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方一禾在暑假经历了失去爸爸的至暗时刻,由此开始了“多面”的生活。他在病情加重的妈妈面前,选择坚强和乐观,承担家务,鼓励妈妈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他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装作若无其事,一如既往地开朗、勤奋、乐于助人,私下里却提心吊胆,担心大家发现他的家庭变故。好朋友罗小盼远在非洲的爸爸忽然归来,彻底打破了方一禾竭力维护的风平浪静。在经历了最初的慌乱和波动后,方一禾在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重新鼓起勇气,面向未来。 这部长篇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体现了新时代少年自强不息、因磨砺而出彩的精神风貌,以及来自社会的脉脉温情和淳朴关爱。小说以感性的方式书写儿童心理,从哲学的角度提炼人生智慧,将人间有爱、凡人情暖描绘得生动感人,赋予沉重的主题以昂扬乐观的基调。 目录 1 回家 2 做饭 3 吃饭 4 衣服 5 翻身 6 呼噜 7 闹铃 8 计步 9 托盘 10 交战 11 出发 12 崇拜 13 走神 14 代价 15 回答 16 呜咽 17 香味 18 免费 19 运气 20 猜测 21 正常 22 吧嗒 23 举手 24 报名 25 奔跑 26 路上 尾声 后记 生命如歌 序言 编辑推荐: 1.本书是大奖作家祁智最新创作的长篇成长小说, 作品关注了一个少年经历人生变故后的负重前行、勇敢 生长,以明亮温暖的笔触,深刻探讨了当代家庭教育、 困境儿童心理建构、特殊家庭扶助等话题,小说以乐境 写忧伤、以轻快写生命不得不承受的沉痛,充分体现出 一部优秀儿童小说的灵动与张力。 2.小说紧扣“跑”的题眼,既展现了向阳奔跑的少 年身上不服输的奋斗精神,又将社会各界对失怙家庭的 关注以陪跑者、啦啦队、爱心路人等形式具象地展现, 让一个遭遇变故仍不甘停下脚步的家庭,团结了整个社 会的力量向大爱、大善奔跑,作家以先锋性的写作方式 为少年励志小说开辟了全新的维度和探索空间。 3.作品创造了一个“现在-过去”的对照性叙事结 构,通过闪回的艺术手法,将一家三口温暖动人的回忆 ,与少年独立撑起家庭重担后的现实相比对,展现了一 个家庭的家风、家教在打造少年精神世界、强化内心韧 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赋予“好的教育”以文学的表达 。 4.邀请大奖画家姚红、青年画家陈香渝创作插图, 大32开绿色印刷,适合阅读和收藏。 后记 后记 生命如歌 三十年前的早春,我去北方进行了一次采访。 一个8岁的小女孩,暑假里爸爸在她和妈妈面前去 世。妈妈患有顽固性类风湿性心脏病, 需要住院治疗,但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医院便帮 忙设立了家庭病床。 我见到小女孩,是在半年后,她9岁的早春。每天 ,小女孩做早饭,狂奔去医院拿盐水瓶,然后喂妈妈吃 早饭,狂奔着去赶公交车;傍晚下公交车,狂奔着回家 做晚饭…… 总在狂奔。 我问小女孩累不累,她说不累。 “我是为妈妈跑的呀。”小女孩笑着说,“我要为 妈妈跑一辈子。” 小女孩独立支撑家庭的情况,一段时间内没有人完 全清楚。后来,三位从事新闻工作的叔叔从侧面了解了 ,就暗地里帮扶她。再后来,学校从一个细节上发现了 —班上收费,同学们交的是整钱,唯独她装了一小塑料 袋的零钱。 “为什么不让大家知道呢?”我问小女孩。 “又不是什么好事,”小女孩笑着说,“每家都有 自己的事,我不想给大家添麻烦。我能 干的。” 我采访了那三位叔叔。他们告诉我,尽一点所能, 但他们很小心,唯恐伤害到孩子。 “搞不好,帮助也会成为伤害。”一位叔叔说。 学校也是如此,小心翼翼,如同呵护一朵被风吹雨 打的小花。 三十年来,我的眼前总能看见那个瘦弱的小女孩在 奔跑—双臂摆动、双臂垂直、一手压着背上的书包一手 划动。但那次聊天之后,我没有主动和小女孩联系过。 虽然小女孩总是面带笑容,我写的报道题目就是《微笑 着面对生活》,但我拿不准,哪怕是一句话,会不会伤 害到她。因为过早失去爸爸而陷入的悲伤的泥沼,不是 说跨就能跨过去的。 我不敢主动联系的另一个原因是,怕提起妈妈。我 见过她妈妈,脸色苍白、一头乌发。 妈妈久病成医,自己能给自己输液。她自知活下去 很难,但为了不让女儿成为孤儿,她要拼命活下去。 有一天,小女孩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考上了家乡 的大学。我为小女孩高兴,暗暗揣度:她没有离开家乡 ,一定是为了陪伴妈妈吧? 有一天,小女孩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考上了家乡 大学的研究生。我为小女孩高兴,又暗暗揣度:妈妈还 在吧? 又有一天,小女孩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毕业了, 要去南方工作。我为小女孩高兴,但似乎也明白了什么 。 三十年来,我没有一天不想写一部长篇小说,始终 没有动笔,就一个原因:不忍心。 三十年来,我没有一天不在准备写一部长篇小说, 就一个原因:不甘心。 三十年来,我一直有意识地采访学校、家庭、孩子 。我获得了更多的故事,也在获取动笔的决心。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类追求圆满,是必然趋势,如同大河奔流;或缺 ,是必然趋势中的一个个插曲,如同大河奔流时的一个 个漩涡。 大河裹挟着漩涡奔流,不舍昼夜。 我请教一位小学校长,如果一个孩子的家庭发生变 故,学校知道吗?校长说,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我 问为什么。校长说,有的家长在第一时间和学校沟通, 有的家长会先瞒着学校以后再说,也有的家长一直不说 。 “为什么隐瞒呢?”我问。 “总之……不是好事吧,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也 不想麻烦大家。”校长说,“其实……你我不也是这样 ?” 我问:“呃—那孩子在学校怎么办?” “家长主动和我们沟通的,我们会小心,制订方案 ;我们如果不知道,真没有办法。”校长说。 “那不会伤害到孩子吗?”我问。 校长说:“孩子是单纯的,知道你不知道——不知 道就没有伤害。” “但学校很快就会知道。”校长又说,“时间一长 ,什么不知道?” “知道了怎么办呢?”我有些紧张。 “想方设法,和孩子一起‘过来’。”校长说。 一起过来! 校长告诉我,其实学校都有预案,但一旦有事,所 有的预案都用不上——事情发生在鲜活的个体生命上, 必须有“个案”。 伤口愈合,一般分两种:一种,内里与外表同时愈 合;还有一种,每天把愈合的表面划破,等内里长好, 再一起愈合。后一种很深。 无论哪一种,都需要时间。 只要有时间。 有的是时间。 岁月如流。 命若琴弦。 生命如歌…… 于是,我决定动笔,写这部长篇小说:《方一禾, 快跑》。 小说完稿是凌晨2:30。我打开门,走到户外。春 寒料峭,暗香浮动。我恍惚是在三十 年前,披星戴月,要赶乘北上的绿皮火车。 书评(媒体评论) 乘奔御风的少年 ——评祁智的长篇儿童小说《方一禾,快跑》 汪政 不要说对小读者了,就是对大人们来说,祁智 的新作《方一禾,快跑》也是一本有些沉重的书, 这也是祁智三十年来犹豫不决要不要写这部小说的 原因之一。但祁智还是写了,因为生活中的那些事 是回避不了的,不等于我们不说它就不存在。事实 上,它们恰恰是我们要用巨大的力量去面对。这世 上不仅有阳光,而且,风雨去了也未见得一定会有 彩虹。 小学生方一禾的家庭就是如此。即使妈妈不生 病,本来这个家也未见得有多宽裕。爷爷奶奶是普 通市民,外公外婆早年在城里打工住的是违建房, 坚持不下去早就回了农村。妈妈一生下来身体就不 好,外公外婆想着她无法扛住高考的压力,让她读 了中专做了护士,也好从专业上照料自己。等到方 一禾记事时,妈妈已经是一个不能工作,动不动就 要推到医院救治的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了。这 个家就靠着早出晚归的爸爸撑着,而暑假的一天, 爸爸突发心肌梗塞去世。雪上加霜,这个家庭一下 子到了崩塌的边缘。 不管是家庭,还是个人,看上去噩运突然降临 ,已经退无可退时,选择依然存在。对方一禾家庭 来说,我们会对它有许多想象和预测,但可能就漏 算了一个方案,那就是小学生方一禾下决心要靠他 的一已之力支撑起这个家。他告诫自己不能让这个 家散了,他要这个家像爸爸在世一样,虽然清贫困 难,但乐呵呵地生活着。方一禾鼓励妈妈要活下去 ,他说妈妈在,他还是儿子,妈妈没有了,他就是 孤儿。他给自己定下作息时间,他要快快地写作业 ,这样他就有时间料理妈妈了。他学会了做饭,会 西红芾炒鸡蛋,会下西红芾鸡蛋面,会西红芾鸡蛋 肉丝面……除了中午他把妈妈交给小区的志愿者赵 阿姨,方一禾把家务活儿全包了。早上,他要帮助 床上的妈妈洗脸、刷牙、吃早饭,晚上,他要帮妈 妈翻身,照料她睡觉。在妈妈家庭病房的治疗期间 ,他要每天一大早到医院里领取输液瓶。方一禾要 掐准时间,方一禾要算准距离,方一禾要奔跑,要 快跑。方一禾成了一名奔跑的少年…… 这样的情节简介会不会让人感到很励志?我想 祁智大概也曾有过这样的创作意图,给孩子们一个 励志的故事。三十年前就想写了,但三十年一直没 写,这里面显然有如何写的考量。三十年太长了, 三十年里,祁智也在变,在思考,这个盤桓在心里 的故事更在变。励志自然还有,但只是小说的一个 点,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励志主题 ,它成了一部少年的成长之书,一部生存与生命的 教育之书,一部爱的教育之书,也是一部社会关怀 之书,同情之书,人性之书。作品让我们思考,我 们要给孩子看怎样的世界?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 们还可以告诉他们一些什么?生命、命运、家庭、 疾病、挫折,乃至那些与他们这个年龄的天真、快 乐不太匹配的忧伤、苦痛甚至绝望等等人类的心理 与情感,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有许多不如人愿的事 ,在平静或者光鲜的表面下其实有许多的困顿与挣 扎。这样的人与事他们都可能会遇到,会面对。即 使他们不知道,但其实已经参与其中,就像方一禾 的同学们不知道他的爸爸已经“走了”,但他们的 一举一动却在影响着他一样。无尽的远方与无数的 人们都与我们相关。 如何对方一禾这样的家庭予以救助,如何爱他 们,特别是怎样呵护方一禾这样的失怙儿童确实是 个问题。方一禾还是孩子,他也在成长,而且,因 为家庭的变故,他需要特殊的成长。这是祁智的难 题,也这部作品用力最多的地方。对方一禾来说, 最难的不是家务,不是服侍病中的妈妈,而是他不 想让别人特别是他的同学们知道他失去了爸爸这件 事。他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要让人知道呢 ?我们可能有许多的理由去说服方一禾,但我们首 先要明白人与人的差别,要知道一个人有不想让别 人知道的权利,知道人与人的边界,知道要爱别人 ,但不能让爱伤到别人,这其实是一个社会现代性 的理念、功能,是一个社会成熟、宽容、富于弹性 的表征。方一禾需要一个和同学们一样的成长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他和同学们一样。他是失去了爸 爸,但他希望他在同学们眼中他是有爸爸的,他是 一个“正常”的孩子。哪怕这个正常是一个谎言, 他也要去维护,这是一个少年的尊严,是他对自己 的保护。换了别人也许不一样,但方一禾需要这样 ,那我们该如何做呢?我们不能给方一禾二次伤害 。于是小说中的老师、社区工作者,包括学校的门 卫和公交车的司机和方一禾一起编织了这个善意的 谎言。虽然,方一禾并不知道,但大人们从一开始 就小心地回避着,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他们就在这 仿佛什么也没发生的情境中爱着方一禾,比如,星 期三是方一禾爸爸去世的日子,这一天方一禾中午 必须回家,他担心妈妈。本来,学生中午是不许离 校的,但是,门卫童老师却不要任何手续就给方一 禾开了大门,而且,方一禾总会“碰巧”遇到开着 车的热心老师“顺路”带上他。再比如,老师们会 为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