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悠香古韵(茶典故)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作者 少林木子
出版社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茶香幽远千年史,茗色不减万古情,源于中国的茶,有着绵延几千年的历史。它与生活、文化相互贯通、融合,形成了独具神韵的茶文化。而历经岁月沉淀。也就有了茶诗、茶联、茶谚、茶歌舞及茶争散文、小说、戏曲和影视等,茶的高雅和宽容尽显其中。

《悠香古韵(茶典故)》将中国茶文化分为茶史、饮茶习俗、茶典故、品茶赏艺四部分。

内容推荐

《悠香古韵(茶典故)》将中国茶文化分为茶史、饮茶习俗、茶典故、品茶赏艺四部分。我们溯古观今,沿着历史的脉络来介绍茶事在我国各个朝代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条理清晰地介绍我国茶叶品目的分类以及各种名茶的概况;在饮茶方面的各种讲究和规习,文人雅士对于饮茶的倡导,宗教的茶风以及兄弟民族的饮茶习惯等等;用故事的方式来透析我们这个民族被赋予的茶的精神和韵味。

目录

第一章 茶史

 第一节 茶史概述

 第二节 茶事起源

 第二节 饮茶起源传说

 第四节 历朝贡茶

 第五节 历代名茶

第二章 饮茶习俗

 第一节 品茶环境与饮茶艺术

 第二节 文人茶情

 第三节 饮茶的社会风尚

 第四节 饮茶礼俗与成规

 第五节 各民族饮茶的不同风尚

第三章 茶典故

 第一节 帝王与官员茶故事

 第二节 古代文人们的茶故事

 第二节 现代名人茶故事

 第三节 名茶掌故

第四章 品茶赏艺

 第一节 历代茶书

 第二节 茶诗、茶词与茶画

 第三节 茶联、茶歌、茶舞、茶戏

试读章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是世界茶叶的故乡,也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现在世界各国引种的茶树,使用的栽培管理方法,采取的茶叶制作技术,在当地语言里的读音和称谓,甚至茶叶的品饮习俗等等,无不源自于中国。中国作为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是当之无愧的茶叶大国。中国的茶叶种植、生产制造和茶文化传播,在两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本章将回顾中国的茶文化史,将这一灿烂的茶文化历史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中国茶业史料记载是从汉朝开始出现的,尤其是汉末三国时期,从那时候开始,有关茶业的文字记载在各个朝代越来越多,随着各朝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局势混乱,最后魏、蜀、吴三分天下;而吴国位于长江下游,接近茶叶的产地,流行喝茶。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孙皓饮群臣酒,……或赐荼茗以当酒。”从这件事看来,孙皓(吴国第四代国王)把茶赏赐给韦曜,作为酒的代用品,如此“以茶代酒”则是不争的事实。

西晋时期,张载有诗日,“芳荼六种清凉冠”;孙楚在所作的歌中也提到:“荼,巴蜀出”。这些不仅表明长江流域是中国茶叶的原产地,还可以从中肯定中国人喝茶是从四川省的下游推广到各地去的。

至司马睿在建业(今南京)建立东晋,谢安曾利用茶果招待客人;桓温在宴会的时候,经常利用茶果招待宾客。由此可以认定当时用茶果招待普通的客人,已经有一定的规矩了。

二、南北朝

南朝因为接近茶叶产地的缘故,饮茶更为普遍,几近“日常茶饭事”。至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从南朝归顺的人增多,其中有一位叫王肃的儒者,不喜欢北族风味的羊肉、酪浆,而喜好鲫鱼羹,口渴的时候就喝一点茗汁(茶),后来王肃才渐渐吃惯北方的口味。有一次,他和孝文帝在宴会时吃了很多的羊肉,也喝了不少的酪浆,孝文帝就问王肃说:“中国饮食方面,羊肉和鱼羹、茗饮和酪浆,那一种较好呢?”王肃就回答说:“羊为陆产之最,鱼是水族之长,虽然所好有不同,但都属于美味。羊可比为春秋时的齐、鲁大国,鱼可比为邾、莒小国,唯茗就只能做酪的奴隶了。”孝文帝不禁大笑,因此称茶为“酪奴”;而喝茶的风气也渐渐传播到西北一带了。

王肃曲意附和,遗茶以“酪奴”之名,自然不是茶的过错,但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当时饮茶的普及情况。

三、唐代

唐代茶叶的普及与佛事有很大的关系。唐玄宗时有一位名叫封演的进士,在《封氏见闻记》上说:“玄宗开元中,泰山灵严寺之降魔大师普及禅教,当他坐禅时,只喝点荼。于是一般人竞相仿效,都把荼当作饮料用,遂成风俗。”茶因味甘而香,能振奋精神,当然大受欢迎。随后茶从山东传到唐代国都长安,而长安城内开设茶馆者,不问道俗,只要付钱就可以饮用;至于茶叶的来源,都从江淮一带用船车运过去,种类繁多。此外,唐文宗常请学士们进入内廷,研讨经义典籍,下令宫女准备茶饮赐予学士。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知道,在唐朝,不论是文武百官,还是贩夫走卒,普遍都以茶为饮品。

事实上真正使茶由药用、饮用变为品饮,并且由一种习惯、爱好、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境界的,应该归功于一位伟大的人物和一部伟大的著作,这就是陆羽与他的《茶经》。《茶经》的出版是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造就了唐人浪漫的生活情调以及丰富浓郁的社会风俗。从此以后,唐代的茶业充满活力,气象万千;茶产日兴,名品纷呈;饮茶之风,遍及朝野;茶叶贸易,十分活跃;封建茶法,应运而生。不仅如此,它也开启了以后茶文化异彩纷呈的局面,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茶税从唐代开始,至宋代则将茶税改称茶课,并且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宋时期茶叶生产飞速发展,“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胜造其极”(《茶经》)。这一时期,茶叶制作空前活跃,大约有三十多种较具代表性的茶书,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茶叶生产的兴盛和对品饮艺术的探索。

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随着茶业的兴盛,饮茶风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从皇宫欢宴到友朋聚会,从迎来送往到人生喜庆,到处洋溢着茶的清香,到处飘浮着茶的清风。如果说,唐代是茶文化的觉醒时代,那么宋代就是朝着更高级阶段和艺术化的阶段迈进了,如形式高雅、情趣无限的斗茶,就是宋人品茶艺术的集中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斗茶与日本茶道有着明显的承袭关系。斗茶又称茗战,是以竞赛的形态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风俗。斗茶具有技巧性强、趣味性浓的特点。

斗茶对于用料、器具及烹试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茶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来衡量斗茶的效果。

要想斗茶夺魁,关键在于操作:一是“点”,即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盏;二是“击拂”,即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而斗茶时所出现的白色汤花与黑色兔毫建盏争辉的外观景象,茶味的芳香随茶汤注入心头的内在感受,该给更为内省、细腻的宋代人带来多么大的愉悦和慰藉啊!

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以满腔的激情、夸张的手法、高绝的格韵、优美的文字,写下《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描述了当时的斗茶风俗和茶的神奇功效。这首脍炙人口的茶诗,被人们认为可与卢仝的《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相媲美。斗茶艺术至迟在南宋年随着饮茶习俗和茶具等一起传人日本,形成了“体现禅道核心的修身养性的日本茶道”。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郎先生认为: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宋朝的茶业,政府采取的是国营方式经营管理和控制,并且用茶来控制敌人,不使茶来资敌;同时为了维持财政,继续实施茶叶专卖的政策。北宋因要防备辽、西夏、金的侵略,在边疆驻扎了很多军队,于是就派商人负责运送军粮,作为补偿,同时交给他们一种贩卖茶叶的外贸特权,为军队的供给做出了贡献。P1-3

序言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经过千载的孕育和发展,它积淀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浑厚,涤荡了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性灵。

“茶香幽远千年史,茗色不减万古情”,茶滋润了中国人几千年,在我国一直有“国饮”之誉。古语说:“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中国人为什么爱茶,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茶兼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载体。喝茶是一件雅事,自古以来被视为文人墨客的专利,文士茶道的流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样有意思的是,饮茶在我国也是最俗之事,君不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有容乃大的茶之本性:宽容平和而随意,高雅大方不脱俗,盏茶浓情妙趣多。

饮茶对我们的身心俱益。人们对茶的认识和利用经历了从药用、食用到饮用的过程。从我们的身体对营养的摄取而言,茶叶中含有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糖类与脂类、多种维生素,以及各种矿物质等各种营养元素,都是人体所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饮茶又是陶冶心性之举,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可以增长知识、修身养性。“和”是茶文化的主体精神之一,所谓“和”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这又与维护生态平衡与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互相协作、互相理解、团结奋进的精神相吻合。

本书将中国茶文化分为茶史、饮茶习俗、茶典故、品茶赏艺四部分。我们溯古观今,沿着历史的脉络来介绍茶事在我国各个朝代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条理清晰地介绍我国茶叶品目的分类以及各种名茶的概况;在饮茶方面的各种讲究和规习,文人雅士对于饮茶的倡导,宗教的茶风以及兄弟民族的饮茶习惯等等;用故事的方式来透析我们这个民族被赋予的茶的精神和韵味。

书评(媒体评论)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吐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苏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9: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