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编著的《聊斋志异》集短篇小说、志怪奇谈、寓言和神鬼故事于一体,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包罗世间万象的图画。它在借鉴前人志怪传奇小说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大胆颠覆前人的写作传统,不仅写出了花妖狐精的美丽多情、和蔼可亲,塑造了许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更一反千百年来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突出表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鲜明性格和进步思想。《聊斋志异》中的“狐狸精”们个个敢爱敢恨,义无反顾,没有一个甘做男人的附庸;作品描写的虽然是神鬼狐妖,表现的却是一种自由和民主的精神,是一部具有很高思想价值的文学经典。
蒲松龄编著的《聊斋志异》是一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奇书,它以描写花妖狐魅、奇人异行而著称于世。据史料记载,这部作品早在创作初期便有人手抄传阅,成书之后更是广为流传。自十九世纪中叶起,《聊斋志异》传播到国外,至今已有英、法、德、日等数十个语种的译本。
山东阳信县有一个老头,住在城外五六里处的蔡店村。老头和儿子在路边开了一个旅店,招待往来客商,常常有一些贩运货物的车夫在那里投宿。
一天黄昏时分,有四个人一起来投宿,然而老头的客店已经住满了。这四位客人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于是一个劲地央求店主人好歹给他们安排一个住的地方:“只要能有一个地方容身就行了,我们不会挑剔的。”
当时,老头儿的儿媳妇刚刚死去,尸首还停在家中,他的儿子外出买棺材,还没有回来。老头儿想到停尸的房间很宽敞,于是领着客人穿过一条巷子走了进去。进去之后,只见桌上搁着一盏油灯,摇摇曳曳地发出一点昏暗的光,桌子后面搭着一个灵帐,死者就躺在那里,尸体上面用纸盖着。再看这个房间,原来还有一间内室,里面设着大通铺。
这四个客人一路奔波劳顿,已经很疲倦了,头刚一碰到枕头,就呼呼大睡起来,只有其中一个客人还没有完全入睡。突然,他听到灵床上发出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急忙睁开眼睛一看,只见灵床前的那盏灯亮了起来,把四周照得亮堂堂的,而那具女尸已经自己揭开了身上盖着的纸,走下灵床,进了内室里。只见她用白绢勒着额头,脸上像敷了一层淡淡的金粉一样,面无人色。她靠近床前,依次对熟睡的三位客人吹了一口气。醒着的那一位客人害怕女尸会来吹自己,于是暗暗地拉起被子蒙着头,屏住呼吸注意着外面的动静。不一会儿,女尸果然也来吹他,就像吹其他客人一样。接着,他听到女尸走出了内室,又听到纸张哗哗的响声,于是他偷偷地从被子里探出头来看了一下,看到女尸又像开始那样直挺挺地躺在灵床上了。
这个客人惊恐不已。他不敢出声,只是暗暗地用脚踢了踢其他客人,然而那些客人却一动不动。他惊慌失措,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心想,不如穿好衣服逃走吧。他刚把衣服披上,外面灵床上就又响起了刚才那种窸窣的声音。他害怕起来,重新又躺下,把脑袋埋在被子里。他感觉女尸又来了,还是连续吹了他们几下才离去。不一会儿,听见灵床上发出了声音,他知道女尸又躺下了,于是从被子底下慢慢地探出手去,摸到了裤子,匆忙地穿上,赤着脚就狂奔了出去。这时女尸也起来了,像是要追他,但等到女尸离开灵帐时,他已经拉开门闩跑出去了。
女尸紧紧地从后面追着。那个客人一边跑一边喊,然而村里的人没有一点回应。他想要敲店主人的门,又担心被女尸追上,只得朝着县城的方向拼命地跑。到了县城东郊的时候,他看到了一座寺庙,里面传出了一阵阵木鱼声,于是赶紧敲响了寺庙的大门。寺里的和尚非常惊讶,看到情况异常,也不敢放他进去。
转眼之间,女尸已经追了上来,离他近在咫尺。客人更加惊恐,看到寺庙门外有一颗白杨树,合抱有四五尺粗,于是借着树干掩护着身子,女尸从右边扑来,他就绕到树的左侧;女尸从左边扑来,他就绕到树的右侧。就这样绕着树转来转去,女尸抓他不着,更加怒不可遏。
过了一会儿,客人累得浑身大汗淋漓,气都喘不过来了。突然,女尸猛地扑了过来,伸长两臂绕过树干抓向那个客人,客人惊惶至极,倒在了地上。女尸也没有抓着他,抱着树干僵在那儿了。
和尚偷偷地听了很久,等到外边没有声音了,这才小心翼翼地走出去看。他用烛光照了照,看到客人倒在地上,好像是已经死过去了,然而心头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于是把他背了进去。等到天快亮时,客人才苏醒过来。和尚喂他喝了些茶水,详细地询问了事情发生的经过。天亮了,和尚到大树边去看了看,果然发现了一具僵硬的女尸,大惊之下赶紧去报告了县官。县官亲自来到现场,叫人把女尸拉下来,却怎么也拉不动。县官仔细地察看了一番,才发现她的四个指头像铁钩子一样深深地插进了树干里。于是县官又叫了几个人用力地拽,终于把女尸的手拽了下来,再看树干上插进去的洞,就像是凿子凿出来的。
县官派差人去老头儿家探查情况。因为找不到媳妇的尸体,而住宿的客人却莫名其妙地死了三个,老头儿家里正在乱作一团呢。听了差人的讲述,老头儿于是跟着差人去装殓女尸。那客人向县官哭诉说:“我们四个人一起出来,却只剩下一个人回去,我怎么向家乡父老交待啊?”县官只好给了他一份证明这件事的公文,又给了他一些路费,打发他回家去了。P1-3
《聊斋志异》是一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奇书,它以描写花妖狐魅、奇人异行而著称于世。据史料记载,这部作品早在创作初期便有人手抄传阅,成书之后更是广为流传。自十九世纪中叶起,《聊斋志异》传播到国外,至今已有英、法、德、日等数十个语种的译本。
《聊斋志异》集短篇小说、志怪奇谈、寓言和神鬼故事于一体,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包罗世间万象的图画。它在借鉴前人志怪传奇小说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大胆颠覆前人的写作传统,不仅写出了花妖狐精的美丽多情、和蔼可亲,塑造了许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更一反千百年来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突出表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鲜明性格和进步思想。《聊斋志异》中的“狐狸精”们个个敢爱敢恨,义无反顾,没有一个甘做男人的附庸;作品描写的虽然是神鬼狐妖,表现的却是一种自由和民主的精神,是一部具有很高思想价值的文学经典。
《聊斋志异》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成功地构筑了一个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实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人物的理想化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化而来的女性形象上。同时,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实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以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化解现实社会中无法解决的各种矛盾。在写作风格上,它既创造性地运用了古代文学语言,又适当吸收和提炼了现实生活中的口语方言,行文用句典雅工丽而又生动活泼,语言之精炼,词汇之丰富,堪称古典短篇小说的典范。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作为一位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文学巨匠,蒲松龄拥有一个与其文学盛名极不相称的、默默无闻的悲凉人生。他的一生穷困潦倒,满腹才华无处施展,于是便将自己的一腔孤愤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与魏晋唐宋时期流行的志怪传奇小说相比,《聊斋志异》具有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没有单纯依靠描写鬼怪狐仙来哗众取宠,而是通过描写鬼狐来讽刺现实社会的黑暗,更以—个亲历社会底层疾苦的落魄书生的视角,精心构造了芸芸众生的人生梦想,展示了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理想生活的图景。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之广阔,提出的社会问题之重要,创造的人物形象之众多,表现出的艺术风格之独特,在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