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香编著的这本《细说大清大全集》讲述了清王朝从崛起于东北到驰骋天下,统一全国再到丧权辱国、宣统退位出宫,近300年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大清王朝近300年的各种风云际会。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宗教、法制、外交等领域的历史大事和兴亡嬗变,生动描写了发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故事,将历史上那些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治世的良策、祸乱的渊薮一一道来。全书以宏大浩荡的气魄,充满激情的笔墨,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书在手,遍阅大清王朝恢弘壮丽的历史;一卷在手,尽览大清帝国近300年的王朝传奇。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中的最后一个。其前身是1616年由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1644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其后统治中国近300年。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这一时期,发生了或正史记载的,或民间流传的,或众说不一的,或争论不止的一系列故事:有改朝换代的血腥战争、尔虞我诈的宫廷竞争、思想文化的钳制、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开明人士的救亡图存、异域文化的西学东渐、维新人士的改良尝试、推翻帝制的革命……它达到了封建王朝的最高峰,却也成为了2000多年来中国专制帝制统治的最后终结。
李翠香编著的这本《细说大清大全集》讲述了清王朝从崛起于东北到驰骋天下,统一全国再到丧权辱国、宣统退位近300年的各种风云际会。《细说大清大全集》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宗教、法制、外交等领域的重大事件和兴亡嬗变,将历史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治世的良策、祸乱的渊薮一一道来。
(2)福临得利
八月十四日,皇太极去世后的第五天,多尔衮和豪格正面交锋的时刻到来了。这一天,诸王大臣们要选立新君,决定大清的命运。多尔衮找到了两黄旗大臣索尼,征求索尼对皇位继承人问题有何看法,实际上是想掌握一点先机。索尼看出了他的目的,针锋相对地说:“必须在先帝诸子中选立一人。”
会议开始之前,气氛变得格外紧张。两黄旗大臣们为不使本旗地位低落,竟然出动军队把会议地点——崇政殿团团包围起来。如此这般,豪格一方声气为之一振。会议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极为紧张。长久的令人窒息的对峙之后,多铎先发制人,他先是慷慨陈词,再次力劝多尔衮继位,见多尔衮不敢应允,便将事情挑明:“你如不同意继位,我就是最佳人选,太祖遗诏中便有我的名字。”此言不虚,多铎当年曾深受努尔哈赤宠爱,可到此时,这已没有多大的意义。多尔衮自然不会拱手相让,况且他觉得立多铎难以服众,所以他对多铎的自荐予以否决,他说:“仅凭名列太祖遗诏这一点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多铎见多尔衮这么说,固然是无可奈何,但他觉得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两黄旗的人继位,所以他又提议,立礼亲王代善。
代善身为先帝之兄,在这次会议上起着平衡各方势力的作用。可是他又觉得两黄旗、两白旗谁都不好惹,所以觉得事情极为难办。他见多铎提到自己,便心一狠,说出了蓄谋已久的心思,他说:“睿亲王如果应允,自然是我大清之福。然而,我看肃亲王豪格是先帝长子,立为皇帝亦是情理中事。而我年事已高,实难胜任。”
豪格见代善提到自己,不禁大为振奋,但他见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一言不发,其他诸王也态度冷淡,便顿时觉得很是没趣,他面露怨色地说:“我德浅才薄,不能担此大任。”说罢离席而去,两黄旗大臣们见事情闹到如此地步,便群起抗议:若不立先帝之子,他们决不答应,甚至以死相胁。
会议已经开不下去了,台后甚至已有人准备动手。代善的提议不仅无人响应,而且使各方对峙得更加严重。他大为恼火,眼见事情已不可收拾,便也扬长而去。八王阿济格见状也提前出局,十王多铎则满面愁容。朝中重臣只剩下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两黄旗的大臣们仍在一旁,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多尔衮看到局势的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觉得应该是调整策略的时候了。他决定用立幼子的办法以退为进,同时为自己争得更多的砝码。经过反复思考之后,他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肃王豪格谦让退出,不愿继位,那么就立先帝的第九子福临为帝吧。不过福临年纪尚小,无法亲政,不妨由郑亲王和我暂为辅佐,分领八旗军队。等福临成年之后,归政于他。”
多尔衮走了一着险棋,果然是大政治家的风范。两黄旗大臣见多尔衮作了退步,两黄旗作为皇帝之旗一事没有变动,保驾皇子的目标也达到了,所以他们也愿意就此罢休。济尔哈朗一直冷眼旁观。他原来也深受皇太极器重,在会上除了失落之外,也感到轻松。他原来也倾向于豪格,但福临上台,他也不特别反感。这时见多尔衮提议福临为帝并获得了一致通过,剑拔弩张的两家气氛也松弛了,他自然就放心了。何况多尔衮将他拉上了辅政的位置,这就更是意外之事了,所以他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代善得知这一情况后,也默许下来,因为福临也是皇太极之子,多尔衮议立福临与他拥立豪格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时,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成为辅政大臣,以崇德时期(1636~1643年)二人的地位而论,也是名至实归。
在诸王中输得最惨的是豪格,他对多尔衮拥立福临愤怒不已。但谁让他当初故作高姿态呢,事已至此,也只好暂时任其自然了。多尔衮的两位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也极为不满,他们不愿看到皇位落入皇太极诸子之手。可是多尔衮却一意孤行,最终立了福临,二人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可决定是多尔衮作出的,二人终究无可奈何,唯有以消极的沉默作为抗议。
和豪格相比,多尔衮已是大大地胜出了。他虽然没能继承皇位,但终究已占尽先机,一边是年仅6岁的侄皇帝,一边是懦弱隐忍的郑亲王,这就为他日后登上“皇父摄政王”的宝座打下了基础。最后,多尔衮的个人利益和清政权的最高利益达成了和解。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年仅6岁的九皇子福临登上笃恭殿宝座,继位为帝,改元顺治,以第二年(1644年)为顺治元年。
这样,皇太极死后,王位争夺战以“福临继统”、二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的方式结束。在代善的主持下,诸王、群臣进行了盟誓,表示忠于新君,永不背叛。
诸王纷争之后还有一点余波。不久,代善的儿子硕托和阿达礼(代善之孙)叔侄俩四处奔走,互通款曲,试图拥立多尔衮继位。代善揭发二人所为后,二人皆被杀。
清最高统治层在结束了因清太宗皇太极暴亡而引发的内部纷争后,重整旗鼓,继续入主中原的大业。P4-6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为将中国历史说清,历代历史学家用毕生精力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大量历史典籍。但是,多数史书体例庞大、晦涩艰深,吓退许多读者;也有一些历史通俗读物,虽然读起来轻松愉快,但亦史亦说的方式,却不能起到正史的作用。鉴于此,编者在参考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编辑了这套既是严谨的正史,又可以轻松阅读的“细说中国大历史”丛书,包括“细说大汉”、“细说大唐”、“细说大宋”、“细说大明”、“细说大清”5部。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中的最后一个。
清朝的前身是1616年由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1644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其后统治中国近300年。这一时期,统治者开疆拓土,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这一时期,发生了或正史记载的,或民间流传的,或众说不一的,或争论不止的一系列故事:有改朝换代的血腥战争、尔虞我诈的宫廷竞争、思想文化的钳制、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开明人士的救亡图存、异域文化的西学东渐、维新人士的改良尝试、推翻帝制的革命……它达到了封建王朝的最高峰,却也成为了2000多年来中国专制帝制统治的最后终结。
《细说大清大全集》讲述了清王朝从崛起于东北到驰骋天下,统一全国再到丧权辱国、宣统退位出宫,近300年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大清王朝近300年的各种风云际会。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宗教、法制、外交等领域的历史大事和兴亡嬗变,生动描写了发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故事,将历史上那些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治世的良策、祸乱的渊薮一一道来。
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清朝的历史,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尽量避免枯燥繁冗的叙述方式,而是运用全新的“细说”理念,以通俗生动的文笔叙述严肃的历史故事,通过编写体例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民间传说、学术论证等多种角度,全面详细地剖析历史事件、解读历史人物、研读历史智慧,力争给读者提供有关清代历史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让读者以看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真正的历史知识。同时,书中还选配了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使读者能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感受中国历史的丰富和精彩。
回味中国历史,品味千年文化;纵观风云变幻,感受时代变迁。本书力图通过对清朝近300年间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回顾反思,帮助读者探寻清朝兴与衰的因由与契机,感受当年的雄浑质朴、清丽温婉。一书在手,遍阅大清王朝恢弘壮丽的历史;一卷在手,尽览大清帝国近300年的王朝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