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曼征服
1066年4月24日,夜晚,在英吉利海峡两岸的上空,一颗明亮的彗星拖着长长的彗尾掠过天际……
这颗百年难得一见的哈雷彗星的出现.在海峡两岸唤起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情感:海峡西侧,英国朝野上下一片恐慌,人们普遍预感这是不祥之兆,英国不久就会灾难临头;而在另一侧的诺曼底公国,将士们秣马厉兵,造船修舰,认为这是上帝将鼓励他们去进行新的征服,争取新的成功的信号。他们个个精神亢奋。踌躇满志。
不到半年,这两种猜测在同一件事情上得到应验。法国诺曼公爵威廉率兵渡海,用武力征服英国,就任英王,这就是中世纪著名的诺曼征服。诺曼公爵和他的勇士们是最后一批登上不列颠岛的外来征服者,诺曼征服开辟了英国历史上的诺曼王朝时代,同时也缔结了异族在英格兰的成功统治的开端。
加冕之后的威廉称“威廉一世”,此后,英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这个当时在东方文明眼中仍然停留在蒙昧阶段的岛国的人民.从此之后,在他们的血脉里,似乎永久回荡着昔日威廉征服的勇气和霸气.在经过大约七八个世纪的辗转发展、折冲樽俎之后。不仅成功地超越了东方.而且成为全球现代文明的源头。而“征服者威廉”本人.也彪炳在那个曾经有着“日不落帝国”美誉的辉煌史册上。
威廉征服,是历史的宿命吗?不。这是历史的必然1
1.王位之争
1066年1月。奄奄一息的英国国王“忏悔者”爱德华自知大限将至,用含糊不清的嗓音指定了新的王位继承人、他最后一位妻子的弟弟哈罗德为英国国王。
消息传到法国,人们普遍反应平淡,唯独诺曼底公爵威廉愤愤不平,他认为唯有自己才是英格兰王国的理想继承人。更让他蒙羞的是,英国的“贤人会议”竟然拒绝了他当英国国王的要求。作为一个法国公爵.威廉怎敢大言不惭地提出继承英国王位呢?故事还要从他与爱德华王室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说起。
从血缘上讲,威廉的姑姑埃玛是新去世的英王的母后,也就是说,威廉是爱德华的表兄弟,而哈罗德只是爱德华的远支亲属。显然,姑表兄弟比之内弟更近王位。所以,自恃为王室“内亲”的威廉,较之于“外戚”哈罗德,更有资格继承王位。
当然,单此一点,威廉也不敢生此痴心妄想。重要的是,他曾经为稳固爱德华的基业立下功劳,并且得到老国王传位的承诺。15年前,时任英王的爱德华,政权受到岳父戈德文的威胁。戈德文一家垄断着英国2/3的耕地,在当时,土地是王室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这无疑断了爱德华的财路。更有甚者,戈德文子侄当中有3人受封为伯爵,对王位虎视眈眈,篡位之事随时可能发生。为了免于沦为傀儡皇帝.更是为了防患于未然,爱德华密邀威廉公爵访问英国,共商对策。威廉制定出一套精密方案,承诺由他“搞定”戈德文,而作为酬谢,爱德华承诺去世后将王位交由威廉继承。后来,爱德华成功地将戈德文驱逐出境,并将当时的王妃流放边疆,彻底除去心头之患。此后,威廉就满怀期冀,等待有朝一日能够继任英国王位。那样,他不仅贵为英国国君.而且也因其同时领有法国富庶的公国,能够掌握与法兰克王国国王叫板的权力。当威廉得知自己无缘王冠,美梦成空之后,其气急败坏的心情可想而知。
再者,从道义上讲,威廉曾有恩于哈罗德。1064年,哈罗德在一次海边巡视中被西风刮到法国海岸,落人该地区的主人蓬蒂厄伯爵手中。蓬蒂厄是个无耻之徒,他趁机扣留哈罗德,并且索要大笔人质赎金。鉴于与英国王室有血亲关系,威廉出面积极斡旋干预。蓬蒂厄深知自己不是他的对手,只好咽下这口气,最终答应放弃赎金要求,将哈罗德引渡到诺曼底宫廷。如此说来,威廉对哈罗德有救命之恩。当然,威廉在诺曼底宫廷盛情款待哈罗德,也有自己的意图。威廉公爵明言要求哈罗德帮助自己取得英王王位,而作为交换条件,威廉允诺将爱女许配给哈罗德.并将英格兰的整个西塞克斯作为封地,赏赐与他。哈罗德深知.如果拒绝,这些条件很难捞到手不说,单是自己回国就难上加难。为此考虑.他立下誓言,慨然允诺。等到1066年初,哈罗德王冠在顶,意味着他成为“立假誓者”。按照基督教的习俗和骑士界当时盛行的观念,“立假誓”是最为人所不齿的行为,所以哈罗德就任为王,也是非议一片。
那么,既然威廉占据如此天时人和,为什么他写信给“贤人会议”,要求继承英国王位,仍然被拒绝呢?这里还有必要交代一下威廉的身世。P2-4
第一章 缔造英格兰
一、诺曼征服
二、奠定基业
三、分封建国
四、普查家底
第二章 扬威东方
一、司法改革与教俗冲突
二、英国的传奇——“狮心王”理查
三、理查一世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四、王星陨落
第三章 宪政肇始
一、中古鼎盛
二、“失地王”约翰与《大宪章》
三、亨利三世与“西蒙议会”
四、爱德华一世与“模范议会”
第四章 战争与危机
一、百年战争
二、泰勒起义
三、黑死病横扫英伦
四、玫瑰战争
第五章 宗教改革
一、亨利八世离婚案
二、宗教改革兴主权
三、国教”与“清教”
第六章 峥嵘初露
一、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二、伊丽莎白一世与英国的崛起
三、孵育统一的英格兰
四、挖掘人性的不朽剧作
第七章 革命与复辟(上)
一、王朝专制
二、解散议会
三、苏格兰人民起义
四、内战烈火
第八章 革命与复辟(下)
一、查理一世喋血
二、查理二世复辟
三、詹姆斯二世专权
四、“光荣革命”
五、夫妻共治
第九章 双元革命
一、王权旁落
二、首任首相
三、痛失北美
四、黑奴贸易
五、“看不见的手”
第十章 殖民帝国
一、威廉四世与宪章 运动
二、维多利亚女王与鸦片战争
三、大肆扩张领土的克里米亚战争
四、劫掠紫禁城
五、强占印度
第十一章 独领风骚
一、不列颠帝国女皇
二、万国工业博览会
三、涉人普法战争
四、黄金时代庆典
五、“日不落”的神话
第十二章 大战磨难
一、乔治五世与“一战”
二、爱德华八世逊位
三、积极抗战的“好国王”
四、静悄悄的倾斜
第十三章 帝国斜阳
一、加冕典礼
二、殖民撤退
第十四章 新型平民化:王室变革的新方向
一、平民化风潮
二、与时俱进
三、王室情结:王室存在是现实需要——一个命题的再思考
附录一 英格兰、联合王国王室世系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英国王室的历史是英国史和欧洲史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从中古时期的第一个封建王朝诺曼王朝算起,英国王室先后经历了金雀花王朝、兰开斯特王朝、约克王朝和都铎王朝以及近代以来至今的斯图亚特王朝、汉诺威王朝和温莎王朝。各个王朝的国王在位时间有长有短,长则数十年,如维多利亚女王(64年),短则只有3个月,如爱德华五世。而且各个王朝国王的历史影响也迥异,有的声名显赫。有的默默无闻。在这条历史长河中,一些令世人瞩目的大事件,如1066年4月24日的威廉征服、1215年6月15日的《大宪章》的签署、1649年1月21日的查理一世受刑、1688年11月1日的“光荣革命”等,注定将永久烙印在世人的记忆中!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将近1000年的历史变迁中,英国王室经历了工业革命、政治革命、战争危机、立宪危机。、形象危机等一系列的挑战.依然能够延续至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部英国王室兴衰史就是一部英国宪政制度形成、确立、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历史,也是一部英国王权同教权、民权斗争与妥协相互交织的历史,更是一部英国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称霸和衰落的历史。从其主体意义上而论,英国王室兴衰史就是世代的君王及王室成员依靠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活动推动英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发展的历史,也是他们应对英国(民族国家、英帝国和英联邦)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世界发展变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并进行或成功或失败的应战史。诚然,英国王权的扩大也曾构成了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挑战。
自16世纪以来,欧洲各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分崩离析,部分国家完全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部分没有建立资产阶级完全掌权的国家开创了君主立宪制,将君主权力限定在狭小的范围。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奥匈帝国、俄国、意大利、希腊等国相继废除君主制,只有英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和北欧三国形式上仍然保留君主。但从宪法上看,君主已经不再拥有实权,而是沦为政治上的咨询者、精神上的指南针和国家的象征。而英国王室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支。因为依靠他们17世纪后半期创造的国内政治和平,才奠定了后来大英帝国称霸世界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第一个让国王喋血的所谓资产阶级革命发源地的英格兰,封建君主制在经过一番改造之后被保留下来,而且一直继续至今。在中国这个崇尚“和谐万邦”的东方国度,100年前(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新军义旗首举,全国响应,数月后,统治了将近300年的大清帝国王冠落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从法律上终结了中国延续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封建君主制由此被坚持共和主张的革命派永远地画上了句号,而且传统思想中与封建君主相关的诸多内容也数度被作为没落的、腐朽的遗毒屡屡被彻底清算。
貌似相悖的历史选择其实却遵从一个共通的历史逻辑: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都内在地表现为一个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先进、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专制走向民主的由低级向高级迈进的过程。贯穿现代化理论基本预设的正是这一观念。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的本质.不是表现为政治制度上是否维持君主制度,而是在于人的本身的现代化,人从对于家庭、氏族、地方共同体的依附性状态迈向一种冲破地域狭隘性、具有较大能动和自主的独立性。按照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现代社会中人的独立性仍然不可避免地建立在物(商品、货币或资本)的依赖的基础上,而且,这个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人的自身能力的提升而注定要为新的更高阶段所超越。因此,从本质上说,现代化进程与是否保留君主政治体制没有必然联系。
事实上,从17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以来,关于英国王室存废的争议就一直未曾中断过。反对王室制度的英国民间组织认为,王室的存在显示了特权、自负与精英主义,与倡导平等、共和的时代精神背道而驰。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界的“告别革命”派设想,如果中国没有推翻大清王朝统治形成的历史断裂,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的推进可能会更顺畅,取得的成就可能更大。
是选择革命,还是选择改良,是立宪还是共和,说到底,是保留君主制还是废除君主制,相对于各国而言,没有统一的政治模式.只有最适合本国的模式。中、英两国发展的时间错位、面对的国内外环境的不同、各自国家内部政治阶层力量强弱的不同,决定了政治较量的形式和结果的差异。我们无法苛求统一的发展模式和统一的路径。对于近代中国而言,非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不足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自由。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足以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和伟大复兴。因此,对于“告别革命”的观点,我们实在不能苟同。今天,中国的发展成就足以证明,毫无根据的设想于现实徒劳无益。从本国国情出发.凝聚本国人民的政治智慧,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或许,这是在世界各国发展面临普遍政治、经济困境的国际背景下,反思英国王室兴盛与危机的真正意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自外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潮流,相反,中国人更应充分发挥文化自觉,把握世界历史进程,以更大的自信心推动中华民族更好、更快地发展。毕竟,如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世界各国政治和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我们当代问题的全球性本质。
3年前,全国人民以饱满的热情鼎力筹办奥运会之际,一个宁静的初夏的下午,中国青年出版社林栋先生约请数名学者集聚在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l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商讨如何从当今世界民族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世界现代化大潮中社会宽容与民族凝聚力的养成的角度来重新书写一部世界各国王族史纲。蒙林先生的信任,本人得以有机会参与此项计划之中。从提纲拟定到成稿后反复修改.3年已经悄然过去,我的工作单位也从北京转移到上海,在学妹姜静的协同之下书稿才得以完成。
关于英国王室的著作可谓并不少见。本书特色在于,从世界现代化大潮和社会发展模式多元化以及社会宽容度的角度,重新审视英国王室上一些重要君主的重大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对它们的局部的显微聚焦,一方面借助于有趣故事的讲述,让读者了解英国王室中的标志性人物和事件,粗线条地把握英国王室的发展脉络,洞悉英国王室在英国乃至欧洲和世界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引领读者站在当今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进步的高度上,深人思考重大事件背后的作用因素,揭示出英国王室变迁与整体英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互渗性和内在逻辑勾连,进而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进步规律。
本书写作分工如下:韩炯负责全书提纲的拟定,并负责前言、第l章、第12章、13章、14章的撰写;姜静负责第2一ll章的撰写。全书由韩炯统稿审定。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吴英副研究员的推荐,让我参与本套丛书的撰写。感谢世界历史所的孟庆龙研究员提供的指导和热忱帮助。同时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林栋主任、李晓丽编辑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劳。
囿于个人学力,加之时间仓促,本书错讹疏漏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韩炯
2011年11月24日于沪上同新楼
关于英国王室的著作可谓并不少见。韩炯、姜静所著的《白金帝国(英国皇室)》特色在于,从世界现代化大潮和社会发展模式多元化以及社会宽容度的角度,重新审视英国王室上一些重要君主的重大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对它们的局部的显微聚焦,一方面借助于有趣故事的讲述,让读者了解英国王室中的标志性人物和事件,粗线条地把握英国王室的发展脉络,洞悉英国王室在英国乃至欧洲和世界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白金帝国(英国皇室)》引领读者站在当今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进步的高度上,深人思考重大事件背后的作用因素,揭示出英国王室变迁与整体英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互渗性和内在逻辑勾连,进而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进步规律。
韩炯、姜静所著的《白金帝国(英国皇室)》选择欧洲和亚洲具有典型性的几个皇室家族作为主要故事,以历史文献资料为素材,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系统挖掘、整理,以家族历史为主要剧情,以皇族重要人物为主角,由历史学家担当编剧和导演,来表演几出皇族历史剧。主旨是在全面、有重点地揭示不同国度不同政体的皇室人物和家族历史的同时,完整、生动地叙述和展现相关的历史、政治、宗教、军事、制度、宫闱、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历史事件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