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纪念白求恩》一文是对白求恩精神的准确提炼和高度概括,此书就是对该文的全面诠释。通过诠释,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意志坚定爱憎分明,严以对事慈以待人,对伤病员关爱如亲、为了理想甘愿献身,德高技精卓跞冠群的白求恩。书中以大量生动事实证明了毛泽东对白求恩至高无上的评价,是真实可靠和恰如其份的。另外,书中还探讨了白求恩思想的发展和白求恩精神的形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诺尔曼·白求恩在中国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冀国钧//张业胜 |
出版社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如果说《纪念白求恩》一文是对白求恩精神的准确提炼和高度概括,此书就是对该文的全面诠释。通过诠释,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意志坚定爱憎分明,严以对事慈以待人,对伤病员关爱如亲、为了理想甘愿献身,德高技精卓跞冠群的白求恩。书中以大量生动事实证明了毛泽东对白求恩至高无上的评价,是真实可靠和恰如其份的。另外,书中还探讨了白求恩思想的发展和白求恩精神的形成。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的是白求恩大夫在中国,尤其是在晋察冀边区工作、生活的情况,全书共有10章,从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介绍了白求恩在中国的经历,各章独立叙述时列举的事实。另外,该书除作者直接所经历了解的事实外,还引用了大量知情者或研究者的资料,并大量编入了已经发表的白求恩大夫的工作、生活资料,编述混杂,共同反映白求恩大夫在晋察冀的概况。 目录 概述 辗转来到晋察冀 决心支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 乘轮船抵达香港 飞抵武汉 到达延安 由延安出发奔赴晋察冀 白求恩大夫对医药卫生管理工作的贡献 游击战争中如何实施宏观的医疗卫生管理 白求恩大夫为晋察冀军区的医院带来了科 学管理 白求恩大夫是晋察冀军区卫生系统引进科 学管理的先驱 白求恩大夫在医疗方面的贡献 亲手给众多的伤病员治疗,并带动了医疗 技术的提高 从消毒工作着手 提倡早期疗伤 白求恩大夫是晋察冀军区倡导志愿献血的先驱 建设和整顿医院 白求恩对医学教育的贡献 白求恩与白求恩学校 白求恩著《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的军事医学专著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特种外科医院实习周 对外宣传 争取外援 成立“延安人民外交协会晋察冀分会” 对外宣传 动员新西兰女护士凯瑟林·霍尔参加抗战工作 为抗战争取外援 白求恩的生活状况 第一个时期从1938年6月17日至1939年2月中旬 第二个时期从1939年2月中旬至]939年6月底 第三个时期从]939年7月至1939年lO月 思想、精神、性格 白求恩的主导思想及其轨迹 白求恩精神 白求恩的性格 附:从医疗事业中清出私利(全文抄录) 白求恩精神与医院文化 “白求恩精神”是中华医院文化的一支硕果 白求恩精神产生的背景 白求恩精神在中华医院文化史上的作用 白求恩精神与抗战精神 白求恩精神永放光辉 弘扬“白求恩精神”的建议 以身殉职 以身殉职的经过 死亡分析 遗书 释疑 毛泽东主席会见白求恩大夫的时间 手术时为什么不带橡胶手套 关于白求恩大夫瞒着组织要去北平购药 为什么来中国 后记 试读章节 到达延安 白求恩经过长途跋涉,冲破国民党的重重阻挠,终于来到日夜向往的延安。 (一)受到热烈欢迎 诺尔曼·白求恩到达延安,受到了热烈欢迎。在延安南门附近,悬挂着旗帜和标语:“欢迎伟大的反法西斯国际主义战士!”“欢迎举世闻名的外科医生和中国人民的加拿大朋友!”伫立在路边的人群手持着旗子,场面确实动人。欢迎人群和接待委员会陪送他到位于延安城中心的住所。八路军军需部把当时最好的院落腾出来作为医疗队的住所。中国同志的热忱和关怀,使白求恩和琼·尤恩有宾至如归之感。当主人请白求恩在长途跋涉之后稍作休息吋,他坦率地辞谢说:“我是来和你们英勇的军队并肩作战的,完成了这个任务,我才能休息。时间宝贵,我们必须赶紧。” 白求恩是最早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后来,随着战争的进展,国外许多医务工作者步白求恩的后尘来到延安。在此前,有一位191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水牛城的医生,原名乔治·哈特姆,他的中国名字叫马海德,1933年来到中国,1936年到陕北保安参加中国革命。白求恩来到延安,马海德成了他最要好的朋友。白求恩来延安的当晚,欢迎仪式结束以后,只剩下他们两人,他们谈了很长时间。白求恩思潮涌发,势不可挡。 (二)毛泽东主席会见白求恩大夫 白求恩到延安,刚安顿下来,他就迫不及待的向八路军卫生部领导提出想见毛泽东主席的请求。第2天吃过晚饭,卫生部长姜齐贤满脸喜色地来到白求恩的住所,一进门,就高兴地告诉他:“白求恩大夫,毛主席今晚要会见你!” “真的?”白求恩大夫十分高兴。“当然是真的。请你准备一下,我陪同你一起去!” 白求恩大夫急忙跑进屋里,穿上新发的八路军灰布军装,然后打开皮箱,从箱子底拿出自己的党证,放在贴胸的衣袋里。 晚上10点多钟,已是满天繁星,白求恩一行踏着月色,来到凤凰山毛主席的住所。这时,毛主席已在窑洞前等候了。他身穿一身打着补丁的黑布棉衣,脚上是一双普通式样的棉鞋。高大的身躯,伟岸挺拔。白求恩大夫急步走上前去,举起右手,尊敬地向毛主席行了一个西班牙国际的战斗敬礼。毛泽东用平静的眼光打量着白求恩,向他伸出双手,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说:“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 “毛主席,我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这是我的党证。”刚一落座,白求恩便郑重地将自己的党证双手交给毛泽东。毛泽东点点头,接过党证认真地翻看着。翻译在一旁说明上面的文字。“我们志同道合嘛!”毛泽东挥动一下手臂大声地说。 窑洞里摇曳不定的烛光,映衬着毛泽东和白求恩高大的身影,投射到窑洞的窗子上。他们的交谈无拘无束。 毛泽东向白求恩询问起西班牙战场的情况,白求恩认真地做了回答。毛泽东一边听一边不时插话,提出一些问题。初步交谈,白求恩得出这样一个印象:这位共产党的领袖’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他态度谦和平易近人,思维极其敏捷。他了解并熟悉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的情况。 接着,毛泽东洋尽地阐述了世界革命和中国的革命形势,红军2万5千里长征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前途,语气坚定地说:“战争正按着一个相当明确的规律发展。就军队的现代化和装备而言,日军占优势。但是,就能够决定最后胜负的那些主要的因素而言——例如士气、人力、政治觉悟、全面的潜在力量、民族团结、地理条件等等,中国则远在日本之上。日本可能获得一些暂时的军事胜利,但是,中国人民却一定会得到最后的胜利。”毛泽东成竹在胸,谈吐中,有一种宏大的气魄。毛泽东还阐述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纲领和计划,并且强调了斗争的持久性。 谈话转到晋察冀前线医疗方面。 “白求恩同志,你认为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最有效地救治前线伤员呢?”毛泽东征询白求恩的意见。 这是白求恩到达延安后已经考虑成熟的问题。他肯定地说:“我觉得最能发挥作用的方式是组织战地医疗队,到前线去抢救伤员。” “那么,医疗器械呢?”毛泽东问。 “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我带来了一批医疗器械,足够供给一个战地医疗队的。”白求恩回答。 毛泽东站了起来,在屋子里踱来踱去。“战地医疗队,”他自言自语地说,“到前线去工作……好,这个办法好极了!” 从来中国后同卫生部领导的谈话中,白求恩已了解到由于药品、器械和医务人员的缺乏,前线八路军重伤员死亡率很高。他接着对毛泽东说:“重伤员是能够救活的,只要战地医疗队有适当的设备和及时的治疗,这是能够做到的。” 毛泽东点点头。 白求恩继续说:“根据我在西班牙的经验,我敢说,如果手术及时,这类伤员75%一定可以复原。” 毛泽东抬起头,显然对这个数字发生了兴趣。“75%?!这类伤员现在牺牲的很多,你倒以为75%可以救活!这个数字正确吗?” “正确,75%。”白求恩看着毛泽东的神情,兴奋地大声回答。 毛泽东的思维好像已完全集中到这个问题上,他点燃一支烟,慢慢吸了一口,然后决断地说:“就请你立刻组织战地医疗队吧!”接着,他又语重心长地说:“你将面临许多各种各样的困难,你必须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 “好。”白求恩很高兴他的计划这样快被批准。他告诉毛泽东,他立刻就写信给纽约国际援华委员会,通知他们这个决定,并请他们拨款来推进这项工作。 时间在悄悄流逝,不知不觉已过了两个多小时。白求恩看看表,起身告辞。毛泽东送到窑洞门口,亲切地握住白求恩的手,风趣地说:“你长得很像列宁。” “因为我是列宁主义的实践者。”白求恩风趣地回答。周围的同志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 根据当时给白求恩当翻译的黎雪同志回忆,毛主席接见白求恩是延安的初春,气候温和,接见一直持续到午夜之后,皓月当空,毛主席和白求恩并肩步出窑洞握别。 1938年3月31日——陕西延安。白求恩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在那间没有陈设的房间里和毛泽东同志对面坐着,倾听着他的从容不迫的言谈的时候,我回想到长征,想到毛泽东和朱德在那伟大的行军中怎样领着红军经过2万5千里的长途跋涉,从南方到了西北丛山里的黄土地带。由于他们当年的战略战术经验,使他们今天能够以游击战来困扰日军,使侵略者的优越武器失去效力,从而挽救了中国。我现在明白为什么毛泽东那样感动每一个和他见面的人。这是一个巨人!他是我们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P12-15 序言 白求恩精神永放光芒(代序) 诺尔曼·白求恩同志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是共产党员,也是著名的外科医生。共产主义理想使他牢固树立了超越国界、帮助劳苦大众求解放的坚定信念;医生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也使他牢固确立了终身为患者服务和奉献的思想品格。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白求恩同志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召,毅然决然地从万里之遥的加拿大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最优秀的儿女——八路军无私地奉献出他全部的光和热,也展示了他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并最终长眠在中华大地上。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激励了亿万军民抵御外侮、勇战顽敌的坚强斗志,成为医务界乃至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称赞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批评一些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号召我们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希望我们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篇文章使白求恩的事迹在神州遍地称颂,使白求恩的精神在中国世代相传。 白求恩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六十八年了,他的品德和精神教育、培养了几代人。在我国医疗卫生界,白求恩永远是一座丰碑,是一面旗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面旗帜下,华益慰、乔淑萍、韦加宁、吴登云、钟南山、王忠诚、任继学等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不断涌现,显示了白求恩精神的强大生命力,也显示了用白求恩精神培育起来的我国医疗卫生队伍,是一支可信赖、可尊重的队伍。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集中精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国卫生系统也正在进行职业道德和思想作风建设。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对于加强卫生系统的政治思想工作,调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忠实为人民群众服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冀国钧同志和张业胜同志怀着对白求恩同志的深厚感情和对白求恩精神的敬仰,出于对人民健康的忠诚和对卫生工作的热爱,写下了《诺尔曼·白求恩在中国》这部书。两位同志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老一辈医务工作者,一位是白求恩亲自救治过的患者,也是白求恩学校的学生;另一位是与白求恩一起工作过的医务人员。他们不顾年高体弱,锲而不舍,孜孜不倦,搜集了大量资料,付出了大量心血。这种对事业、对人民、对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令我十分敬佩和感动。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出版发行,使新一代医务工作者了解白求恩的事迹,感悟白求恩的品德,树立白求恩的志向,弘扬白求恩的精神,让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思想和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传统世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高强 二00七年十月八日 后记 学习白求恩的深入发展,纪念白求恩的文章与日俱增,各家的文章各有所长,各有其独到之处,各有其阐述的重点,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材料。每当我们向初学者全面介绍白求恩的事迹时,免不了去查找各家的文章,然后才能综合出一个适合需要的材料。有鉴于此,为了让老师们节省时间,能够随手拈来,特向大家提供一本比较全面了解白求恩在中国的事迹的书。它是了解白求恩的历史材料,又是白求恩精神的注释,可以作为学者研究白求恩的参考资料,又可作为初学者的教材。既有历史事实,又有理性的概括。通俗易懂。这就是我们编写此书的初衷。 本书介绍的是白求恩大夫在中国,尤其是在晋察冀边区工作、生活的情况,此两年已是他有生之年的晚期。因为人总是由青、壮年逐渐成长而来的,当介绍他的晚年时总要联系其青、壮年的某些情况,但在这里却又没有把青、壮年时期时隋况讲透彻。意欲了解他青、壮年时期的历史者,只有另外去参看其他有关书籍。不过在这里概述了他在西班牙的情况,还介绍了白求恩大夫的思想、精神、性格、文化上的贡献等。因为这都是白求恩人生十分重要的环节,为了深入了解他在晋察冀的情况,故在此书中列入。 本书共有10章,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介绍了白求恩在中国的经历。各章独立叙述时列举的事实,往往从总体看来有重复现象,但为了分开说明问题也不便取舍。 本书的作者张业胜,84岁,是极少数仍健在的曾与白求恩大夫同时工作过的同志之一。自从离休以后,孜孜不倦地从事白求恩精神研究,收获颇丰,贡献巨大。本书的绝大部分资料都来自他编纂的《白求恩纪念文集》和《白求恩通讯》。曾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副院长,现任全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本书的主编冀国钧(冀中),82岁,白求恩大夫曾亲自给予实行手术,是白求恩学校早期的学生,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副院长。他们二人合作,由张业胜供给所需的一切资料,由冀国钧策划执笔,由张业胜审核定稿,把他们所亲眼见到和研究发掘的资料,简明扼要地写成此书,以传播白求恩精神。 本书除作者直接所经历了解的事实外,还引用了大量知情者或研究者的资料,在此一并向大家致谢。本书大量编人了已经发表的白求恩大夫的工作、生活资料,照实说应该是汇编或综述,但其第七章和第八章又是作者的论述。编述混杂,共同反映白求恩大夫在晋察冀的概况。限于作者的水平,不当及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老一代的革命家及年轻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感谢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同志和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董炳琨同志为本书作序。 作者 2007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