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688年的全球史(第10版一个非凡年代里的中国与世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小约翰·韦尔斯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688年的全球史(第10版一个非凡年代里的中国与世界)》——解密全球化隐秘秩序的锁钥,诠释世界大历史的经典力作!

史景迁、黄仁宇等著名历史学家倾心推荐的作品,曾连续35周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10名。

在这部激荡人心的著作里,作者小约翰·韦尔斯对1688年的世界做了一个“横向”的比较,向我们了来自四海的回声,他给我们展示了那一年发生在中国,日本,俄国,非洲,欧洲和美洲的故事。一本令人屏息阅读的书,威尔斯的《1688年的全球史》迸发着想像力,展现了丰富学养,充满令人惊叹的偶然和巧合,以及睿智洞见的闪烁光芒。历史学家威尔斯融合了文化人类学和史学,透过单一年度的棱镜,映现出站在“现代”门槛的世界图像。

内容推荐

《1688年的全球史(第10版一个非凡年代里的中国与世界)》简介:美国历史学家韦尔斯融合了文化人类学与史学,通过单一年度的棱镜,映现出站在“现代”门槛的世界图景。1688年是一个非凡的年代。这一年,彼得大帝建立了他的行将改变俄罗斯乃至称霸欧洲的政权;路易十四在他辉煌的凡尔赛宫展示着法国的国力;康熙大帝在紫禁城统治着大清帝国。

这一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斯图亚特王朝倾覆了。这一年,牛顿完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继续为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努力;洛克完成了《人类理解论》,决定了此后西方几百年的思想走向;莱布尼茨周游列国、寻方明君,想为天下人谋福利。1688年,令人难忘的还有松尾芭蕉的俳句、石涛的画作、胡安娜的爱情咏叹调……通过《1688年的全球史(第10版一个非凡年代里的中国与世界)》中令人神往的故事、扑朔迷离的世界图景,小约翰·韦尔斯向我们展开了一幅细致入微的历史画卷,展示了权力、金钱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紧密联系的,以及人的信念如何开始引导世界走向现代。

目录

致谢

巴洛克序曲:1688年,1月3日

第一篇 木质帆船时代

 第一章 白银帝国

 第二章 光怪陆离的非洲

 第三章 奴隶,运奴船,新边疆

 第四章 丹皮尔和土著人

第二篇 大公司经营的世界

 第五章 好望角

 第六章 岛屿世界

 第七章 帕尔孔

第三篇 遥远的三个国度:俄罗斯、中国、日本

 第八章 彼得大帝统治下的俄罗斯

 第九章 劫后余生的大师们

 第十章 康熙大帝统治下的清帝国

 第十一章 传教士在中国

 第十二章 金泽、江户、长崎

 第十三章 井原西鹤和松尾芭蕉

第四篇 欧洲宫廷的世界:凡尔赛宫.伦敦、阿姆斯特丹

 第十四章 太阳王和他的女人

 第十五章 祸起萧墙,光荣革命

 第十六章 跨海越洋的回声

 第十七章 百年自由

第五篇 欧洲的文风和思想

 第十八章 文字共和国

 第十九章 阿普拉·贝恩

 第二十章 牛顿、洛克、莱布尼茨

第六篇 伊斯兰世界

 第二十一章 大苏丹统治下的国度

 第二十二章 麦加

 第二十三章 印度教徒和穆斯林

 第二十四章 英国人、印度人及其他

第七篇 犹太人:放逐、希望与家庭

 第二十五章 明年耶路撒冷再见

 第二十六章 愿你平安

试读章节

第一篇 木质帆船时代

1688年,“太平威尼斯共和国”的地图师,方济小兄弟会修士科罗内利(1650-1781),把一张张裁好的地图发送给订户,让他们贴在大圆球上。圆球直径超过1公尺,拼好后,就成了当时史上最大的印制地球仪,见证了17世纪地图师于艺术、科学的伟大成就。各大陆的海岸线画得精确明晰,但澳大利亚东部、日本、加州以北的太平洋沿岸、一部分美洲的海岸、西伯利亚的北极、南极等地除外。这些地方不是空白,就是简单勾几笔,略画出航海家模糊的说法或猜测就好。大陆的内陆,画出了当时传教士所知的中国长江、北美圣劳伦斯河、南美巴拉圭河流域,以及晚近欧洲人于非洲塞内加尔河、赞比西河,美洲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探险成果。科罗内利的地图,只有西伯利亚和中亚一带没办法呈现当时欧洲人对那一带的了解。因为,这些地区以阿姆斯特丹的大商人政治家尼古拉斯·威特森了解得更为详细;荷兰人和俄罗斯贸易已有一世纪之久。只是,威特森没将他知道的这些知识公开。

科罗内利在他的地图几处空白海面,画了几艘小巧精致的欧洲木船。这些木船便是1688年的全球纽带。欧洲木船所到的世界,有西班牙人驾大型帆船载运白银横渡大西洋、太平洋;有西非、欧洲、美洲间纵横交错的奴隶、黄金、布匹、枪炮贸易网。欧洲人远渡重洋,到新世界,到亚洲、非洲的边缘,辟出一块块小小的定居点;面对的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各色人种,从亚洲的伟大文明到北美印第安人的宜人小村,也包括身体强壮、头脑尚未充分开化的澳大利亚西北地区的土著居民。

科罗内利神父本人是笃信天主教和经验论的虔诚混合体。他在圣方济修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圣方济修会则是中古时代知性和精神之光。科罗内利神父也是威尼斯自信满满的公民和官员。只是,威尼斯于当时虽还是地中海区的一大强权,但也眼睁睁地看着欧洲的政治、商业、文化霸权,日渐从意大利转移到法国,到尼德兰,现在,又到了英格兰。他曾在法国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在那里累积了不少地理知识,也做出当时最大的一颗地球仪,直径达13英尺,献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他在威尼斯一样深受宠信,替威尼斯的权贵把他们在地中海东部攻城略地的成果画成地图。

1684年,科罗内利神父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地理学会——“阿尔戈全球学会”。威尼斯共和国的总督,还有刚从土耳其人手中救下维也纳的波兰国王索别拉斯基,都大力支持该学会。米兰和巴黎还设了分会,向该学会订制地图的著名学者遍及欧洲;连远在中国北京供职的天文学家南怀仁,也加入学会当会员;可能是别的传教士回欧洲时替他办的手续吧。订户每个月付三里拉,就可以收到科罗内利神父做的大地图,六张一套。此外,订户还可购买三角形的全球地图,一套504里拉。

科罗内利神父不遗余力地利用他和欧洲各国王公的关系,丝毫不敢懈怠,以求一有新的地理知识就可以取得,以便改良他在威尼斯圣方济修院里的地图作坊。在一幅看上去有点儿好笑的科罗内利肖像画上,他正眯缝着眼睛看着1688年制成的那具地球仪背后的隔板,眼神里分明透射出激动的光芒,不过他那圆乎乎的脸颊,怎么看也不像禁欲节食的人。他一身圣方济创立修会时的棕色袍子、腰带、草鞋,在恪守圣方济会的礼拜日程之余,偷闲做他绘制地图、推广地图的工作。一年中,不知有多少天,他都要乘坐“贡多拉”沿着水道进入交通繁忙的大运河,朝总督府帷幔深垂的黝暗宫室前进,去和市政府的官员商量事情——这总督府现在依然泛着当年威尼斯共和国一丝不苟、积极任事的气味。他偶尔应该还会再走远一点儿,到人称“阿森纳”(军械库)的大造船厂去看看。厂里专门以装配线的方式制造大型军舰。他悠游在权贵的世界里如鱼得水;其实,他要做的,不靠权贵扶植还不行。由于他的地图是探险家披荆斩棘的实录,这些探险家又是欧洲霸权的急先锋;因此,他画的地图,形如欧洲人意图组织世界、终至控制世界的象征。他既是圣方济会的精神后裔,也是19、20世纪地理学会的先驱。他既植根于上帝和世人亘古不变的真理,又迎向世人在上帝尘世所挖掘的新发现——科罗内利神父和他的地球仪,为我们开启了1688年世界的许多层面:已知、未知的海洋,已测、未达的海岸,一一在内。

当时欧洲、非洲、美洲间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以致南大西洋成为1688年世人最熟悉也最常横渡的海域。这时,离西班牙、葡萄牙第一次将他们反伊斯兰的好战天主教霸权向外投射,也有近两百年的时间。一开始,谁也想不到这小小的开端,到后来会演变成大批大批自愿、非自愿的移民汹涌朝西而去,而财富则往东而来,兼在美洲建立起一座座新的都城,开辟出一块块商业、霸权、掠夺的新世界。跟着去的,除了移民,还有海盗。而不论移民还是海盗,都早已找到路,穿过巴拿马,绕过南美洲,深入并穿越浩瀚的太平洋。他们在这些陌生的海岸,会遇见陌生的民族;这些民族,其中有部分的生活会因欧洲人的到来而幡然一变,像波托西的采矿人。但倒也有个别民族有幸保存原本的生活方式,像现在美国得克萨斯的喀多人(北美印第安人之一族——译注),澳大利亚的巴迪人。

P8-10

序言

巴洛克序曲

1688年,1月3日

地球缓缓自转,阳光即从浅蓝带灰的太平洋,移向日本、吕宋一线的岸边田野。江户街上浮荡一片蒸腾的活力,蠢动的秩序;日本世袭幕府驻跸的都城,住宅区沉重的木门哑然开启。佛寺传来了钟声梵唱,悠悠荡荡。店家掀开门板,整齐摆出各地运来的精致陶器。闹了一夜的酒客,委顿自花街柳巷踉跄,又马上遁入巷内,避开策马而来挟着刀剑铿锵的武士,扬长而去。

吕宋岛,帕西戈河沼泽地南边,马尼拉市中心的宏伟大教堂也响起了钟声,和沼泽地北边华人基督信徒的小礼拜堂遥相呼应。一艘艘帆船陆续从中国港口抵达。有传言说今年来的船可能没有去年多,因为华人和其他民族的关系愈来愈紧张。远在天边的马德里、墨西哥城官方,对马尼拉这边频频送去连篇抱怨,数落流民作乱、诈欺等种种不是,不知作何反应?会不会有另一波海盗又要攻向信奉天主、白银的西班牙帝国在这极远角落的据点?

再往南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嶙峋海岸,威廉姆·丹皮尔,这位天资过人的博物学家兼海盗群的理发师和外科医生,已经起床在忙;除了仔细计算潮来潮往的变化,也不忘留意在山丘站哨的土著。他觉得他们不过是可怜的原始人罢了,没什么好怕的;他若留得下性命回家,他们倒是跟人讲惊险故事的好材料。

当阳光再洒上北京皇城的大红高墙、黄琉璃瓦时,一列纵队朝南走过高大的城门;旗海、卫队,何其盛哉!中国的皇帝走在队中往天坛去,要向寒冬里的苍天祝祷,愿以他的阳寿折换弥留的太皇太后年岁。

阳光继续折向北京西城的牛街清真寺,也往南折向棉兰老岛、安汶等热带岛屿的清真寺。寺中的报时者,正召唤信徒作清晨的祈祷。几个小时后,报时者的呼唤传遍了印度南部的海德拉巴,以及城郊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及其统率的大军的华丽营帐。奥朗则布麾下虽有几位将军信的是印度教,但他本人及其他将帅则是穆斯林。所以,现在个个面朝麦加俯伏在地,做他们的晨礼。之后,就要着手规划下一次的头痛战役了。报时者的呼唤随着各地一道道破晓的曙光,四处回荡,往北到伊斯法罕(今伊朗)、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麦加、开罗、伊斯坦布尔、烽火连天的贝尔格莱德,再到阿尔及尔、廷巴克图。

基督信徒的晨钟也于此时响起。人在汉堡的格利克勒·巴斯·犹大·莱布知道这钟声召唤的不是她,不是她的族人;只是,钟声响起,她通常已经起床在忙。温琴佐·科罗内利神父同样也已起身,在威尼斯的圣方济修道院做完早课,现在正在筹划新一天里的世界地图制作和遍布全球各地的书信交往工作。牛顿在剑桥也听到了大教堂、小礼拜堂此起彼落的钟声。这一年他得刻意压低身段,免得加深他和国王的冲突,同时静待他的巨著《数学原理》的书评出来。一待阳光冲破黑暗,他将注意到随着冬至的过去,正午时分太阳的影子一天天变短了。

晨曦跨越大片海洋,美洲大陆那边有许多部族熬过了欧洲人的破坏和内部的疾病肆虐后,正力图重建原有的生活。但也有少数欧洲人在这新世界里大做新梦想;无关乎金银财宝、世外桃源的梦想。就在偏僻的索诺拉沙漠,基诺神父站在高原秀丽的山谷,看着他新皈依天主的皮马族人鱼贯前来听他布道,同时在心里暗祷,北方的那片乌云快为他们带来生命的雨水吧。

阳光永不疲倦地奔跑着,又把光线投向了浩瀚无垠的太平洋。

这一年这天的写照,多少是虚构的想像。这起点,选定我们现代世界一天周期之始的太平洋,纯粹是因为太平洋是那时人口聚落、活动密度落差最大的地区(现在依然)。接下来的章节,就要再慢慢描绘这些人、这些地方在1688年这一年里的事。只是,以这一年为焦点,在我们是主观的选择,但对1688那年的人就绝非如此。那一年,在许多人根本还不是“1688”。对于穆斯林来说,那年是1099接着是1100年。对中国人来说,它是康熙二十六年然后是康熙二十七年。以“年”的周期来看全球世事,本来就是人为的概念;20世纪末如此,17世纪末更是如此。如今,世上有任何大事,不出几秒、几分钟就可以传遍全球;通过全球的电脑、电讯网路,世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几乎唾手可得。但在1688年,跨越大陆的传讯,全靠船只送人和信漂洋过海;还得看风向,只有特定的季节才能出海。从地球的这一头传消息到另一头——一比如,某个在东印度公司驻日本贸易站的荷兰人,寄一封信给其在哈德逊河谷的侄子——起码要用一年以上的时间。

即便是今天,虽然世人已经拥有了环球旅行的种种便利条件,虽然我们已经能够实现实时通信,但对这个世界的单一性甚至世界各重要地区之间的联系有着明晰认识的人数,未必如我们希望的那样多。而在1688年,能够全面把握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多样性及其分布、联系的,仅限于下述几类欧洲人士:如莱布尼茨一辈的欧洲哲学家、传教士、英国旅行家丹皮尔,以及少许欧洲城市里的居民,因为有幸涉猎当时市面上愈来愈多的游记、采风录,而对世上其他地方略知一二。中国的康熙皇帝和他的几位大臣,当然也知道有欧洲这么个地方,也拿欧洲做他们“天下”极远的边界,但对非洲和美洲可就一无所知了。至于伊斯兰世界,虽是从东起北京、棉兰老岛向西延伸到多瑙河和尼罗河,但只有在某些沦人不幸境地的非洲穆斯林未在贩运途中死去,最终在美洲成为奴隶之后,才把“新世界”包括进去。至于任何一种文明中目不识丁的农民,他们的世界往往只局限于其生活的村庄和附近的某个交易集镇。如澳大利亚西部巴迪人的世界,最多不超过一千人,没什么工具,但有一大堆“灵”和“梦”。因此,1688年的地理世界,虽然只有一个,人类的经验世界,却有好多。

旅行、通讯的速度,不是我们现在的世界和三百年前唯一的差别。1688年的世界,空旷多了,有大片森林和田野绵延;如今都成了农场和大城市。凡尔赛宫的朝臣,随便哪天早上要骑马出去打猎,都能带回几匹狼。1688年的世界安静多了,没有扩音器,没有内燃机。他们的平均寿命是短了点,因为那时还不知道怎样预防传染病,怎样降低生产的死亡率。但这其间最根本的差别,可能还是在:17世纪末的世界,没人会碰得上或想得到在他生前,人类的技术会有怎样迅速的变化,或在他身后,他们的政治秩序、生活形态可能会有天翻地覆的逆转。那时代的人对先人相信的事,对自己所过的日子,几乎全都笃信不疑,认为天经地义,理当继续;就算要有改变,也会师出“复古”之名,意在匡复传统。像我们今天这种对变化的渴盼,对人类生活获得根本改善的可能性的预期,对所谓权威、所谓传统的不屑一顾,当年只有欧洲的少数知识分子刚刚开始产生这种思想。

这寥寥几位知识分子却预先觉察到了世界行将经历的根本变革。回顾历史,我们确实在1688年的世界看见了剧变的征兆隐隐浮现,即将创造出我们这大不同的后代世界:科学的兴起;城市、商业的发展;政府政策以经济增长为重;写作、出版日盛,类型繁多,有些还专供城市里的大众阅读;还有一些作品是对主要宗教的教义加以重新阐释;蓄奴和男尊女卑的习俗出现了抗议的声音。这些新发展,在接下来的章节里会陆续出现,往往还不止一处。许多读者可能没想到,当时许多分处天南地北的地方,居然都出现了相当类似的情况:日本和欧洲的商业、经济都大幅增长;井原西鹤和阿普拉·贝恩的作品都有非常活泼的商业市场;王夫之和威廉·佩恩也都对源远流长的大传统提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

我在寻找这一系年的史料时,取合的标准难免有所不足或是过当。像没有文字的民族只能出现在他人的记载里;统治者多于被统治者;商人多于农民。今天的我们之所以能对当年的欧洲之外的世界有所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那些把自己的经历述说出来的冒险家,而且也以欧洲人为多。但我在读这类史料时,也特别注意不要被他们带着走,不依附于作者的偏见。40年前我开始读荷兰人的中国沿海史料时,就一直很注意这一点。但我最想做的,还是要将我听到的声音在我心底引发了何等悸动,传达予读者知道。这些声音有的说的就是这本书用的语言:像丹皮尔重述他对澳大利亚土著敏锐的观察;洛克呼吁我们作理性、缜密的思考,有关事实、知识、政治权等深奥的谜题更应该如此。有些声音则是用别的欧洲语言来讲——像皮埃尔·贝勒以慷慨激昂的语言,将自主意志和真诚信仰联结了起来;像维埃拉对口语化文字明晰流畅的运用。此外,还有阿普拉·贝恩,她以虚构的声音,转述一位叛变的奴隶歌剧剧情式的勇气。而且,这声音还只有一部分是她的,我们该如何评价?修女胡安娜深奥难测的描述和真实思想,我们能把握住几分?还有康熙皇帝,我一直认为自己能够理解他那极富帝王威严和嘲讽意味的语言之一二,但我也知道他说过的话都是经过精心的辑录和润色才流传后世,我一时就不太敢确定他讲的是汉语还是满洲话。又如,书中援引的一位伊斯兰教苏非派教徒说的诗句“暴君必遭天谴”,所引发的共鸣又好像可以穿越心灵和翻译的鸿沟。我们之所以听得到井原西鹤冷淡、讥诮的声音,靠的也是几位才华很高的博学译者不辞辛劳,把这些世界上最晦涩费解却又能表达出丰富思想感情的韵文翻译了过来。

诚然,我们不可能真的听到1688年的人说的话,而只是在阅读。那时人的话语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只是因为它们转换成了文字。即使在我们这个文化已经普及的时代,虽然经常会阅读别人的话语,但这仍不失为一种充满神秘气息的体验。有时,我们若认识作者本人或听过作者说话,就会发现一个人在写作时,多少会用文风去捕捉一点自己的声音。这神秘的声音,在我们1688年传下来的文献里特别清楚。经商的生意人,走政治、军事、学术道路的人,常常周游各地。他们和身后人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东西。中国文人千百年来常在道别的时候,写诗送给朋友赋别,远离后更常千里飞鸿,捎来可以吟诵的诗歌遥相唱和,仿佛写诗的人和读诗的人就在一起。17世纪的英国、法国,也是轻松的对话式散文体如日中天的时候;这样的文体,大部分和当时人爱写信有点儿关系。洛克就将他谈农耕、谈理财的口气,还有在女士面前腼腆的魅力,一路全带进他最深奥的哲学思考。那时还有许多小说都是用书信体写的。许多书的序文标题也是“致读者”。

我们所听到的来自1688年的声音未必尽皆来自凡人,至少当时的人们声称如此。黄昏时分的伊斯兰清真寺中祷告报时者,塞内加尔河岸伊斯兰学校里的学童,多瑙河畔遭信基督的海盗俘虏的土耳其青年,所发出的声音都是在重复上帝的使者借先知之口传给世人的话语。传教士维埃拉就郑重宣告,他之所言,乃《圣经》假借其口而出。只是,显然声音每每也和个人以及个人的生活分不开。这些人的名字,有些就出现在每一章的标题:丹皮尔,井原西鹤,洛克,莱布尼茨,贝恩。他们没有一个人的声音仅只是他们自己的声音;不过,我们若多了解一点孕育这声音的生活背景,就可以把这声音多听清楚一点。

但也有的时候,我们只听得到集体的声音。我们知道奴隶船舱里有何等愤怒、绝望的呻吟,偶尔夹杂着怒吼。我们想得出来古老的俄罗斯赞美诗在“旧信徒派”点火自焚之前,吟唱的是何等神秘的和谐。还有安第斯山脉的风带来声音,在波托西(今玻利维亚境内)的巴洛克广场角落咆哮。在外海风暴的呼号里,流浪人的眼睛睁得再大也可能随时走到冒险的终点。大河湍流的轰隆漫过大陆的心脏,朝大海奔流。欧洲人到了非洲、美洲的海岸,所听见的大河,说的都是源头的秘密,允诺的都是上游的宝藏。甚至有位欧洲人,以心眼望见亚马逊河乃为通往人间天堂的道路。那时,在西方人的了解里,即使是长江、密西西比河也比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尼日尔河、刚果河要熟悉。非洲的形状,非洲一个个人的声音,始终是西方人最难理解的(但有凄惨的例外:远离非洲一去不返的奴隶)。

春华秋实,时光荏苒,朝晖夕露,新陈代谢。主题、声音来来去去,其方式往往令人始料不及,更远非个人所能控制。其错综复杂,好不巴洛克啊!1688年,世上有些地方已经有一些人对人类的理性有了新解,而能直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再以优雅的文词,描述太阳、月亮、星辰运行的轨道,甚至彗星骇人的不规则轨道。“巴洛克”因此代表许多事,绝不仅仅是神秘的人声在作浮面的交织。例如,井原西鹤层叠的反讽和典故,就让人忍不住说是“巴洛克”。我们会从修女胡安娜的巴洛克巧喻开始,走到近末了时,再由《圣经·雅歌》充当我们神圣的线索,领我们追寻美丽的图样,聆听人声交响的“诗篇”,礼赞渴望的和声。最后则以普赛尔为斯图亚特王朝覆亡而写的圣歌告终,传达人类从王国到未出生婴儿所怀抱的希望,所历经的危难;只是,这一切绝非到此为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