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从18世纪作为玩乐机器的机械机器人到推动工业革命发展的蒸汽机,从各式家用电器到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机器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历史。从人类学的视角看,人在自我书写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身体或精神比作机器也有着长久的历史。本书以将文化作为总体概念的文化学为出发点和前提,着眼于启蒙运动之后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德语文学文本中的不同机器类型,结合历史语境进行文本分析,以探讨在不同时期人与不同的机器模型的互动中人与机器、技术的关系。 作者简介 唐弦韵,1983年生,2014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获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曾赴德国慕尼黑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研修。现为西南交通大学德语系讲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德语语言文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德语文学、德语文化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技术与机器概念的演变 第二章 机器作为人的参照 第三章 从镜像到工具 第四章 从实体的机器到隐喻的机器 第五章 从世界的机器化到思维的机器化 第六章 智能技术时代人与机器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该书将研究对象置于历史语境之中,对机器这一人的基本参照物在文学中的表现做了颇有见地的论述。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论著通过敏锐的文学解读、翔实的文献采纳、严谨的梳理论证,勾勒了人与机器关系的错综复杂的演变样貌,展现了文学独特的反思特点与文化建构意义。同时,论著以具体研究实例演示了以文化学为导向的文学研究实践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