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父亲唐·约瑟是马拉加公立圣台尔摩美术学校一位自命不凡的素描教师,同时兼任市立美术馆的馆长。唐·约瑟虽然没有过人的艺术天赋,但在多愁善感这一点上却不比任何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少。年轻的时候他因放荡不羁而闻名乡里,还是一群青年人中大哥式的人物,做了很多荒唐的事情。父亲死后,唐·约瑟尽管已经成年,却仍旧依赖哥哥养活。唐·约瑟的哥哥是马拉加大教堂牧师会的成员,一心希望弟弟向善。当他发现弟弟对美术产生兴趣的时候,非常高兴,便在经济上给予积极的资助。为了帮助唐·约瑟摆脱花花公子式的生活方式,哥哥不惜鼓励他从事当时并不太受人尊敬的美术事业。
家人对唐·约瑟的“弃恶从善”感到欢欣鼓舞,并将其堂妹玛利亚·巴勃罗·洛佩兹许配给了他,这是符合当时的传统和习俗的。玛利亚是典型的安达卢西亚山区人,她精神饱满且充满活力,内心隐藏着对控制和秩序的向往。与玛利亚的婚姻并没有打乱唐·约瑟散漫的生活节奏。除公职之外,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与朋友们坐在咖啡厅里消磨时间。而这时,他的妻子与自己带进丈夫家的一群女人——两个没有出嫁的妹妹和母亲——便一起在位于梅赛德广场上的舒适公寓中当起了家。
毕加索出生在1881年10月25日这天。也许是公务繁忙,分身乏术,当时唐-约瑟并不在现场,而他的弟弟萨尔瓦多·布拉索医生则一直守候在医院。玛利亚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难产状况。夜里11点,助产士终于从玛利亚的身体里拽出一个男婴,却发现他已经没有了呼吸。看着自己可怜的小侄子,萨尔瓦多·布拉索医生点起了一支雪茄烟,狠狠朝婴儿的小鼻孔里吹了一大口,顿时,一阵生命力顽强的哭声盈满了整个产房。所有人都惊喜交加地将注意力投向婴儿,萨尔瓦多·布拉索医生捏着他的雪茄哈哈大笑:“你们可别忘了,我也是一名医生!”
11月10日,新生的婴儿在圣地亚哥教堂接受洗礼,唐·约瑟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巴勃罗·迭戈·约瑟·弗朗西斯科·德·保拉·璜·尼波穆切诺·希波连诺·德·拉·山迪西马·特立尼达·鲁伊兹·毕加索。在这串长长的名字中,包含着婴儿的父亲、母亲、教父和教母的姓,这是一种独特的对长辈的纪念形式。不过这个名字只在马拉加市政厅注册了一下,之后就再也没有派上用场,巴勃罗·鲁伊兹·毕加索这个名字因为主人杰出的艺术成就而永垂不朽。
通常,当一个人在历史上取得了伟大成就的时候,人们就会到他的生平里去找寻成功的密码。尤其是对于一些被认为有着天才式创造力的大人物,我们总认为他们的生命褶皱中隐藏着某种神秘的东西,而这些神秘的东西则构成了他传奇的人生和作品。但是,历史又往往告诉人们,传奇人物也只是普通人,与其说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天赋,不如说他们的成就是来自生活的锻造。所有伟大人物的故事都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每个人都有他的天资和禀赋,重要的是在生活里将它们彻底展开,而不是因为别人看重的荣耀而放弃自己最初的兴趣和爱好。毕加索的成功固然少不了他过人的天赋,但是,他得以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同样仰赖着他找到了正确地展开自己天赋的道路,并且勇于打破权威和成见,在积极思考之中完成了自我的塑造。
这里我们尤其要指明的是,仅仅去膜拜一个历史人物的天赋是错误的想法,因为任何天才都无法复制。我们想要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到对自己有用的智慧,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这个人物充分历史化和现实化,而非神秘化和偶像化。这也是本书呈现毕加索生平和作品的一个核心原则。
P3-6
来赴一场艺术之约
(代序)
绘画是人类天生的艺术。人们从孩提时代,便懂得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眼中的世界。
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有人却能用画笔将一刹那定格成永恒;平凡的事,平凡的物,有人却能带人们发现它的美好,赋予其新的生命;有形的景,无形的情,有人却能将情感挥洒成动人心魄的色彩,唤起深深的共鸣。
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人,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它们永恒地铭刻在人类文明史上,深植入我们的头脑,构成我们基本的常识。这套书,便是一封跨越世纪的邀请函,翻开它,来赴一场艺术之约。
它讲的是美术家的人生,同时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处绝妙的风景,也就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生命从哪里开始,他们有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童年、怎样的爱情、怎样的病痛,又怎样成长、怎样探索、怎样谋生,那些伟大的作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你会在这里一一找到答案。
他们其实不是艺术圣坛上那一张张用来膜拜的画像,而是跟我们每个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哀有乐。米勒有一个温暖快乐的童年;雷诺阿生了一个成为20世纪著名导演的儿子;高更最先是一位从事金融业、收入丰厚的绘画“票友”;梵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才卖出一幅画;毕加索情人无数,80岁时还迎娶了35岁的妻子;蒙克一生在亲人去世、病痛、烟酒、精神癫狂中度过,却活到81岁高龄……每一幅经典画作,不再是展览墙上的木框,而是与鲜活的生命相联系。你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那些线条与色彩是由怎样的双手来勾勒。
当这许多位美术家汇集到一起,又串起了一部美术史,他们是美术史的链条上最璀璨的珍珠。每一本书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呼应,他们是自己的传主,同时又是其他传主的背景。有时,几位名家同时出现或前后承接,你会发现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竟如此相近。你仿佛徜徉在巴黎的卢浮宫,漫步在枫丹白露森林,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你看到他们在塞纳河畔背着画夹写生,在学院的画室研究着比例与笔法,在街角烟雾缭绕的酒馆进行着思想的争鸣,在为参加各种沙龙而忙着选画、贴标签、装箱、布展……
你的美术素养不再停留在知道几幅画作、几个名字上,你与艺术的联系更加紧密。你会在一场美术展览中关注画作的派别和技巧,你会在子女接受美术教育时找出最经典的画作,你会在某个地方旅行时说出哪位美术家曾与你走过同一段路。
更重要的——你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艺术的美好。面对安格尔的《泉》,你是否为少女洁白自然的胴体而赞叹?面对米勒的《晚钟》,你是否为农民的虔诚、宁静、纯洁而感动?面对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你是否听到阳光在树叶的空隙中欢跃喧闹?面对梵高的《向日葵》,你的双眼是否被那火焰般的明亮点燃?
林锜
2015年6月于北京
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有人却能用画笔将一刹那定格成永恒,将情感挥洒成动人心魄的色彩,唤起深深的共鸣。
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人,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它们永恒地铭刻在人类文明史上,深植入我们的头脑,构成我们基本的常识。这本由石磊、音渭编著的《毕加索》,便是一封跨越世纪的邀请函,翻开它,来赴一场艺术之约。
它讲的是毕加索的人生,同时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处绝妙的风景,也就是他的作品。他的生命从哪里开始,有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童年、怎样的爱情、怎样的病痛,又怎样成长、怎样探索、怎样谋生,那些伟大的作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你会在这里一一找到答案。
《艺术之约》丛书共24册,是一套艺术大师小传类的高雅艺术普及图书。丛书分音乐和绘画两个系列,音乐系列介绍的艺术家有巴赫、肖邦、舒伯特、李斯特、贝多芬、莫扎特、舒曼等,绘画系列介绍的艺术家有梵高、塞尚、高更、毕加索、米勒、达·芬奇等。丛书名为“艺术之约”,取与高雅艺术、顶级艺术大师相约之意。
石磊、音渭编著的《毕加索》为《艺术之约》系列之一,讲述毕加索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