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什么?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外,还有信用力和信用关系吗?在信用下的物质、精神、信义三者之间是如何博弈并发现彼此作为财富价格的?又是如何实现信用累进运动的?信用可不可以构成一门信用科学?……本书用最简单的故事、寓言、问答给信用科学做了最简单的描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信用是什么(信用读本寓言故事和答问)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郭生祥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信用是什么?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外,还有信用力和信用关系吗?在信用下的物质、精神、信义三者之间是如何博弈并发现彼此作为财富价格的?又是如何实现信用累进运动的?信用可不可以构成一门信用科学?……本书用最简单的故事、寓言、问答给信用科学做了最简单的描述。 内容推荐 信用是什么呢?是诚信、守信,还是忠信、恕信?是实事求是,还是信用科学?是信息对称、以信为先,还是效率和效益的和谐、赔付与附加值的信誉?信用是自由选择在先,还是契约约束在后?是责任、权利、义务错位对称,还是循环、累积、递进的网络结构?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外,还有信用力和信用关系吗?在纵向的信用链外,还有横向的信誉概率吗?纵横信用交叉形成的网络是如何运动的? 在信用下的物质、精神、信义三者之间又是如何博弈并发现彼此作为财富价格的?又是如何实现信用累进运动的? 信用可不可以构成一门信用科学? 如何用最简单的故事、寓言、问答给信用科学最简单的描述?这本书给予了人类迄今为止对信用最认真、最系统的探索与回答。 目录 前言 不感叹伯乐——伯乐另外四则不为人知的故事 第一部分 穿着寓言外衣的信用故事 1.英雄刘胡兰和总经理刘胡兰:信仰被出卖后 2.富人和穷人刷卡的不同结果:地狱和天堂的路径 3.背靠背联盟:信用组合的力量 4.独裁没有杀人,民主却杀人:不同的信用发现不同的信誉,信誉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 5.守株待兔:信仰中的诚信法则 6.理想国和拜金国:不同的信用发现不同的信仰 7.谁穿着皇帝的新衣:是皇帝还是你自己 8.上帝与中国商人的对话:没有秩序,就没有信用 9.奇怪的波兰人:信用一信仰的家园 10.白天和黑天:不同的信用,不同的交换 11.上帝的补充:信息对称与信用价格 12.富人的脚步是穷人引诱的吗:土地要素的信用变迁 13.借东西与买东西:不同的信用,不同的文明 14.价格又歪了:公平交易和双赢价格 15.上帝与魔鬼的试验:两对年轻人的信用选择 16.上帝与魔鬼的又一个实验:信仰与成功 17.小人与君子的次序:测量信誉 18.破解上帝的密码:从分析信用行为中,确立精算上帝的数学模型 19.证据:信用的物化现象 20.丈夫给自己女人送花的启示:信用的混沌区间 21.性与币:性代表信用的根,币代表信用的流 22.上帝如是说:关于信用力和信用关系 23.英雄的出没:英雄是信仰的范例 24.郭生祥说:信用的三种来源 25.盗泉之水不饮:信用的道德 26.数学家解不开的题:相反的信用 27.红卫兵与楚怀王:不同的价值,不同的审判 28.习惯成自然:信用的反射原理 29.猴子及其屁股上的辣椒:怎样使用信用 30.“家庭、教会和国家”与“财富、教育和法制”:信用的新、旧三秩序 31.商品不是哑巴:信用的活证明 32.上帝与屈原的对话:信仰不同,生命价值不同 33.中年人的友谊: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信用追求 34.真假留学:有些信用知识不是文凭可以证明的 35.回国创业的反思:如何分担信用观念转变的公益成本 36.老庄讲:信用的哲学 37.女人眼睛的位置:信用路径的选择 38.上帝如是造人:混沌与信用 39.诚信与典礼的合约:诚信的推广 40.信用家族的故事:信用路径的选择 41.上帝的解释:信用的道德与物质 42.地狱饭馆与天堂餐厅:信用一真理与信用一佛 43.朱熹和郭生祥:比较两个时代、两个人的信用成本 44.脑中的道路和脚下的道路:基督的进化论与基督的信用论 45.基督与老子:共同的信义主张,不同的信用道路 46.从牛虻到牛鼻子:两个文明的信用杠杆 47.多元文化,共享中华文化:上帝的预言 48.上帝并没有掷骰子:信用选择的模式 49.高跷运动:信用运动的基本规律 50.猴子的屁股为什么是红的:信用效应 51.“人冻冰箱”:信用引导技术的思维方式 第二部分 脱下外衣的信用故事 1.为了忘却的纪念:节日是信用仪式吗 2.博士与“超女”:在媒体经济中被标示的信用是颠倒的价值 3.自然人票和选举人票:信用组合的奥妙 4.盲人摸象:告诉我们的信用运动规律 5.硬币的两面:实用主义的区间,就是信用主义的区间 6.“三”的奥秘:“四人帮”的信用理论 7.民族国家的成长:两种信用路径选择 8.韩非子和卢梭:国家信仰的两种解读 9.郑濂和明太祖:家国治理的信用奥秘一 10.有序和无序:霍布斯只发现了信用的一半 11.自然、身心和社会:完整的信用生态报告 12.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所体现的信用工具 13.产权:知识、资本、信息流动时候的信用路径 14.上帝、神、人、地狱概念:信用“一体两面”规则的阐释 15.“鹅湖之会”:两翁垂钓信用 16.上行下效:信誉对信用的关照 17.淮南橘,淮北枳:信用的环境造化 18.《圣经》和大自然:不同的两本书,一样的信用主义 19.史书中的故事:效率与效益区间 20.附庸风雅与名不副实:在信息对称中 21.磨铁成针与磨砖成镜的对比:信用的相对性 22.网鸟的故事:信用在概率和经验之间 23.歧路亡羊:无穷选择的信用背离 24.田父弃玉:名与实之间的关系 25.齐桓公与愚公:社会治理与伸张信义 26.耶稣与诸子百家:不同的“圣经”形式,不同的信用路径 27.金融业扭亏为盈的根本:走信用经济的道路 28.在香港中环路的观察:信用是写在人脸上的 29.“礼失求诸于野”:寻找中华民族的信用脊梁 30.《大国崛起》和国家球籍:信用科学的阐释 31.托尔斯泰的死亡方式:信用生命的连绵不绝 32.头上三尺有神明:信仰的关照 33.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在信用选择的时候 34.实施合理控制人口的生育证政策:一个采用信用 组合模式的政策建议 35.海关通道关开博弈:信用组合运动的价值 36.子贡与子路:不同的信誉观 37.牧灵与牧羊:高效地发现效率和效益信用区间 38.新奴:资本主义在有限自由发展下的一个极端 39.快乐与财富:信用主义在扩张发展下的另一个功能 40.曾国藩:信学于他只是权变之谋 41.左宗棠:为政治秩序服务的信用伦理学家 42.谭嗣同:信用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 43.陈天华:没有公信,就没有自己 44.孙中山:“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45,蔡元培:辩证而动态的信用思想的启蒙者 46.冯友兰:“人必有信”,“是社会之理所规律之规律” 47.周成王与弟弟唐叔虞:权力与信用的自由选择 48.孔子被困在陈蔡:人品是时间与事件的函数 49.曹刿与鲁庄公对话的启示:大信就是每一件事都坚持正义 50.管仲辅佐齐桓公:以信用图大求强,才是根本与关键 51.曾子教子:把信用培养成孩子的无意识行为 52.季子赠剑:信用追求的最高境界 53.晏子拒婚:婚约是一种信约,追求信誉有得有失 54.《吕氏春秋》:大政治家即大信义者 55.吴起治河:信用扩张的典型案例 56.商鞅被杀:信用的报复性是自然存在的 57.彭越执法:以恐怖制造信的威慑力 58.范式讲信行善的启示:信就是实事求是 59.公沙穆卖病猪:信用自古到今是稀缺资源 60.吴国人卓恕和唐朝人肖至忠:讲信誉,需要一定的成本 61.正确的历史:来自于修史者的信誉 62.传统婚约中的守信:不是正确信用博弈后的自由选择 63.北宋赵师道以身守信:在忠信上建立自由选择机制的重要 64.李定敢于直言与王安石变法失败:信息对称在信用 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65.王质传家风:儒家经济信用与道德信用的矛盾 66.晏殊的真心话:实事求是,平常之中见真性 67.种世衡讲信:讲信可收买人心 68.寇准讲诚信:不因利害关系而欺骗人 69.岳飞讲诚信:不战而屈人之兵 70.许衡不吃无主之梨:法自在人心 71.胡大海的承诺:大军事家的标准 72.彭教还金钏救人一命:善意假设、合理推论的诚信 73.穷人还银与富人授金:信用的循环论、和谐论、平衡论 74.赵良璧断案:官府不能弃信于强盗 第三部分 走上殿堂的信用 1.信用运动总模式是什么 2.信用科学认为有哪三条文明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如何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信用力、信用关系 4.信用与信仰是什么关系 5.诚与信是什么关系 6.相对信息对称和绝对信息对称是如何发现价格的 7.信息对称是如何发现信用选择的 8.从外部信息对称到内部信用管理;从内部信息对称 到外部信用管理,如何实现 9.信息对称区间和信用区间理论是什么?二者相互 倒置的关系如何 10.信用科学的宏观效用举例 11.为探索信用的规律性、可预知性,神经经济学、实验 经济学等前景如何 12.信用科技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大致表现如何 13.信用和信用感应、效应,正、负相信用和零合信用, 信用和信用社会的关系如何 14.信用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15.怎样区分信用运动和非信用运动 16.信用科学是如何定义资源概念的 17.信用在自然区间、身心区间,特别是在人文区间的 运动状况如何 18.信用从意识到关系,从关系到制度,从制度到自在,如何交替 19.信用区间理论如何运动寻找到自己的效率区间 20.信用科技有哪些经典原理?为什么中国还不是信用经济 21.简单描述信用科学在金融及衍生品、保险、直销等领域 设计信用工具的空间 22.建设信用经济社会有哪三个基本条件 23.实现信用前提的两个基本原理以及在资本定价 过程中的作用 24.如何利用信用科技判断某个行业是否可以投资它的消费 25.信息、信用、信誉、信仰与结构管理的关系是什么 26.信息与信用联合运动的关系等式是什么 27.信心对信誉的作用以及信誉的最终保护形式是什么 28.信心、信任,信用、信誉,真理、信仰之间的关系 等式是什么 29.真理、信仰与信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30.信誉(消费)储值,怎样实现知识产权经营?信誉的质能 方程式是什么 31.什么叫做公平、正义?什么叫做信用链及信用链中断? 什么叫做信用循环?什么叫做信息环境改变 32.如何测定信用从它动到自动的变化系数 33.信息对称系数如何测定 34.如何测定信用传递系数 35.信誉价值来源、信誉具体作用、信誉系数测定 36.信用指数综合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 人的身心健康指数,可实现全球信誉预报 37.信用指数与风险指数之间的关系如何 38.幸福的等式是什么?幸福指数怎么构成 39.信誉是如何实施自然报复、调剂、平衡的 40.信用三要素包括哪些?信用设计三要素又包括哪些 41.成本会计、绿色会计、信用会计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2.信用科技产业化到底指哪些?信用科技专利有哪几个方面 43.信用对内是责、权、利的平衡发展,对外与和谐、突破的 关系是怎样的 44.信用内部运动现象如何 45.研究信用比率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46.道与器的辩证统一现象 47.信用运动与信用精神的关系是怎样的 48.研究信用一信仰模式对研究信用普遍模式有什么意义 49.人类信用一文明运动的总规律是什么 50.信用科学如何看待实践与真理之间的辩证关系 51.信用科学如何看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52.信用运动的循环规律是什么 53.什么时候信息分布出现扁平,什么时候凹凸? 对信用层级进步有何影响 54.信用如何成为解决二律背反、实现和谐目标的手段 55.信用如何在感性与理性之间选择各自的边界 56.狭义信用等式、广义信用等式如何?二者之间如何实现转换 57.狭义信用与广义信用研究什么 58.信息网络化怎样促进信用网络化 59.信用终生化、信息全球化、未来网络化的趋势是什么 60.信用科学研究用上帝作信仰符号的代表,其作用 与意义是什么 第四部分 走下殿堂的信用 1.信用在英美两国发展中的历史性作用如何 2.为什么福利水平可作为反映社会信用力和信用关系 递进层级的指标 3.信用的革命:1069王安石、1421郑和、1492哥伦布、 1694英伦银行 4.以西方历史为线索,说明信用科学的历史观 5.商品的平均价格是在信用的哪个区间被发现的 6.信用科技如何定价中国 7.中国如何对世界定价 8.民主联盟与信用联盟有什么不同 9.华人华侨与信用科技的关系是什么 10.信用科学为什么主张中产阶级以及高尔夫文化运动 11.为什么箭不朝你给予的方向一直向前飞去 12.信用科学主要知识构成体系 13.从革命到改革,从斗争到和谐,信用如何演变 14.从寄存到信托,从实体到虚拟,金融如何体现 信用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过程 15.沉默的螺旋理论 16.不完整的苛希纳管理定律 17.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与托马斯·弗里德曼书中的 精密农场 18.如何推广、使用信用科技 19.信用生态环境报告 20.什么是信用主义 后记 负喧献曝——普通读本的普通目的 试读章节 1.英雄刘胡兰和总经理刘胡兰: 信仰被出卖后 在战争年代,英雄刘胡兰在被敌人抓住的时候,她坚持了自己的信仰,宁愿牺牲自己,也不交换自己的信仰。而不出卖同志的结果是敌人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据说,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也诞生了一个能说会道,善于投机钻营的女强人,由于她与英雄刘胡兰同村同名,别人称她为新刘胡兰。新刘胡兰据说后来当上了村办企业的总经理,恰恰遇上与人做一笔特殊交易。当别人报价很低的时候,她坚守了自己的信仰,一连好几次,新刘胡兰都不松口,村子里的人开始议论纷纷,唧唧喳喳。商人急了,咬咬牙报出了大大超过村里所有村办企业的价值总和的价钱,这时她亳不犹豫地签字出卖了村子里的信仰。村里人庆功,还偷偷地笑商人很傻。 村里的信仰被出卖后,整个村子从此没有了信仰。 没有了信仰的村子看起来还是那个村子,并没有什么改变,而且个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效力也不比以前差,甚至还要更好些。但村子里的整体效率和效益却总是萎靡不振,渐而影响到社会秩序,而法律约束又不够,无形中一直走下坡路。 好几年后,村子里的人们才大呼上当,认为新刘胡兰真的可以说是不小心出卖了整个村子的脊梁。 2.富人和穷人刷卡的不同结果: 地狱和天堂的路径 一个有钱人下地狱,鬼门关把得很严,需要缴费。富人想贿赂未果,只得刷卡,递过去的是卡的正面,但把门的鬼硬叫他把卡翻过来刷,结果背面刷卡余额的记录是负数,鬼不让富人过关。富人急了,鬼说:“进鬼门刷卡是背面,进人间的银行门刷卡是正面,我怎么会搞错?你在阳间有多富有,在卡背面上的余额就有多透支,一直还拒绝补齐,工商部门多次给你下罚单,你不仅不缴税款,还贿赂工商部门,我们鬼才不兴这一套呢,过不去就是过不去。” 富人无奈,长吁短叹。 一个穷人要上天堂,在此之前,他日夜劳作,好不容易准备了一张卡,当他小心翼翼地把卡捧给天使的时候,天使微微一笑,没有接卡,但很优雅礼貌地示意穷人过关。穷人很纳闷,问:“为什么不刷我的卡,我卡上的余额不少呢!”天使笑着回答:“你的信誉记在你的卡上,也记在我们天国的账上。你的信誉,不需要检查。” 这人似乎明白了什么。 3.背靠背联盟: 信用组合的力量 在战争年代,突击队往往二三人一组,为了强占一个火力点,在炮火中两三个人多选择背靠背地前进,但不能超过三人,人数多了,目标太大;少于两人也不行,因为一个人的视野最多只有180度的顾及区,另180度的方位,无法顾及。两三人组合被公认为死亡组合,当然往往指的是敌人死亡。 虽然还是两三人组合,但不是采取背靠背的方式,而是采取任何其他方位组合,那么,他们的视野所顾及的角度、幅度不是重复,就是多了或少了;不是怕前面,就是怕后面;顾及前后时,又怕敌人从左右两边进攻;还担心这一个、那一个死角,怕敌人从这里放冷枪,这样的组合也是死亡组合,但在枪林弹雨中往往死亡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 在改革开放年代,没有枪林弹雨了。人们向改革目标前进时,也有组织、有组合,但很少看到像背靠背那样的方式,而是显得很是松散。许多组织不仅是松散的,而且各自为政、自顾自,很难组合。即便组合了,也难有背靠背的搭配,甚至还敌我不分,前后互相攻击、放冷枪。在这一过程中,还不乏许多冲上前的改革者上不了马,上了马的也纷纷坠马的现象发生。 我的一个朋友,曾在部队当过兵。转业到地方后,几十年机关工作下来,他看到许多改革家,人是很好的人,却曲高和寡,不但没有人跟随,后面还总有人放冷枪。结果,这些人是左右碰壁。我的这位朋友是行伍出身,习惯了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别人做不了的,他做;别人推脱的,他不推脱;别人休息的时候,他不休息;别人办不了的,他办得了。几年下来,身旁的人大多高高兴兴地升官发财,他却原地踏步。不但这样,在领导和同事眼里还得分不高,被讥为爱出风头、虑事不周。他很苦恼,于是我就给他讲了上面那个信用组合与信仰结合的故事,他听后特别感慨。 但朋友问道:“如何建立这样一个背靠背联盟呢?别人会不会说是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呢?” 他的这个顾虑我感同身受。在信仰不明确、进攻目标不明确的时候,人们很难形成相同的价值观,自然难以结成生死组合。 4.独裁没有杀人,民主却杀人: 不同的信用发现不同的信誉,信誉的大小 决定价值的大小 一位独裁者被一位民主者推翻了,最后,民主者把独裁者送上了断头台。独裁者说:“我没有杀你,只把你驱逐出国,而你却要送我上断头台,看来民主没有独裁人道,还谈什么民主?” 民主者说:“我们把你送上断头台是经过民主程序的。” 独裁者说:“我驱逐你们也是经过合法程序的。” 民主者说:“你独裁,我民主。” 独裁者说:“独裁没有杀人,民主杀人。” 这是一个千年前的争论,说的是在古罗马时代,一位被推翻的独裁者与新推选的执政官的对话。 这个远古时期的争辩,现在已是“烟消云散”,听不到了。但一位考古学家,由于分辨不出尸体中哪一位是独裁者,哪一位是民主者,只分辨得出他们是男或是女,是人或是别的动物,因此,一个民主基金会的人员认为考古学家没有鉴定出独裁者而拒绝付考古费。但考古学家说:“甭管他们是独裁者,还是民主者,他们都是人,其中有一位还是那个时代的元首,如果你不付钱,就把这些木乃伊给我,巨大的考古文化价值,还愁弥补不了我的开支?” 新闻评论家说:“这不行,不能将这些木乃伊私下授予个人。他们是国宝,要放到博物馆里展出。私下授予,就是天大的贪渎事件。” 一位科学家说:“这些东西只有标本的意义,的确没有必要分辨是独裁者,还是民主者,基金会要付费才合理。” 一位经济学家说:“价格是关键,价值是关键,信仰更是关键。在民主基金会眼里,信仰是民主,有没有民主的价值才是关键;在考古学家眼里,价值是文化,有没有文化才是价值的关键;在新闻评论家眼里,新闻是主要的。因此,在今天,木乃伊放到哪里才是新闻。” 看来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和价格体系。 P4-6 序言 不感叹伯乐 ——伯乐另外四则不为人知的故事 关于伯乐相千里马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这里再讲关于他另外四则不太为人所知的故事。 故事一,出自《战国策·楚四》。 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肘溃,漉汁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纶衣以幂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自古知音难觅,从老千里马眼里读到的感激,就可略知一二。伯乐识才、护才、爱才至此,难怪他可以万古流芳。 故事二,出自《战国策·燕二》。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在这里,伯乐利用自己相马的专业技术,做了社会中介,进行鉴定、评估、信誉担保一类、的服务,自己也从中收取“一朝之贾”,身价可谓不菲。 故事三,出自《淮南子·道应训》。 秦穆公谓伯乐日:“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对日:“良马者,可以形容筋骨相也。相天下之马者,若灭若失,若亡其一。若此马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材也,可告以良马,而不可其以天下之马,臣有所与供儋缠采薪者方九堙,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之求马。三月而反报日:“已得马矣。在于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日:“牡而黄。”使人往取之,牝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问之日:“败矣!子之所使求者,毛物、牝牡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伯乐喟然大息日:“一至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堙之所观者,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遣其所不视。若彼之所相者,乃有贵乎马者。”马至,而果千里之马。 前者识千里马,后者识人才,如斯、如痴,相马、相人,爱才如此。 故事四,出自《艺林伐山》,大意如下。 当伯乐老了的时候,他的儿子很想继承父亲的事业,儿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背得滚瓜烂熟,书中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额头隆起,双眼如铜钱,蹄如垒起的酒药饼”。于是他便得意地拿着书去相马。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蟾蜍,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您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垒起来的酒药饼。”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蟾蜍,知道儿子非常愚蠢,不由得感到又好气又好笑。于是,伯乐幽默地说:“这匹‘马’爱跳,但没法骑呀!” 可见,面对一个“书呆子”,又是自己的儿子,伯乐只得自我解嘲。 纵观这四则伯乐的故事:第一则,为千里马做广告,用信誉担保;第二则,爱惜千里马,心心相印;第三则,识才、爱才、推荐人才、维护人才、保护俊才;第四则,爱儿子,而对儿子的“书呆子”做法却只能自我解嘲。 把这四则故事放在一起,虽然不足以构成一部伯乐传记,但笔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尽管信用科技的精髓能够给资源、资产、信用、信仰、信誉定价,甚至如果能得到伯乐的《相马经》,也可以总结出一套相马的信息一信用一数学系统,但这些却在定价复杂的人性面前无能为力。 如何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精确而广泛的人性信息对称体系,并在众说纷纭中再总结出一套评估体系呢?有人建议可利用信用科技的一般经验先建立一个人品与能力综合的信息对称模块,然后再整理为信用模式与数学模型,并在对其进行信息化后的基础上呈送给有关部门,这套相人的伯乐系统,不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组织、人事部门的困境了吗? 然而,人性之复杂、善变使之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只有采用以人观人、以毒攻毒、用不稳定对不稳定的方式,把人的善变概率交给人的善变概率,把不确定交给不确定,从时间和空间的无穷性和信誉的无穷性上找回平衡,这样的人治不是很好吗?所以,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风水轮流转。让不确定变为自然法则,不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伯乐的问题了吗?但这个漫长的时间系统,对于相人的关键是人心能不能等得了那么久?大家都是在用有限的时间做无限命运的赌徒,谁不想成功呢?谁不想好命呢? 把伯乐相马推广到相人,或许不需要什么《相马经》,而采取以人观之、以人识人、以毒攻毒,或许才是知人善任的最佳途径。 伯乐可以定价相马,对人性也有一定的观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相马,也相人,把相对不变的与相对善变的因素结合起来,才使他成为一个千年伯乐。但伯乐毕竟以相马闻名,相人只是辅助工作,后来也没有听说谁在相人上成为伯乐,而使相马成为相人的辅助工作。 不是有人感叹要是王莽早死,谁又能知道他是一个大奸大雄呢?也说不定早被封了圣而千古流芳。 这样说来,信用科学如果只是机械地对待编户齐民制、户籍制、人事档案制、黑名单制和身份证制度,以死性的档案管理活性的人,而技术上又把握得不好、不准确,失之偏颇,加上没有完善的制度约束,就会使这样的做法变成一部分人禁锢另一部分人的借口,并美其名日强调制度。如果只强调治理信用的缺失,而又不去矫正造成缺失的根本体制原因,却形而上学地热衷于建立个人信用、法人信用身份证,并且对建立和完善立法丝毫不感兴趣,这样做,势必会造成畸形的信用,建立起畸形的“高楼大厦”。楼越高越让人恐惧,因为谁能保证从这个制度中跑出的不是一只食人的老虎呢? 下面还有一则故事,记载在《列子·说符》中: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这就是说如果利用过时的、不准确的信息,与现实的财富不可能形成对称。这样的“遗契”,还“密数其齿”,自度“吾富可待”,是多么可笑、可叹、可悲! 郭生祥 2006年10月29日 后记 负喧献曝 ——普通读本的普通目的 知识对实践的复制不可能完全仿真,何况知识的进步日积月累、日新月异,即使仿真得再逼真,也不能与生命完全互动,这样使我们与知识之间的宽度、与实践之间的长度,多大的空白面积使学校教育都无济于事。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私塾是十年,叫做“十年寒窗”;仅在10多年前,一个至少需要16年学习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也不再吃香;到现在发展为读硕士、博士,最后还要进入博士后站,而在海外华人中不少成了读学位、文凭的终身户、专业户。这样算下来,一个博士后的一生学校教育大约需要22年之久,这意味着一个人一出校门就人到中年了。 可是这个时候,我们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长。如果要投入工作,往往需要重新学习实践,这个时间需要多长呢?一般来说,一个人在学校教育时间越长,实践的感知、经验、理性、能力就相对较差些,除非在学校教育中把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处理得较好,才可以相对缩短实践的时间,达到与普通人一般的标准。这个与学校教育反向的实践教育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被分开、隔绝得很严重,有的极端到新的科举制,成了一个急需矫枉过正的问题。 一个人如果与实践脱节30年后,大约需要10年恢复正常,那么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人到中年的书呆子。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个没有什么乐趣并且枯燥的过程却总是在索取,而不是在贡献,显得入不敷出,并且,对人生、家庭、社会毫无意义。如果60岁退休,那么就是只工作20年,而在祖国大陆大多数人55岁退休,其实只工作15年左右。一个人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学校,从少年幼儿园到正式学校教育,经过“漫漫长夜”后,几年便退休,即很快进入“幼老园”。 我们应该缩短学校教育时间,延长实践教育时间;或者边实践边学,边学边实践;或变学校教育为实践与社会结合的大课堂,或把实践变成课堂教育的合理延伸,从而达到教育之中有实践,实践之中有教育,把泛教育与泛实践结合起来。这样使生命的教育与实践模式互动起来,不仅使教育与实践双向延长,还可以使生命充满创造与活力。 这也是信用科学普通读本的普通目的。显然,这样的认知是基于多方面的体认与感悟,既来源于书本,更多来源于实践。下面几则古代故事具有相同感受,摘下来,供大家分享。 古人在《应谐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日:“获则烹。”其弟争日:“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今天过长的学校教育不是很好吗? 把学校教育和实践截然分开、对立,使许多读书人之间、不少劳动者之间存在的问题,要么是空洞,要么是愚蠢,简单地变为教育与实践的隔绝与对立,其实只要一方多一些实践,或另一方多读一些书,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要营造一个实践与教育相结合的客观环境,是今天的教育与实践将共同面临的革命。 否则,会应了古人在《应谐录》中的一段嘲笑: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楣,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过者告日:“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楣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日:“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一个单纯追求学习,或者单纯追求实践的人,对理论或实践的无知,在他们心中都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盲人现象。 另外有一则故事,说一个押解犯人的乡官到路边一旅店喝酒,喝到深夜,不省人事。犯人是一个和尚,就把乡官的头发剃光,又解下脖铐套在乡官身上,自己翻墙逃跑。等天亮乡官醒来,一摸脖铐还在,又摸光头还在,以为和尚还在,却一脸茫然地惊恐万分,不知自己到哪里去了? 许多把实践和读书截然分开的人,不是缺少这,就是多余那,或者把许多本来十分明了的概念搞糊涂,或者只知照本宣科,机械得一塌糊涂,毫不知变通为何物。其实,故事中的这个“乡官”不就是这类人吗? 还有一则故事讲的是两个盲人在街上相互叫骂:“你眼睛瞎了吗?”另一个也骂对方:“你眼睛瞎了!”彼此的叫骂声嘶力竭。于是,古人在《应谐录》中窃窃私语道: 许多读书少的人,或缺少经验的人,不就是这样的吗? 把以上几则故事引用到这里,说明写这本书的一个普通目的就是希望对待信用科学,要采取正确的读书与实践方法,不要迷信读书,也不要排斥读书;不要迷信实践,也不要害怕实践。二者相互结合,相互掺揉,水乳相融,读书与实践结合,自信与信它结合,是这本普通读本的普通目的。而这个简单的目的在教育家们的认识中,或许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了。但放到这里只是想进一步强调信用科学对于实践与经验的特别重视而已,否则只信这,不信那,顾此失彼,既不是真正的信用主义,也不是信用科学。 信用几何,共花费我10多年时间写就,无论多么超然,显然还有许多割舍不掉的“匹夫”情结。想起小时候,读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泛滥得热血沸腾。一位穷不遮体的乡村少年郎,谁把这个生命当一回事?因为“有责”的虚幻使我不能自己,还偷偷地洋洋得意,而如今看到下面这则故事,禁不住哑然失笑。 据《列子·杨朱》记载,宋国有一“田夫”,经常穿得破乱不堪,仅可以过冬而已。有一天自己身上只盖了一件破衣服,被冬日的太阳照得特别温暖与和煦,自以为这件衣服举世无双,浑然不知天下还有什么高楼广厦,回去便像发现新大陆式地对自己的老婆说: “负日之喧,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读到此,对照自己,方知自己始终是个负喧献曝的田夫,真正羞愧万分。 郭生祥 2006年10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