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细说大清大全集(超值白金版)/细说中国大历史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翠香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翠香编著的这本《细说大清大全集》讲述了清王朝从崛起于东北到驰骋天下,统一全国再到丧权辱国、宣统退位出宫,近300年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大清王朝近300年的各种风云际会。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宗教、法制、外交等领域的历史大事和兴亡嬗变,生动描写了发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故事,将历史上那些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治世的良策、祸乱的渊薮一一道来。全书以宏大浩荡的气魄,充满激情的笔墨,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书在手,遍阅大清王朝恢弘壮丽的历史;一卷在手,尽览大清帝国近300年的王朝传奇。

内容推荐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中的最后一个。其前身是1616年由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1644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其后统治中国近300年。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这一时期,发生了或正史记载的,或民间流传的,或众说不一的,或争论不止的一系列故事:有改朝换代的血腥战争、尔虞我诈的宫廷竞争、思想文化的钳制、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开明人士的救亡图存、异域文化的西学东渐、维新人士的改良尝试、推翻帝制的革命……它达到了封建王朝的最高峰,却也成为了2000多年来中国专制帝制统治的最后终结。

李翠香编著的这本《细说大清大全集》讲述了清王朝从崛起于东北到驰骋天下,统一全国再到丧权辱国、宣统退位近300年的各种风云际会。《细说大清大全集》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宗教、法制、外交等领域的重大事件和兴亡嬗变,将历史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治世的良策、祸乱的渊薮一一道来。

目录

第一章 问鼎中原

1.顺治即位

 (1)皇位之争

 (2)福临得利

2.清兵入关

 (1)清经略关外

 (2)吴三桂降清

 (3)山海关之战

3.南明弘光政权

 (1)弘光政权建立

 (2)“联虏剿寇”与“先西后东”

4.多尔衮摄政

 (1)统一全国

 (2)沿用明朝典制

 (3)兴利除弊

 (4)民族压迫政策

 (5)加强个人集权

5.郑成功抗清

6.顺治初掌实权

 (1)福临亲政

 (2)清除多尔衮势力

7.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二章 康熙帝国

1.明史案

 (1)《明史辑略》招致祸端

 (2)千人大案

2.修订明史

3.除鳌拜

 (1)四大臣辅政

 (2)鳌拜擅权

 (3)自取灭亡

4.历法之争

 (1)汤若望与《时宪历》

 (2)历法之狱

 (3)康熙平反

5.朱三太子案

6.天地会出现

7.博学鸿词科

 (1)博学鸿词科的开设

 (2)开科取士

8.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1)三藩专制

 (2)三藩之乱

 (3)康熙部署平叛

 (4)“剿抚并用”政策

(5)平定湖南

(6)收复广西、四川

(7)平定云南

9.施琅收复台湾

 (1)施琅首次出兵台湾

 (2)清廷招降失败

 (3)重新启用施琅

 (4)严密部署

 (5)施琅收复台湾

10.永戍黑龙江

 (1)沙俄犯境

 (2)康熙制策

 (3)确立方针

 (4)永戍边疆

11.南巡治水

12.停止圈地令

13.二次南巡

14.签订《尼布楚条约》

 (1)雅克萨大捷

 (2)签订条约

15.征讨噶尔丹

16.多伦会盟

17.康熙二度亲征

18.康熙三征噶尔丹

19.治理黄淮

20.康熙的最后两次南巡

21.皇太子的废立

 (1)太子被废

 (2)再次被废

22.《南山集》案

23.驱准出藏

 (1)准噶尔入侵西藏

 (2)康熙进剿

24.胤稹谋得皇位

第三章 雍正王朝

1.惩罚贪官污吏

 (1)清查亏空

 (2)设立会考府

 (3)抄家罢官

2.“摊丁入亩”

3.平定青海

4.耗羡归公和养廉银

 (1)耗羡归公

 (2)养廉银制度

 (3)清扫陋习

5.年、隆之狱

 (1)备受恩宠

 (2)从僭越妄为到被迫自杀

 (3)隆科多大狱

6.清除朋党

7.改土归流

 (1)土司肆意横行

 (2)推行改土归流

8.签订《恰克图条约》

9.查嗣庭案

 (1)案件经过

 (2)案后余波

10.曾静、吕留良案

 (1)拦路投书

 (2)诱出真相

 (3)处置曾静案

 (4)华夷之辨

 (5)重惩吕系

11.设立军机处

 (1)军机处推演历程

 (2)设立军机处的意义

12.大败噶尔丹策凌

13.密折政治

(1)实行密折制度

 (2)密折制度的应用

 (3)广博的密折内容

 (4)考察吏治

14.雍正溺佛

 (1)颁佛学谕旨

 (2)溺佛不忘尊道

第四章 乾隆盛世

1.乾隆初政

 (1)以宽代严

 (2)勤于朝政

2.苗疆风云

 (1)古州叛乱

 (2)乾隆用兵

 (3)治理苗疆

3_四大贪案

 (1)大张旗鼓

 (2)风波再起

 (3)尘埃落定

4.蠲免天下

5.一征金川

 (1)土司相争

 (2)初战受挫

 (3)起用岳钟琪

 (4)傅恒到任

 (5)受降班师

6.老官斋教徒暴动

7.伪孙嘉淦奏稿案

8.《西藏善后章程》

 (1)平定阿尔布巴之乱

 (2)平定珠尔墨特之乱

 (3)健全体制

9.马朝柱起义

10.阿睦尔撒纳附清

 (1)争夺汗位

 (2)矛盾公开

 (3)进攻达瓦齐

 (4)入京朝会

 (5)逃遁而亡

11.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

 (1)先行招抚

 (2)反败为胜

 (3)平定大小和卓木

12.议政王大臣会议

 (1)设立

 (2)发展沿革

 (3)职权弱化

 (4)逐渐消亡

13.胡中藻诗案

14.彭家屏藏书案

15.曹雪芹与红楼梦

 (1)曹雪芹

 (2)《红楼梦))

16.和坤专权

 (1)和坤得宠

 (2)权倾朝野

 (3)宠幸愈加

 (4)罪有应得

17.乾隆南巡

 (1)首次下江南

 (2)后五次南巡

18.驱逐廓尔喀出藏

19.第二次抵抗廓尔喀

20.订立《西藏章程》

21.英使来华

 (1)入朝觐见

 (2)真实意图

22.乾隆传位

第五章 嘉道渐衰

1_乾隆遗诏及功过评述

 (1)自评功过

 (2)除和珅

2.话说嘉庆

3.川楚陕白莲教起义

 (1)白莲教重新起兵

 (2)起义军的壮大

 (3)起义失败

4.章学诚治史

 (1)反对因循,救正风气

 (2)六经皆史,学以经世

5.嘉庆皇帝遇刺案

6.阿美士德使团访华

7.英国侵华的加剧

 (1)图居澳门事件

 (2)刑事纠纷

 (3)商欠纠纷

8.私雕假印案

9.洪亮吉的人口思想

10.江西天地会起义

11.天理教起义

 (1)天理教

 (2)起义的爆发

 (3)镇压义军

12.兵部失印案

13.嘉庆帝整饬吏治

 (1)限制进贡

 (2)严格规章制度

 (3)下诏求言

 (4)整饬失败

14.嘉庆重臣

 (1)刚正的王杰

 (2)圆融的董诰

 (3)清廉的朱珪

 (4)无能的庆桂

 (5)贪财的戴衢亭

15.曼宁继位

 (1)顺利继位

 (2)黜华崇实

16.积重难返的政治腐败

 (1)捐纳和署职

 (2)贪污攘窃

 (3)政务废弛和道德沦丧

17.八旗兵和绿营兵的衰微

 (1)徒有虚名的八旗兵

 (2)绿营兵的日趋衰败

18.商欠纠纷的继续

19.“阿美士德”号事件

20.英国对华“炮舰政策”

21.马他仑事件

22.禁烟争议

 (1)历朝禁烟令

 (2)弛禁论

 (3)严禁论

23.禁烟运动的新开端

24.道光帝求治

 (1)清查陋规

 (2)整饬吏治

 (3)支持陶澍

25.嘉道年间的三大政务

 (1)漕运

 (2)盐政

 (3)河工

26.道光重臣

 (1)政客曹振镛

 (2)宠臣穆彰阿

 (3)改革代表英和

 (4)勤于政务的王鼎

27.《大清一统志》的纂修

 (1)首次修志

 (2)二次修志

 (3)续修“一统志”

28.魏源“以经术为治术”的主张

 (1)批评乾嘉学风

 (2)(《诗古微》与《书古微》

 (3)《皇朝经世文编》

第六章 内忧外患

1.虎门销烟

 (1)林则徐受命

 (2)虎门销烟

2.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3.广州的战局与骗局

4.东南沿海的溃败

5.清政府求和

6.上海租界的确立

7.广州、福州的反入城斗争

8.金田起义

 (1)拜上帝会与起义的酝酿

 (2)团营起义

 (3)攻克永安

9.湘军的组建

 (1)湖南的历史和现状

 (2)组建湘军

 (3)建军措施

10.湘军集团的壮大

 (1)调整与清廷的关系

 (2)发展模式

11.太平军北伐

 (1)长驱北上

 (2)驻止待援

 (3)最后失败

12.太平军西征

13.攻破江南、江北大营

14.天京事变

 (1)领导集团的内讧

 (2)石达开出走

15.亚罗战争

16.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17.《天津条约》的签订

18.挽救危局

 (1)调整辅佐班底

 (2)挽救军事危机

 (3)整顿吏治

19.火烧圆明园

20.慈禧垂帘听政

21.淮军集团的兴起

 (1)筹建淮军

 (2)淮军的正式独立

2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1)战局恶化

 (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逼

 (3)天京陷落

23.沙俄的侵略行径

24.洋务运动的兴起

 (1)兴办企业

 (2)加强海军、倡导西学

第七章 大厦将倾

1.两宫再垂帘

 (1)载湉即位,太后垂帘

 (2)大臣诽议

2.“海防”与“塞防”之争

3.左宗棠收复新疆

4.日本侵略台湾

5.清流派的兴起

6.军机处内的斗争

7.奕譞参政

8.罢免奕诉

9.台湾建省的规划

 (1)台湾的开发

 (2)刘铭传与台湾建省

10.“自强”新政的继续推行

11.颐和园完工

12.中日甲午战争

 (1)朝鲜“东学道”起义

 (2)日本挑起朝鲜问题

 (3)英俄进行调停

 (4)光绪对日宣战

 (5)奕诉再次出山

 (6)中日之战

 (7)《马关条约》

13.维新思潮的兴起

14.公车上书

 (1)宣传变法思想

 (2)公车上书

15.康有为与守旧派的辩论

16.日本侵占台湾

 (1)“台湾民主国”的建立

 (2)日军占领台湾

17.三国干涉还辽

 (1)三国干涉

 (2)被迫归还

18.还政风波

 (1)太后训政

 (2)太后归政

 (3)光绪亲政

19.帝后两党的形成与斗争

20.《中俄密约》的签订

21.曹州教案

 (1)洋教会的恶行

 (2)曹州教案

 (3)侵占胶州湾

22.内河航行权的进一步丧失

23.谭嗣同的维新思想

24.百日维新

 (1)光绪的变法措施

 (2)顽固派阻挠变法

 (3)建立变法机构

25.戊戌政变

 (1)斗争加剧:

 (2)光绪告急

 (3)袁世凯其人

 (4)错用袁世凯

 (5)向荣禄告密

 (6)囚禁光绪

 (7)变法失败

26.“己亥建储”

第八章 清朝覆亡

1.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2)招抚义和团

 (3)“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2.东南互保

 (1)英国图谋长江流域

 (2)东南互保局面的形成

3.兴中会的成立及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

 (1)清廷宣战

 (2)抵抗列强入侵

 (3)处死五大臣

 (4)京津失陷

 (5)《辛丑条约》的签订

5.废黜大阿哥

6.瓜分中国的狂潮

 (1)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2)列强争夺中国铁路权

7.清末“新政”

 (1)成立督办政务处

 (2)江楚会奏三折

 (3)政法制度改革

 (4)新政的内容

8.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9.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0.光绪帝驾崩

11.慈禧去世

12.《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与

 《老残游记》

13.曾朴创作《孽海花》

14.李宝嘉与“清末谴责小说”

15.宣统即位

16.罢免袁世凯

17.全国编练三十六镇

18.新式军事学堂的建立

19.谘议局和资政院.

20.清代银法

21.皇族内阁

22.预备立宪

 (1)更改政体的呼声高涨

 (2)五大臣出洋考察

 (3)《钦定宪法大纲》颁行

 (4)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

23.革命党人领导的反清起义

 (1)萍浏醴起义

 (2)黄冈之役

 (3)广东惠州七女湖之役

 (4)钦州、廉州之役

 (5)镇南关之役

 (6)钦州、廉州、上思之役

 (7)云南河口之役

 (8)广州新军起义

 (9)黄花岗起义

 (10)皖浙起义

24.武昌起义

 (1)革命党人策划起义

 (2)起义爆发

 (3)革命政权的成立

25.险象丛生的边疆

26.袁世凯复出与清帝退位

 (1)袁世凯复出

 (2)南北和谈

 (3)清帝退位

试读章节

(2)福临得利

八月十四日,皇太极去世后的第五天,多尔衮和豪格正面交锋的时刻到来了。这一天,诸王大臣们要选立新君,决定大清的命运。多尔衮找到了两黄旗大臣索尼,征求索尼对皇位继承人问题有何看法,实际上是想掌握一点先机。索尼看出了他的目的,针锋相对地说:“必须在先帝诸子中选立一人。”

会议开始之前,气氛变得格外紧张。两黄旗大臣们为不使本旗地位低落,竟然出动军队把会议地点——崇政殿团团包围起来。如此这般,豪格一方声气为之一振。会议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极为紧张。长久的令人窒息的对峙之后,多铎先发制人,他先是慷慨陈词,再次力劝多尔衮继位,见多尔衮不敢应允,便将事情挑明:“你如不同意继位,我就是最佳人选,太祖遗诏中便有我的名字。”此言不虚,多铎当年曾深受努尔哈赤宠爱,可到此时,这已没有多大的意义。多尔衮自然不会拱手相让,况且他觉得立多铎难以服众,所以他对多铎的自荐予以否决,他说:“仅凭名列太祖遗诏这一点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多铎见多尔衮这么说,固然是无可奈何,但他觉得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两黄旗的人继位,所以他又提议,立礼亲王代善。

代善身为先帝之兄,在这次会议上起着平衡各方势力的作用。可是他又觉得两黄旗、两白旗谁都不好惹,所以觉得事情极为难办。他见多铎提到自己,便心一狠,说出了蓄谋已久的心思,他说:“睿亲王如果应允,自然是我大清之福。然而,我看肃亲王豪格是先帝长子,立为皇帝亦是情理中事。而我年事已高,实难胜任。”

豪格见代善提到自己,不禁大为振奋,但他见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一言不发,其他诸王也态度冷淡,便顿时觉得很是没趣,他面露怨色地说:“我德浅才薄,不能担此大任。”说罢离席而去,两黄旗大臣们见事情闹到如此地步,便群起抗议:若不立先帝之子,他们决不答应,甚至以死相胁。

会议已经开不下去了,台后甚至已有人准备动手。代善的提议不仅无人响应,而且使各方对峙得更加严重。他大为恼火,眼见事情已不可收拾,便也扬长而去。八王阿济格见状也提前出局,十王多铎则满面愁容。朝中重臣只剩下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两黄旗的大臣们仍在一旁,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多尔衮看到局势的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觉得应该是调整策略的时候了。他决定用立幼子的办法以退为进,同时为自己争得更多的砝码。经过反复思考之后,他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肃王豪格谦让退出,不愿继位,那么就立先帝的第九子福临为帝吧。不过福临年纪尚小,无法亲政,不妨由郑亲王和我暂为辅佐,分领八旗军队。等福临成年之后,归政于他。”

多尔衮走了一着险棋,果然是大政治家的风范。两黄旗大臣见多尔衮作了退步,两黄旗作为皇帝之旗一事没有变动,保驾皇子的目标也达到了,所以他们也愿意就此罢休。济尔哈朗一直冷眼旁观。他原来也深受皇太极器重,在会上除了失落之外,也感到轻松。他原来也倾向于豪格,但福临上台,他也不特别反感。这时见多尔衮提议福临为帝并获得了一致通过,剑拔弩张的两家气氛也松弛了,他自然就放心了。何况多尔衮将他拉上了辅政的位置,这就更是意外之事了,所以他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代善得知这一情况后,也默许下来,因为福临也是皇太极之子,多尔衮议立福临与他拥立豪格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时,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成为辅政大臣,以崇德时期(1636~1643年)二人的地位而论,也是名至实归。

在诸王中输得最惨的是豪格,他对多尔衮拥立福临愤怒不已。但谁让他当初故作高姿态呢,事已至此,也只好暂时任其自然了。多尔衮的两位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也极为不满,他们不愿看到皇位落入皇太极诸子之手。可是多尔衮却一意孤行,最终立了福临,二人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可决定是多尔衮作出的,二人终究无可奈何,唯有以消极的沉默作为抗议。

和豪格相比,多尔衮已是大大地胜出了。他虽然没能继承皇位,但终究已占尽先机,一边是年仅6岁的侄皇帝,一边是懦弱隐忍的郑亲王,这就为他日后登上“皇父摄政王”的宝座打下了基础。最后,多尔衮的个人利益和清政权的最高利益达成了和解。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年仅6岁的九皇子福临登上笃恭殿宝座,继位为帝,改元顺治,以第二年(1644年)为顺治元年。

这样,皇太极死后,王位争夺战以“福临继统”、二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的方式结束。在代善的主持下,诸王、群臣进行了盟誓,表示忠于新君,永不背叛。

诸王纷争之后还有一点余波。不久,代善的儿子硕托和阿达礼(代善之孙)叔侄俩四处奔走,互通款曲,试图拥立多尔衮继位。代善揭发二人所为后,二人皆被杀。

清最高统治层在结束了因清太宗皇太极暴亡而引发的内部纷争后,重整旗鼓,继续入主中原的大业。P4-6

序言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为将中国历史说清,历代历史学家用毕生精力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大量历史典籍。但是,多数史书体例庞大、晦涩艰深,吓退许多读者;也有一些历史通俗读物,虽然读起来轻松愉快,但亦史亦说的方式,却不能起到正史的作用。鉴于此,编者在参考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编辑了这套既是严谨的正史,又可以轻松阅读的“细说中国大历史”丛书,包括“细说大汉”、“细说大唐”、“细说大宋”、“细说大明”、“细说大清”5部。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中的最后一个。

清朝的前身是1616年由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1644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其后统治中国近300年。这一时期,统治者开疆拓土,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这一时期,发生了或正史记载的,或民间流传的,或众说不一的,或争论不止的一系列故事:有改朝换代的血腥战争、尔虞我诈的宫廷竞争、思想文化的钳制、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开明人士的救亡图存、异域文化的西学东渐、维新人士的改良尝试、推翻帝制的革命……它达到了封建王朝的最高峰,却也成为了2000多年来中国专制帝制统治的最后终结。

《细说大清大全集》讲述了清王朝从崛起于东北到驰骋天下,统一全国再到丧权辱国、宣统退位出宫,近300年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大清王朝近300年的各种风云际会。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宗教、法制、外交等领域的历史大事和兴亡嬗变,生动描写了发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故事,将历史上那些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治世的良策、祸乱的渊薮一一道来。

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清朝的历史,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尽量避免枯燥繁冗的叙述方式,而是运用全新的“细说”理念,以通俗生动的文笔叙述严肃的历史故事,通过编写体例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民间传说、学术论证等多种角度,全面详细地剖析历史事件、解读历史人物、研读历史智慧,力争给读者提供有关清代历史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让读者以看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真正的历史知识。同时,书中还选配了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使读者能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感受中国历史的丰富和精彩。

回味中国历史,品味千年文化;纵观风云变幻,感受时代变迁。本书力图通过对清朝近300年间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回顾反思,帮助读者探寻清朝兴与衰的因由与契机,感受当年的雄浑质朴、清丽温婉。一书在手,遍阅大清王朝恢弘壮丽的历史;一卷在手,尽览大清帝国近300年的王朝传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