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的繁荣,杂文像短篇小说一样,起到了突出的引领作用。朱铁志著的《理智的勇气(朱铁志杂文自选集)(精)》收录了朱铁志自2004年至今创作的部分杂文、随笔,共100篇。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深沉的忧患意识,评说世间百态,话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理智的勇气(朱铁志杂文自选集)(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铁志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新时期文学的繁荣,杂文像短篇小说一样,起到了突出的引领作用。朱铁志著的《理智的勇气(朱铁志杂文自选集)(精)》收录了朱铁志自2004年至今创作的部分杂文、随笔,共100篇。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深沉的忧患意识,评说世间百态,话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 内容推荐 朱铁志著的《理智的勇气(朱铁志杂文自选集)(精)》收录了杂文家朱铁志100余篇杂文精品,他的杂文旨在让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有着怎样闪光的头衔、动听的言辞、华丽的外衣都显示出本来面目。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朱铁志 再说不多几句话(代序)/邵燕祥 不一定 再说死的权利 人在路上 大浪淘沙终有时 屋顶上的山羊 “只有傻子才宰客” 做人的成本 论倒水 中国气派中国跤 北京的脸孔与表情 天才消费者 爱心的级别 中国式的奢侈 领导干部的“三点论” 夜思偶得二题 什么人需要摆架子? 警惕论文拜物教 读李心解 中国式的冷漠 “群鸡争虫而已” 从“德不责众”说起 从“黑衣法官”看制度设定 存在主义片想 我们今天怎样爱北大 中国人的“面子工程” 我们今天怎样爱孩子 哭泣的鲨鱼 尊贵的医生,能否请您多说几句? 关于杂文的零思片想 警惕意识形态过敏 广告中的价值取向 变脸 似是而非的观念(之一) 特权军车有损我军形象 如果我死 “政治高度”是什么高度? 此曲只应天上有 我“死”以后 似是而非的观念(之二) 似是而非的观念(之三) 好人累 在美国遭遇堵车 别让“中国特色”变味儿 给自己留一点不知情权 酒之惑 从所谓“国学热”看文化的传承 何物“礼金” 说“门”论“道” 说“敬畏” 抢救我们的汉字 “强悍而脆弱的大国” 国内标准不该低于出口标准 话说“奶爸” 别让空中课堂停留在空中 续总理,说尊严 速成时代 致良知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敬谢不敏 一个纯粹的人 异化的汽车 谁教会孩子写“撒谎作文”? 忽发奇想 顾客是 警惕一些人 布莱尔的孩子和卡梅伦的猫 说“领导也是人” 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 像农民一样种好自己的土地 那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 人生“五心” 三个没想到 神马都是浮云? 拷问道德 脸皮、法律及其他 辛亥百年感言 两件小事 开车上路 校车啊,校车! 说“独立自主” 打好精神底色 说质疑精神 居安思危 怀才的“遇”与“不遇” 思辨短简(三题) 杂说“古驰一代” 活得“大”一点 匪夷所思 把思想放在舒缓的脚步上 读书日与日读书 假作真时 读书何为 云中谁寄锦书来 从谁抓起? 凝视你远去的背影 文野之间话阳刚 比邻若天涯? 电视催人老 说“书生气” 禁酒器、限酒令及其他 网络时代的反腐败 “思维方式”拉杂谈 如果我老 附 沉痛悼念著名杂文家朱铁志同志 /北京市 杂文学会 哀铁志 /陈四益 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杨学武 我们的铁志/俞立蒙 试读章节 显然,安乐死是一个涉及医学、法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宗教等领域的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妨碍安乐死立法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但笔者认为,其中最核心的,乃是人是否具有死的权利的问题。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是在现有社会条件下,绝症患者是否具有积极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问题。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体系和价值判断中,没有“天赋人权”的观念,也没有上帝的观念。那么谁有资格赋予人死的权利?唯有法律。只有通过立法,才能把无数痛苦的灵魂从灾难中拯救出来。尽早为安乐死立法,不仅是合乎人性、人道的善举,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为安乐死立法,首先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对人的生命的敬畏。人生在世,不仅应有优生、优育的权利,也应该具有优死的权利。生命的意义,在于有价值、有尊严地存在。一个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生不如死的绝症患者,只有痛苦和无奈,是谈不上任何价值和尊严的。那么法律就不仅有责任,而且有义务赋予无可救药的绝症患者以体面死去的权利,赋予他们拒绝痛苦折磨的权利。 迄今为止反对安乐死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而没有权利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剥夺病人的生命。而在我看来,明知在现有医疗条件下无望救治病人,还要以“人道主义”和“救死扶伤”的名义施行所谓“救治”,其实是以延长病人的痛苦为代价而成全医生的道德名声和内心安宁,是一种事实上的冷漠和残忍。而患者家属子女的所谓“关爱”和“孝道”,也多半是以延长绝症患者痛苦为条件的,在我看来,起码是不厚道、不理智的。 在一般意义上,一个人的个体生命似乎并不完全属于他自己。作为“社会关系总和”中的一员,在其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必须承担对家庭、社会的起码责任,他的生死存亡都与这份责任密不可分。但这里所说的“人”,应该是身心俱健的人,换句话说,是一个有足够能力承载责任的人。而不是一个身患绝症、自身难保的病人。如果对这样的人还要以“社会责任感”之类道德重负来约束,未免太苛刻了。 为安乐死立法,是基于对病人家属的充分理解。十几年前,家父身患重病住进北京一家著名医院。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我陪着父亲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据科主任张教授介绍,住在这个病区的一百多位患者中,百分之八十在现有医疗条件下没有生还的可能。医生的救治的确很难说是延长患者的生命,还是延续他们的痛苦。而无望的治疗对家属的精神承受能力是一种考验,对家庭经济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事实上,如何理智地对待缠绵病榻的绝症患者,不仅是严肃的家庭问题,也是一个毋庸回避的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160万人身患绝症,其中130万人痛苦地死去。而在无望救治绝症患者的过程中,每个家庭的安宁都从此失去,正常生活无从谈起,更不要说一些家属以牺牲自身健康为条件,以倾家荡产为代价去抢救明知无望的亲人。探讨安乐死的问题,是一个充满感情的过程。 P6-7 序言 选编一套全面反映当代中国杂文创作概貌的大型丛书,是我一段时间以来的愿望。 现代意义的杂文创作,肇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鲁迅先生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经历了前后两个三十年的不同阶段。从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三十年,由于“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影响,杂文创作就整体而言比较萧条,只有前后三个阶段短暂的“繁荣”期,出现了《“三家村”札记》、《燕山夜话》、《长短录》等代表性作品,就时间而言,累计不超过两年。 杂文真正的繁荣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1976年打倒“四人帮”为标志,伴随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新时期文学开启了狂飙突进的新时代。在文学大军浩荡前行的队伍里,杂文与小说、诗歌一道,成为引领思想解放的光荣一翼。它以睿智的眼光、坚韧的意志、不屈的姿态,傲然挺立在新时期乍暖还寒的土地上。仿佛报晓的雄鸡,又像滚动的春雷,将蛰伏的生灵唤醒,把冰冻的土地融化。于是,无数思索的目光透过“花边文学”窥见时代风云变幻,无数焦渴的灵魂在震撼中开始寻找失落的尊严。由鲁迅先生开启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的杂文传统,在这一刻焕发出特殊的力量,启发群伦,激励民众,推动社会变革。如果说新时期以思想解放为发端,那么完全可以说,新时期文学的苏醒、奋起、繁荣,既有以“天安门诗抄”为代表的诗歌的功绩,有以《伤痕》、《班主任》为代表的“伤痕文学”的贡献,同时也有以《鬣狗的风格》、《江东子弟今犹在》、《东方红这首歌》、《切不可巴望好皇帝》、《华表的沧桑》、《语录考》、《万岁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杂文的贡献。思想解放运动作为新时期的发动机,是杂文复兴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推动力量;新时期杂文的繁荣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逻辑延伸。作为时代精神的特殊反映,新时期杂文以最敏感的神经感应世事变迁,以最锋利的武器对腐朽势力发起有效进攻。时代进步有它的助力,社会发展有它的功绩。作为思想解放的先驱、历史进步的先声,新时期杂文以其宏大的创作群体、优异的创作实绩、广泛的社会影响,彪炳文学史,笑对时代潮,成为杂文家足堪自豪的美好记忆。这当中,有以严秀、秦牧、何满子、章明、林放、牧惠、邵燕祥、王春瑜等为代表的前辈作家,有以陈四益、陈泽群、符号、李下、鄢烈山、王乾荣、李乔、甲乙等为代表的中年作家,有以张心阳、陆春祥、潘多拉、杨学武、杨庆春、刘洪波等为代表的青年作家。1989年《人民日报》“风华杯”杂文征文标志着新时期杂文创作的顶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艺术魅力和社会影响力,是新时期杂文创作的标志性事件。 集中反映新时期杂文创作成就的文集数量庞大,规模不等,目前被普遍关注的主要有七种,一是曾彦修(严秀)、秦牧、陶白主编的《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集(1976—1982)》,198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二是严秀、牧惠主编的《中国当代杂文选粹》,四辑共40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三是张华、蓝翎、姚春树、牧惠、朱铁志主编的《中国杂文大观》,1989年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四是刘成信主编的《中国当代杂文八大家》,1997年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五是朱大路主编的《杂文300篇》和《世纪末杂文200篇》,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六是刘成信主编的《中国杂文》(百部),2013年起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七是朱铁志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1976—2000)》,200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在协助牧惠先生主编《中国杂文大观》第四卷过程中,我比较系统地阅读了新时期以来的杂文作品,搜集了大量杂文集和其他杂文资料。2006年,承蒙王蒙、王元化二位先生的邀请,由王充闾先生和我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1976—2000)》(王充闾先生后因健康原因退出),再次比较系统地阅读了新时期的杂文作品。两次经历使我突出感到,新时期杂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最为宽松、创作最为活跃、成果最为丰厚的时期。两个大型选本虽然以时间为序,各自选编了五六十万字的杂文佳作,但限于篇幅,远不能全面反映这一时期杂文创作的全貌,迫切需要在适当时候以杂文家为线索,选编一套全景式展现新时期杂文创作整体水平的大型丛书。 《中国当代杂文精品大系(1949—2013)》就是这个设想的产物。我们拟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选编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权威、更加开放、更大规模的选本。该丛书以时间为经,以代表性作者为纬,每人精选一本本人迄今为止全部创作的代表性作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史料性,力争为后人留下一份基本能够反映当代杂文创作水平、可资信赖和检索的翔实资料。选本的时间跨度为1949年至2013年,但其重点如前所述,毫无疑问是新时期以来的杂文创作。选本不存门户之见,不论名气大小,不搞亲疏远近,不做成封闭体系,力争客观、公允、理性、包容。人选数量将从创作实际出发随时增减。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何满子、冯英子、黄秋耘、老烈、牧惠、谢云、舒展、蓝翎、李汝伦、陈泽群、王大海等杂文宿将先后离我们而去;严秀、方成、章明、刘征、虞丹、周修睦、邵燕祥、黄一龙等前辈已逾耄耋之年;而依然活跃在创作一线的王春瑜、陈四益、李下、鄢烈山、王乾荣、李乔、阮直等,也已跨越退休年龄;即便是安立志、杨学武、张心阳、陆春祥等中坚力量,也过了知天命之年;年轻如刘洪波、徐迅雷、杨庆春、潘多拉诸位,其实也已年逾“不惑”。由此看来,杂文实实在在面临一个“传”与“承”的问题。“传”,是把前辈优秀的作品整理出来,传之后世;“承”,是通过我们的选编出版,让后人特别是今天的年轻人知道中国还有杂文这样一种古已有之并由鲁迅先生完善的独特文体,还有一群为之殚精竭力、焚膏继晷的辛勤作者,还有生生不息、佳作迭出的杂文作品。杂文之火不灭,乃是思想解放的灯塔不灭,“社会批评”、“文明批评”的优良传统不灭,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不灭。从这个意义上讲,选编这套丛书无论怎样繁难艰苦,都是值得的。 感谢金城出版社以足够的远见卓识和人文关怀接受并全力支持本丛书出版。说老实话,在这个把“物”与“利”作为万物尺度的世界上,并不是随便哪个出版家都有这样的眼光,都愿意为此承担可能的风险。不过我相信,本书即便不能成为出版商所期盼的“畅销书”,也完全有可能成为具有一定价值的“长销书”;本书的编者和出版者很快都会退出历史舞台,但这套丛书一定会留在时间深处,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实实在在的“小事”。毋宁说,“大发展大繁荣”恰恰有赖于“小作为”,选编这套丛书,庶几近之。 感谢所有入选本丛书的杂文作者,没有他们多年来的辛勤耕耘,中国的文化园地无疑会缺少一种冷静、理性的声音。他们是“雅典的牛虻”,是“中国的良心”,是值得关注和记住的一群。 2014年惊蛰于北京沙滩 书评(媒体评论) 中年杂文家朱铁志的“杂文人生”与当代一段长长的杂文之路重合,他和跋涉于这长途上的我们都是行脚劳顿的过客,但他不是一般的过客,他在身心俱疲时还在给同行者以援手,给后来者以鼓励。让我们从他的遗作中寻找并记住他的背影和脚印吧。 ——邵燕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