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沙水拍云崖暖红军长征过云南
分类
作者 王元辅
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红军长征两次过云南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集中讲述了中央红军长征在云南的历史,用浓墨重彩向我们展开了红军长征在云南那幅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用朴素的语言,将散落于民间的大量宝贵的资料和传奇进行全景式的记录并从中筛选。由于深入走访,作者们采集到了依然存在的实物如:红军壁画、标语、X光机、马灯、委任令等,记录到了依然健在的老红军战士、老赤卫队员、老船员的讲述。

本书是在青少年中进行弘扬长征精神教育不可多得的读本。其内容、写作、装帧设计上均兼顾了青少年的阅读特点,故事精彩、图片丰富;装帧精美,全彩色印刷。

内容推荐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用朴素的语言,将散落于民间的大量宝贵的资料和传奇进行全景式的记录并从中筛选。由于深入走访,作者们采集到了依然存在的实物如:红军壁画、标语、X光机、马灯、委任令等,记录到了依然健在的老红军战士、老赤卫队员、老船员的讲述。

目录

长征概述

红一方面军长征一进云南

 红军进驻水田寨

 清扫境内敌军

 扎西会议

 扎西缩编

 打土豪分财物

 宣传组织群众

 军民鱼水情深

 巧设“空城计”

 粉碎敌军合击

红一方面军长征二进云南

 白龙山战斗

 车心口战斗

 老崖脚击溃民团

 沙寨阻击破安旅

 白水滞敌围沾益

 亲人,红军

 鱼水情长

进逼昆明

 面甸坡龙云献地图

 决策西进渡金沙

 克马龙,县长逃窜

 周恩来与10个鸡蛋

 清水沟巧布疑兵

 智取白龙桥

 占杨林,守株待兔

 克嵩明,滇中大震

 破寻甸,县长被擒

 红日高照柯渡坝

调虎离山袭金沙

 调虎离山

 红军攻克禄劝

 攻克武定城

 龙街牵敌

 奔袭皎平渡

 石板河阻击战

 千军万马渡金沙

永远的记忆

 红军壁画

 禄劝红军烈士洞

 红军指引彝家路

布疑兵,红九军团挥师滇东北

 红九军团进军板桥

 占宣威,神兵天降

 破会泽,古城欢腾

 求解放,争当红军

红二、六军团乌蒙回旋

 以则河出其不意的“回马枪”

 轻取广德关

 伏击万耀煌

 安尔洞烈士纪念碑

 走出乌蒙山

威逼昆明

 来宾铺浴血奋战

 马二秀的故事

 佯攻富源

 活捉省参议长

 痛打飞贼

 红旗飘扬寻甸城

 铁索桥战斗

 老干山战斗

 六甲阻击战

 攻克富民城

 护养小红军

 贺龙在科甲

横扫滇西

 元永井扩红

 攻克楚雄城

 为民除害

 占领镇南

 石羊开仓分盐

 奇袭祥云城

 贺龙在祥城

 激战宾川城

 鹤庆人民爱红军

 白族大妈机智救红军

 一盏红军灯

 无尽的思念

抢渡金沙江

 东园桥畔迎红军

 开牢释“囚”,严惩贪官

 依靠群众,选择渡口

 战胜困难,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畔鱼水情

 木匠船工支援渡江

 当向导,送红军

 裁缝援军

 滇币兑换银元

进入迪庆藏区

 干岩房战斗

 过雪山

 认真执行民族政策

 夏那古瓦三见贺龙

 贺龙拜访归化寺

 中甸会议

 兵分两路向北进

革命的火种

 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建立

 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支队成立

 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支队的发展壮大

 血战到底的云南支队

 云南富宁红军游击队的建立及各族人民的

 英勇斗争

后记

试读章节

清水沟巧布疑兵

在嵩明、寻甸交界一带曾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滇军黔军中央军,乌龟王八追红军。红军唱个空城计,气得敌人鼓眼睛。眼睛鼓出一寸半,看着烟叶当点心。可怜伙夫挨棒打,只笑蒋贼太愚蠢!”这段顺口溜说的是长征中,红军在嵩明、寻甸交界处的大竹园山的清水沟一带巧布疑兵的故事。

4月29日下午3点多钟,红一军团后卫口肖兵刚刚登上嵩明、寻甸交界的大竹园山北坡,就发现滇军先头部队接踵而来。这时候,红军主力正在宽阔的嵩明坝子里行进。为了保障主力顺利前进,红军后卫部队决定利用大竹园山一带的有利地形给敌人以打击,拖住敌人的追击步伐。

大竹园山地势居高临下,山上林丰草茂,是打伏击的好地方。占据这个制高点,既可以拦击正面的敌人,又可以封锁东面的滇黔公路和西面的牛栏江河谷。红军指挥员观察了地形,立即作了战斗部署,在显眼的地方拴上一匹骡子,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又将几个战士隐蔽在密林深处,伺机引诱敌人。刚刚布置完毕,疲惫不堪的追敌就东张西望地进入了大竹园山北面清水沟一带红军的伏击圈。这时,大竹园山上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似有千军万马埋伏在密林深处,口下得敌人晕头转向,不敢贸然进击,只能卧倒,向大竹园山上那匹时隐时现的骡子猛烈开火。

过了一会儿,大竹园山上的枪声停止了。敌人才定了定神,重新组织队伍,分兵两路,在机枪掩护下,战战兢兢地向大竹园山包抄过去。等他们汗流浃背地冲上山顶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了。敌人扑了个空后才如梦初醒,原来中了红军的疑兵之计。想追,天色已晚,又怕中了红军的埋伏,只得根据蒋介石“长追稳打”的方针,到附近的八里铺村打家劫舍,就地宿营。这群匪徒跑到一老乡家翻箱倒柜,寻找可吃的东西,折腾了一阵,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捆草烟叶,也不仔细辨别,就以为是“干酸菜”,立即用来煮汤造饭。送进嘴里后,才发现又苦又辣,方知是烟叶。匪徒们气得把伙夫按在地上,重打一顿。当地群众看到敌人丑态百出,真是好气又好笑,便随口编了那段顺口溜,嘲笑敌人。

智取白龙桥

当敌人还在八里铺村瞎折腾,品尝烟叶汤锅的时候,红一军团二师已一路过关斩将,智取白龙桥,占杨林,克嵩明,兵锋直指昆明,威逼龙云老巢。

4月29日,红一军团第二师以侦察连为前卫、六团为中坚,沿着滇黔公路,浩浩荡荡地向杨林镇疾进。在距杨林镇1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白龙桥的村子,是嵩明县第六区区公所所在地,所里有壮丁把守。区长计天佐是个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红军在行军途中找到了一个知情人,查清了白龙桥敌人的情况。决定乘敌人对红军情况不了解之际,派人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突袭白龙桥。于是,3个红军侦察员穿着一色的灰布中央军军服,大摇大摆地在白龙桥街头出现了。计天佐的喽哕以为真是中央军来了,连忙去报告计天佐,红军战士乘机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控制了区公所。

不一会儿,计天佐及区公所的全体官兵从大门里鱼贯而出,面朝西北方向一字儿列队迎候。区丁的队伍刚在大门口排队,红军侦察连大约一个班的队伍就来到了对面。红军战士突然袭击,一拥而上,缴了区丁的械,把他们的绑腿解下来,三个一连、五个一串地绑了起来。就这样,红军不费一枪一弹,生擒了区长计天佐、保卫队长把尚明等。红军捣毁了白龙桥伪区公所,张贴了红军布告,将缴获的衣服银钱散发给穷苦人民,然后带着俘虏继续向杨林进发。

占杨林,守株待兔

杨林位于昆明东北,距昆明城七八十里,是滇东北通往昆明的一道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也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因此,龙云对这个地方非常重视,为固守杨林,特地在杨林设兵站、办粮台,还在区公所门口筑了两座立射碉堡。

4月29日上午11时左右,红军二师六团及师侦察连,捣毁了白龙桥伪区公所后,经大山哨、小屯、上下罗良村,越过土王山,成多路纵队向杨林进军。国民党杨林兵站和区公所的官兵,见势不妙,纷纷丢枪逃命。红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杨林。随即打开了国民党的兵站粮仓,把大批谷米以及从土豪劣绅家没收来的大批洋纱、布、盐巴、衣服、杨林肥酒等散发给穷苦人民。

真是无巧不成书,在杨林,红军还“守株待兔”俘获了自动送上门来的嵩明杨桥区区长李洪珍。原来,28日深夜,李洪珍接到嵩明县县长顾震转来的龙云密电,要求备足粮秣,供应军需。李洪珍按照老规矩,于29日上午,特地骑了一匹骏马,带上一员随从和1 000多元现钞,来杨林慰劳滇军。可他万万没想到,他马不停蹄大老远赶到杨林镇,还未弄清滇军在哪儿的时候,就已做了红军的俘虏。接着,红军为了虚张声势,便将计就计,勒令李洪珍当了一次义务通信员,电告昆明,说红军已到嵩明,万余大军正向昆明逼近,要龙云火速派兵防御。龙云接电后,信以为真,命令滇军死守昆明,不得贸然出击。

克嵩明,滇中大震

红一军团派二师进占杨林镇的同日,红军主力攻克了昆明外围的另一个据点——嵩明县城。嵩明城位于嵩明坝子的东北角,南去昆明不过百余华里,是昆明外围的一个重要据点,城内有一座冈峦,平地突起,状若盘龙,故名黄龙山。七百多丈长的古城墙,像一根铁链,把黄龙山紧紧套住,所以古人有这样的描述:“黄龙南奔气势猛,城如铁链锁在颈。”城东和城南皆为平地,只西门外距城一华里处有一座土丘,当地百姓称之为叫山头,俗称小炮台,高十余丈,与城内黄龙山遥相对峙。东城门外不远处,有一条季节性的小河,叫普沙河(又叫曹溪河、福佑河),每逢枯水季节,河床袒露,成了一条天然的交通壕。

28日午后,红军攻占马龙县城的消息传到嵩明后,县长顾震连夜勒令各地赶办粮秣,修复城墙缺口,调拨人马,妄图固守。但是,附近的民团尚未到齐,城墙缺口尚未修复,红军却以破竹之势,于29日上午云集嵩明城下。

红军围住嵩明城后,首先解决了城东门外迎春亭的敌口肖兵。接着,以一部由小龙潭往西杀向八角亭,抢占了叫山头制高点;一部进入干涸的普沙河,利用河埂隐蔽,向北迂回,抢占黄龙山高地,一部准备突击城东门。

担负主攻任务的是一师一团三营九连。九连长带着战士们沿着普沙河埂,很隐蔽地来到东门外,见城门紧闭,前面又是一片两百米宽的开阔地,不便冲锋,便将部队暂时隐蔽在一幢正在施工的新房后面,决定一面进行政治喊话,一面准备武装攻城。

见政治喊话没有什么效果,红军指挥员当即命令部队攻城。在轻机枪的火力掩护下,红军战士扛着云梯,直扑尚未修复的城墙缺口。几分钟的时间,有的红军战士便占领了黄龙山高地,有的用刺刀撬开刚补在城上的土坯,从缺口处登上了东门城墙,居高临下,几梭子弹,就把敌人打得丢枪逃命。进城的红军,一面追击敌伪团队,一面打开东门,大部队成多路纵队入城。不到半小时,战斗全部结束。这一仗,毙俘伪常备队兵80余人,缴枪200余支、子弹6000余发。县长顾震弃城逃走。

红军进城后,立即砸开监狱,救出了无辜受害的劳苦群众,捣毁了黄龙山区公所,缴获了县城粮秣站的全部粮秣,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逮捕了一批土豪劣绅。

接着,红军在县衙门口召开了近干人的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反蒋抗日的政治主张,揭露了军阀、官僚、土豪劣绅的罪恶,同时,把没收来的浮财散发给到会的穷苦人民。

红军的宣传和革命行动,深深启发了广大工农群众的觉悟,他们开始认识到“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因此,一些群众夜以继日地为红军烧水、煮饭、缝粮袋,主动为红军当向导,带着红军到邱家庵、余家村、海北村筹集军饷;许多人还踊跃报名参加了红军。

为了迷惑敌人,红军在杨林公开向当地群众调查昆明的情况,大造舆论,派出多路游动哨向昆明方向挺进,先头部队直抵大板桥,摆出一副进攻昆明的架势。拿下嵩明城后,红军继续大造进攻昆明的舆论。夜间,驻城内的红军在部署第二天的行动时,故意扬言:“明天向梁王山,将进攻昆明。”第二天,红军果真向梁王山进发。龙云接到这些情报,更加信以为真,更是全力死守昆明。这样一来,便为红军主力乘势西进,从容不迫地渡过金沙江创造了有利条件。  P68-75

序言

当《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再次Ⅱ向彻大江南北的时候,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再次浮现在人们眼前。翻阅这段历史,有这样一组数字令人惊奇: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其中5座经年被积雪覆盖,跨过大河24条,历经11省,跨越700多座县城,行程二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行程9520公里,途经10省92县,攻占县城92座;红四方面军行程5000公里,三过纵深近500公里的水草地。长征途中,红军穿越了数十年来没有一支军队经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突破了国民党中央军和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围追堵截,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日均行军37公里……这些数据,已足以说明,红军长征是中外军事史上亘古未有的世界奇迹。

面对这段历史,谁都没有理由不被震撼。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曾把红军长征和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带领远征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向罗马进军的行动作了对比。很长一段时期,汉尼拔率军远征被认为是举世无双的壮举。然而,在斯诺看来,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相比,这位西方战略之父的远征,不过是一次假日远行而已。

确实,这段历史的气象是极其宏大的。一直以来,人们把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称作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这是恰如其分的。然而,气象的宏大,只不过是红军长征史魅力的冰山一角。因为,那是生命写就的历史,鲜血染红的征途,精神筑就的丰碑。任凭丹青高手泼墨,文豪大家写书,都已经无法复原用鲜血和生命描绘和写成的那种雄伟和壮丽。

这是一段血与火熔铸的历史!没有人能说得出究竟有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长征路上。仅江西兴国一县,长征中牺牲的烈士就达12038人,平均每公里一人。三大主力在长征途中牺牲的营以上干部超过数百人,其中包括参加过平江起义的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地下工作领导人钱壮飞等高级将领……青山有幸,每一块白色的墓碑下,都长存着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火红青春;白石有幸,每一段金色的铭文中,都镌刻着红军战士对于理想信念的殷殷赤诚。正是这种举世罕见的巨大牺牲,才保留了中国革命那点宝贵的元气!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未来l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新中国!

长征是壮丽的史诗,也是无可选择的悲壮!1934年10月,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造成的严重形势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不得不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伟大的长征。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后,国民党先后投入上百万中央军和地方军,动用了空军的大部,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兵力、装备都居于绝对劣势,而且处于无后方依托的流动作战中,后勤物资都没有保障。长征又是在极其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险山恶水、峡谷激流、雪山草地、生命禁区……然而,各路红军仍以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顽强战斗,一路前进!前进!再前进!至今,那些悲壮的往事,永远镌刻在了苍茫的大地,湘江之战,5万多红军血洒疆场的悲壮与惨烈;四渡赤水、三突乌江的荡气回肠: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卓绝……

时势造英雄,长征把中国工农红军锻造成了一支战无不胜的钢铁队伍,长征也推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1935年1月,长征途中,党中央在贵州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 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使迷茫中的红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此后,濒于绝境的中央红军出人意料地进发出高度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从被动挨打的困境中挣脱出来,在与国民党的军事斗争中重新掌握了主动权。红军长征第一次过云南,就是在这一初露的曙光指引下,一路高歌猛进的。1935年2月,红一方面军进入云南威信县境后,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连续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统称扎西会议),完成了遵义会议尚未完成的任务,博古交出了中央的大权,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并向下传达,开始恢复对全党全军的领导,进行了部队整编,开辟了川滇黔革命根据地,等等。扎西会议作为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在云南红土地上浓墨重彩地又写了中国革命史上辉煌的一笔。

之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乘滇军入黔救援贵阳之机,从富源直插云南,威逼昆明,突然又神奇般地向西北急进,分别于皎平渡口、树桔渡口渡过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红一方面军先后在云南境内活动24天,经过威信、镇雄、巧家、平彝(今富源)、曲靖、沾益、寻甸、马龙、嵩明、宣威、会泽、富民、禄劝、武定、元谋、东川、官渡、西山等县区。

红军长征第二次过云南始于1935年11月。当时,转战于湘鄂黔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在完成了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任务以后,撤离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3月初,进入滇黔边境,和围追之敌在磅礴的乌蒙山区展开了千里回旋的战斗。从3月6日红军进入滇东的彝良县,到5月中旬离开滇西北迪庆高原的中甸县,红二、六军团先后在云南活动了两个多月,经过了彝良、镇雄、富源、宣威、沾益、曲靖、马龙、嵩明、禄劝、富民、禄丰、盐兴、罗次、楚雄、牟定、镇南(今南华)、大姚、姚安、盐丰、祥云、宾川、鹤庆、丽江、中甸和昆明市的官渡区、西山区等27个县区。其间经历了乌蒙回旋、威逼昆明、横扫滇西、翻越雪山等艰苦的战斗历程,攻克县城13座,取得了在石鼓地区渡过金沙江,摆脱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胜利。由于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红二、六军团在迪庆高原上得到了短期休整和筹粮,为继续北上做了思想和物质的充分准备,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师,完成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红军在云南的长征相对于进入云南之前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这当然是因为红军自遵义会议和扎西会议以后,有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红军具备了钢铁般的革命意志。还有,红军得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红军长征沿途所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民族平等,消除民族隔阂,并用为劳苦大众谋解放的实际行动和红军铁的革命纪律,深刻地教育了人民,使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云南各族人民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拥护。红军所到之处,各族人民积极支援红军,为部队筹粮,当向导,做翻译,与红军建立了鱼水深情。为保护红军伤病员,有的还献出了生命。在红军的身上,云南各族人民找到了解放自己的出路,沿途的各族青年都踊跃参军。地下党员和进步分子还主动与红军联系,汇报云南社会情况和敌情,配合红军做工作。

红军长征过云南,就像划破黑夜的闪电,响彻天宇的惊雷,使革命者鼓舞,使犹疑者坚定,使昏睡者觉醒,使反动者心惊,万马齐暗的沉寂局面被彻底打破了。云南的各族人民终于在震撼中醒来,从希望中奋起!

 在红军精神的鼓舞下,1935年11月以后,云南地下党组织恢复重建,1939年1月建立了中共云南省工委。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形成了各族各界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云南成为全国抗战大后方的重要基地之一。到解放战争时期,党又领导发动了遍及全省的革命游击战争,红军当年的革命精神,继续鼓舞着云南各族人民英勇顽强地奋斗,最后,配合野战军,解放了云南全省。红军曾经高举过的红旗,终于在云南永远迎风飘扬。

1936年10月,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一段历史的画面被定格在了1936年的10月,如今,硝烟已经散尽,曾经的战场早已成了后人瞻仰的遗址,胜利的笑脸也化为了绽放的花簇。但是,这段历史的意义仍在不断延伸,它是我们今天拥有新中国的一个前提,也是我们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的前提。

毛泽东曾写了著名的七律《长征》,他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的“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写的都是红军在云南的经历和诗人的心境。如今,若登临磅礴乌蒙,看逶迤群山,行至金沙江畔,听拍岸涛声。身临其境,望云思远,此千古绝唱,万不可忘却呀!因此,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编辑出版了《金沙水拍云崖暖红军长征过云南》一书,如能再现红军长征之伟大和长征精神之高尚的片羽吉光,能激励后人继承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传统,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出一份力,也就能告慰那些长眠在云南高原的红军英烈了。

后记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候,《金沙水拍云崖暖红军长征过云南》一书和读者见面了。本书是应晨光出版社之约,从2006年初开始酝酿写作,至2006年7月定稿,时间有些仓促。不过,在这短短的1OO多天时间里,我们从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伟大历史意义出发,本着尊重历史,对历史负责、对云南人民负责、对广大读者负责的认真态度,几乎放弃了节假日,夜以继日地查阅了很多资料,并多次讨论,几经修改,终于完成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金沙水拍云崖暖红军长征过云南》一书是全省党史工作者集体劳动的结晶。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全省各州(市)、县党史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广泛吸收了全省党史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红军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本书部分照片由中央、省、州(市)、县党史部门提供,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由应细飞、王东立、陈淑建、赵静强、王淑远执笔完成。应细飞和王淑远负责长征概况和红一方面军章节的执笔,王东立、陈淑建、赵静强负责红二、六军团和川滇黔游击队及红军富宁游击队的执笔。应细飞完成初稿的统稿和图片定稿工作,王元辅和钟世禄完成最终的修改和定稿。

由于我们缺乏经验,加之时间仓促,疏漏和错误之处难免,诚恳希望读者提出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