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托尔斯泰与纳斯纳雅·波良纳庄园/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明滨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一般的风景名胜导游图,而是从独特的角度切入,既写出作家托尔斯泰如何在美好的庄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成长,如何在思想和品格上受到影响,形成优良的精神素养,从而揭示托尔斯泰的文化创作得以成功之所以然,又写他如何看待庄园和描述庄园,如何以它为素材和题材进行创作,把它体现在作品之中,从而创造出文化硕果,为庄园带来荣誉,使它的名声传之久远。总之,从新的角度切入,反映新的文化层面,展示庄园新的文化内涵。

内容推荐

俄国中心地带迄今保存并能经常开放的最著名庄园就有近百座。我们依据庄园孕育了文化名人,名人描绘和反映了庄园,人园结合,互相增光的原则,遴选出8园(8人),编撰成书,逐一加以详介,旨在从一个新的侧面来介绍俄国文化的辉煌。选入丛书的计有诗人莱蒙托夫的塔尔罕内庄园,作家屠格涅夫的斯巴斯科耶——卢托维诺沃庄园,托尔斯泰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小说家兼剧作家契诃夫的美里霍沃庄园,画家列宾的拜纳忒庄园,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克林庄园,还有革命领袖列宁的疗养地高尔克(亦系一处历史名园)和作家高尔基的附有大片园林的博物馆,均系具有代表性者。

本书介绍的是其中的托尔斯泰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

目录

引言

前部的园林和建筑

俄罗斯最大的作家故园

独具特色的庄园大门

庄园的前辈主人

大池塘和林荫大道

庄园里的童年与处女作

中池塘和下池塘

对庄园的离与归

领地里的农事改革

楔形园和椴树林荫道

庄园办学

高加索归来写《哥萨克》

军事小说成功与退役还乡

西欧之行引起思想震荡

沃尔康斯基公爵住宅与马厩

茅草屋与出走

文学博物馆与故居纪念馆

西侧楼——文学博物馆

东侧搂——故居纪念馆

故居的凉台与楼前的大树

前厅与二楼楼梯

大厅

古老的家族传统

小客厅

书房

书房和小客厅里的挂像

潜心创作《战争与和平》

以历史烛照现实

史诗的巨大价值

小说里人物的原型

夫人索菲娅的卧室

索菲娅卧室里的挂像

秘书室和图书室

拱顶房

客房

客房与《安娜·卡列尼娜》

不朽的女性形象安娜

作者的理想人物列文

书架上的孔子和老子著作

托译《道德经》

与中国文人辜鸿铭的交往

庄园后部的森林与田野

波良纳斜波

老橡树

安德烈公爵与老橡树

切贝日森林与科洛克林里的野餐

桦树枝杆的靠背椅

沃朗卡河两岸草场

尤希金高地草场和森林

列宾为托翁作画

画家眼中的“平民”

沃朗卡河对岸的旧养蜂场

在旧养蜂场

沃朗卡河边的白杨树林

住莫斯科20年期间不断返回乡下

世界观转变后的创作

“农夫”托尔斯泰

小说《复活》的创作

忏悔贵族

平民妇女

自生林与扎谢克林

《舞会以后》的批判威力

阿勃拉莫夫苗圃和米特罗方诺夫苗圃

坟墓

庄园西部最远的一片森林

附:庄园全景平面图

试读章节

俄罗斯最大的作家故园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出生地,是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一个贵族庄园,地名“雅斯纳雅·波良纳”。此词在俄语中意为“明亮的林中空地”,我国早年驻俄记者、著名翻译家瞿秋白将其意译为“清田村”。

此地在莫斯科南面约二百公里,离图拉省城不远,优越的地理位置很便于日后作家同附近、省城及首都的文化人联系。由于它自然环境幽雅,更能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这里有田地、湖泊、坡谷、河流、森林和草场,更有辽阔的原野任凭骑马驰骋,又有甘凉的泉水和清清的河流环绕。

庄园地域广阔,单是苹果园就占了40多公顷,更不用说那一望无际的草地和森林了。这是托尔斯泰于1847年19岁时同兄弟分家后的产业,系来自外祖父伏尔康斯基公爵的遗产。作家分得包括清田村、雅森基、波德戈尔纳亚等五个村子的土地和330个农奴,并承袭了“伯爵”爵位。其中土地共1470俄亩(一俄亩等于1.09公顷),内有175俄亩为森林。

托尔斯泰的母亲生有四男一女。男孩依次为尼古拉、谢尔盖、德米特里和列夫,后者即托翁本人,他排行第四。女孩名玛丽娅,家中爱称“玛申卡”。按俄罗斯贵族风俗,女儿不能平分继产,她只能分得全部财产的14分之。盟当时父母双亡,几位兄长非常疼爱小妹妹,都同意让她参与平等分配。他们把分布在各省、县的家产平分为五份。以地产为计,不够平均的部分用钱币贴补。大哥得到在乔尔内河畔的祖传领地。图拉省克拉比辛斯克县的比罗戈沃领地最大,平分给二哥和小妹。三哥分得库尔斯克省的谢尔巴乔夫卡村。托尔斯泰所得领地比其他兄弟领地的收入要少得多。但是故土亲情难合,尤其对母亲的怀念,促使他选择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庄园。

据说,这是俄罗斯已故作家庄园中最大的一座。 

独具特色的庄园大门

托尔斯泰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雅斯纳亚·波良纳度过,对它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倘若没有雅斯纳亚·波良纳,我很难想像俄罗斯以及我对俄罗斯的态度。倘若没有雅斯纳亚·波良纳,我也许更能看清对我的祖国所必须的共同规律,但我绝不会对祖国爱到如此痴迷的地步。”

庄园的大门是两座白色的圆筒形小塔楼,分左右把守着,那是托翁的外祖父,一位俄国有名的将军沃尔康斯基公爵所建,这或许也反映了这位军人的风格。据说当年还派有农奴在这里当门卫。这个独具特色的大门已经成了托尔斯泰故园的象征。

园外一条平坦的公路通向远处的图拉县城,它离县城约30公里,通公共汽车。

站在宽敞的大门口向里望去,可以看到庄园美丽的景色。清澈的池塘,绿色的草地,伸向深处的森林,幽静的山庄房舍。 

庄园的前辈主人

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世家,父系和母系家庭均为上层贵族,属于豪族。曾祖父是彼得大帝(1672一1725)时代的国务大臣,受封为世袭伯爵。祖父曾担任军职,并就任过喀山省省长。父亲亦以军职参加1812年的卫国战争,有过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功勋。作家后来在小说《战争与和平》中描写的那位罗斯托丈伯爵就有其祖父的身影。祖父生活奢侈,又不善于经营田产,导致家道中落。到了父亲这一代已是经济拮据,不得不寻找富有家产的结姻对象。其父终于在28岁时娶了沃尔康斯基公爵的独生女玛丽娅公爵小姐,女方比男方年长4岁,却有丰厚的陪嫁——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

托翁的父亲一改前辈的陋习,认真经管家业,重视教育子女,自身也喜好读书,且为人性格温和,乐善好施,他以自己的良好修养影响着子女。而母亲玛丽娅在托翁心目中则永远是“好妈妈”、“圣洁的偶像。我从来没听见有谁讲她不好”。可惜她死得早,没有留下多少照片或画像,惟一存世的是她一幅少女时代9岁时的剪影。

从母系来说,托尔斯泰和著名诗人普希金(1799—1837)还是远亲。原来托尔斯泰的外高祖母(托翁母亲的曾祖母)同普希金的曾祖母竟是亲姐妹。两姐妹同为彼得大帝的近臣及战友加洛文所生。而到了下一代,即托翁的外曾祖父沃尔康斯基公爵也是赫赫有名的留里克王朝的后裔,为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1729—1796)的侍从武官。小说《战争与和平》里的那位老包尔康斯基公爵和他的女儿玛丽娅就是以托翁的外祖父和母亲为原型的。 

大池塘和林荫大道

从大门入口,有一条由高大的白桦树丛组成的林荫大道,一直通向住房楼。托翁一家人习惯称它为“大街”。那些白桦树也是他外祖父亲手种的。托翁从童年时代就喜爱这条大街。

大门内近处,在林荫大道的左侧,有一片很大的池塘。也是托翁很喜爱的地方。在19世纪60年代他开办庄园小学供农民的孩子免费上学之后,就常常带领那些小学生们来池塘里游泳。冬天,他们一家则和农民的孩子们在这里滑冰。

托尔斯泰时常在作品中写到这片地方,像《战争与和平》里男主人公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公爵如何骑着马驰过池塘边,奔走在这条大道上。托翁不但描写景致,而且记下由它们引出的无限遐想。在一则日记中写到他访友归来,面对庄园美景的思绪:“7月5日傍晚,一切是那么美,幸福和湿润。然而在人世间呢?贪婪、凶狠、忌妒、残忍、色欲、放荡。何时能让人世间也像大自然那样美好呢?那边也有竞争,但却是诚挚、单纯和美好的竞争。而这边有的只是无耻。” 

庄园里的童年与处女作

托翁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从此这群兄弟姐妹由远房姑妈达吉亚娜·叶戈尔斯卡娅(1792—1874)照料。那位姑妈虽说是远亲,实际上一直住在托尔斯泰家,无异于一家人。因为她从小即为孤女,在托尔斯泰家寄养长大。她少女时代还爱过托翁的父亲,由于寄人篱下的地位,又没有家产,不可能被娶,因此终生未嫁。后来,托翁的母亲早逝,达吉亚娜便把全部的爱投到这群孩子的身上,给他们万般的关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恰好填补了孩子们从小所缺的母爱。托翁后来在小说、口记和书信中屡屡提到“达吉亚娜姑妈”、“慈爱的姑妈”、“亲爱的姑妈”。她也毕生没有离开过托尔斯泰家。在托翁的生活中,她都有过很好的影响和作用。托尔斯泰在回忆到她时,也一直怀有一种亲密和感激之情。

托翁虽然幼年丧母,但他的童年是幸福的,除了有达吉亚娜姑妈的疼爱、兄弟姊妹们的友爱,还有家庭教师的培养。起初是雇用一位德国人,教幼年的托尔斯泰学德语、算术、历史、地理等课程;幼年托尔斯泰还学了法语。他早早地就接触到普希金的诗、克雷洛夫的寓言、卡拉姆津和茹可夫斯基的文学作品,还读到《一千零一夜》等故事集,并且初懂了音乐。日后,作家在写到他的童年时,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了愉快的回忆。

1836年冬,托尔斯泰8岁的时候,为了大哥尼古拉上大学,全家只好迁居莫斯科,这倒给作家打开了眼界,使他接触到新的人物、新的天地。但是,就在1837年夏天,父亲去图拉办事,因突发脑溢血,死在大街上。由于父亲去世,家庭教师也由一位法国人代替了原来的德国人,新教师严厉得不近情理的管教令人反感。这一切的波折、压抑和烦恼,都写入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里。

后来,为了节省开支,只留下大哥和二哥由家庭教师在莫斯科照顾。而托尔斯泰和三哥及妹妹则随达吉亚娜姑妈回至惨下的庄园里,并且重新 见到留在庄园里的那位德国家庭教师,这又给作家重新注入了新鲜的体验和新鲜的感情。

这段庄园的生活和体验,便成了他日后写作中篇小说——处女作《童年》(1852)和《少年》(1854)的素材。二者同三年后发表的《青年》(1859)合称为自传性三部曲。

托尔斯泰那部自传体小说登在《现代人》杂志1852年第9期上,篇名为《我的童年的故事》。那年作者刚满24岁。

《童年》立即获得赞扬。作家屠格涅夫复信涅克拉索夫说:“此人的才华是靠得住的,请向他致敬并祝贺。”

《童年》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托尔斯泰。此后,他的文思如泉涌,写作的念头层出不穷,1852年秋季和冬季就有好几种设想。他既想写续篇《少年》,又想写高加索的军事生活,还想写《一个俄国地主的故事》。

后来,落实下来的足在1852年冬至1854年春,已写成了短篇《袭击》、《台球房记分员笔记》。正在写作的有《一个俄国地主的故事》、《逃亡者》、《伐林》、《圣诞节之夜》。不过,主要精力仍放在《少年》的创作上,并于1854年4月写成。

《少年》在1854年《现代人》第10期发表,它引起了比《童年》更大的反响。屠格涅夫甚至说:“《少年》的成就使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是头等的天才。”评论界则称赞作者有“进行细腻的心理分析的卓越才能”。

多年以后,作者又完成了《少年》的续篇《青年》。他在以后读到早年创作的感受,自己确认了作品的独创性:“当我写《童年》的时候,我好像觉得,在我以前,谁也没有感到,并且谁也没有发掘出童年的全部迷人的诗意。”

的确,从《童年》、《少年》到《青年》,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独特朴素而充满诗意的心理描写,而且其故事情节大体反映了作者的经历,是单纯而富于诗意的。

在小说里,作者让主人公换了名字,为尼古连卡,他的童年是幸福的,天真活泼,人人喜爱他。早晨,当他还在睡梦中,他的家庭教师卡尔·伊万内奇,一个心地善良的德国老人便轻轻把他唤醒。白天,他常找借口跑到那个从米不考虑自己,一生只知道爱别人和自我牺牲的老仆纳塔丽亚·萨维什娜那里去玩。夜晚,常常坐在茶桌前的高椅子上,阖上眼听母亲甜蜜的话语,领受她亲切的抚爱,快乐地进入梦乡。

然而这一切在尼古连卡十岁生日后的第四天结束了。他和哥哥沃洛佳被送到莫斯科祖母家里去。他常感到孤独。大家轻视他。他思念家乡和屋前的草地;思念花园中的菩提树、池塘上飞翔的燕子,蔚蓝天空上的白云;更思念亲爱的妈妈。可是亲爱的妈妈,却在他离家六个月后去世了。

尼古连卡的童年从此结束,跨入了少年时代。母亲死后,他们全家搬到莫斯科。

P9-18

序言

山东友谊出版社立意出版由李明滨教授主编的“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我表示诚挚的欢迎。

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特别是具有文化交流悠久历史的俄中两个邻国之间的互相影响,为各自的文化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赋予了新的意义,互相增光添彩。

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0年有三则克雷洛夫寓言译成中文发表;1903年出版了普希金小说《上尉的女儿》中译本,然而那并非译自原文,而是通过日文转译的。日译者竟为普希金的作品另起书名,而且书中人物的姓名也大多数被改换。

1907年鲁迅在《译文》上发表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译作,从此他便成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热情推介者。随后他在谈及俄国文学对中国青年的影响时写道:

“那时就知道了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我们岂不知道那时的大俄罗斯帝国也正在侵略中国,然而从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

从现在看来,这是谁都明白,不足道的,但在那时,却是一个大发见,正不亚于古人的发见了火的可以照暗夜,煮东西。”

(鲁迅:《祝中俄文字之交》,见《南腔北调集》,1953年)

尽管鲁迅不大懂俄文,而且翻译俄国古典文学作品时还得借助于日文和其他欧洲文字,但在20~30年代的中国,他在译介俄国古典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工作中仍然起着主要的作用。据他的学生与朋友、著名的俄罗斯学家曹靖华具证,在鲁迅的文学遗产中,俄苏文学的翻译作品占了四分之一以上的分量。在20~30年代的中国推广俄国古典文学的人,还有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茅盾这样的中国文坛宿将。而在往后的年代中,为向中国读者介绍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而作了宝贵贡献的人,还有曹靖华、戈宝权、夏衍、郑振铎、曹禺、冯雪峰、高莽、李明滨等等。

正如李明滨教授在《中国俄罗斯学的繁荣》一文(载《在现代化与改革道路上奋进的中国·1949~1999》文集,俄文版,莫斯科,东方文学出版社,1999年)正确地指出:“中国人对苏联文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五十年代的全盘肯定,到六十、七十年代几近完全否定,再到八十年代的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用李明滨的话来说,“从1949年至1966年的十五年问,是双方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

如今这套庄园文化丛书的出版说明,在中国,对俄罗斯的古典文学、音乐、美术以及其他各文化领域的兴趣已经再度增长了,并具有稳定发展的趋势。

在苏联,坚持向俄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则有科学院院士阿翰林及其门生王希礼、舒茨基、费德林、艾德林、彼得罗夫、费什曼等,还有罗高寿、索罗金、波兹涅耶娃、施乃德、别洛乌索夫、罗果夫、热洛霍夫采夫、谢曼诺夫、切尔卡斯基、巴斯曼诺夫、华克生等等。

近年来在俄罗斯,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增强,不但对中国文学,而且对音乐、电影,戏剧、美术、建筑艺术,以及历史和哲学思潮流派都有所涉及。不过这只是一个侧面。我提起它来只是想说明我们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一条“双向运动的康庄大道”。

这套庄园丛书的出版,不但会促进俄中之间文化交流的扩大,而且也将是对世界文化对话的宝贵贡献。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1年11月9日于联合国大会第56届年会的演说中所强调的,“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文明之问通过对话和交流,通过向他种文化的学习,引起彼此的探索和理解,从而达到了增长和繁荣”。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俄中友协名誉主席

齐赫文

2004年2月9日于莫斯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22: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