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荔枝》是一个看起来有些絮絮叨叨的婚外性爱故事,小说从被损害的妻子、女儿的角度人手,特别是引入了偷情者另一方的儿子,使得通奸、偷情对婚姻、家庭、子女的伤害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小说如果止于此,那就仅仅是伦理道德之作。但作者的本意显然不在于此,小说强调了父亲的权力在他偷情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同是人性的基本需求,重要性并不相等。小说的主旨由此直指生存需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冰雪荔枝/中国小说新前沿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铁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冰雪荔枝》是一个看起来有些絮絮叨叨的婚外性爱故事,小说从被损害的妻子、女儿的角度人手,特别是引入了偷情者另一方的儿子,使得通奸、偷情对婚姻、家庭、子女的伤害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小说如果止于此,那就仅仅是伦理道德之作。但作者的本意显然不在于此,小说强调了父亲的权力在他偷情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同是人性的基本需求,重要性并不相等。小说的主旨由此直指生存需求。 内容推荐 李铁小说里的人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商品社会,一切都在竞争,生存是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这句话基本上可以代表李铁对生活的理解。《冰雪荔枝》是一个看起来有些絮絮叨叨的婚外性爱故事,小说从被损害的妻子、女儿的角度人手,特别是引入了偷情者另一方的儿子,使得通奸、偷情对婚姻、家庭、子女的伤害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目录 乔师傅的手艺 我们的负荷 冰雪荔枝 工厂的大门 工厂上空的雪 城市里的一棵庄稼 杜一民的复辟阴谋 花朵一样的女人 试读章节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乔师傅会闯进厂招待所那套最高档的房间去见老板。老板是我们这家合资企业的董事长,是个香港商人,老板的股份占我们这家公司的百分之六十,是说话算数的人物。而乔师傅不过是个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的女工。老板和乔师傅之间的距离要多大有多大,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乔师傅为什么要去见老板。 这个消息是乔师傅的女儿关琳告诉我的。关琳把电话打进了我的办公室。她说,你知不知道我妈出事了?我妈居然闯进厂招去见老板,她神经错乱了吗?我问乔师傅为什么去见老板,关琳说,我要知道她为什么去见老板。就不打电话问你了。关琳气喘吁吁的声音很容易令我联想到乔师傅的脚步声,咚、咚……乔师傅的脚步声脆响在厂招的走廊里,我的心很快便缩紧了。 我知道我必须尽快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撂下电话后我把分厂里的几个干部统统叫到我的办公室,我问他们谁知道这件事,他们迟疑了一下,然后依次都说知道,看来不知道的只有我一个人。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把脸沉下来,叫他们把知道的情况详细地一一说来。 我现在的职务是分厂厂长,这样的职务对三十多岁的我来说得来的并不容易。乔师傅曾是我的师傅,我和乔师傅的关系众所周知,我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有关乔师傅的事情会影响我的前途。我对此事的重视程度令我手下的几个人皆对此不敢怠慢。 他们尽己所知讲述了事情的全过程。乔师傅第一次去厂招的时候是被老板手下人挡了驾的,他们不让乔师傅进去。但乔师傅并不灰心,她就一个人坐在厂招的大厅里等着,一天没等着,第二天接着等,终于还是把老板等了出来。老板是在总经理等人的陪同下走出来的,乔师傅闯过去,有人想挡已经来不及了,乔师傅在一刹那间就闯到了老板的面前。 我有事情要和你谈。乔师傅对老板说。 你是谁?老板问道。 一个退休女工。总经理在一旁说。 靠边靠边,董事长没时间和你谈。有人嚷着过来向一边推乔师傅,乔师傅奋力抵挡着,一个年近六十岁的女人居然没有被几个年轻人推开。 这时老板向手下人挥了挥手,制止了他们的行动。老板说。她想跟我谈一定有她的理由,我可以跟她谈一谈嘛。 老板是把乔师傅叫进房间里谈的话,一共谈了半个多小时。乔师傅从老板的房间里出来时脸上是挂着一抹笑容的,那抹笑容像阳光一样一下子把在大厅里等候的那些人的脸都照白了,他们面面相觑,猜不出乔师傅和老板会谈些什么。 老板是常驻香港的,手里的公司不止一家。老板通常一年只至Ⅱ我们这家厂来一次,而且每次来的日期都选在春节左右,一方面是视察,一方面也带有给职工拜年慰问的意思。但老板这次来却是个例外,此时正是盛夏七月,老板这个时候来绝对不是为了到我们这座北方城市来避暑的。 其实老板这次来厂有一个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原因,那就是厂里刚刚出了一起弯轴事故。但我们同时知道,凭老板的实力,仅仅一起设备事故是不该惊动老板大驾的,老板此行肯定还有另外的原因。对于这另外的原因我们议论颇多,最普遍的版本是我们国有厂的传统痼疾令老板忍无可忍了,这传统痼疾就是浪费。居高不下的生产成本令老板很伤脑筋,他这次破例来厂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据说在厂招那套最高档的房间里,老板对总经理大发了一通脾气,尽管总经理不厌其烦地解释了很多,但老板的脸色始终阴得很厉害。老板曾几次打断总经理的话头,老板说,我不想听也听不懂什么理由,我只知道对比,同样规模的企业,为什么生产成本会差得很多?比如某国一家规模相同的厂。我们一年的生产成本竟是他们的十余倍。 国情不同,厂情当然也不同。总经理据理力争道。 但钱却是相同的。老板说,我没有兴趣研究国情、厂情;出资办厂,我只对利润感兴趣。 可利润是无法和国情、厂情分开来算的。总经理说。 老板和总经理的争论显然没有什么结果,总经理是董事会中中方成员,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老板也无法罢免他。他们就这样带着很不愉快的脸色走出房间。就在这种时候,乔师傅闯了过来。(P1-3) 序言 想为中篇小说实力派作家编选作品集的念头已经萌动了三四年,这是因为近三四年间在中篇小说创作中突然涌现出一批新锐作家,如晓航、葛水平、杨少衡、须一瓜、李铁、荆永鸣、映川,等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出手不凡,起点很高,而且几乎是篇篇精彩。去年岁末,阿宁打电话来说河北教育出版社的谭湘有意做一套中篇小说作家作品集,问我愿不愿意作主编。这当然是正中下怀。而且,阿宁的出现使得目光所及除了一批新锐作家外,还关注到一批长期坚持中篇小说写作、而且作品质量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线之上的作家,如叶广芩、池莉、严歌苓、迟子建、陈应松、阿宁等等,这样编选的主导思想更趋于全面。经过三方协商,第一辑的作家选定了晓航、葛水平、李铁、阿宁、陈应松。 中篇小说是新时期崛起于当代文坛的年轻文体。在新时期以前,中国文坛上并没有明确的中篇小说的概念。尽管有专门研究者梳理了建国十七年和“文革”期间中篇小说创作的情况,统计出十七年间出版的中篇小说约有七百多部。“文革”期间有七十多部,并指出了其中产生过一定社会影响的代表作品,如《小兵张嘎》、《铁木前传》、《在和平的日子里》、《九级风暴》和《闪闪的红星》等,但在当代文学史的各种版本上,都很少使用中篇小说这一概念。中篇小说一直是依偎于长短篇小说之间的一种被人忽视的文体。新时期伊始,前苏联的中篇小说《这里黎明静悄悄》、《活下去,但是要记住》在中国文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紧接着,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为代表,中篇小说宣告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崛起,并依靠自身的文体优势从此进入了长盛不衰的发展。 中篇小说文体优势的第一个表现是它的内容含量适中。对在长达十年之久的时间里被剥夺了写作权、发表权的中国作家来说,中篇小说的文体优势正好适应了他们急于倾诉的心理需求。中篇小说的文体特点就是比长篇小说短、比短篇小说长。长篇小说是结构的艺术,它规模宏大,人物众多,需要比较长时间的艺术构思过程和创作过程,这样就使得它难以适应作家们在短时间内出作品的需求。短篇小说是剪裁的艺术,它剪裁生活的横断面,以灵巧取胜,概括社会生活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制,难以包容作家们在十年浩劫中积攒下的太多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而中篇小说由于容量适中,则恰恰适应了中国作家厚积薄发的创作需求。比短篇小说长,使得它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情节和人物,表现一定时间长度的社会历史生活;比长篇小说短,又使得它无须在结构艺术上耗费过多的时间和才力。正是由于中篇小说在文体上的优势,所以它一经崛起就显示了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在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篇小说迅速成长壮大,在当代文坛上占据了令人瞩目的地位。 中篇小说文体优势的第二个表现是它便于艺术创新的实际操作。中篇小说在崛起后的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把“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推向了新的深度,如《天云山传奇》、《布礼》、《蝴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到中年》、《黑骏马》、《方舟》、《迷人的海》、《美食家》,而且在艺术表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任何艺术形式的创新。都需要一定的内容基础。内容含量过少,形式上的创新就会因为内容基础的薄弱而流于肤浅;而内容负担过重,又会使得艺术创新举步维艰。而中篇小说就避免了这两方面的障碍,相对适中的篇幅既为艺术创新提供了内容基础,又使得艺术创新能够比较灵活地展开。从《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奏》以及马原、洪峰、残雪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尝试,到《小鲍庄》、《爸爸爸》、《棋王》以及贾平凹、李杭育的文化寻根,再到莫言、孙甘露、余华的新感觉,又到刘震云、方方、池莉的新写实,每一次小说艺术创新的浪潮中,都有中篇小说的代表力作。当小说创作由于过分迷恋于文体、技巧试验而一度疏离了读者之后,河北的“三驾马车”又是以中篇小说的形式发起了现实主义冲击波。新时期以来,中篇小说在形式上的几次突围与回归都能做到出入自由,正是得益于它文体灵活的特点。 中篇小说文体优势的第三个表现是它既易于掌握又易于产生影响,因而对作家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中篇小说的文体兼及了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两方面的特点,能够给作家以结构、情节、场景、人物、细节等多方面的训练。作家不仅可以在中篇小说里显示他剪裁短篇小说的才能,也能操练他结构长篇小说的本领。新时期以来,大多数成名作家的成名作或代表作几乎都是中篇小说,读者常常是通过一部中篇小说知道了一个作家,《人到中年》之于谌容,《棋王》之于阿城,《透明的红萝卜》之于莫言,《大厂》之于谈歌,就都有着这样的意义,中篇小说可以说是作家成长历程中的第一块里程碑。正因为如此,尽管一些中篇小说作家在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之后转向长篇小说创作,仍有不少的作家一直坚持中篇小说的创作,还有更多的作家源源不断地补充到中篇小说的创作队伍中来,这就使得中篇小说的创作能够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水平。这次所选编的五个作家的作品集就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读李铁的小说会感到有些沉重,因为他所触及的都是有关生存的根本问题。李铁小说里的人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商品社会,一切都在竞争,生存是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这句话基本上可以代表李铁对生活的理解。《冰雪荔枝》是一个看起来有些絮絮叨叨的婚外性爱故事,小说从被损害的妻子、女儿的角度人手,特别是引入了偷情者另一方的儿子,使得通奸、偷情对婚姻、家庭、子女的伤害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小说如果止于此,那就仅仅是伦理道德之作。但作者的本意显然不在于此,小说强调了父亲的权力在他偷情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开始的食物到后来的物资,都是他用来交换性满足的筹码。老祖宗说“食色性也”,色排在食之后。虽然同是人性的基本需求,重要性并不相等。荔枝采用釜底抽薪之计告发父亲,使他失去了权力,断绝了他偷情的资本,但荔枝同时也意外地发现,她自己家庭的生存基础也动摇了。小说的主旨由此直指生存需求。《城市里的一棵庄稼》对比了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农村姑娘向往城市生活,并通过婚姻嫁到了城里,实现了自己的追求,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在李铁的笔下有了别一番的意味。在他看来,一棵庄稼长在农村的土地上,太阳照耀,和风吹拂,雨水滋润,才能茁壮生长。所以崔喜与大春的关系才是自然的、健康的、美好的。然而,关于城市生存方式比农村生存方式优越的理念具有超乎想象的巨大力量,尽管崔喜在城市生存方式中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她还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法斩断了自己与农村生存方式的联系。真实的生存体验败在了抽象的生存理念手下。《工厂上空的雪》对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提出了质疑,小说中那个冰雪般纯洁的姑娘刘雪就是质疑这一法则的参照。小说中的众多人物无疑都是“适者”,厂长瘸腿郑是适者,他在市场经济中经营有方,长袖善舞,成了成功的企业家,他独断专行、玩弄女性,无人反抗。“我”和鲁达也是适者,在丑恶与污秽面前,,他们装聋作哑。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有一丝损伤。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原则、坚持正义、坚持斗争的刘雪就成了不适者,成了怪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就是因为所谓的正常人太多了,世上才会有这么多的丑恶!”刘雪这句充满激愤的话把适者与丑恶之间的关系揭露无遗。当然,李铁写得最好的还是那些表现当代工人生存状况的小说。由于多年在工业生产第一线实践的经历。李铁对当代工人的生存状况十分熟悉,所以他能很准确地抓到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当代工人的生存危机。造成当代工人生存危机的有两大原因,一是科技进步,二是社会竞争。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分工,现代工人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与机器相联系的技能,而现代化、自动化的成果就是逐步把工人的技能变成了流水线上的简单动作。《乔师傅的手艺》通过乔师傅与直大轴手艺之间曲折关系的演化,清晰地勾勒出了这一历史进程。乔师傅为了学会直大轴,不仅付出了性的代价,还必须以此相要挟,而等到她要把这一手艺教给自己的徒弟时,却反过来要用自己的女儿作诱饵了。不要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就不是英雄。所以乔师傅才会千方百计地为自己争取直大轴的机会,那是为自我价值争取社会承认的机会,是为工人的尊严争取社会承认的机会。而竞争对于工人而言最直自的含义就是下岗,下岗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物质来源。工人的生存技能是和工厂、和机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就像《工厂的大门》中的技术能手刘志章,一旦离开了工厂,他熟知再多的阀门和管道又有什么用?沉重的生存压力转化为巨大的心理压力,刘志章才会在自己熟悉的厂房里迷失了路径。当竞争由激发干劲、挖掘潜能的良方变成了一把磨砺得十分锋利的斧子,又有多少人在它的挥舞下鲜血淋漓呢?所以最早提出并实行竞争的水班班长杜一民才会策划“复辟阴谋”,回到“大锅饭”,用轮岗代替下岗。(《杜一民的复辟阴谋》)对工人以外的一些人而言,竞争还有另一种含义。那就是提供了利益再分配的契机,就像《我们的负荷》中的孙兆伟与肖大伟。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谋划着怎样才能在这难得的机会中多分得一杯羹。我们的负荷是什么?是个人私利。人很难彻底抛弃一己私利.小说最后苏丹的提问很尖锐。孙兆伟确实是在个人利益失去机会以后才放手一搏,才把国家的利益提到第一位。不过,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有没有负荷,而在于我们有没有底线。孙兆伟与肖大伟的差别就在这里。从生存的角度看待日常存在的社会问题,这是李铁的小说比较有深度的重要原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