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和地方,说正确的话?如何避开真相,却不讲一句谎话?如何借别人之口瓦解对手的心防?如何转移焦点,带开话题,避免尴尬?如何正着说,反着说,托人说,自己说,抢着说,闪着说,缓缓说,快快说,正话反说,明话暗说,今话昔说,旧话新说……
《把话说到心窝里(2全新修订版)》中生动的例子,熟悉的场景,平常的对话,上司、同事、亲戚、朋友等,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可操作的具体建议,让你在任何场合都应对自如,趋利避害,是一本读来轻松,却超级实用的说话艺术书。
这本《把话说到心窝里(2全新修订版)》,很平凡、很生活,很可能有你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是,请静下心来,听刘墉说——
家常话,小心说!
刘墉著的这本《把话说到心窝里(2全新修订版)》更深入地讨论了听众心理,譬如做一点事就邀功,造成的反感;当着大家面跟老朋友问价钱,造成的困扰;碰上少东接掌公司,谈上一代关系,造成的反效果;白天贬抑丈夫,在晚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遇上难应付的场面怎样转移话题。
这本书告诉我们“把话说到心窝里”,一边是“说话”,是自己说话;一边是“心窝”,是别人的心窝,本来就是互动的。
你何必说呢
“你做就做好了,何必说呢?”
这是许多夫妻吵架时说的,如果下面还有话,则可能是“你做,不用说,我自然会看到。今天你说出来,要我领你的情,对不起!我不领”。
人都有这个心理,就是不愿意领别人的情。因为欠钱能还,钱有一定的数目,是多少就是多少;情却是抽象的,欠了,不知怎么还。
问题是,许多人就有“要别人领他情”的毛病,只要他做了,他就不能不说,他唯恐别人不知道他做了。而且愈是平常做得少的人,愈有这个毛病。
这道理很简单——
今天好不容易,我做了一点事,显示我不是废物,没有尸位素餐,我怎能不大大宣扬一番呢?
于是你很可能听见家里平常最不动手的某人对你说:
“哎呀!今天垃圾车来,你不在,我赶死了,那垃圾真臭,还直滴水,害我趴在地上擦了半天。”
如果你听了不高兴,心想“好不容易动一下手,何必吹呢”,而回他一句:“那你就不要倒嘛!多放一天有什么关系?”
他听到,很可能马上就跟你不高兴,因为他要你领他情,你偏偏不领这情。
你少“现”了!
在办公室里,这情形也非常普遍,某人因为打翻削铅笔机,弄了一地木屑,不得不扫扫,于是顺便也把四周扫一下。
然后他开始说,这地上多脏,他看不惯,所以很辛苦地扫了一番,甚至因此闪了腰。
你看在眼里,心想“得了吧!别邀功”,然后回他一句:“你扫你那边就好了,我没觉得需要扫,而且下班之后,清洁工会来扫。”
他是好心没好报,也可能因此不高兴。
少往人身上推
你信不信,我有个学生,她母亲得了乳癌,总是对那学生说:“妈妈都是为了你,才硬撑着不死。”‘
那学生本来就叛逆,听一次、两次、三次,有一天不耐烦了,居然回她娘:
“你要死就死好了!不要说活着都是为了我。”
我之所以知道这事,是因为学生来对我说,她知道自己大逆不道,说了伤母亲的话,可是她也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就不喜欢她把什么事都往我身上推。”
不吹牛、不邀功
论语里记载,孔子有一天要弟子们谈谈自己的志愿。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翻成白话是:“希望不自夸有本领、不夸大自己的功劳。”再说简单一点则是“希望能不吹牛、不邀功”。
颜渊这两句话讲得真对!你要把话说得动听,就要先做到不吹牛、不邀功,因为那是最令人反感的事。
请问,你是不是常在别人“吹牛邀功”的时候,嘴上虽不说,心里却暗骂“得了吧!少吹了!算了吧!我不领你这情,没有你,我一样过得好好的。”
吹牛和邀功也可能用另外一种方式表现。
某人送你一个礼物,他每次到你家,看到那“东西”就说“哇!这可是我花了多少钱……”“哇!这东西真棒!我愈看愈觉得棒……”
你听了会有什么感觉?你表面虽然少不得要再感谢一番,心里会不会想“可以了!可以了!够了!难道要我还给你”。
你要先开口
把话说到心窝里,你先要用自己的心,想别人的心。当别人邀功,你听了不高兴。他不邀功,又生怕你不领情、不知道的时候,你要怎么说?
你要主动说!
想想,如果圆圆在机场先开口:“哎呀!飞机误点,你一定等久了,真谢谢你,这么早就来接我。”
如果圆圆在看到小郑为她多买的便当时,先开口:
“哇!你好好哟!怎么会猜到我没吃晚饭。”
如果圆圆在看到小郑挑小的枣子吃,把大的留给她的时候说:“你全吃了吧!别给我留,我在天津已经吃过了,谢谢你这么体贴。”
这几句话,不是比什么都贴心吗?
所以圆圆和小郑不高兴,也要怪圆圆,她显然不够温婉。
堵上他的嘴
同样的,当你发现职员私下为公司效了力、家人主动帮你做了事,你不等他开口邀功,先主动赞美他两旬,不是既让他感到舒心,又能“堵上”他的嘴吗?
还有,遇上那爱邀功的人送你东西,不必等他开口,你先说:“来!你看看,你送我的东西,放在这儿,多配!真是太感谢你了!”
甚至遇到你以前的老师、长官,你今天有成就,他反而不如意时,你先开口说:“都是因为您的教诲、提拔,我才能有今天。”
你这句话能不说到他心窝里吗?他原来酸溜溜的,甚至嫉妒你,想倚老卖老,要你饮水思源。但是没等他开口,你先说了,他能不高兴吗?
更重要的是,你先开口,显示了你的风范,更表现了你的有情。
施人慎勿言、受施当言报
把话说到心窝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情”。如果你是付出情的人,你只能做、不能说,你要让对方自己去感觉。你只要一说,那就不再是纯纯的情。
相对的,如果你是接受情的人,你在接受的同时,也要说出心中的感激。因为你能鼓起勇气,说出来,就已经是很好的报答。你感谢的言语,必能获得对方更多的关爱。
古人说:“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如果改成“施人慎勿言,受施当言报”,应该更能落实于生活之中,也更能令人感动啊!
P8-14
家常话,小心说!
你有没有见过人脸红?
如果脸红的是个孩子,你一定觉得“天真可爱”。
如果脸红的是个大人,你八成觉得“尴尬得要死”。
如果那脸红的是你——
别人一句话,还没完,你身体里已经产生化学变化,脸一下子红了,要挡也挡不住,要躲也躲不掉,硬是让说话的人,甚至四周的朋友全看见,那脸红可就严重了。
你可能记住一生,也可能记他一辈子。为什么?因为他当人面,伤了你!
偏偏这世上就有那么多人,不会说话。“话不投机半句多”,他才说半句,就让你恨一辈子。
说几个我亲眼见到的例子:
有一天我在候机楼等飞机。
因为是国内航线,同一个登机门,供好几个不同的班机使用,门外也就等了一堆人。
“×××班机,拿红色登机证的请登机。”航空公司的一位小姐对着人群喊。
立刻就有好多人拥向登机门。
“你不是这一班的!”小姐突然对其中一个中年的女乘客说,“我说持红色登机证的登机,你的是蓝色,你不认识红色吗?”
当着上百个乘客的面,那女人的脸一下子红了,突然转身,冲进洗手间……
一位多时不见的朋友请我吃饭。
餐厅领班等我们点菜,朋友指着菜单说:
“这里我常来,听我的,准没错,你可以点这个和这小……”
她的话才说一半,领班笑了:“您不用教刘先生了,他比你更常来。”
我这朋友的脸,立刻红了,而且红到脖子、红到耳根,然后,变得铁青。
听一位学者的演讲会,会后还有抽奖。
演讲很成功,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
主持人抱着抽奖箱上台,对大家一笑:
“终于开始抽奖了,相信大家一定等急了。”
坐在台上的那位“主讲者”立刻脸红了。台下先有些人笑,接着有人开汽水,那主持人的脸也红了,只见台上两个“红人”,面对台下上千位观众,场内突然变得鸦雀无声……
一群人正聊天,有位男士一边掏口袋,一边站起身:“对不起,我要出去一下。”
“出去干什么啊?”有人说,“一定是出去抽烟,没关系啦!我们不在乎,你可以在里面抽。”
“不!”那起身的男士说,“我最讲抽烟的公德了,我抽烟,绝对躲到室外,冬天也一样。”
“得了吧!”突然有人说话,是他太太,“年轻时候,天天坐在床上抽。”
那丈夫怔了一下,脸接着红了,没吭气,匆匆忙忙地往门外走去。
这些画面总在我的眼前浮起。我常想,说话真不容易,因为令人脸红的不是“那句话”,而是由于那句话产生的联想。所以说话的人必须像下棋一样,一边看眼前的对象,一边往远处设想,才能不让人多心。
我也常想,机场的那位女士、请我吃饭的那个朋友、演讲的学者和自认有抽烟公德的丈夫,他们不但当着人前脸红,而且必定把这件事记一辈子。
因为那些话是当着人前给他难堪,令他下不了台。
虽然都是“无心之言”。
这本《把话说到心窝里2》谈的多半就是“无心之言”,在平常言谈中,最容易犯的错误。
年过半百,看了多少朋友,结婚、离婚,又结婚,又离婚。有时候把那一对怨偶找来调解,听他们说话的方式,却发现劝已经没有用。
也有多少父母,把孩子带来,谈他们的冲突,但是看那父母的眼神、听他们说话的方式,就知道冲突必定难免。
可悲的是,没有人会承认他们正在犯错;没有人知道,他们正在日常的言谈中,伤害了别人,尤其是,伤害了他们最亲近的人。
这本书,很平凡、很生活,很可能有你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是,请静下心来,听我说——
家常话,小心说!
我太太总是我的第一个读者。
记得我刚写完《把话说到心窝里1》的时候,她说:“太好了,应该叫爸爸看(意思是要我岳父看)。”
可是当她看完这本第二集,却说:“太好了!应该叫儿子看。”
我问她为什么这次是“儿子”,不是“爸爸”?
她笑笑:“这里面讲的不是小两口吵架、夫妻相唱和、年轻人相亲,就是办公室的斗争和商场上讨价还价,当然应该给年轻人看。至于上一本嘛……有很多教人别心直口快的东西,是爸爸的问题,所以爸爸应该看。”
细想,她说得还真有些道理。在第一集里,我讲了许多说话的方法,甚至包括了重音、顿挫和四声,强调的是说话本身;在这本书里则讨论了许多听话者的感觉,譬如做一点事就邀功,造成的反感;当着大家面跟老朋友问价钱,造成的困扰;碰上少东接掌公司,谈上一代关系,造成的反效果;白天贬抑丈夫,在晚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遇上难应付的场面怎样转移话题,甚至在台风淹水之后,如何揣摩房东的心理去要求“减租”。
也可以说,在这本书里,更深入地讨论了听众心理。
“把话说到心窝里”,一边是“说话”,是自己说话;一边是“心窝”,是别人的心窝,本来就是互动的。正因此,我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两本书一起看。
我很惊讶在这段时间接到许多读者的催促,要我早早出版下一本。也很欣喜第一集能登上金石堂畅销书排行榜达十五个月之久,且被许多公司选为员工必读。
我确实早就想把这第二集推出,只是写精彩的故事不难,难在“思想的整合”,也可以说难在把复杂的说话技巧,化作有系统的理论。
相信也会有不少读者,在这本书出版之后,问我第三册的情况。那么不如让我先告诉大家,其实第三集“幽默篇”早已收齐了资料,里面有各种形式的幽默,也有带“荤味”的笑话,但它同样给我很大的挑战——我不希望那是一本笑话集锦,而希望从“逻辑”“语言”“对比”“惊异”“联想”等不同角度,探索幽默的技巧。使幽默不只是聪明‘人的专利,而是大家都能灵活运用的社交方法。
写到这儿,看见报上刊登了阿富汗驻巴基斯坦大使札叶夫,在被问到“神学士政权会不会从本·拉登集团弄到核子武器”时,札叶夫一笑,指着发问的法国记者说:“阿富汗连玻璃杯都做不成,哪有可能搞核武?”
多妙啊!即使在战争中,面对那么尖锐的问题,都能用“四两拨千斤”,不正面作答的方式化解。
说话的技巧真是太重要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