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凤凰之子(沈从文)/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家平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李家平编写的这本《凤凰之子:沈从文》为“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种,截取了沈从文年轻时代的生活片段,勾勒出其生活与创作的轨迹。对青少年来说,既能增长人文知识,又具有励志作用。

内容推荐

  《凤凰之子:沈从文》是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介绍的是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全书共分二十九章,主要内容包括:上学堂,美丽的凤凰,预备兵,多情的大王,苦难的转折等。在书的最后还收录了沈从文主要著译书目。

《凤凰之子:沈从文》由李家平编写。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希望之光

第二章 初遭劫难

第三章 上学堂

第四章 跪香

第五章 聪明野孩

第六章 良心上的折磨

第七章 美丽的凤凰

第八章 革命

第九章 砍头

第十章 新学校

第十一章 预备兵

第十二章 当兵吃粮

第十三章 清乡

第十四章 最初的转变

第十五章 乡下人

第十六章 滩声

第十七章 多情的大王

第十八章 冲破寂寞

第十九章 走出湘西

第二十章 好大一座城

第二十一章 最初的文学生涯

第二十二章 “我是郁达夫”

第二十三章 香山上的故事

第二十四章 三个人的梦

第二十五章 苦难的转折

第二十六章 孤雁哀鸣

第二十七章 第一次授课

第二十八章 锲而不舍的求婚

第二十九章 大海情思

余音

沈从文主要著译书目

试读章节

沈岳焕跟着父亲走在一条石板路上,新布鞋的鞋底还没有被脚板踩软,踏在大石板上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他听着悦耳,又故意加重步伐。“岳焕,”父亲回头,“脚步放轻点,以后你就是学生了,要懂得守规矩呀。”沈岳焕很高兴地接受了父亲的意见,想想今天初次上学,他心里很是兴奋,虽然他并不知道等待他的新生活是什么样的,可他心里就是高兴,凡是新鲜的东西,他都很乐意接受。

石板路并不很长,但两边都是高大的仓房,路被夹在中间就显得又细又长了。听父亲说,这些大房子,是凤凰城绿营兵存放粮食的地方,从石板路走到头,就是负责管理粮库的衙门,要教他读书的杨先生就在衙门里做事,学堂也设在那里。既然杨先生跟绿营兵有关系,那他也一定是个戴军帽挎军刀的武官吧,就跟自己的爷爷、父亲一样,沈岳焕这么想着,已经来到学堂跟前。

“岳焕,快来见过杨先生,叫先生!”父亲催促着。

“先生!”沈岳焕按照父亲的吩咐,朝先生作揖行礼,顺势瞧了一眼,什么武官,不过是个穿长衫戴瓜皮帽的小老头儿,后脑勺拖着根小辫子,和街上的人没什么区别。更使岳焕感到意外的是,这先生竟是他的姨父,师母和他妈妈是姐妹,先生的女儿是他的表姐,大家全是熟人!原来姨和姨父就住在这学馆里啊。

沈岳焕用眼睛数了数课堂里的学生,一共是十六个,有的认识,有的还跟自家是亲戚,那不认识的也看了眼熟,谁让凤凰城这么小呢。咦,坐在最后边的那不是田大脑袋吗?田大脑袋朝他做了个鬼脸,沈岳焕正不知该不该和他偷偷打个招呼,就听父亲唤他:“岳焕,这边来。”他被领到学馆里设立的孔子牌位跟前,跪下朝着孔夫子牌位磕了三个头,然后再转身跪下给姨父,不,是给先生磕头。于是,沈岳焕就算是正式入学了。

沈宗嗣回到家里,心情无比喜悦。他怎么能不激动呢,自打沈岳焕兄弟俩害了那场大病侥幸活下来后,沈岳焕发育明显减慢,变得又瘦又小,细小的身材上虽然顶着一个聪明的脑袋,可这至多也只能使他成一个“小猴儿精”,眼瞧着长不成个“将军坯子”了。沈宗嗣为这个很是烦恼了一段时间,要知道,他对自己的二儿子寄予了多大的期望啊!

儿子上学了,又唤起了沈宗嗣对他的信心和希望,孩子毕竟正式踏上了一条通往成功的路。沈宗嗣心里已经为儿子设计好了努力方向和目标,他兴奋地向妻子谈起他的设计蓝图:“我是想,既然岳焕习不了武,那就让他习文学艺。”沈宗嗣双眼发出亮光,“等他把书念完,就送他去戏班。这孩子聪明得很,一定能学出名堂的,将来就像谭鑫培谭老板那样,唱红全国,直唱到京城里去!”京戏迷沈宗嗣一想到儿子日后能成为一个谭鑫培第二,心情振奋,清了下嗓子高唱起来:

“一马离了,西凉界——”

肩负着父辈的希望,沈岳焕上学读书了。读书生活对他没有什么压力,因为他理解不了父亲大人的期望,没想过为了这份厚望他该怎样地去头悬梁、锥刺股。而且,他所学的那点课程对他来说显得十分容易,无论是最初学的《包句杂志》、《幼学琼林》,还是后来的《论语》、《诗经》和《尚书》,对他都不成问题。他甚至用不着像同学们那样,在家背诵先生规定的文章,只消第二天在学堂里临时背上十来遍,基本都能过关,即便偶尔有过失误,先生对他的处罚也比别人轻许多。那时候,学生上学最头疼的大概就算背书了,连文章内容都不大懂得,还要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稍有点结巴就要受到训斥,所以学生们痛恨背书,并因此而痛恨先生,在那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没有学习的压力,没有背书困难的痛苦,上学馆这件事对沈岳焕来说没多少不高兴的,倒是和田大脑袋坐同桌使沈岳焕着实地腻烦了好几天。在他的印象里,好像他们沈家和田家有点什么不和,虽然沈岳焕说不清为什么,但他也自然而然地不愿和田大脑袋接近,再加上田大脑袋欺他初来乍到,总摆出一副“学长”的劲头,更使沈岳焕感到不快。不过没过多少时候,他们的关系渐渐地又变得缓和友好起来。说起来原因简单得出奇,田大脑袋见沈岳焕学习出色,很快便把架子放下,并对沈岳焕表示友好,他觉得有个功课好的同桌,往后需要帮忙的地方还多着呢,当然需要搞好关系。而沈岳焕每每看到田大脑袋因背不出书来,可怜巴巴地搬着自己的凳子走到先生面前趴下挨打,不由得也产生了点同情之心。

这天上课又是背书,前边有几个学生背得都不好,不是挨了打就是受到训斥,轮到沈岳焕背了,沈岳焕一字不差地流畅背完,杨先生这才稍稍顺了点气:“都看到了吧?都听到了吧?念书,就要像沈岳焕这样,你们都要多用功才对。”

“先生,书上讲‘君子周而不比(bi),小人比而不周’,什么叫‘周’,什么叫‘比’呢?”沈岳焕突然问道。

P15-17

序言

青春剪影出一首首梦的歌

鲁迅《呐喊·自序》的开篇第一句话是:“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紧接着,他回忆起儿时家庭从小康坠入困顿,这样的苦涩经历使他从中得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继而要“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从他睁开眼看世界,他便有了梦,很美满的一个梦——到日本,学医,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直到课堂上放映关于日俄战事的画片,“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个故事本身已具有经典性,不仅如此,相信凡熟悉鲁迅的读者更喜欢咀嚼接下来的这一小段文字,因为它是鲁迅作家梦开始的地方:“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时,他又开始做好梦了。从仙台辍学回到东京,他邀几位朋友一起办杂志,以期迈出文学的第一步。但这本取“新的生命”的意思而叫《新生》的杂志,在策划中便胎死腹中,梦也随之转瞬即逝了。

因梦无法实现而带来的寂寞,一天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后是无端的悲哀和驱除不尽的痛苦,而麻醉的最好办法是“使我沉入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让生命黯然销魂,直销到“再没有了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就这样,在蚊子多的一个夏夜,已蛰居北京,在绍兴会馆里百无聊赖钞古碑的鲁迅,迎来了一个老朋友。这位“偶或来谈”的金心异,便是正协助陈独秀编辑《新青年》杂志的钱玄同。聊天中,一段石破天惊的对话呱呱坠地,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的里程碑式的思想意象: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由此,鲁迅发出来“狂人”的呐喊,《狂人日记》不仅成为小说家鲁迅的起点,更成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源头和丰碑。

可以说,鲁迅是在生命日渐消沉的时候才做起小说来!显然,是“五四”孕育出了鲁迅的新生,而鲁迅又给“五四”注入了别样的新鲜活力和深邃的思想光芒。那本在东京未出世就夭折了的《新生》雪藏起鲁迅的摩罗诗力,而一本在北京崭新的《新青年》却真的赋予鲁迅新的生命——文学的、艺术的、精神的、思想的不朽生命。

简言之,由一篇短短的《呐喊·自序》,已大致可以为鲁迅,同时也可把这样的梦影当参照,为许多现代作家,甚至为读者自己画一幅青春剪影了。

像鲁迅一样,世上所有的人,年轻时候都会做许多梦。醒来一个梦,再做下一个梦,有梦便有希望在,人生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做梦寻梦。当然,悲哀时,又会感觉一如鲁迅所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来无路可走”。如果真的无路可走了,还是要做梦,回忆青春的梦。没有了梦,便只剩下了绝望。

这套书里的作家们,年轻时几乎无不是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梦。郭沫若像鲁迅一样,早年赴日本留学时,学的是医,后因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和美国诗人惠特曼思想的影响,决心弃医从文;与郭沫若等一同发起成立“创造社”的郁达夫,留日之初,考入的是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学部,后又改学过政治学、经济学;冰心在写她的《繁星》、《春水》以前,就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向往的也是日后成为一名医生。

然而,任何一个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努力。一个人的青春岁月,时常是苦恼与快乐相伴、信心又时常与茫然相随。正是在这个时候,已经长大了的青少年,会突然惊奇地发现,原来世间的事情是如此的复杂,连黑与白都有可能变得不明晰和不确定起来,无法一下子认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些对于作家来说,却又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经验和体验。

无论他们在年轻时做过怎样的梦,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读书、求知。他们大都有过在海外或留学,或进修,甚或流亡的经历;许多人至少懂得一门外语,像巴金、郁达夫、钱钟书、杨绛等,通晓的外语在两门或两门以上。茅盾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时,开始写作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巴金的小说处女作《灭亡》写于巴黎,这之后,写作一发不可收。朱自清在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的前一年,曾在英国进修过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漫游欧洲五国,才有后来写作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艾青最初读的是艺术学院绘画系,后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时,边学绘画,边接触欧洲现代派诗人,最终成为诗人,而不是画家。在南开中学就开始参与戏剧活动的曹禺,初入南开大学,读的是政治系,转至清华西洋文学系才真正开始钻研戏剧,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孕育出了他的《雷雨》、《日出》。

每个作家都有藏在他的文学梦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思想,都是难得的知识营养。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知道,徐志摩最早没想过要成为诗人,他留学美国时,学的是经济,转去英国,是为了追随罗素,搞政治。当丁玲陷在生活的困惑之中,她做过画家梦,更做过电影明星梦。各自已有深厚的人生体验的川籍作家艾芜、沙汀,是在他俩相遇后,一起走上文学路的。从湘西走出来的“乡下人”沈从文,学历只到小学,经过人生的许多坎坷沧桑,矢志不渝,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文学梦。

对于今天的读者,已经成为历史的他们,在这个“剪影”里构成了一组混着一个又一个青春生命泪与笑的梦的合唱。如果能够从他们一串串的梦里找到自己,相信你的未来不是梦!

2012年6月26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书评(媒体评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3: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