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两份手稿说起
曹禺先生之所以能在苦闷中书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文字的挚爱。既然战士应该牺牲在战场上,演员应该将毕生精力奉献在舞台上,作家就应该将全部热情投入到文学事业中,不然,他总会感到遗憾,会觉得是浪费了有限的生命。其实,我认为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奋斗的过程可以让人回味良久,满心幸福。
我们走近曹禺,就走近了坚韧、执着、奋斗和勇气。走近曹禺,也就走进了整个民国时代大师们的生活中。正如众星捧月一样(这样说绝没有贬低他人的意思),我们姑且将曹禺先生看作明月,其他民国大师看作众星。其实,中国不乏文人和大师,但民国作家中,老舍先生和曹禺先生能被美国邀请去纽约讲学,本身就可见曹禺先生在那时那地的影响之大。只是,曹禺先生在当时可能还算不上是主流作家,比他风光的人多的是。比如胡适之就是其中一个。曹禺先生当时将中国的戏剧艺术带到美国,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平淡无奇地叙写曹禺先生的一生固然重要,但倘若能在了解曹禺先生其人的同时,获知更多有关民国作家的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也实在是令人欣喜不已的。但愿这本书能满足读者的愿望,在客观了解曹禺先生的情况下,对民国文学界也能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书中或理智或诙谐或伤感或严肃或主观或客观的描述,读者定能理解和包容了。
曾经,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韩门代抄”事件,让“韩粉”们义愤填膺。天涯杂谈栏目可谓现场直播,一边是韩寒和方舟子的口舌笔墨大战,一边是众多的看客和解说员饶有兴致的解说。我们且不说方舟子和韩寒孰胜孰负,本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口舌之争的输赢是很难评定的,他们的胜负和我们一介小民也毫不相干。但他们到处搜集资料,居然将曹禺先生和冰心先生的手稿发到天涯论坛,而且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大肆宣扬,说:“我找到曹禺、冰心手稿是抄写的铁证了!”我们且不管方舟子是怎样一个人,不管他是不是流氓地痞,也不管他好惹不好惹;我们也不必去在意韩寒是否年少气盛,意气用事,一意孤行。单看他们拿出这两份手稿来,便觉得有出来说说的必要了。先前我已经说过,按照我有限的阅读经验,生怕歪解了曹禺先生,亵渎了先生人格,可网络上沸沸扬扬的“方寒事件”,硬是将曹禺先生牵扯进去,这是不是太过牵强呢?
文学界的那点事儿,我糊涂得很,孰是孰非我不甚清楚,只觉得当今文坛尔虞我诈太多。是不是一方倒下,另一方才能崛起?如果这样,民国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多大师存在了,他们早已在互相倾轧中一一灭亡。对于两位已经去世的老人,我们没有权力翻箱倒柜地去搜罗他们的文章,然后断章取义,用不可靠的臆测说三道四。我想曹禺先生若地下有知,定然会痛心疾首,为现代人钻窟窿打洞的本领而汗颜,也会为他那个时代文学的纯净而欣慰。
“寒门事件”告一段落,沸沸扬扬的炒作安静下来。我们不会老是沉浸在别人的生活中。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真的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吗?那些沸沸扬扬的吵闹声真的已经从我们的脑海中消失了吗?一定不会。
“寒门事件”让那些狂躁的灵魂暂时得到了满足,而我却在喧嚣的背后渴望找到一处安静的栖息地,就这样,曹禺先生的文字又重新走进了我的生活。
越是纷乱,越是想念曹禺先生,想念他用安静的写作为我们换来的精神食粮。一个人静静地捧着先生的剧本,走进他的世界中。
他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作《我很想念老舍先生》。这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文学》1984年第4期。文章中,他用平静的笔调,缓缓述说和老舍先生交往的点滴,表达对老舍先生的缅怀。末了他(P1-3)
决定写曹禺,实在是源于对曹禺戏剧的喜爱。大学毕业时候,所选论文素材便是曹禺先生的《雷雨》。翻来覆去看《雷雨》,最终确定论文题目为《人性的沉沦与挣扎——论《雷雨》中的爱情悲剧》。我充分理解曹禺先生在《雷雨》中寄托的情感,也因为此,我关注起曹禺先生的其他几本著作,为剧中人物伤感着,为剧情陶醉着。许多年后,当我再拿起笔写下有关曹禺先生的文字时,仍惴惴不安,生怕亵渎了先生的文字或歪曲了先生的人格。
但我下定了决心要让曹禺先生以另一种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多重的,我们在欣赏先生剧作的同时,了解其人,走进他的生活,感悟他作为一个儿子、一个父亲、一个丈夫的喜怒哀乐,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事情。
现代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戏剧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和视线。戏剧不能进入寻常百姓家,不能如柳永词那样,“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现代的孩子还有多少人知道曹禺先生?我觉得有必要发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自然也包括戏剧的传承和传播。往小点说,是扩大曹禺先生的影响,往大点说,是发扬中国各种戏剧样式,让中国灿烂文化一代代延续下去,而不至于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不管社会如何浮躁,我们是需要放松心灵的。聆听大师之言,感受他忧伤的灵魂在剧本上的舞蹈。我极其希望我们浮躁的心灵在剧本中得以栖息。
正因如此,我才有决心将这本书写完。这实在不能称之为传记,而应该是观照曹禺先生一生所得的启示,让我们从中窥探出生活的美好与无奈,从而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把握好生活的轨迹,充分挖掘出自身的潜力,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自然,我们读曹禺,也要读他身边的人,读那个和曹禺先生有关的物质精神环境,一个宏观的、庞大的体系。我们从曹禺先生身上,可以窥探出一个时代的风貌和那时那地文人的生存状况。曹禺先生在话剧领域的贡献毋庸置疑,23岁时,他写出惊世之作《雷雨》,他的横溢的才华让人钦佩。他的剧作影响了几代中国剧作家、导演、演员,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打上了自己的印记。
曹禺先生逝世于1996年,如果先生还活着的话,相信他对这部“传记”是微笑着的。我不是研究曹禺的专家,只是在读一些关于他的文字时,感触于心,而要发之于外。我不会从曹禺先生婴儿时期写起,按部就班写完他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乃至老年,也不会考证他的文字出处,更不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他的戏剧艺术大加褒扬,分析他戏剧中的“卡塔西斯”。我不是研究戏剧的专家,那些宏大的工作自然有人来做。我所看重的,是他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具有忧伤气质的曹禺,他的忧伤是与生俱来的,是如影随形的。
的确,曹禺先生的忧郁和苦闷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小时候他的父亲就对他说:“你小小年纪哪里来的这么多的苦闷?”连他父亲都不理解儿子的苦闷,那么局外人感到惊讶也就很正常了。作为忧郁与苦闷合二为一的曹禺,他的思想情绪和读者是相通的。从舞台到家居,从戏剧人生到现实世界,曹禺敞开真诚的心扉,没有面具,没有粉饰。
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在《苦闷的象征》一书中说,艺术是苦闷的表现,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这句话用在曹禺身上也很贴切。
这本书重点讨论曹禺先生的性情人生,探讨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的喜怒哀乐。专家们也许会探讨他剧作的理论支撑是什么,哪些剧作体现出他的什么创作风格,而我想告诉你的是,曹禺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他所走过的人生轨迹,曲曲折折的坎坷路。
这本书的风格或许会有些沉重。作为笔者,我会尽力让读者受到美的熏陶,尽力去进行诗意的解读。我会在各种材料中寻找最贴近生活的素材,零零碎碎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舒缓平和的意境中享受阅读带来的快感,如此,我便深感欣慰了。
这本书要极力展示的是曹禺先生忧伤和坚韧的性格。他在人生的大海中颠簸动荡,或许会给那些身处逆境的朋友们一点点坚强起来的勇气和力量。
就像他自己所说那样:“你要是写我的传,就应该写出我的苦闷。”苦闷本身并不可怕,没有苦闷,哪里看得见阳光呢?曹禺先生的世界充满了深沉的思索和奋斗不息的精神。他常常说:“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我有一种谬论:战士应该死在战场上,作家应该死在书桌上,演员应该死在舞台上。……引申说,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不然,他总会感受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很多人迷失在匆匆忙忙的步履中。更有甚者,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放弃自己的生命,最终成为时代的殉葬品。我想,写作此书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希望我的读者能坚强开朗乐观,能看到曹禺先生身上透出来的从容不迫的气质,能从他的人生中挖掘生命奋斗的意义,即便苦难来临,即便生活艰难,我们也能在纷乱的尘世中从容度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走近曹禺,放慢脚步,实在是我们的一种需要。
阅读纪开芹著的《忧伤而坚韧的曹禺》,我们知道了生命虽然灿烂,生命也太累人。他不是虚无派,不是颓废派。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平凡而坚韧的人,他只想认真地活下去。于是,他让我们从孤独回到孤独,从忧伤回到忧伤……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人生,只是默默地将一生奉献给戏剧事业。他,是曹禺。纪开芹著的《忧伤而坚韧的曹禺》要极力展示的是曹禺先生忧伤和坚韧的性格。他在人生的大海中颠簸动荡,或许会给那些身处逆境的朋友们一点点坚强起来的勇气和力量。书稿共三十四章的内容,每个章节都从一个方面表现曹禺先生的性情或者生活。文章内容丰富,严肃中不失幽默,沉郁中显出天真。本书极力选取曹禺先生的生活片段,表现出他真实生活背后的酸甜苦辣,也加入了作者独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