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朱元璋大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龙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看惯了《明太祖实录》甚至《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读者也许会对此不以为然,以为《朱元璋大传》笔者周龙不过是像吴晗一样存心要喷那“伟大的朱皇帝”,但其实只看一点大家也许就心里有数了——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特务政治,在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它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而这种极端邪恶、恐怖的特务政治,无疑是朱元璋首开先河,也深深地打上了朱氏风格的烙印。

内容推荐

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性的一代开国帝王。他白手起家,打下了一片大好河山,恢复了汉家衣冠;他行仁政爱民,治吏的手段却又极其酷烈,让整个官僚阶层噤若寒蝉;他的军事谋略与政治素质炉火纯青,一生几无败笔。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个人命运拼搏、创业守业、圣君治道的一切向往,明清以来的中国人的顽固、保守、精明的个性的形成,也多是拜朱元璋所赐。可以说他是六百年来,对中国性格的形成烙下极深痕迹的一个人。

周龙著的《朱元璋大传》少有地廓清了朱元璋如何夺天下、治天下的详细过程,尤其对朱元璋与明朝开国元勋的关系做了整体而细致的描述,真正充分理清了这些功臣们的有关史实和历史定位;对于朱元璋军事素养、政治素质及其性格养成与变化,也进行了清晰准确又富有新意的讲述。这部传记突出了强烈的思辨性,以现代性与人性化的视角还原一个真实的朱元璋,可谓是同类著作中的一次总结、升华之作。

目录

卷一 明王出世(1328—1368)

第一章 辛酸的“黄金家族”

 元朝的短命基因

 有始无终的元顺帝

 凄凄惨惨的朱氏家族

 家破人亡的悲惨际遇

 三年的流浪生涯

第二章 在郭帅帐下崭露头角

 和尚从军记

 天成佳偶

 大帅受难记

 核心小集团

第三章 人生第一桶金

 擒贼先擒王

 冯国用的金陵规划

 萧何再生

 上阵杀敌显身手

 谁说女子不如男

第四章 在夹缝中求生存

 妻贤夫祸少

 献计取和阳

 升任总兵官

 惊魂的一幕

第五章 建立江南根据地

 天下风云出我辈

 风虎云龙非偶然

 巢湖水师来相助

 趁热好打铁

 智赚陈野先

 一场精心布置的局

 朱元璋的战争利器

 复制一招汉光武

 纪律是军队的灵魂

 不是枭雄不聚头

第六章 与张士诚的争夺战

 小富即安的方国珍

 大难不死的张士诚

 艰难的常州围困战

 要地一个不能少

 扬州的如花美眷

 朱元璋的根据地建设

 外甥的出色表现

 不会叫的狗才可怕

 威武不足以服人心

 两大将比翼齐飞

 西边的狼来了

第七章 两破陈友谅

 两位奠基人物

 英雄造时势

 共饮一江水

 花云殒命太平城

 刘伯温献策救应天

 一封熟悉男人的来信

 笑向刀丛觅小诗

 受封吴国公

 富日子要穷过

 廖永忠崭露头角

 南昌不战而得

第八章 决战鄱阳湖

 兵威甚狠的李察罕

 养子当如王保保

 第一谋士

 祸不单行的日子

 亲往安丰救驾

 炽烈的洪都保卫战

 嘴里吐出硬骨头

 决战鄱阳湖

 尘埃终落定

 最后的亲征

第九章 巩固大后方

 加强制度建设

 智拔钉子户

 后生可畏

 侄子带来的刺激

 谈古论今

 来自福建的陈友定

 称帝山城的明玉珍

第十章 通向登极之路

 失败从何处来

 吹响胜利的号角

 富贵归故乡

 大难临头各自飞

 十月围城的开始

 这是最后的斗争

 天日照尔不照我

 大规模杀俘事件

卷二 权霸天下(1368—1398)

第十一章 日月换新天

 逃就一个字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必命中国之人的安之

 首克齐鲁之地

 如期举行开国大典

 缴械从宽,抗拒从严

第十二章 大元帝国的覆灭

 御驾河南

 元大都不相信抵抗

 险胜王保保

 连翩西北驰

第十三章 授勋开国功臣

 栋梁倾折

 北伐军凯旋

 马踏应昌

 归来见天子

 天下为私

第十四章 边疆地区的巩固

 蜀道有何难

 亡国之君被踢出国门

 朱元璋的心结

 逆用和亲之策

 巨星纷纷陨落

 经营大西北

第十五章 帝国疆域的确立

 兵锋指向云南

 滇池奔来眼底

 纳哈出举手投降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尘氛犹未清

第十六章 独裁皇帝的政略

 为建都而头疼

 社会的均平化

 关起门来过日子

 皇权下的权力平衡

 反腐的血路

 治标不治本

 乡土的束缚

第十七章 皇权的空前强化

 最先落败的杨宪

 不被看好的胡丞相

 废除丞相制

 皇权集中的恶果

 养狗不光要人怕

第十八章 对功臣集团的大清洗

 李善长之死

 卸磨杀群驴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不是不除,时机未到

 硕果仅存的两位功臣

 掀起了法制主义的学习高潮

第十九章 为后世开太平

 稳定压倒一切

 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

 有备才能无患

 儿孙们带来的苦恼

 辣手摧后宫

第二十章 魂归明孝陵

 用心何良苦

 咱们俩是一条心

 龙驭上宾

 千秋功罪

朱元璋年表

本书有关地图

试读章节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对于功臣集团,朱元璋本来应该是真心想要保全他们的。可是随着双方地位的悬殊与彼此的日渐疏离,不但上下疑忌之心渐生,感情关系也开始有所淡薄。这正是悲剧的第一步。

大明建国初期,还算是一段朱元璋与功臣们的蜜月期。就在开国大典的当月,朱皇帝还曾对一干臣僚们说道:“尔诸大臣,既受封爵、进职位,可谓尊显矣,当同心辅国,以享禄位。朕尝思古之君臣,居安不忘,警戒盈满,常惧骄纵,兢兢业业,日慎一日,故能始终相保,不失富贵。大抵开基创业之主,待功臣非不欲始终尽善,如韩信、彭越自不能保全其功,深可惜也。至承平之后,旧臣多有获罪者,究其所以,盖其事主之心日骄,富贵之志日淫,以致于败。古人置欹器于座侧,正以戒其骄盈耳,汝等宜戒慎之。”

转而,他又特意对都督同知康茂才等人语重心长地说道:“汝等今成大功,岂汝一人之能哉?非军士同心效力,曷能致此?切不可挟功骄恣,轻忽下人。若此,则鲜有不败者,朕故吐心拳拳,为尔等言之。古之人主待其臣下,往往以权术驾驭,不以至诚相感,易生猜疑,故久而生变。今吾以直言告汝,常相警戒,非止在于汝身。汝又当以朕意训汝子孙,则可与国同其久长矣。”

当时皇太子就在一旁,朱元璋于是满怀憧憬地说道:“太子年幼,未历世故,朕尝以此意诲之,使他日汝子成立,与吾儿共享太平,常如今日,则子子孙孙,无有穷也。”

这样一幅美好的图景自然是人人都向往的,想来也必是发自皇帝内心的。不过我们已经再三指出过了,权力终会异化人性,即所谓富贵移人,无论是对于皇帝还是对于功臣(及其子弟)都是一样的,何况彼此在利益上存在冲突。

就在洪武三年时,作为监察御史的袁凯上言,请求对于在京众功臣进行礼仪方面的培训,就像叔孙通当年对刘邦的建议一样,最后此事得到朱皇帝应允。洪武五年三月,朱皇帝又“以将官子弟因年少骄佚故,承袭者多不称职”,于是乃命这些功臣子弟年幼者入国学读书,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稍长,令随班朝参,以观礼仪,退则令习弓马,学武事,待其可用,然后官之”。

可是现实还是让一向严于律人的朱皇帝失望了,他不能不向残酷的现实有所妥协。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这第一个被拿来开刀的元勋就是廖永忠,此举主要是形势逼迫。

洪武十年十一月,朱皇帝的发小、江夏侯周德兴有罪,当下狱,不过此时的朱皇帝还有所不忍,于是将周氏特赦。事后,他便召集诸将相大臣们警戒道:“曩者,豪杰并起,岂无智谋壮勇之人?然粗暴无礼,自取败亡,朕当此时,饬身自守,推诚任人,故能成大功。天下已定,朕与卿等共享富贵,各尽其道,而往往有犯法者,何也?昔廖永忠数犯罪,屡宥不悛,又复僭侈,失人臣礼甚矣。夫智人君子既自守法,又能训子孙为善,不至犯法,是以爵禄传之无穷,愚者反是。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为功臣者不能守法自保,使朝廷屈法保汝,乃不得已,苟至再三,朝廷亦难处矣。朕于祭祀之时,一心斋肃,思欲格神,及遣汝辈奉祭,则多私利慢神,甚非礼也。且国家除宫室外,未尝作一台榭以为游观燕乐之所,而汝等乃私取材木,广营室宇,此岂守法教子孙之道乎?念汝等相从,俱尝有功,致有爵位,故丁宁告汝,汝等毋忽朕言,善自保持。”

不过一个廖永忠的“特例”还不足以震慑住众人,洪武十三年九月,朱皇帝不能不再次发威,将一向暴横不法的永嘉侯朱亮祖活活鞭死—当然比之“嫡系中的杂牌”的廖永忠,朱亮祖更可谓是真正的杂牌。

紧接着便是历十数年的“胡蓝之狱”的爆发,朱皇帝在这一个大清洗、大屠杀的过程中,对待功臣集团的态度也慢慢地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所以等到他整死傅友德、冯胜等人时,连专门的罗织罪名这一项都省去了。

不过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朱皇帝的高超权术,就像部署军事战略一样,“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的朱元璋在处理胡、蓝这些大案时,也非常注重打击的策略,即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且步骤稳妥。

像在胡案中,是先文后武,而在文臣中又把另一个大头目李善长给分离出来,如此就显得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再像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人个个都是当时举足轻重的武将,所以朱元璋不可能将他们于一网中打尽,这样不但不便于确定首恶首魁,也不利于稳定大局;在蓝案中之所以先把地位、资望较蓝为高的傅、冯二人分割出来,就是不想把此案的蓝党变成傅党或冯党;而且蓝玉本来名声也较差,又易于冲动,给他罗织罪名也更容易让别人相信。而当蓝案结束后,傅、冯二人也就如同失去了羽翼一般,只有任皇帝宰割的份儿了。

关于李文忠与徐达之死还有点复杂,我们还是先往后看,这样反而利于我们看清李、徐二人的问题。

洪武二十七年五月,朱皇帝敕谕宋国公冯胜道:“天道以有余补不足,人反其道,乃以不足奉有余。体天道者,仁人也;以不足奉有余者,非仁人也。呜呼!祸福之来,皆自人致,故智人循理而行则家昌,愚人所行悖于理则家亡。朕命卿子出镇西鄙,近以家人不从所役来言于朕,朕察言观色,良由不得其所故尔,然小人略无怨言,诚可爱惜。朕以卿昆弟相从于开创之初,具有功劳,且有姻亲之爱,故不忍忘而为卿言之。自今以后,所存役者,使得从容足衣食,俾无窘迫,自然效力,下无怨咨,则家道昌矣。”

这似乎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冯老二足够聪明,他兴许就可以将伤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这年十一月,作为仅剩的硕果之一的颍国公傅友德,终于被咄咄逼人、杀顺手的朱皇帝给逼迫得崩溃了。

据《明史》中的记载,就在洪武二十五年时,在家赋闲的傅友德为了打消皇帝的猜忌,便学着萧何买田自污的举动,向朝廷请求拨给自己怀远的田地千亩。不料弄巧成拙,因为朱皇帝历来对此深恶痛绝,于是皇帝不悦道:“你的禄赐已经不薄了,为什么还要侵占民家的利益呢?你没听说过春秋时候鲁国有一个宰相叫公仪休的吗?他因为享有了国家的俸禄,不愿再与百姓争利,把园子里种的东西都拔了,把织一手好布的妻子也休了。”

这傅友德真是猪八戒照镜子,不过此时朱元璋主要考虑的还是蓝玉的问题,所以他还不想过分扩大打击面。接着朱皇帝就命老傅作为冯胜的副手,“分行山西,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这也是为了防止冯、傅等人的异动(唯恐因杀蓝玉打草惊蛇)。这年冬天,再练军山西、河南。次年,老傅被召还;又明年,终于被赐死。

本来,傅友德也许能猜透朱皇帝的一些心思,且兔死狐悲,也就加重了他的狐疑、惶恐之心。有一次,据说傅友德的老部下、定远侯王弼去找他吐露心事、发泄不满,但老傅始终沉默不语。可是此事还是很快就传入了朱元璋的耳中,因而反又加重了皇帝的猜忌,他终于要找机会发作了。

傅友德一向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朱皇帝于是便首先拿傅的儿子们开刀。本来老傅有四个儿子,长子为驸马(公主已于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次子已过继于其弟,三子为金吾卫镇抚,四子战死云南。就在这年(1394)的十一月二十九日,朱皇帝大宴群臣,在步入会厅时,他眼见担任守卫任务的傅家老大没有按规定佩带剑囊,便登时一脸怒气;待大伙坐定之后,他便数落说傅老大简慢,于是傅友德便立即站起来向皇帝请罪,但没想到朱元璋立马就火了:“你站起来有何话说?哪个要你站起来的?”气氛因此一下子就紧张起来。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便没好气地对傅友德说道:“去把你的两个儿子叫来!”可是当老傅刚走到大殿门口,只听卫士传旨道:“带两个人的首级来见!”傅友德当即如五雷轰顶,他呆立了很久,一下子就明白了:看来朱元璋这货到底是容不下他们父子了!

傅友德本来就是个刚烈性子,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很快,只见他提着两颗血淋淋的人头就上了大殿,众人见此情形都惊呆了,朱元璋一面故作惊讶,一面斥责道:“你为什么如此残忍?你莫不是记恨朕吗?”老傅激愤已极,立即大吼道:“你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今天就一起成全了你!”

话音刚落,傅友德便挥剑自刎,手中两颗人头也随之滚落在地。傅友德的自戕并没有换来朱元璋对其子孙的宽宥,怒不可遏、形同被掌掴的朱元璋还是将傅家老小流放至辽东、云南两地,以使其生受骨肉分离之苦。王弼得知傅友德的噩耗后,自知无法远祸,也乖乖地选择了自尽。

且不说傅友德本为一代战功赫赫的名将,只说他为大明基业出生入死三十余载,朱元璋如此待他,也的确够让人寒心。想当年,北伐开始时,朱元璋就要老傅做自己的彭越,以建立大功;结果一言成谶,因为彭越的下场就很惨。

这边傅友德一死,那边一向还不如傅友德老实规矩的冯老二便要掐着手指过日子了。就在三个月后的洪武二十八年二月,作为大明开国一等元勋中硕果仅存的宋国公冯胜也终于被朱元璋给逼死了,且“诸子皆不得嗣”。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洪武二十八年正月时,冯老二因与他的小舅子发生了点小摩擦,结果引起一场财产的纠纷,官司居然都打到了朱皇帝那里。最后,那小舅子自知理亏,便诬告说冯老二的打谷场里埋有兵器,这姐夫图谋不轨。

其实那哪里是什么兵器,只是冯老二戎马一生,到老了仍迷恋那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时常“梦回吹角连营”;所以退休之后便在自己的打谷场下埋了一些瓦瓮之类的东西,以便当他在上面纵马驰奔时,就可以制造出万马奔腾的战场一般的特殊效果来。

朱元璋最后便对冯胜安慰地说道:“你用不着再解释什么了,没有谋反的企图更好,朕也不会多问的。你的罪过,朕已原谅过多次,可以说已是仁至义尽!你把这杯酒喝了吧,然后你就回家好好待着去吧。”

可就在这几天后,出尔反尔的朱皇帝便将冯老二赐死在家。扼腕叹息之余,笔者不能不想到那句“老而不死谓之贼”,有时候一个人活得太久,也许真的是一种“罪”—不过,就算冯胜早死,朱元璋也肯定不会轻易放过他的子孙!

不过,还好有一个汤和是真正寿终正寝的,尽管他生前早已同死人一般—朱元璋当然没必要猜忌一个“死人”,何况他已经向自己表过忠心了。P493-498

序言

发现另一个朱元璋

历史是常读常新的,它是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不断的重构,这既跟我们自身的认识水平、所处环境等的变化有关系,也与历史史料的不断浮出、不断呈现息息相关。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明开国皇帝,他是富于传奇色彩和具有极大争议的,不过在笔者的引领下,读者们依然可以发现另外一个似乎完全不同的朱元璋——挖掘基本史实固然重要,但是读史的视角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没有绝对的客观,它根植于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学识程度等,但为了力求相对的公正,我们依然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识见。

自从笔者撰写《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以来,已经过去了整整五个年头;从撰写历史小说《大明开国纪》算起,也已经过去了整整三个年头。笔者始终对于朱元璋耿耿在怀,总是感觉这位“乞丐天子”身上谜一样的地方破解不完,而笔者今天之所以重新再来撰写一部力求客观、严谨、全面的朱元璋传记,正是出于一种阶段性总结的必要,而且笔者近年来也确乎有很多新史料、新观点要与读者们细细分享。

朱元璋的确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一代雄主,连一般乡下的文盲、半文盲都晓知其名,但细究而言,关于他的军事及权谋才能,大家向来对其关注得还是不够。在笔者看来,朱元璋的军事才能是极高的,如笔者曾言“以长江下游讨平上游、率南方之军统一北方,两项战争奇迹,千古独此一人”;他的权谋才能在中国帝王中也可以位列前三名,尽管“权谋”是带有贬义的词语。

笔者跟大家一样,也曾经怀疑《明实录》等史料刻意夸大了朱元璋的军事才能,怀疑那不过是后来“造神运动”的产物,可是直觉告诉我,如果朱元璋当初没有这份天才,他是不可能服众的,也不可能成功杀出一条血路,更不可能那么漂亮地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王保保等一个又一个对手。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反例:既然帝王都倾向于神化自己,那为什么在笔者看来朱棣的军事才能就显得比较一般呢?甚至包括赵匡胤之类,单纯从史料上看,他们的军事才能也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

也许有人会说了:你不过是多研究了几天朱元璋,所以才那么推崇他,只是一叶障目而已。

这样说还真是有些冤枉了笔者,因为笔者对于中国历史上甚至与世界历史上的军事家也都有所研究,如曾经撰写过《韩信传奇》《恺撒:从人到神》之类的作品,而且一度还曾想为李靖写一部传记。笔者也曾经想为刘秀、李世民等写一部尽量翔实的传记,但总还是感觉朱元璋有他独领风骚的一面!比如他贫贱的出身,其事业起点低,确乎“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明史·太祖本纪》)。

为了搁置争议,这里就先不为帝王军事家们排座次了,实际上怎么排都会有人表示不满,我们还是专注于史实本身吧!先多一分了解再说,这才是争辩的可靠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这里只强调朱元璋是“军事家”、“战略家”(配称这个头衔的帝王可谓凤毛麟角,李世民也不算),而不强调他是什么“政治家”,并专门指出朱元璋是一个诡诈阴险、狠毒嗜血、流氓成性、不断突破道德底线的赫赫“权谋家”。中国历史上,由于暴力至上、权谋至上的变态游戏规则,在政治竞技场上胜出的总是那些可怕的权谋家——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可以说朱元璋的行为具备了相当的历史合理性,因为他不杀人就只有被杀、不算计人就只有被算计、不牺牲效率就无法确保王朝稳定,但是站在我们今天现代文明的视角上,朱元璋依然是一个需要严厉批判的大独裁者、血腥暴虐的(准)极权主义者!

在洪武年间,一系列长期而反复的政治地震,弄得腥风血雨、人人自危。显然它不仅仅是针对功臣集团、权责集团、官僚集团、富裕阶层,事实上也包括了对平民百姓的鞭笞和驯服。而朱元璋的阳谋、阴谋也是层出不穷,这段历史是带有如此强烈的震撼性和启发性!

看惯了《明太祖实录》甚至《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读者也许会对此不以为然,以为笔者不过是像吴晗一样存心要喷那“伟大的朱皇帝”,但其实只看一点大家也许就心里有数了——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特务政治,在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它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而这种极端邪恶、恐怖的特务政治,无疑是朱元璋首开先河,也深深地打上了朱氏风格的烙印。

笔者以前就指出朱元璋是“六百年来影响中国性格最深的那个人”,因为明清的这套制度是朱元璋开创的,朱元璋要为中国专制(独裁)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僵化负责,后世中国人的顽固、保守、精明的个性,也多是拜朱元璋所赐。事实上,如果我们放宽历史的视界,便会发现朱元璋确乎无法跳出那种“历史的局限性”,在笔者看来,这便是中国的地理(深刻的长时段要素)所强加到我们头上的命运!

不过我们还是要说,朱元璋依靠他巨大的权威及权谋手段,建立了历史上极端罕见的“(准)极权主义”统治(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等都未能企及),致使其个人权力无限膨胀,在进行人身的强控制(如不准“不为君用”)、以严酷刑罚加诸臣民之余,还在进行残酷的思想专制——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彻底否定和抛弃的东西!

古代中国是一个专制性格顽固的大陆农业帝国,而朱元璋身上天然带有的那种僵化保守却也精明厚实的小农性格,大约恰好契合了中国专制政治的稳定要求吧,尽管这是以牺牲社会活力、效率为前提的。朱元璋也许谈不上什么雄才大略、高瞻远瞩,他的政策和制度都透露出一种小家子气的味道,但他比朱棣之流高明的地方。也许就在于他的小农思维契合了中国历史变态的精神要求!

2010年11月笔者曾经畅游南京,在狮子山的阅江楼上观览山川形胜,其下为龙湾大战故地,对面为南京长江大桥。后题诗道:“金陵览胜知何处,狮子山上俯大江。斯人虽去留胜迹,六朝人物且待访。长桥对望成空影,喋血龙江忆友谅。古来多少英雄梦,千载独服朱元璋。”

而今时过境迁,笔者依然由衷服膺朱元璋的军事、战略天才,但如今反思他在政治上的一举一动,自然意义要更为重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今人理应有我们独特的价值判断,“发现另一个朱元璋”绝不是为了立异以为高,站在批判的立场上看待朱元璋也不是为了苛责古人——其实不仅仅是朱元璋,一切实行专制(独裁)的帝王或准帝王,我们绝不能往好处想,一定要尽量往坏处想;不管他是不是有心做好人,他的首要目的就是坐稳江山,然而坐得越久,权力对其人性的异化就越厉害,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那些贤明君王当国越久越容易退化,概无例外。

此次为朱元璋撰写传记,笔者力求扎实、严谨,抛弃了《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中的小说笔法,尽管只是那么一点点。也抛弃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地主武装”一类的说法,“革命”一词也仅仅是一种中性的客观描述,但重点强调了君主专制(独裁)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事实上,笔者的史观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不再对过去的官方、半官方教条亦步亦趋。

在完成了《南京政府那十年》全三卷之后,再回看中国古代历史,确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15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