们知道的,他们圣诞节时来过。你们一定要好好招待他们,保证他们过得愉快,知道吗?”
我们对他们记得很清楚——脸色粉嘟嘟、容易受惊的小家伙,像白鼠一样,瞪着亮晶晶的眼睛。他们从圣诞过后就没来过我们家,因为那个叫丹尼的男孩病了,他们一直和一个姑妈住在拉姆斯盖特。
爱丽斯和多拉原本很乐意为尊贵的客人们收拾卧室,不过一个真的很能干的女仆有时会比一个将军都更喜欢说“别动”,所以她们只好作罢。简只允许她们往客房壁炉架上的花瓶里放些鲜花,这样一来她们就必须向园丁请教摘些什么花好,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花园里还没长什么值得摘采的花。
他们的火车12点27分到,我们都去接站。后来我认为那是一大失策,因为他们的姑妈和他们是一道来的,她穿着一身黑衣服,上面装饰着珠子什么的,戴一顶紧巴巴的帽子。当我们摘下帽子时,她十分粗鲁地说了句:“你们是谁?”
我们说:“我们是巴斯特布尔家的孩子,来接戴西和丹尼。”
这姑妈是个很粗鲁的女人,她开口对戴西和丹尼说话时,我们真为他们难过。她说:
“就是这些孩子吗?你们记得起他们吗?”
也许我们穿得不太整齐,因为我们一直在灌木丛里玩强盗游戏,但不管怎样我们也知道回去后得洗脸然后才能吃饭。但还是——
丹尼说他记得我们。不过戴西说:“当然是他们。”然后她看上去就好像是要哭出来的样子。
姑妈叫了辆出租马车,告诉车夫去什么地方,然后让戴西和丹尼上车,接着她说:
“要是你们乐意,这两个小丫头也可以跟着来,不过你们这些小小子得步行。”
然后,马车就驶走了,我们被丢在后面。最后姑妈转过头又对我们说了几句话。我们知道她要说的不外乎是梳梳你的头或者戴上手套之类的话,因此奥斯瓦尔德抢在她开口前说了声“再见”,然后就高傲地转过身去,我们其他人也照办不误。除了那个穿黑袍带珠子的严厉姑妈,没人会叫我们“小小子”。我想对她说,她就像《大卫·科波菲尔》里的默德斯通小姐,可她不会明白的。我认为她没读过什么书——除了马克姆的《历史》和曼格耐尔的《问题》《历史》与《问题》均为当时风行的女学校教本。之外。
我们到家后发现,坐车的四个人都坐在我们的客厅里——我们现在不叫它婴儿室——看上去都洗得干干净净了,我们家的女孩子们正在问一些彬彬有礼的问题,其他人则回答“是”、“不是”、“我不知道”。我们男孩子什么也没说,站在窗户边往外看,直到开饭的铃声响起。我们感觉情况会很糟糕,而事实的确如此。新来者永远也当不了游侠骑士,也不会为了替红衣主教传递密信而骑马穿过法兰西中部;在紧要关头,他们永远不会想到该说些什么来让敌人迷失方向。
他们说“是的,请”,还有“不,谢谢”,文雅地吃着,在喝东西前总要擦擦嘴巴,喝完后也这样,从来不在嘴巴里塞满食物的时候说话。 吃完饭后情况越来越糟。P1-5
1
可以说,中国读者对于《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及其作者JK罗琳真是太熟悉了。有多少孩子不知道《哈利·波特》和罗琳呢?她那一部部充满神奇的魔幻小说深深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读者,它们也因此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与奇迹,令人惊叹。
不过,是什么孕育了《哈利·波特》这套举世闻名的畅销书的诞生?作家罗琳又是从哪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呢?对此,很多人恐怕都不是很清楚。这里不妨告诉大家,罗琳正是从她的前辈作家伊迪丝·内斯比特(眼前这套书的作者)的作品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进而创作出了《哈利·波特》这样的魔幻杰作。罗琳曾说过:“伊迪丝·内斯比特的作品,一直是我行文风格临摹的对象,她笔下的童话故事永远是浩瀚无垠且趣味横生的神奇世界!……她是我最欣赏的儿童文学作家。”短短两句话,包含了罗琳对内斯比特极高的评价和激赏!可以说,内斯比特的作品是《哈利·波特》的魔法启蒙经典,也是罗琳最心仪与钦佩的作家的杰作。罗琳将内斯比特的作品视为创作源泉的启发书籍,也将这些美好的品读感受分享给更多读者,足以看出,伊迪丝·内斯比特的创作是多么地引人注目,值得珍藏与欣赏。
伊迪丝·内斯比特(EdithNesbit,1858~1924),英国著名儿童作家﹑诗人﹑小说家。曾在法国、德国等受过教育。187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899年出版《寻宝人的故事》,一举获得成功。后创作出一系列描写儿童故事的优秀作品,深受小读者们喜爱。内斯比特是个多产的作家,由于作品拥有众多读者,她因此收入颇丰,得以支撑起一个大家庭的各种开支。这一点与《哈里·波特》的作者JK罗琳也颇为相像。
她的作品通俗易懂,故事妙趣横生,而非刻意说教,因此易于被孩子们接受,作品多通过引人的故事激励孩子们树立优良的美德。她一生共为孩子们创作了大约40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她的儿童文学创作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写现实生活的家庭冒险故事的作品,代表作有《寻宝人的故事》、《闯祸的快乐少年》、《想做好孩子》和《铁路边的孩子》,这类作品中儿童性格刻画鲜明,家庭生活描写真切动人;另一类是充满神奇色彩的魔幻故事,代表作有《五个孩子和沙滩仙子》、《凤凰与魔毯》以及《四个孩子和一个护身符》等。这些故事悬念重重、曲折离奇、想象丰富却理趣结合,给孩子以如临其境、真实可信的感觉。
她的传记作家JuliaBriggs评价她是“一流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家”。《纽约时报》著名图书评论家彼得·格拉斯曼评价她的创作时说:“她以超凡的想象力将魔法世界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日本出版的《英美儿童文学》一书中高度评价她:“内斯比特不仅是英国儿童文学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巨星,也是20世纪儿童文学的伟大源泉。”“她创作出了魔幻文学中最具想象力、最惊险、最令人兴奋的探险故事,开创了魔幻文学的先河,日后的魔幻文学作品都受到其写作风格和思路的深刻影响,其中包括风靡世界的《魔戒》和《哈利·波特》。”
伊迪丝·内斯比特的作品亦为中国不少儿童文学名家、翻译家、评论家所赞赏。梅子涵说:“内斯比特是英国著名的儿童作家、诗人。她不仅把现实中的孩子们带入一个幻想的世界,而且把幻想世界的事物带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激发孩子们想象的力量。她的幻想小说风靡全球一百多年,已经成为全世界小朋友最喜爱的经典读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就翻译过内斯比特的一系列作品,她评价内斯比特的故事时说:“她的叙述大大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让孩子们觉得,这故事是说的他们自己、他们自己身边的故事,而不再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从而使作品拥有了批判现实的力量。”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金波先生从阅读感受的角度评价说:“我们从这些作品中,所得到的是心灵的滋养、感情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可以使童年的阅读成为一生永恒的快乐。”
2
人的一生中总有许多十分有趣、令人难忘的故事,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则更有其特有的迷人处。孩子们对大千世界满怀好奇,对无数的“谜”总想探出个究竟。除了学习,“玩”恐怕是青少年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玩,并非没有意义,只要它是积极健康的,往往能使孩子学到不少东西。内斯比特笔下的孩子和这些孩子所经历的一系列奇遇便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比如《寻宝人的故事》。寻找宝藏也许是每个孩子都梦寐以求的一件充满兴奋与刺激的事。在这篇故事中,孩子们通过寻找宝藏的过程,经历了一件件不同寻常的事情。这当中他们产生了很多想法和愿望——这对于青少年而言相当自然。他们时而想当侦探抓坏人,想做诗人挣稿费,时而又想当编辑,甚至还想合伙做生意。他们还天真地发明了自己的药物。孩子们产生这样的想法,都是为了能替大人们分忧,这当中他们切身体会到了钱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孩子们这些行为的意义并不在于结果如何,而在于行为的过程。无论结果成功失败,对他们而言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而这本身就是一笔可贵的财富!所以尽管他们最终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宝藏,但收获却是巨大的——他们懂得了许多生活道理,赢得了那个印第安叔叔的喜爱,得到他送来的很多东西,彼此获得了对方的真诚与爱心——这些难道不就是可贵的宝藏吗?
再看看《中魔的城堡》。书名就预示了故事的神奇——世界本身就十分神奇。放假了,怎样度过假期才有意义呢?这恐怕是孩子们都关心的问题。故事中的三兄妹,哥哥想去探险,寻求生活之谜,妹妹则想写一本关于学校里的孩子们的书。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情景:沉睡了100年的公主被吻醒(原来她是城堡女管家的侄女),在和他们玩游戏;在孩子们奇特的想象之下人可以隐身,随即出现了各种妙趣横生的事情,如铅笔自动写起来,物体凭空自己开始移动……这样的情景怎不令人惊叹呢?哦,可别忘了,还有那个画在纸上后就活起来的纸人!
不一一讲下去了。
内斯比特讲述的故事,很大一个特点是真实,真实的源泉便是生活本身。作者对于孩子们的心中所想和日常生活十分熟悉,把握得也十分深刻,所以能够写得真实生动,从而引起青少读者的共鸣。这便是好书。比如假扮强盗,制造危险然后去救人,做一些“坏事”,这些现象虽然不值得提倡,但它们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并不总是完美无瑕的。又比如,书中提到“成人总是喜欢干涉孩子”,成人对孩子最爱说的——想想看是什么?——就是“不准”,“不许”,“不能”,等等。孩子眼中的成人与他们的交流方式难道不经常是这样的吗?所以,如果父母们读一读这些书,也会自然地观照自身在与孩子相处时的言语及行为,也能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世界,从而改进自身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
说到这里,我们还是打开书自己去阅读一个个充满童趣的故事吧,去发现那精彩而奇妙的书中世界吧!
伊迪丝·内斯比特的作品,一直是我行文风格临摹的对象,她笔下的童话故事永远是浩瀚无垠且趣味横生的神奇世界……她是我最欣赏的儿童文学作家。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作者J·K·罗琳
内斯比特写现实生活的家庭冒险故事一点也不比她的魔幻小说逊色,这类作品中儿童性格刻画鲜明,家庭生活描写真切动人,能给人经久的打动与感染。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
内斯比特对儿童文学的特殊贡献还在于,她的作品开创了魔幻儿童文学的先河,其后的魔幻儿童文学作品都受到其写作风格和情节构架的深刻影响,其中包括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