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他们两个人的本质区别。
整个世界处在空前的动荡之中!
中世纪的封建堡垒在动荡中土崩瓦解。
在俄国,匪徒叶尔马克与沙皇联手合作,在亚洲创造着拓展疆域的奇迹……
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必须指出:这就是十七世纪的俄国仍是一个半农奴制国家,与欧洲先进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俄国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并且这种落后的程度是非常显著的。那时候荷兰与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道路。在欧洲其他国家,如法国、瑞典、丹麦,虽然还保留着封建制度,但农奴制早就销声匿迹了。而俄国仍然处在野蛮的农奴制度的统治之下,占国民最大多数的农民——农奴仍然是地主、皇室和寺院的私人财产,农奴没有起码的人权。在劳作方面,农民们使用的是过时的工具,产量也很低。人口比例上也透露出俄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每一百个人中,只有三个生活在城市,工商业很不发达。
这就是老沙皇留给彼得的全部遗产,彼得就是在这样一个旧的俄国版图上开始描绘他新的蓝图。首先是大力发展商业和工业,同时将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决心投入到海军和海港的建设上来。还有开凿运河,普及文化,“使俄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普希金语)。
彼得驾驶着俄罗斯之船驶入了新世纪的大海。
尽管俄国的疆域辽阔,它却是一个十分闭塞的国家。除了它的西部,要想进入它的国土都十分困难。俄国的北冰洋沿岸和远东地区的大部分地方,一年中总有半年以上是被厚厚的坚冰封锁着的。
西伯利亚,它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至叶尼塞河,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广延千里。而在十六世纪直到十七世纪初,这里仍然是野兽出没、人迹罕至的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稀疏的人口密度和严寒的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最难开发的地区之一。
而来自中国的茶叶最终成了开发西伯利亚的钥匙,茶叶之路就像是一条负载着文明元素的河流源源不断地流入了这一片广袤而原始的大地,用物质文明之水浇灌着它,使它得以启迪和开化。分散在寒冷土地上的西伯利亚众多土著居民,那些依靠狩猎和打鱼维持生活的人们,用他们的皮革与来自温暖地方的中国商人换取茶叶、粮食、布匹和其他一切生活生产用品。物质文明的阳光照耀着寒冷的冻土带,使它一点点开化。西伯利亚就是在这样的商业文明的滋养下迅速发展起来,变得一天比一天繁荣。而这种变革伴随了整个人类世界正在经历着的对于新大陆的发现、占领、开拓和在欧洲爆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热潮。
客观地说,彼得执政初期的俄国与康熙登基初期的大清帝国在社会发展上基本是处在同一个阶段,甚至这样说都不过分,在社会制度上大清朝的封建社会显然要比俄国的农奴制要先进得多,也文明得多。与康熙的大清帝国相比,掌握在彼得手里的俄国几乎是一穷二白。泱泱中华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骄人历史,可以说在中国面前,俄国年轻得几近没有历史,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两汉与盛唐、元朝,以往王朝所达到的社会进步的高度,像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峰巅似的矗立在康熙的面前。对于这位年轻的皇帝来说,数以千年的封建文明早就在他的面前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他只需沿着前人的足迹往前走便是了。
康熙,这位传奇的少年皇帝从小接受的是系统的、严格的汉文化教育,是儒家文化的教育。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清楚,儒家文化与社会改革从来都是格格不入的。
这种教育的结果是,使雄心勃勃的康熙想要在耸立着的一个个王朝高峰的中国历史上标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的巅峰,而绝不是摧毁旧的封建轮回的怪圈。传统的教育可以使康熙省却许多思考过程,或者说他的想象之鸟很难飞得出祖上划定的思想空间,这又是富有人的悲哀了。
就文化积淀和精神财富而言,与历史悠久的中华古国相比,新兴的俄国无疑是一个孩童、一个地道的穷人。但是也正如中国的一句俗话所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穷有穷的好处,穷则思变。对于有上进心的人来说,贫穷会转变为前进和变革的动力。俄国是一个后起的国家,它直到公元九世纪的后半期才具有了国家的雏形,那就是基辅公国——一个小小的城邦国家。
P20-21
《万里茶道——康熙皇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的多重效应
阚小琴
万里茶道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终结其国际商贸通道的功能之后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二十一世纪初,这条古老商道的历史意义才被学者们重新发现与认识。三十年来,一条已经被人们遗忘的茶道上留下邓九刚执著探寻的脚步。他痴迷茶道,不远万里,不怕艰难,自1982前开始至今致力于万里茶道的文化研究。他自费考察茶道,行程六万多公里,足迹遍布国内外,采访百余人,查阅资料,写成《万里茶道一一康熙皇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这不仅出于邓九刚对茶文化、中华文化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他在那条长长的、气象万千的万里茶道上,看到了先人的智慧,看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更看到了沿途各地、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
他说,三十年前,他跋涉在祖国北部茫茫的草原、沙漠和戈壁上的时候,不会想到有今天这样的荣誉。当初推错了万里茶道这扇门,但是这扇门后面的景色却让他痴迷不已。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评价他“以自己的脚步丈量了万里茶道,从而使自己的文字也洋溢出茶一般的幽然和芬芳”。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将十八世纪的万里茶道和新世纪的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2014年3月,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成立,宗旨为依托万里茶道文化遗产,整合多种资源,促进国际交流,以文化复兴促进企业和城市的发展。2015年4月28日,“万里茶道(国际)协作体2015六安会议”在安徽六安市召开。无论中国版还是国际版,万里茶道协作体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和外交工作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中介之一,而万里茶道也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1月,邓九刚先生因三十多年来一直倾力于万里茶道的文化研究和宣传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被授予“2013中华文化人物”荣誉称号,颁奖词为“用脚步丈量万里茶道的作家”。
如果从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上定位,这条万里茶道汇聚了从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以来一直到1999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历史镜头画面。所以,当邓九刚先生把万里茶道放置于世界近代史和欧亚大陆广阔的人文生态时空背景下加以考察和研究时,万里茶道就是集商贸、外交、政治、宗教、民族、民俗等等多样内容的知识宝库。
因此说,本书富有文献价值,其回溯过往的岁月,掀开往昔的一页,触摸历史的脉络,呈现昨天的画卷。同时,本书因其文献价值,于现实和未来又都具有多方位有益的启示,比如怎样挖掘多方面的历史资源,比如怎样继续开发、利用与发展商贸等等。总之,因回瞥历史,本书引导我们在小小的地球村里,在世界版图上,触动中华今天的门铃,学习人生的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也推动我们思考如何启动中国明天的航船,规划未来的前景。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娓娓道来,将遗落在草原深处的记忆之幕徐徐拉开,于是1689年以来的一条国际贸易商道,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历史的风云画卷印入眼帘,过往的人文交响乐曲在耳边流淌。
本书开启了一扇眺望万里茶道的历史之窗,提供了一份可资借鉴的文体案例,同时,也让我们充分享受了欣赏文本的乐趣。一部以茶商古道历史展现为主要内容的文本,它的内容,你不会觉得严肃机械,却是有情有义,其间灌注着崇高的品性,弥漫着悲剧的精神,时不时召唤着你的神魂,摇荡着你的心灵。它的表述,你不会觉得直白简单,却是充溢诗情,常常带有画意,细细品味,沉醉其间,流连忘返。
如果说邓九刚先生在万里茶道上执著寻梦的过程展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如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外交的、宗教的、教育的、建筑的、民俗的等等,或言,商业文化、马文化、骆驼文化、茶文化……体现了作者创作视野的横向广度,那么,在万里茶道上,一支空前庞大的商业大军,就是一个长期被扭曲、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群体,对此而展开坚定执著的精神拷问,这个角度的深入,是特写镜头之一的画面,其表明的应该是邓九刚先生创作视野的纵向深度洞察力。
历史镜头画面中,始终萦绕着一种明明可为却没有所为,同时明明可为却也不可能所为的深深遗憾,这种深沉的遗憾带来的是沉重的悲剧感。然而,他并没有沉浸在历史的悲怆之中。有感于万里茶道带来的方方面面,邓九刚先生更看中的是立足今天。因此,他这样感慨道:“当历史将又一个难得的机遇送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再对万里茶道采取漠视的态度了。揭开它落满尘埃的面纱,了解它、认识它、研究它,从中得到宝贵的知识和信息、启迪和借鉴。”
我以为,这是梦醒的标志,是行动的起点。
穿越欧亚国际商道,解密百年经济谜团。邓九刚编著的这本《万里茶道(康熙皇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以清康熙年间的以茶叶贸易为主的茶叶之路为背景,描绘了中国与俄罗斯进行的贸易活动。
邓九刚编著的这本《万里茶道(康熙皇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以连接欧亚大陆的特殊商道为背景,全景式展现了清朝康熙年间至今的300年间,中国与俄罗斯之间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国际商贸活动,第一次以茶叶之路为主线,全方位、立体描绘了这条重要商道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