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艾伦·D·龙伯格所撰写的。该书共有分七章,外加绪论和结论,书中详尽论述了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政策的嬗变及其对中美关系的深刻影响;全面分析中美两国围绕台湾问题展开的外交互动;透露美中达成微妙平衡的曲折经过、内幕背景和深层原因;预期台海博弈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巨大风险。书中无不忧虑地指出,半个世纪前,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向到鸭绿江边时,中国曾向美国政府发出严正警告:“悬崖勒马!”当时的美国人不以为然,但后来中国志愿兵的参战大大改变了那场冲突和历史的进程,而今在台海局势处于严峻的十字路口时,“这个警告又回来了!”
该书详尽地论述了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政策的嬗变及其对中美关系的深刻影响,全面分析了中美两国围绕台湾问题展开的外交互动,并透露了美中达成微妙平衡的曲折经过,内幕背景和深层原因,预期台海博弈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巨大风险。
在基辛格去执行秘密使命前几天,尼克松总统于7月1日同这位国家安全顾问和他的助理黑格举行了一次战略会议,详细谈论了他希望如何处理台湾问题。基辛格不要“表示愿意放弃我们对台湾的大部分支持,直到需要这样做的时候。”再者,“一个中国还是两个中国”的问题在会谈中只提一次,而基辛格原先的提法是“贯穿于整个会谈过程中”。对尼克松来说,关键之点是,“同中国人的讨论不能看起来好像是在出卖台湾”,好像是我们“在出卖朋友”。实际上,他指示,关于台湾的整个声明应当“比较费解”、“比较神秘莫测”,而基辛格原来的草稿则说美国政府总的来说愿意“在这方面”作出让步。
由此可见,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前夕,美国是相当透彻地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的,也知道为了改善关系,美国应当朝哪个方向努力。但是,美国却不清楚北京试图在短期内把这个过程推进到何种程度,或者它要求华盛顿做些什么,以改善关系(但又不到达关系正常化的程度)。也没有彻底弄清楚,美国政府在这条道路上可能愿意走到什么地步。鉴于中国明显的战略动机(尼克松在他的指示中也强调了这一点),也许可以指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服务于“更大的”目标而在台湾问题上至少在策略上表现出灵活性吧。
鉴于双方都把基辛格之行看做是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完全可以认为,双方都是在非常广泛的框架内看待自己的目标的。不过,尼克松仍然谨慎地对待这次会晤,在诸如美国同台湾的全面关系这样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上,约束基辛格,但是,在总统认为他可以获得施加压力的筹码,如阐述日本可能有的野心方面,则放手让基辛格干。
这位国家安全顾问否认有意奉行“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政策,并许诺减少美国在台湾的力量,但是,除此以外,没有迹象表明,美国在多大程度上能接受北京关于对台湾主权的观点,要求中国作出什么样的交换或者可能以什么样的速度来改善关系。尼克松的指示中暗示,不要“表明我们愿意放弃对台湾的大部分支持,除非需要这样做的时候,”也不要看起来“好像是”在出卖朋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总统能够保住自己的政治基础,他是愿意走一段距离的。再者,即使基辛格起初没有准备谈完全正常化的条件,他也在北京表示愿意承诺在尼克松第二任期内的初期实现完全正常化。这一事实有力地表明,这个问题曾经事先同尼克松详细讨论过。
不管怎么样,我们算是做对了。由于无法看到实际的指示,我们了解情况的最好办法是看看实际谈话的档案记录。
1971年7月“最关键的问题”:提出主权要求
从1971年7月同基辛格会谈一开始,周恩来最关心的就是主权问题。周恩来请基辛格首先发言。基辛格在开场白中认定了他觉得他们应当谈及的话题。基辛格首先谈到的是台湾问题。他说,“总理先生,你们已经把这个问题界定为美国军队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出。
在作出回答时,周恩来明确表示,虽然军事问题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这个问题涉及到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美国在这方面的立场。周恩来说,在1949年和1950年,美国认为中国的内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他说,“那时,台湾已经回归祖国,中国就是它的祖国。”总理继续说,然而,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包围了”台湾,宣称它的地位“仍然没有解决”。
在谈到正题时,周恩来说,“如果这个关键问题不解决,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之间关系的)整个问题将很难解决。”周恩来谈到了一千年的历史、《开罗宣言》、日本投降和其他许多事件,然后转到底线:
因此,要承认中国,美国就必须毫无保留地这样做。它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并且不提出任何异议。 总理最后又回到军事问题,坚持美国必须在“限定的时期内”撤走它在台湾和台湾海峡的全部军事力量和拆除它在那里的全部军事设施。他还谴责了美国“中华民国”共同防御条约,认为它是“非法的”。
后续的会谈暴露了美国和中国在对待主权问题的观点上存在巨大的鸿沟。基辛格试图把这个问题分成两部分:军事形势和“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政治演变的问题”。周恩来打断他的话说,中国的看法不同,第二个问题,即海峡两岸的关系,是“中国的内部事务”。
我现在谈的是,如果我们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之间要建立关系的话,那么,美国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省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必须回归祖国。在这种条件下,美国-蒋介石条约就将不复存在。
基辛格试图——至少按推论是如此——解答周恩来的关切:
至于台湾的政治前途,我们不主张“两个中国”的解决方案,也不主张“一中一台”的解决方案。作为研究历史的学者,我预计政治演变很可能朝着周恩来总理向我指出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我们要想把我们两国的关系置于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就必须承认对方的需要。
周恩来要求基辛格解释一下他所说的“需要”是什么,他回答说:“不要在还没有实际效果的短时间内硬要我们发表正式声明。不过,一旦你们和我们达成了基本的理解,我们也不会妨碍两岸关系基本的演变方式。”周恩来强有力地重申了他的主要论点。这个问题不仅涉及美国撤军,“而且还涉及我们两国之间的基本关系。”他坚持,“必须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着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一个解决办法。”P11-14
我很高兴来介绍《悬崖勒马》一书,这是史汀生中心关于地区安全系列著作中的最新论著。这部研究著作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写作的:近几十年来,相当多的美国领导人不注意或者不清楚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的承诺,因而有时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策。本书详尽地论述了促成中关关系步入戏剧性阶段的那些外交活动和国內考虑。这是由于地缘政治因素不断变化而引起的异乎寻常的重大事件。与此同时,它也有力地提醒人们:亚洲长期以来极端重视主权和民族认同,这些观念在那里仍然很强烈,尽管由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世界其他地方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高级研究员艾伦·龙伯格曾经在国务院担任过高官,亲眼目睹并亲身参与过许多这类事件。他利用自己的广泛知识和直接见证许多过程的有利条件,撰写了这部饶有趣味的著作。书中讲述了正常化进程一再推迟,差一点儿脱轨,后来终于在台湾问题上同北京达成微妙的平衡。此书对现在和将来的决策者也是一个清醒的警告:历史是极其重要的,新上台的总统们不可能在真空中制定对台政策。许多方面都取决于中美关系的和平演进:中国的稳定、台湾民众的安康以及美国在东亚的更为广泛的利益。
史汀生中心致力于就如何实现区域稳定和减少对美国的安全威胁提出创新性的见解。本研究报告得到史密斯·理查森基金会的慷慨支持。此书对理解美国的政策将是一个持久的贡献,它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美国对华政策,希望它能够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地区和其他地方的读者更加清楚美国制定政策的复杂的、有时令人感到困惑的过程。
史汀生中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埃伦·莱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