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二十世纪杰出的革命家,又是二十世纪杰出的画家。
她的一生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岁月,跌宕起伏、华彩绚烂。
她的一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何香凝传》是记述何香凝一生革命活动和思想发展的学术性著作,期望能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考述,揭示传主的历史业绩及其思想接受中国革命转变的发展历程。作者尚明轩试着用生动活泼的笔墨描绘历史,力求深入浅出,风格平易,得到读者的首肯。本书承邓颖超同志亲笔题签书名,现谨借本书的出版,表示对她的深切怀念。
生活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大变动的年代,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要能跟随着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不断进步,对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像何香凝这样一位杰出女性,自然应该有一部比较详尽的传记留存下来,借以缅怀前辈,激励后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尽的责任。
《何香凝传》作者尚明轩同志为了写好这部传记,尽力搜集有关的新资料,其中最珍贵的是何香凝本人在1962年8月30日到9月5日叙述自己一生经历的《谈话录》和她女儿廖梦醒所编的《何香凝大事纪年》。这两部难得的第一手资料,都是未刊稿,许多以往没有弄清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解决。作者还广泛发掘同何香凝重要活动直接有关的档案和报刊资料,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广西日报》(昭平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联合代表大会筹委会记录正本和代表大会记录簿原件等。
这本《何香凝传》叙事文笔流畅。作者心中考虑到的阅读对象,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专门研究工作者,还有广大的愿意了解这一段历史的读者。对这部分读者,本书也是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的。
序言
自序
新版说明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1878—1902年)
第一节 家世述略
第二节 顽强反抗封建束缚
第三节 同廖仲恺的“天足缘”
第四节 毀家出国
第二章 寻求救国真理,献身推翻清朝的革命事业(1903—1911年)
第五节 留学东瀛
第六节 开山之作:《敬告我同胞姐妹》
第七节 追随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
第八节 梦醒、承志降临人间
第九节 终身难忘的益友
第十节 在辛亥革命洪流中
第三章 辛亥革命后十年间(1912—1922年)
第十一节 参加捍卫共和的倒袁运动
第十二节 为重缔共和的“护法运动”奔走
第十三节 冒死探寻羊城蒙难的领袖孙中山
第十四节 虎口营救亲人廖仲恺
第四章 力促国共首次合作,推进国民革命运动(1922—1927年)
第十五节 协助改组国民党
第十六节 三大革命政策的忠诚卫士
第十七节 劳动妇女运动的先驱
第十八节 孙中山遗嘱的见证人
第十九节 目击亲人廖仲恺被害
第二十节 “哀思惟奋酬君愿”
第五章 在艰险征途中奋进(1927—1937年)
第二十一节 对汪精卫幻想的破灭
第二十二节 在异国的艰辛流浪生活
第二十三节 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
第二十四节 营救廖承志
第二十五节 参与营救“七君子”
第二十六节 力促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第六章 投身抗日民族解放斗争(1937—1945年)
第二十七节 抗战初期的战斗
第二十八节 怒斥汪精卫
第二十九节 揭露“皖南事变”真相
第三十节 香港脱险
第三十一节 流亡广西
第七章 从事爱国民主运动,迎接新中国的诞生(1945—1949年)
第三十二节 反对内战,反对独裁!
第三十三节 发起组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第三十四节 参与缔建新中国
第八章 为社会主义祖国奋斗不息(1949—1972年)
第三十五节 呕心沥血主持国家侨务工作
第三十六节 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
第三十七节 一代女杰垂人间
附录:征引和参考主要书目
何香凝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重要领导人。她原名谏,又名瑞谏,别号双清楼主,广东省南海县棉村(今划归广州市芳村区东激镇海南村)人。
棉村位于繁花似锦、万木峥嵘的花埭(位于广州市西郊)附近,全村被高耸入云的木棉树簇拥着。这种被广东人民誉为“英雄树”的木棉,古称史侯花,又名攀枝花。它树身特别高大,一般身高有数丈,枝干矫健如龙。当仲春至孟夏的开花时节,满树怒放着六瓣向上、黄色花蕊的大红花,红灼灼、厚朴朴的朵朵繁花,闪着火红的光彩,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高撑半天,似悬在天空。其景况真如明末广东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所赞咏的“望之如亿万花镫,烧空尽赤”,壮丽异常,煞是好看。
何香凝的父亲何载,字炳桓,是一个破落商人的儿子。何载的父亲出身于小农民家庭,从祖辈起就世世代代生活在棉村,后来他转到著名的佛山镇经营商业,全家仅仅是个小康水平而已。清廷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使得经济凋敝、商业萧条。他的生意入不敷出,家境日益窘困,濒临破产。为了摆脱困境,他便另外寻找出路,让儿子到建埠不久的香港开设了一个规模不大的杂货店铺,希图借以重整家业,改换门庭。
香港是位于我国广东省珠江口外的一个海岛,历史上曾被称为“香江”、“香海”、“香岛”或“香洲”,原属广东省东莞县。清朝从东莞县析置了一个新安县,遂改隶新安(后又改称宝安,即今深圳市),归九龙司管辖。这个面积(包括附近小岛)为75.6平方公里的岛上,山峦起伏,风景幽美。自18世纪以来,它是所有外洋船只往来中国广东和沿海各省交通所必经之地,由于港阔水深、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于是成为世界上优良的天然海港之一,也是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商业中心和海军基地。它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素有“东方明珠”的美称。
这个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海岛,到19世纪40年代发生了变化。
那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极端腐朽,穷凶极恶的英国侵略者为维护对中国的非法鸦片贸易,远涉重洋,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昏庸无能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威迫下屈辱求和,于1842年8月29日(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不顾国家民族的利益,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由于江宁又称白下、白门,当时中英两国签订的这一条约,中国名日《白门和约》或《万年和约》,欧洲人依习惯称之日《南京条约》)。依据这个条约的第三条,把早在1841年1月就被英国人武装占据的香港岛“正式”割让给英国。从此,香港便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了。几年后,贪得无厌的英国侵略者得寸进尺,依据另一个不平等条约——1860年的《中英北京条约》(即《续增条约》),又强占了香港岛对岸的九龙司地方(即目前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再后,在1898年6月9日,英国又利用甲午中日战后清朝的极度屈辱地位,缔结《中英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九龙半岛地区及附近的二百三十五个岛屿和礁岛以及大鹏湾、深圳湾水域(这一地区后来称为“新界”),租借期九十九年。这三部分,总面积约为1092平方公里,就是当时被英国侵占的香港地区。
自从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后,中国一蹶不振,政治和经济如同戴上了一副镣铐,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遭受封建主义和外国侵略者的双重压迫。但是,中国人民包括香港同胞始终不接受英国强迫订立的辱国条约,没有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永久主权,并为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长期以来一直进行着反侵占的斗争。可以欣慰的是,这一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通过我国政府同英国政府的谈判得以合理解决。根据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领导人在北京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香港已于1997年7月1日重新回归祖国怀抱。至此,香港作为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历经百年沧桑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我国百余年来半殖民地屈辱历史的最后陈迹,随之荡涤而去,压在炎黄子孙心头上的这一耻辱也得到彻底雪洗。
早在香港岛被割让的前一年(1860年)6月,英殖民主义者已宣布香港为自由港,任命官员、港长管理一切。在被割让的翌年4月,就正式成立了香港政府,派璞鼎查(Henry Pottinger,又译作碎旬乍)为首任香港总督兼统帅,并开始了建埠工作。香港开埠后的“建设”和日趋“繁荣”,自然地为一些商人开辟了一条财源。当时,有些人是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流落到香港寻找生路;而更多的则是为了寻找金钱,实现发家的美梦,才趋之若鹜地奔向这一侵略者统治下的海港的。P1-3
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历史旅程中,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并肩奋斗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无论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烈士或是为新中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开拓者中间,不只是有共产党人,还有许多党外的朋友。可以这样说,要写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如果忽略或缺少这个重要内容,这部历史就将是不完备的,难以反映事实的全貌。
中国共产党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这在世界政党史上并不多见。为什么它能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这决不是任何人可以单凭自己的意志随心所欲地制造出来的。它的原因,需要从中国近代的实际国情中去寻找。
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实在太深重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便一步步沦落成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任人摆布,曾经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的中国人被视为劣等民族。山河破碎,人民挣扎在生死线上。这一切自然深深地刺痛着每个爱国者的心。比何香凝早一年到日本留学的鲁迅曾写道:“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心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那一代爱国青年的满腔悲愤。
但中国人面对的敌对势力是十分强大的:不但有本国的封建势力,而且有帝国主义势力。推倒他们,必须经过长时期的艰难而残酷的斗争。这一个基本事实决定了:第一,一切爱国者必须联合起来,万众一心,共同奋斗,才能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少数人的孤珲奋斗或分散的各自为战,都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第二,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带领人们振兴中华,谁就能得到全国绝大多数人的拥护。事实证明,只有具有科学远见并且同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大众有血肉联系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担当起这个光荣的使命。这两点合起来,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个重要历史现象形成的由来。
何香凝一生走过的道路,正是前面所说的这段历史的有力见证。
何香凝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富商家庭,少年时代就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反抗精神。她和廖仲恺结婚后到日本留学,很快就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廖仲恺回国从事秘密革命活动时,何香凝写了一首诗赠给他:“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她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激情,和当时同在日本的鲁迅的那首诗何等相似。这以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她和廖仲恺始终追随孙中山,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从来不曾向黑暗势力屈服过。当孙中山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她和廖仲恺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洪流中做出突出的贡献,廖仲恺并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
大革命失败后,痛苦中的何香凝经历过一段短暂的苦闷和彷徨,很快就坚强起来。她曾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写道:“紫金山上中山月,照着中华烈士血。烈士之血为谁流?如斯代价空磨灭。”在仿佛漫漫长夜的险恶环境中,她同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紧紧地站在一起,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凛然地仗义执言,为抗日救亡和保障民权奔走呼号。经过长期的实际斗争,她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从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她一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高举爱国民主的旗帜,同反动势力顽强抗争。她以自己的巨大声望,团结国民党内的民主派,创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诞生时,何香凝已过了古稀之年。但她不顾年迈体衰,继续为她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祖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生活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大变动的年代,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要能跟随着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不断进步,对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像何香凝这样一位杰出女性,自然应该有一部比较详尽的传记留存下来,借以缅怀前辈,激励后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尽的责任。但它的难度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何香凝出生在19世纪70年代,逝世时已是20世纪70年代,她一生经历了众多重大而复杂的政治事件,有些时期关于她个人的历史资料又相当缺乏。这些困难,很容易使人望而却步,不敢贸然动笔。
尚明轩同志具有写好这部传记的许多有利条件:最近十多年来,他先后撰写并出版过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这些同何香凝关系特别亲密的人物传记(其中《宋庆龄传》是他和唐宝林同志合写的)。他和余炎光同志一起,经过长期的精心搜罗,编辑出版了何香凝和廖仲恺的文集《双清文集》,收入两人的文章、讲话、函电863篇,共130多万字。他还出版了一部《孙中山与国民党左派研究》的学术专著。这些,为他撰写何香凝的传记做了扎实的准备。
但作者并没有以此为满足。为了写好这部传记,他又尽力搜集有关的新资料,其中最珍贵的是何香凝本人在1962年8月30日到9月5日叙述自己一生经历的《谈话录》和她女儿廖梦醒所编的《何香凝大事纪年》。这两部难得的第一手资料,都是未刊稿,许多以往没有弄清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解决。作者还广泛发掘同何香凝重要活动直接有关的档案和报刊资料,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广西日报》(昭平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联合代表大会筹委会记录正本和代表大会记录簿原件等。读完这部传记的稿本后,我深感增加了不少知识,也增进了对何香凝这位老人的了解和尊敬。
更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对何香凝一生中有过的短暂曲折的处理。在大革命失败后,何香凝曾对汪精卫存有幻想,支持过“分共”。这是事实,但时间很短。在现实生活的教育下,她很快就抛弃了这种幻想,重新走上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的道路。对这样的事实,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据实直书,给以适当的说明。我认为这种态度是很对的。历史工作者总得尊重事实,把客观历史事实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其实,从何香凝同国民党有着那样深那样久的历史关系来说,当面对变化莫测的政治风云时,她一度有过困惑和彷徨是不难理解的。对她的一生应当如何评价,已经由她一生的经历作出了回答。对这样一位具有特殊经历和特殊地位的国民党元老人士,我们完全没有理由过分地苛责她为什么在当时会有过短暂的摇摆,倒是应该更多地钦佩她在经历了短时间的困惑和彷徨后,那么快就断然决然地作出正确的选择,在极端艰难而复杂的环境中顽强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再也没有回过头。这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叙事文笔流畅。作者心中考虑到的阅读对象,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专门研究工作者,还有广大的愿意了解这一段历史的读者。对这部分读者,本书也是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的。
写下这些,只是自己的一点读后感,承尚明轩同志的好意,就把它勉强算作本书的序言了。
金冲及
199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