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文晓荷、张逸琛编译的这本《浪漫之旅(法国女性作家的生活与创作)》介绍了法国20世纪83位优秀女作家的生活与创作情况,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曾是诸如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费米娜文学奖、勒诺多文学奖或关第西斯文学奖的桂冠获得者。她们虽然并非20世纪法国女作家的全部,但她们的作品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堪称女性作家创作的典范。本书并非简单的名单罗列和生平介绍,而是涵盖了女作家们的生平、创作理念、主要作品及写作特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做到介绍与分析评价相结合,有较强的可读性和知识性。每个作家介绍均包含三大块内容:首先是作家创作的情况概述,接着是其代表作品的评介,最后是总结。
陈静、文晓荷、张逸琛编译的这本《浪漫之旅(法国女性作家的生活与创作)》以精辟简洁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法国文坛83位曾获得文学大奖的女性作家的文学成就及其代表作品,反映了各个时期法国女性作家的创作特色。其中每个辞条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对法国女性作家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进行详尽评述;二是对法国女性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认真评价;三是对法国女性作家的创作风格进行全面总结。本书是一部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研究和了解法国女性文学创作特点及其规律的极好工具书。书中插入了大量富有浪漫色彩和时代背景的精美图片,资料丰富翔实,语言优美,富于文学性和知识性,让读者在徜徉于20世纪法国女性作家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A
Arnothy,Christine克里斯蒂娜·阿尔诺蒂
Atlan,Liliane(Galil)丽莲娜·亚特兰
Aubry,Gwenaelle格温内勒·奥布里
Audoux,Marguerite玛格丽特·奥杜
Audry,Colette科莱特·奥德丽
Aury,Dominique多米尼克·奥丽
B
Bancquart,Marie-Claire玛丽-克莱尔·班卡尔
Beaumon,Germaine热尔曼娜·博蒙
Beauvoir,Simone de西蒙娜·德·波伏瓦
Beck,Beatrix贝阿特里克斯·贝克
Bellocq,Louise露易丝·贝鲁克
Bernheim,Emmanuele艾玛努尔·贝尔内姆
Bertin,Celia塞莉娅·贝尔坦
Billetdoux,Raphael(Marie)拉法艾尔(玛丽)·比耶杜
Bona,Dominique多米尼克·博纳
Bouraoui,Nina妮娜·布拉维
Brisae,Genevieve热奈薇艾芙·布里萨克
C
Charles-Roux,Edmonde埃德蒙德·查尔斯一胡
Chedid,Andree安德烈·施蒂德
Cixous,Helene埃莱娜·西苏
Colette.Sidonie-Gabrielle茜多尼-加布丽埃尔·柯莱特
Constant,Paule葆拉·康斯坦
Corthis,Andre安德烈·柯蒂斯
Cusset,Catherine卡特琳娜·顾塞
D
Darrieusseeq,Marie玛丽·达里塞克
Delay,Florence弗洛朗丝·迪莱
Despentes,Virginie维尔吉尼·戴斯朋特
Dormann,Genevieve热娜维芙·道尔曼
Duras,Marguerite玛格丽特·杜拉斯
D
Ernaux,Annie安妮·埃尔诺
Etcherelli,Claire克莱尔·埃舍尔莉
F
Ferranti,Marie玛丽·费朗第
Fleutiaux,Pierrerre皮尔莱特·富勒茜莜
Franqois,Jocelyne约瑟琳娜·弗朗索瓦
G
Garat,Anne-Marie安妮-玛丽·加莱特
Garreta,Anne F.安娜·F.加瑞塔
Germain,sylvie茜尔薇·吉尔曼
Guignabodet,Liliane丽莲娜·吉那波戴
H
Harry,Myriam玛丽安·海莉
Hrbert,Anne安妮·赫伯特
H6brard,Frrdrrique费德里克·艾布拉德
Hermary-Veille,Catherine凯瑟琳娜·艾尔玛丽-薇尔耶
Houville,gerard d’吉拉德·都维尔
Huston,Nancy南茜·休斯顿
J
Jacquemard,Simone西蒙娜·亚克马尔
Jelinek,Henriette亨瑞特·杰里内克
K
Kerangal,Maylis de玛丽斯-德·克朗加尔
Khoury-Ghata,Venus维纳斯·古瑞-嘉达
Kristeva,Julia朱丽亚·克丽丝蒂娃
L
Lahens,Yanick亚尼克·拉昂斯
Langfus,Anna安娜·朗非
Laurence Camille卡米耶·洛朗斯
Le Coz,Martine玛缇娜·勒·格兹
Leduc,Violette维沃莱特·勒杜克
Lefevre,Franqoise弗朗索瓦斯·勒凡弗尔
Le Franc,Marie玛丽·勒·弗朗
M
Mallet-Joris,Franqoise弗朗丝娃·玛莱-若丽
Marbo,Camille卡米耶·玛尔波
Martinez,Carole卡罗拉·马尔提那兹
Miano,Leonora莱奥诺拉·米亚诺
N
Ndiaye,Marie玛丽·恩迪亚耶
Nimier,Marie玛丽·倪米尔
Noailles,Anna de安娜·德·诺阿伊
Noel,Marie玛丽·诺埃尔
O
Oldenbourg,Zoe佐伊·奥尔当布尔
P
Pagniez,Yvonne依芙娜·帕涅兹
Pireyre,Emmanuelle艾玛努尔·皮瑞尔
Prou,Suzanne苏珊·普鲁
R
Rochefort,Christiane克里斯蒂安娜·罗什福
Rolin,Dominique多米尼克·罗兰
Roy,Gabrielle加布里耶尔·萝伊
S
Sa,Shan山飒
Sagan,Francoise弗朗索瓦斯·萨冈
Sallenave,Daniele丹尼尔·萨勒那芙
Sarraute,Nathalie娜塔莉·萨洛特
T
Thomas,Chantal尚达尔·托玛斯
Triolet,Elsa艾尔莎·特丽奥莱
V
Vilmorin,Louise de路易丝·德·维尔莫兰
Vincent,Raymonde雷蒙德·文森特
W
Wiazemsky,Anne安娜·维亚泽姆斯基
Wittig,Monique莫妮卡·维迪格
Wouters,Liliane丽莲娜·伍特斯
Y
Yourcenar,Marguerite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Aubry,Gwenaelle(格温内勒·奥布里)(1971年—)
小说家、哲学家
格温内勒·奥布里出生于1971年4月2日,曾于索邦大学和剑桥大学研读哲学,1999年发表处女作,开始涉足文坛。她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获得了哲学方向的博士学位。她曾在英国、意大利和科特迪瓦居住数年,现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当代法国哲学研究国际中心会员。作为普罗提诺、普罗克鲁斯、波菲利的译者,她出版了多部关于古代哲学的作品。2009年凭借小说《人》(Personne)一举获得费米娜文学大奖。
奥布里迄今共出版过六部小说,其中《干洗工魔鬼》(Le Diable detacheur,1999年)描写了一个少女在爱上了一个中年男人之后内心的纠结与煎熬。其第二部和第三部小说《被孤立的人》(L'Isolge,2002年)及《孤独》(L'Isolement,2003)具有相同的主题:监禁、悲哀和剥夺。《被孤立的人》(L'Isolge,2002)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玛尔格在监狱中的所思所想:对皮埃尔的爱慕和对作为非法移民所过的艰难生活之追忆。这是一本关于监禁、哀悼和权利剥夺的书。这部作品的主题在《孤独》(L'lsolement,2003)中得到再现。2009年出版的《人》(Personne,2009)讲述了个人忧郁和自我缺失,获得了当年的费米娜文学大奖,并且入围了美第西斯文学奖的最后一轮选拔。《人》的写作灵感来源于奥布里女士的个人经历,可以被看做是奥布里为患有精神疾病的父亲所作的传记小说。曾是索邦大学教授和成功律师的父亲弗朗索瓦一格扎维埃·奥布里死后,格温内勒发现了他的手稿《黑羊忧郁》。父亲在手稿中记录了自己身体上的病痛及逐渐离群的心灵之苦。她便以此为素材,采用类似《马桥辞典》的形式,以26个字母建构全书,分别描绘了各个短暂的身份记忆碎片,以细致的文笔塑造了一位复杂的、有吸引力的、但却始终是世界局外人的父亲形象。这是一部关于作者父亲的独特而感人的小说,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女儿对父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奥布里曾表示,获得费米娜奖是对此书和父亲手稿的双重承认。
奥布里认为,作为一名作家,就是让自己为他人发声,但同时加上自己的节奏与脉搏。她注意人物内心的描写,而且文笔细腻,其作品主题多反映时代问题并对其进行哲学思考。
(张逸琛文 晓荷编译)
Audoux,Marguerite(玛格丽特·奥杜)(1863—1937年)
小说家
玛格丽特·奥杜(原名玛格丽特·东基乔德)1863年7月7日出生于法国桑宽,三岁丧母,狠心的父亲抛弃了她和她的姐姐玛德莱娜。开始时姐妹俩被托付给姨妈看管,后来便在布尔日综合医院的孤儿院中度过了9年的童年时光。从1877年到1881年,玛格丽特四处颠簸,漂泊无依,从索洛涅辗转来到圣·蒙泰纳,她做过牧羊女,还在农场当过女佣。在流浪生涯的最后两年,她结识了亨利·德鲁,两人坠入爱河。然而这段门不当户不对的曲折恋曲依然没有获得上苍的眷顾,由于男方家庭的反对,他们最终分手。此后,孤苦伶仃的玛格丽特定居在巴黎,为维持生计,她曾当过缝纫工和洗衣工。在这段凄惨的日子里(1883年),她还曾诞下过一个婴孩,孩子不久后便夭折了。雪上加霜的是,由于难产,她终生无法再次生育。同一时期,她的姐姐玛德莱娜将亲生女儿伊芙娜托付给了玛格丽特,后者不顾自己经济上的重重困难,艰辛地把自己的外甥女抚养长大。伊芙娜没有忘记养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16岁时,她不惜瞒着养母,卖淫挣钱来补贴家用。期间一位客人,不顾伊芙娜的窘境,爱上了她,这便是米歇尔·耶尔。米歇尔发现了玛格丽特的创作才华,并把她介绍给了自己的一些艺术家朋友。在他的帮助下,经过一番曲折,1910年12月2日,这位曾经的牧羊女摘得了费米娜文学大奖的桂冠,获奖作品为《玛丽一克莱尔》(Marie-Claire)。
《玛丽-克莱尔》由当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奥克塔夫·米尔博(Octave Mirbeau,1848-1917年)作序。他大力推荐这部“以作者早年辛酸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一经面世,销量就超过10万册,并被译成多国语言,反响巨大。书中描写了同名女主人公玛丽·克莱尔在孤儿院度过的童年时光和在农村陋巷度过的青少年时光,反映了本世纪初法国下层人民贫穷且无尊严的生活窘况。之后玛格丽特·奥杜又陆续发表了一些作品,但影响力均未超过这部作品。《玛丽·克莱尔的作坊》(L'Atelier de Marie Claire,1920)描写了玛丽·克莱尔打工的缝纫作坊。作坊主达利尼克夫妇被迫在经济萧条之时招工,加上挑剔且爱拖欠的顾客,店铺惨淡经营,该书销量只有1.2万册,其后的作品均销量平平。
玛格丽特·奥杜的作品均带有自传和回忆录的色彩,她大半生的辛酸苦楚郁结在心中,唯有借文字一吐为快,因此她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的一副广阔的社会图景,堪称是一部法国下层劳动人民的血泪史,隐隐显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国内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张逸琛编译)
P9-13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法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她们被禁锢在家庭中生儿育女,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任何写作的行为都是可耻的。被誉为“法国的萨福”的17世纪女作家斯居代里夫人曾说过:“写作,就是降低一半的贵族身份。”然而,法国女性的写作却从未停止过。在由中世纪的克里斯蒂娜·德·比赞夫人所开创的法国女性创作史上,我们可以列举出不少响亮的名字,如《克莱芙王妃》的作者拉法耶特夫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斯达尔夫人及以大胆而著称的19世纪女作家乔治·桑等。但这些勇敢的女性又是在怎样恶劣的条件下写作啊,她们有的以匿名的方式出版,有的遭当局驱逐和流放,有的则不得以选用男性笔名来发表,还有的连作品带名字一起被遗忘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凡此种种,使得整个法国文学史上只留下寥寥无几的几位女性,而且法国文学史上是用男性的语言和标准来评价她们的,真正来自女性自己的声音可谓少而又少。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向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女权运动风起云涌,为女性争得了选举权、生育权和话语权。虽然社会对女性文学的偏见并没有完全消除,女性创作依然遭到社会的质疑和敌视,但法国女作家们终于可以品尝前辈们斗争的胜利果实了。她们紧握手中之笔,大胆地描绘着女性拥有的独特魅力,诉说着女性的自我生命经验和欲望,控诉着战争的残暴、时代的堕落,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她们凭借自己的才华和不断创新的写作手法,为读者奉献了一部部精彩绝伦的作品。她们的名字有一长串,个个都值得我们去认识、去牢记。她们中不仅有特立独行、热爱自由和大自然的柯莱特,在小说形式上不落俗套的娜塔莉·萨罗特,写出了《第二性》这样划时代巨著的波伏瓦,成为法兰西学院首位女院士的小说家尤瑟娜尔,以及不断探索自我、声名远播的杜拉斯,还有60年代以来形成的庞大的女作家群。其中,玛丽·恩迪亚耶关注文化冲突和自我文化身份,多米尼克·罗兰努力在个人经验深处挖掘真实,南希·休斯顿热衷于探讨历史题材并从中得出深刻的现实意义,安妮·埃尔诺则擅长用最平淡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可以说,20世纪法国女性作家的创作,在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等各方面都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她们为整个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的作品犹如一缕缕清风召唤我们去重读和品味,她们的内心犹如一座座缤纷的花园等待我们去挖掘、去开垦。
本书便是这样一部应时之作,书中介绍了法国20世纪83位优秀女作家的生活与创作情况,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曾是诸如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费米娜文学奖、勒诺多文学奖或美第西斯文学奖的桂冠获得者。她们虽然并非20世纪法国女作家的全部,但她们的作品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堪称女性作家创作的典范。本书并非简单的名单罗列和生平介绍,而是涵盖了女作家们的生平、创作理念、主要作品及写作特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做到介绍与分析评价相结合,有较强的可读性和知识性。每个作家介绍均包含三大块内容:首先是作家创作的情况概述,接着是其代表作品的评介,最后是总结。我们希望对每位入选作家进行有点有面的介绍,为我国读者更多地了解法国女性作家及其作品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但由于精力、水平有限,再加上资料匮乏等客观原因,本书在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等方面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予以弥补。
在本书即将交付印刷之际,我特别要感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国文学研究和翻译专家李焰明教授。编译本书的最初设想便来自李教授,而且在本书的整个编译和出版过程中,李教授也给予了我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此外,我还想感谢我的同事鲍叶宁女士和陈艳女士,她们曾带领法意语系法语专业2011级和2012级硕士研究生们为本书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而本书的另外两位编译者文晓荷和张逸琛所付出的辛苦和心血更是可想而知了。最后,美术主编胡洋先生和知识产权出版社的策划编辑李燕芬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和书中插画的收集与整理也做了非常细致而又富有创意的工作,这里也一并表示我诚挚的谢意。
因编者水平有限,本书内容一定存在诸多疏漏之处,还望读者朋友们指正。
陈静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