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生活了两年,每天看到、听到、接触到的,自己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到的,回想起来还真是不少。经常和德国人一起交流,看到周围那些德国人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感受到中德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德意志民族与东方民族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开始从另一个视角进行了审视与思考。在本书中,作者把这两年来亲历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本书对那些准备去德国留学的年轻朋友,或是想了解今天德国社会方方面面的人有所帮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近德国(当代德国社会文化面面观)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作者 | 蔡玳燕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德国生活了两年,每天看到、听到、接触到的,自己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到的,回想起来还真是不少。经常和德国人一起交流,看到周围那些德国人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感受到中德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德意志民族与东方民族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开始从另一个视角进行了审视与思考。在本书中,作者把这两年来亲历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本书对那些准备去德国留学的年轻朋友,或是想了解今天德国社会方方面面的人有所帮助。 内容推荐 在德国生活了两年,每天看到、听到、接触到的、自己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到的,回想起来还真是不少。经常和德国人一起交流,看到周围那些德国人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感受到中德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德意志民族与东方民族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开始从另一个视角进行了审视与思考。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我和马克思成了校友 我和马克思成了校友 越来越热门的DaF专业 留学德国的第一关——语言关 德国大学的教学管理体制 “宽进严出”的德国大学 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读书全凭自觉 生动有趣的“项目课” 不拘一格的考试形式和评分标准 资源共享的大学图书馆 德国大学的食堂 耶拿的学生公寓 德国大学的教师 “大学生自治” 德国社会的点点滴滴 德国公交车的高正点率 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城市建在公园里 德国的超市 在德国乘火车 订机票与乘飞机 打电话与上网 银行开户与刷卡消费 红色旅游标志线 反映德国社会文化的几个侧面 “走马观花”与“休闲度假” 德国的圣诞节和圣诞市场 “洋葱节”与“玫瑰节” “烤肠”与“丸子” 耶拿的“本家” 同屋娜蒂 德国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离婚男人负担重 小镇上的博物馆 打工是因为家里挣钱太多 我教德国小姑娘学汉语 德国人的民族性格特征 德国人的严谨 德国人的“抠” “克克计较”的德国人 德国人的“实心眼” 一丝不苟的德国人 “有法必依” 严守规章制度的德国人 “你的”和“我的” 求真务实的德国人 “天赋人权” 德国人的消费观 可爱的德国人 晒太阳与“裸体文化” 喜欢运动的民族 德国人的礼仪 “音乐之乡” 爱清洁的德国人 “礼轻情意重” 正宗的德国家庭午餐 “中国汤” “对上帝负责” “十二生肖” 培养哲学家思维的德语长句 中外留学生在德国 博士后嫌自己的学历太低 “免费的德语陪练” 大学生在德国 东西方文化大荟萃 “才女”奈丽 外国留学生的不同心态 我是中国人 特殊的使者 外国的月亮真的比中国圆吗? 各地风情 浪漫图林根 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德累斯顿 访马克思故居 德国的大学城——海德堡 在奥地利过复活节 后记 试读章节 德国大学的食堂,一般都不止一个,就跟我们国内大学一样。虽然校区是开放式的,但学校的食堂一般都设在教室附近。 尽管德国饭菜的味道并不怎么样,但总的来说,我还是能够适应,学校食堂留给我的印象也是很不错的。现在回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比较有特色: 一、德国大学食堂餐厅总体环境很好,供应的套餐很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 就说我每天中午吃饭的那个食堂,是学校几个食堂中比较大的一个,餐厅可以容纳几百人同时就餐。 进入食堂餐厅,一排排桌子整齐的排列着,跟肯德基、麦当劳快餐店差不多,座位也很舒适,周围环境非常整洁。 德国人的饮食讲究营养的合理搭配。学校食堂每天供应的午餐,也非常注重这种科学的搭配与膳食间的营养平衡。 食堂每天中午供应的都是类似商务套餐的快餐。一般情况下,至少有4个套餐品种可供你选择,而且其中必有一个是全素的。大概是因为现在德国有许多“素食主义者”,提倡只吃素食。 这些套餐的主食不外乎面包、馒头、米饭、面条、肉排或是鱼排(德国人把肉排或是鱼排也看做是主食),另外配上一份菜;蔬菜的品种往往是土豆、胡萝卜、洋葱、西兰花、灯椒、包心菜等。一年中吃得最多的是土豆和猪肉,还有胡萝卜、洋葱和红甘蓝等蔬菜。 如果套餐的主食是米饭、面条或是馒头,那么一般要配上一些菜和肉;如果主食是肉排或鱼排,那么就配上一份蔬菜色拉;反正每人一大盘的套餐里,必定有蔬菜、鱼肉和粮食,必定会考虑到荤素搭配和营养的全面性。只有那种全素的套餐,才会只有面条,面包和各种蔬菜。因为素食套餐少了荤菜,所以二般都要配上一个水果以补充营养。 食堂的营业开放时间一般都是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不供应晚餐。 二、同样的套餐对不同对象收费不同,体现了对大学生真正的优惠。 德国大学的食堂,一般都受到州政府的补助,价格相对便宜。食堂平时供应的套餐,每份价格大约在1.5~2.3欧元之间。但这只是供应给本校学生的价格;如果是对教师,同样的套餐,每份价格就在2.7~3.3欧元之间;而假如是校外的人去买,比如市民或是来这个城市的游客,他们买同样的套餐,价格就在4.2—4.7欧元之间了。所以本校的学生在买饭菜的时候,得出示自己的学生证,而教师则出示工作证,否则不能享受到优惠。 食堂除了供应套餐以外,还有许多别的东西,但那都是在套餐价格以外需要另外花钱买的。比如咖啡、茶、矿泉水、牛奶、冰淇淋、糕点、水果等等。一般橙子、苹果或是香蕉都是论个卖,每个都是0.25欧元;一杯牛奶也是0.25欧元;矿泉水0.50欧元;可可或袋泡茶0.60欧元;冰淇淋每个要1欧元多;这些东西的价格都比超市里卖的要贵一些,但对任何人都是统一的价格。也不分学生、教师或其他人。许多同学为了省钱,口渴了就去买牛奶喝,因为牛奶比矿泉水便宜。 有时候学生中午有时间,不想吃食堂的套餐,也可以回寝室去自己做饭吃;如果没有时间自己做,又不想吃食堂套餐的,那就干脆到外面的餐馆里去吃上一顿,只不过花费要大一些。德国城市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快餐厅,比如麦当劳餐厅里,一个汉堡包、一杯可乐、一包薯条的套餐价格是3.99欧元,在中国折合成人民币卖的就不到这价格的一半。 住在学校公寓楼里的学生,晚上都得自己做饭,所以在德国上大学的中国学生都戏称自己是在德国辅修中国饮食文化。 三、食堂虽大却井然有序,工作人员精干,学生就餐的习惯也很好。 学生进食堂吃饭,自己先去拿一个端快餐的盘子,那些洗干净的不锈钢刀叉匙子都放在一起,餐巾纸也放在那儿,你自己去取。 食堂工作人员特别精干,这么大的一个餐厅只看到四五个工作人员在那儿装盘盛饭,另有四五个工作人员负责收款。厨房的设备是现代化的,比如炸薯条用的设备,就跟在肯德基里看到的一样,都是用电脑自动控制的,放入原料,两分钟后自动出来,既快捷又卫生。洗碗、洗盘子也都是自动的,也许是因为德国人吃的食物不像中国餐那样复杂,所以更容易进行机械自动化操作。 在德国,平时消费几乎都是刷卡,但唯独大学的食堂并不用饭卡,而是支付现金,就跟去快餐店吃饭一样。你选好套餐品种出示一下学生证,食堂工作人员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收款,效率非常高。 德国人在公共场所里都不会大声喧哗,说话的声音不大,他们不喜欢就餐的时候发出各种声音,所以食堂的餐厅比较安静。 吃完饭以后,各人将盘子和餐具放到输送带上,传送到洗碗机里去清洗消毒。使用过的餐巾纸,要放到蓝色垃圾箱里;如果喝的饮料或吃的冰淇淋有塑料涂膜包装,那就必须将这些空包装放人黄色垃圾箱;如果饮料是玻璃瓶装的,要收取一定的押金,喝完后还给食堂退回押金。 在这一点上,德国学生都做得非常自觉。我们这些外国留学生,也人乡随俗,跟着养成了这个好习惯。 四、德国大学的食堂,处处体现出一种人性化的关怀。 德国学校的食堂里有一样东西在我们看来很特别,那就是餐厅一边放着的那些高高的带围扶的椅子。这是专门为婴幼儿吃饭预备的椅子。你大概不会猜到这样的椅子出现在大学的食堂里是专门为大学生的孩子所预备的吧? 在德国,在校大学生是可以结婚的,也可以在上学期间生孩子。学生有没有孩子并不影响他(她)在学校读书。学校也为那些学生的孩子专门开设了幼儿园。如果你向学校申请休学一个学期,那么生孩子是一个最正当不过的理由了。 P42-45 序言 在德国生活了两年,每天看到、听到、接触到的,自己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到的,回想起来还真是不少。经常和德国人一起交流,看到周围那些德国人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感受到中德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德意志民族与东方民族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开始从另一个视角进行了审视与思考。 学习之余,我们经常去耶拿附近的一些城市和小镇。还专门去了柏林、莱比锡、法兰克福、科隆、海德堡、特里尔、杜塞尔多夫、德累斯顿、慕尼黑、爱尔福特等许多德国城市。利用假期,还到德国周边的那些欧洲国家如奥地利、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采风旅游。对于德国这个国家和德国人那些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为人处事的特点,开始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许多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和事,在与我们中国的现状作了比较之后,对自己的触动很大。 当我作为一个旅游者时,我会执著于异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而当我作为一个留学者时,我则会更在意那儿人民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空间,尤其在意我身边的那些德国人和他们的生活状况。 虽然今天的德国,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有些方面差异也很明显。但不管怎样,我所接触到的德国社会和德国人,可以代表当今德国相当一部分民众的真实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某些方面。从许多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折射出当今德国社会的现实,可以说是德国社会文化在这些方面的一个缩影。 我把这两年来亲历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算是对自己人生道路上一段重要经历作一番回顾与思考,相信会对那些准备去德国留学的年轻朋友,或是想了解今天德国社会方方面面的人有所帮助。或许可以借鉴点什么,或许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发。 蔡玳燕 后记 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总算告了一个段落。每天记上一点、写上一些,把这两年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想到的、感受到的记录下来,回过头来一看,没想到已记了不少。虽然在德国期间看到的和想到的还有许多,但是我怕过多的日常生活的琐碎记忆,会耽误读者的宝贵时间,所以决定搁笔。 为了写下这些,我将自己在德国的留学生活细细地回顾了一遍。那些曾经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和朋友们,一张张熟悉的脸孔又鲜活地呈现在自己的面前。 当我写完最后一篇的时候,已经临近圣诞节了。想赶快给远在德国的同学、老师和朋友发几张贺卡、写几封邮件,没想到打开电脑,邮箱里已经有许多从德国发来的贺卡和邮件,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一股迎面而来的浓浓友情。 没有他们这些人,我的留德生活不可能有精彩可言,也不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感受。 现在我写下这一些,算是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同学、老师和朋友寄托的一种思念之情吧。但愿他们也能从我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我对于和他们一起相处的那两年留德生活的一种依恋与怀念之情吧。 本书在修改成稿过程中,得到了宁波大学外语学院众多领导、同事和朋友们的指点和帮助,特别是范谊、芮渝萍、胡超、陈巍、蔡国黄等老师,他们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能阅读我的初稿,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学院的其他领导和同事戚锦阳、段汉武、张正军、南佐民、叶政、冯革群、应素芳、金巧英等老师,也都给了我许多建议、支持和鼓励;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另外,在本书的修改、编辑和成书过程中,文化艺术出版社的编辑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我的深切感谢。 蔡玳燕 2005年12月30日于宁波 2006年10月修改完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