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照片的故事(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是一本靠老照片介绍北京的文化散文集。内容涉及风景名胜、民俗文化、商店老字号等。作者刘鹏是北京老照片收藏第一人,也是新浪博客唯一靠老照片收藏达到3000万点击量的博主。这本书可算是介绍老北京文化最全面、图片最丰富的作品,对研究北京近百年的变迁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鹏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是一本靠老照片介绍北京的文化散文集。内容涉及风景名胜、民俗文化、商店老字号等。作者刘鹏是北京老照片收藏第一人,也是新浪博客唯一靠老照片收藏达到3000万点击量的博主。这本书可算是介绍老北京文化最全面、图片最丰富的作品,对研究北京近百年的变迁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内容推荐 北京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造就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如掌故传说、岁时节令、婚葬嫁聚等;在建筑方面,北京拥有最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也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如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八达岭长城等;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北京老字号是竞争中留下的极品,如清康熙年间提供中医秘方秘药的同仁堂,创建于清咸丰年间为皇亲国戚、百官文武制作朝靴的“中国布鞋第一家”内联升等……《北京老照片的故事(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这本书以文字结合大量老照片的形式,介绍了老北京文化。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由刘鹏编著。 目录 上 文化风俗 工艺美术 京剧 庙会 娱乐场所 娱乐风俗 过年 孔庙和国子监 北京教育 老天桥 宵禁和夜宵 北京京华印书局 服饰 婚礼 离婚 结婚证 丧事 四合院 过冬 人力车、兽力车 驼队 中 风景名胜 北京人遗址 圆明园 颐和园 故宫 景山 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桥梁 中海和南海 中山公园 钟鼓楼和什刹海 明十三陵 陶然亭公园 北京的北海和团城 下 商企老字号 钱庄 老字号八大祥 同升和 茶庄 京城老字号 京味小吃 五星啤酒 庆颐堂、保元堂 同仁堂 鹤年堂 德寿堂 王府井 老店铺 城南旧事 商业资料汇编和居民购货证和见 证计划经济 后记 本书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过年 过去老北京人是不过阳历年的,只有阴历正月初一才是过年。过年的风俗很古老,它是由原始社会时期的腊祭演变而来的。古代人每年秋收之后为了庆贺丰收,报答神恩,在年末举行岁终大祭,就是过春节。 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腊八”这天要熬制“腊八粥”,要在醋中泡蒜称“腊八醋”。约定俗成的日程安排是: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麦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写对子,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三叩首(指拜年)。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也是送灶神。灶神上天报告一家的善恶,然后在除夕夜里回来。腊月二十四是扫房子的日子,要用新的白纸糊房,糊窗户,贴上窗花。从腊月二十五开始,人们就要办年货,包括鸡、鸭、鱼、肉、米、面、酒、菜、水果、年糕、元宵、年画、春联、门神、爆竹等。人们也开始蒸馒头,杀鸡,炖肉,做各种菜肴。除夕前,人人都要洗澡,除去一年的晦气。 腊月三十也称为“除夕”,夜里举行祭祖仪式,即在堂屋正墙上挂祖宗的影像,下设供桌,摆上香炉和供品,然后全家人依次向祖宗影像烧香磕头。除夕的后半夜还要“接神”,即迎回灶神,在院中还要拜喜神、财神、贵神等。 除夕这天,家人还要向长辈亲友辞岁,即向长辈行贺礼。全家人欢聚一堂,辞旧迎新,一起吃团圆饭,年夜饭桌上菜肴也十分丰盛。北京人除夕夜要包饺子,在子时新年旧年更替时吃“更岁饺子”。有的人在饺子里放上铜钱,谁能吃到藏有铜钱的饺子,谁在来年就会大吉大利,发大财。除夕夜里全家人都不睡觉,或饮酒或放鞭炮或打麻将,从事各种文娱活动,称之为“守岁”。在除夕夜或正月初,长辈要给晚辈一些钱,称为“压岁钱”,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不生病遭灾,能健康成长。除夕夜时,北京城里爆竹声大作,还要烧香、燃放烟火,迎接诸神下界。 正月初一天亮之后,亲朋好友就开始拜年,汉族还要说些吉利话。 正月初一全城店铺都关门停业,到正月初六或正月十五才开业。正月初二早晨各家都要祭财神。初五早晨各家要放鞭炮,崩跑穷鬼,迎来福星。妇女可以出门和做饭,称之为“破五”。过了正月初五,妇女则穿戴一新开始走亲访友或逛庙会。 白云观庙会享誉京城,不管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或乘车,或坐轿或骆驼或步行争先恐后奔向白云观。庙会摊贩云集有风味小吃或杂货,还有艺人的演唱。琉璃厂前开始举办春节集市,俗称“厂甸庙会”,有卖灯笼的;有卖一米多高大糖葫芦的;有卖风车 的,有卖空竹的,有卖玩具的,有卖字画的等。庙会期间人山人海,川流不息,是老北京春节最热闹之处。老北京其他的庙会也吸引不少游客。有些地方还组织灯会和花会,表演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等民间的娱乐活动,十分热闹。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都要吃元宵,意思是祝福全家人团圆和睦。过完元宵节春节就算结束了。 P44-45 序言 通往梦想之路他并不孤独 有人这样说过:任伺东西,只要泛黄了,也就温暖了。诚然,不久前,我拜访了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唯一的老照片收藏家刘鹏,在弥眼的灰、黑、白和暗黄色中,在一派古旧、沉静和悠然的格调里,就领悟到了这样的感伤的温情。 怀旧:北京生人的文化情结 刘鹏是一个怀旧的人。怀旧曾一度是奢侈和令人感动的,但在强劲的商业化运作之下,它已日渐成为了流行的精神时尚。老电影、旧茶馆、老唱片、泛黄的模糊了笔墨的信纸或日记、手摇式电话、戏班子、带有半殖民时代痕迹的咖啡馆……怀旧越来越来越趋于无病呻吟,流于空洞肤浅的陈词滥调或带道具表演。顿时,我便不免隐隐失望起来。 可是当他满脸自豪地将部分精心保管的老照片藏品摆在我的面前时,那些具有慑人心魄的质感和力量的图像。立即令我多疑的心陷入自责。正是北京这座有历史、有文化、有风情的城市,造就了许许多多他这样的虔诚而骄傲的怀旧者。 他的藏品蕴涵丰富,以精当见长,已自成体系。它们立足于老北京(清末民初至1949年)文化,内容大致包括风景名胜、历史事件、街巷胡同和习俗风情,其中以风景名胜居多。那些今日已消逝或巨变的古迹街巷,那些响彻四合院的鸽鸣和见证着历史沧桑的旧城墙,那些曾叱咤风云而终归于冥漠的人物,林林总总的记忆,定格于这零乱而迷离的岁月中,给人以握不住的苍凉之感。而直击我心灵的还有记录普通百姓日常起居、服饰风尚、民俗礼仪、婚丧嫁娶等市井生活的老照片:一位民国女子恬然地靠在桥栏杆上,一袭简洁的旗袍,两条黝黑的大辫子,年轻的脸庞在这张老照片里安静地展露着,一尘不染;蜷缩于墙脚的鞋匠眉头紧蹙,表情冷峻,底层百姓生活的困顿和窘迫一目了然;卖风筝线的小孩正视着镜头,表情却有一丝卑微与羞涩;而经过宣武门、崇文门间的城垣的那队骆驼,行进在泥沼与沙土问,即便看不清赶驼人的表情,却似乎能感受到他眼中的风尘、疲惫与忧虑,延伸出我们对当下生活状况的优越感…… 古都多少纤繁旧影,转眼即逝。世事沧桑,唯有那泛黄的老照片,如此清晰地记载着历史中的轮廓,镌刻着时光流逝过后所有深刻的记忆,给他这样一位地道的北京人以强烈的震撼、触动与感悟。这位严肃、清醒而负责任的老照片收藏家,正孜孜不倦地为保护老北京文化努力着。 收藏:每张老照片背后都有故事 其实,刘鹏的“藏龄”并不算长,因为国内的老照片收藏也才刚刚起步。 目前,业内人士普遍承认,山东画报出版社始自1996年12月推出的《老照片》丛书,是直接导致国内民间老照片收藏热的起因,而刘鹏则是2000年开始收藏老照片的。他自小爱写爱画,后来又迷上了摄影,多年来一直热衷于给报纸配图供稿。后来又对收藏瓷器、青铜器、观赏石等产生了浓厚兴趣。可惜这些爱好似乎都没有足够持久的魅力让他作为终生事业去追求,直到他在14年前的某一天偶然接触到一本叫《旧京史照》的画册才“触电”,瞬间即萌生了收集老照片的念头。父亲则教诲他一旦作出选择,就要专于此道。持之以恒。从此,潘家园旧货市场与报国寺文化市场上就会经常出现他魁梧的身影,响起他爽朗的京片儿。 万事开头难,同所有刚入门的收藏爱好者一样,最初他也常为买到假照片或残次品而懊恼。如今他已经成为辨识老照片的专家,不仅专门著文传授要领,还常常帮助他人鉴定。他笑言很多老照片商根本不知道照片价值,使得他常有“捡漏”的机会,这在收藏界可是值得骄傲的事儿。 我还领教了他在老照片的修复和保存方面的心细如发,虽然这与他大大咧咧的外在风貌形成了反差。他经常实践的老照片修复方法主要有三:干洗法、水洗法和(数码技术)复制法,其中他对Photoshop(一种主流图像处理软件)的娴熟运用令人印象深刻。污损破旧的老照片在他灵心巧手的修复下,犹如一位浑身脏臭的女乞丐,沐浴后显露出浑然天生的丽质。令人惊叹。至于老照片的保管也大有学问,虽然北方的千燥气候有利于照片“长寿”,但同样不可以掉以轻心。恒温恒湿是前提,温度应该介于25至30度之间,湿度则应不大于20%。此外,他的宝贝老照片们安身于特意准备的塑料套子中,外面再压上一层薄膜,放入精致的纸盒中。“待遇够高吧?”说这话时,刘鹏注视着老照片们,一脸疼爱。 收藏老照片14年来,有各种令他啼笑皆非的际遇,有困惑、有释怀、有悲叹、有欣喜、有感伤、有快慰、有迷茫、有思考,各种滋味是难以言状的。用他的原话是“每张老照片的背后都有故事”,而他因此结缘的朋友、开拓的视野、增长的学识则令他终生受益,是他在收获老照片之外的极大的精神满足。 个性:源自对老照片的力量的信任 刘鹏是一位极有个性的收藏家。 相较于某些老照片收藏者论箱买、动辄数+万的藏品量而言,刘鹏老照片的拥有量并不算多,因为他奉行的原则是“以质取胜”。他的老照片基本围绕着老北京文化的主题,并努力建成一定的体系,比如拥有国家档案部门都缺失的前门大街、北京的水系、北京的公共交通、老北京的老行当等完整的系列照片。 可能与自小酷爱绘画与摄影有关,纳入他家中的老照片都经过了美感的审视。他反感矜奇炫博,比如有人专门收藏(民国时期肖像、遗像)死尸照,他就觉得“吓得慌”,而能让他看上眼的照片总是有独特之处,比如中心事件和人物的服装得有特点等等,而他引以为宝的《新世界游艺场》则能体现民国时期北京最为宏大的新式建筑和街市。该建筑早已荡然无存。 他认为玩收藏并不以花钱多少为标准,甚至照片的真假都不是重点。从民国以来,照片的造假就没有消停过,常用的手法是先翻拍再做旧,从资料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重要度来判断即可。而通过冲洗当年的底片制造出来的赝品,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刘鹏一直看好老照片的价值空间,因为以前国人没有把照片当作一种艺术收藏品看待,甚至在搬家时随手丢奔,造成老照片越来越少;同时,数码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以胶片为主的摄影技术以致命的打击,奥林巴斯、佳能、尼康等相机大厂纷纷宣布进行战略调整, “传统相机作为一个产业正在逐步淡出大众消费的视野”,这也意味着21世纪的摄影技术将正式告别胶片时代。当某种东西从公众视线中的消失之日就是它进入收藏圈之时,而价格走向也注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水涨船高。老照片的收藏门槛较低、投入资金少、珍贵老照片存世量有限都是当前利好的特点,国内外的拍卖市场屡有照片拍出天价,就是明证。 即使刘鹏对老照片的经济价值如此上心,不但密切关注着国内外拍卖市场的行情。还在各种媒体明示出信心,积极引导着收藏爱好者。但这个把自己的积蓄都花在了收藏上,也明白自己藏品价值的北京大汉,却从来没有卖过一张照片。他通过照片挣钱的方式就是给杂志、报纸撰写图文并茂的老北京风物人情,换取些许稿费而已。况且这些图文资料正实现了保护老北京文化的意义。在今天口水与钞票漫天纷飞的名利之路上。他无疑显得格外悠然从容。 这就是一个单纯享受收藏乐趣的收藏家,一个热爱北京而生逢其时的北京人。我不仅发怔:对摄影无限展示真实的力量的信任,对老照片承载老北京文化的力量的信任,使他的选择充满底气。而我这个变身不久的“北京人”在他眼中,会不会犹如电影《阿甘正传》开始时的那一根羽毛,在风中孤独地飘来飘去呢? 角度:用民间的眼光观察历史 刘鹏自此迷恋上老照片,他的生活方式就陷入了单调与重复,不过他乐此不疲。报国寺周四早晨6点就开门,他必定骑着车前往,逛上一圈有所斩获后,急忙赶到单位上班,中午午休的时间再去一趟。周末不是在潘家园就是在报国寺寻宝,晚上则在家里整理老照片,钻研大量的文史资料。毕竟并没有史学或民俗学专业背景的他,要对一组组老照片进行精准的考证,要让老照片中被定格的瞬间还原为鲜活的历史场景,谈何容易! 刘鹏的涉猎面之广早已超出常人,在他家我看到了庞杂的各类书籍,从风光集到文物略,从民间传说到建筑设计,从《旅行家》到《新观察》,从民俗手册书籍到学术著作,文字则涵盖了中文、英文、俄文乃至德文…… 有一次,刘鹏对一张前门箭楼老照片的历史背景了解得不够确切,就顶着烈日跑到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大厦搜集资料,可是疑惑还是没有解开。于是他前往学者“老北京通”王永斌家中拜访,最终得出了确定的结论。 此外,刘鹏求知的身影还经常活跃在北京书店、各地书市、孔夫子旧书网、易趣网…… 别看他成天跟古旧的老照片打交道,他很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令他的收藏事业如虎添翼呢。在他的写字台上,液晶电脑、扫描仪、打印机、刻录机、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一应俱全,技术也是毋庸置疑。他若要履行杂志、报纸的稿约,只需要通过网络传送电子文本和扫描后的老照片即可,既方便快捷,更保证了藏品的安全。 他在新浪网上开通了老照片博客,在他连续十余年地经营下,1000多组文图得以发表,涵盖了老北京的方方面面。除了他的珍藏外,来自其他途径的都特别作了说明,如收藏家朋友、网友博客及多家门户网站。难得的历史画面和文字震撼了众多网友。迄今已拥有近2800万次的点击量,留言无数,成为了民间收藏界博客群中闪亮的景致。 浏览他的图文,的确有“我是用现在的视角看当时的史料”之感。这何尝不是生逢其时的幸事呢!在他看来,中国文化是有厚重历史感的文化,但历史从来都是国家民族的历史,而个人、家庭或集体的回忆只能隐身于野史杂录中,可是文字的怀旧从来不是普遍的全民性的精神现象。而老照片则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并因为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显得平民化和生活化。当我们观察历史的角度变得日益多元化,我们可以在“大历史”之外,透过这些老照片直观地、自由地作出选择和评价,哪怕这样的观察难免肤浅和表面化。或许这就是老照片的某种迷人之处吧。 刘鹏在《北京档案》、《中国档案报》、《中国收藏》等报刊发表了百余篇作品。这位透过充满历史感的老照片探询人生意义的收藏家,绝非电影《百花深处》中以堂·诘科德式的勇气,守护老北京这座精神家园的眼神悲凉的“疯子”冯先生,我们有理由相信通往梦想之路的他并不孤独。他从这100余篇作品中选出80篇结集成书,由已故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为其题写的“北京老照片的故事”作为书名与读者共同分享,走进那尘封的记忆。 任娟(中国文联) 后记 老照片的珍贵在于它能让历史影像瞬间定格,而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先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1826年,法国人尼普斯拍成世界上第一张照片。1837年,法国人达盖尔拍成银版照片,19世纪40年代,银版摄影传入中国。当时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中华民国成立此后历经战乱和外部入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古城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照片将每个历史瞬间永久记录下来。 我自幼喜爱绘画,从师已故山水画家吴广泉,专攻传统山水十余年,高中毕业后在大栅栏金属修配厂美术组为佳能、夏普等品牌照相机和收录机画过大型油漆广告。并在北京工艺品厂画过彩蛋,制作雕漆工艺品,在北京陶然亭地毯厂从事地毯设计制作。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的摄影作品和绘画作品在《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法制报》等报刊发表。20()0年我于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实用美术专科毕业,以上阅历为我收藏老照片奠定了基础。 十多年来,我边收藏边学习,为了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我得到了已故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北京文史研究专家王永斌先生、《中国档案报》编辑屈建军、《北京档案》杂志副总编张历生、美术编辑陈文杰、文字编辑冯房女、文字编辑杨玉昆、北京市档案局方立霏、北京市西城区档案局(馆)《西城追忆》编辑周海南、《科学探索》杂志编辑记者雷东军、《华夏时报》编辑记者于娜、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馆长刘维薇等专家学者的指点和帮助。近几年来,报纸、广播、电视等十几家媒体专访、报导过我的作品,并在农业展览馆、宣南文化博物馆等地举办过专题展览。 此书的出版,是对我十几年来收藏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为了满足广大听众、观众、网友的怀旧情结,这是对大家的一个回报。虽然我们留不住历史的脚步、但要留住对历史的思考,让那段历史给你留下美好的记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