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研究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缘由。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资料,作为亚洲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9%,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3%,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0%,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占全国的30%以上。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心向内地转移以及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95年8月在武汉举行的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把多学科、多层面、全方位研究长江文化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离开了长江文化,就没有中华文化;全面深入地研究长江文化,不仅有利于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而且对于从整体上认识长江流域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及其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的交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速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长江经济文化带的生成与发育,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实践价值。
总序
导论
第一章 老子的道德论
第一节 老子道德论中的宇宙发生与演化学说
第二节 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
第三节 老子的社会历史观与治国治军思想
第二章 庄子的自然哲学与社会恐想
第一节 庄子的性命说与观物论中的道性二重观
第二节 庄子养生论及其思想转折的阶段性考察
第三节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论庄子的人性素朴论与德行修养观
第四节 论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
第三章 长江文化中的黄老思潮
第一节 马王堆四篇古佚书的思想要义
第二节 《■冠子》的宇宙论与素皇内帝之法
第三节 《淮南鸿烈》与黄老思潮的终结
第四节黄老思潮之绪余及其向道教的转进
第四章 玄学思潮与长江文化
第一节 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
第二节 杨泉的元气自然论
第三节 陶潜的返归自然论
第四节 范缜的神灭论
第五章 隋唐道家的重玄思潮与长江文化
第一节 隋至唐代中期的重玄思潮
第二节 诗人李白的谪仙气象
第三节 陆希声的“孔老旨一”论
第四节 罗隐的“老内孔外”论
第六章 宋元明时期传统文化转型中的道家与长江文化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儒释道三教的重新整合
第二节 荆公新学与道家思想
第三节 苏辙《老子解》的三教合一论
第四节 朱熹与《周易参同契》
第五节 吴澄对道学与老学的融通
第六节 明代早、中期长江流域道家思想合论
第七章 晚明至清代的个性解放思潮与启蒙思潮中的道家思想
第一节 论晚明的个性解放思潮
第二节 王夫之对老、庄的扬弃
第三节 魏源论《老子》为“救世之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