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1914-1918)/日常生活译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法)雅克·梅耶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第一场覆盖范围最广的世界级战争,其残酷性不言而喻,关于一战的书籍和作品不在少数。然而本书的作者雅克·梅耶在涉及这一题材时选取的角度却很独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士兵的日常生活,这是历史学家们通常不会投注太多目光的领域,然而正是这些无可争辩的事实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另一面,激烈交锋之外更多的是普通士兵的忍耐和坚持。在这场持续了四年的战争中,法国士兵怎样安排他们的衣食住行,怎样在战役之外的漫长日子里打发时间,又是如何面对和理解死亡这一永恒的战争话题?

内容推荐

1914—1918年,大约800万法国人应征入伍,实际参加战斗的士兵超过400万,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在前线牺牲。本书描述的正是这些没有特权、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普通士兵的战地生活。他们除了面临死亡的威胁,还要忍受饥渴、疾病、严寒酷暑、孤独和恐惧。作者雅克·梅耶从亲身经历出发,同时援引了许多战友的书信、感想和回忆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真实而悲惨的战时生活场景。

目录

前言 士兵们真的曾经有过日常生活吗?

第一章 人物与背景

第二章 战壕里的人

 一、战壕的布局

 二、步兵们的苦与难

 三、野战炮兵的苦难

 四、劳动与生活

袭击与巡逻

杂役与工程

奖励与处罚

 五、动身

 六、感觉与情感

远离火线的军人

百姓

高级首领

盟军

残酷的战争——令人沮丧的宿命

死亡

回到人间

勇气与恐惧

信仰

为什么战斗?

敌人

上级

军人的友谊

第三章 殊死决战

 一、凡尔登士兵

 二、凡尔登印象

第四章 休整

 一、预备部队

 二、宿营地

 三、大休

 四、后方与休假许可证

结论 日常生活是否在老兵身上留下了印记?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很多人都是在不确定的日期、年龄不定地应征人伍的:从1914~1918年,有大约800万人,也就是超过1/5的19岁到51岁的法国人。这个数字中,有多少士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战士——如能在战争中幸存,在战后就会持有战士证——究竟有多少呢?似乎是一半,但是这400万人从来没有同时出现在战场上。而且,从1914~1918年,他们中有130万人在战斗中阵亡或者死于战争引起的灾难。同一时期征兵数量靠近200万。大部分士兵都至少受过一次伤,他们中很多人因伤势严重领取伤残救济金,这条1919年发布的法律至今有效。对于这数百万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出身不同的战士,在对他们某种共同的日常生活进行描述之前,我们有必要考虑到他们之间的主要差别。

首先是不同的年龄段。由最年轻的预备部队补充起来的常备军,开始阶段都集中在掩护部队的保护之下,掩护部队安排在法国东部边境——谁也无法预料比利时何时会发起进攻。“常备军”包括1911、1912和1913年兵,他们的年龄在21岁到24岁之间——也就是说1966年他们是73岁到75岁,预备部队里年纪的最大的有36岁的,这些人根据现役部队集中编制成为预备师,番号从50向上增加,并带有原现役部队的番号:比如第53师就是一个由六个预备团组成的预备师,隶属于第3军。这些预备师并非8月20日前组成的,因为当时针对个人的征兵是在动员令下达的第一天到第二十天之间分批进行的。第一次征兵被定在8月2日,到处张贴着著名的白色征兵令,上面印着交错的三色旗。预备师并不参与前线最早期进行的战斗,因而首批退役的也不是他们。但是预备师在行军与反向行军当中,能够遇到撤退中的部队,因此一部分师团便被派上了马恩省的前线。后来战线延伸,困乏的军队一直推进到海岸线,从1914年10月起这条800公里的战线才稳定下来。所有军队都被派上战场,包括从属于各个常备军团的预备部队,而常备军中的空缺早已由救援部队和一些预备军人填补了。这样一来,存在于预备军与常备军、年轻人与年长者之间的差别很快就消失了,至少从军事角度来看是如此。1915年,霞飞将军宣布了一道命令:即日起取消预备军。1914年征集的部队与其他军团一样被调往前线,当时正是1914年到1915年的冬天。从那时开始,战士们被相对协调地混编在一起,年龄在20岁到40岁之间。随后的几年里,各个年龄层的士兵进一步被混编在一起:1914年到1919年间分批入伍的“年轻人”上前线填补空缺的速度自然要比和平时期快,这些人中最年轻的如今也有67岁了。另一方面,征兵体格检查委员会的检查越来越严格,从先前被免去兵役者和允许延期服役的新兵中选出大量各种年龄段的人,根据1915年著名的达尔比耶(Dalbiez)法令,从辅助部队”以及躲在后方安全岗位的军人中间也选出了很多人,他们在后方驻地和师团的“前方兵站”接受简短培训之后就被送进了战壕。

至于“爷爷”般的本土保卫军,这些年过40甚至更年长的人,常常詖人戏谑地称为“可怕的公牛”。战争一开始,这些年龄最大的人不再承担驻地任务时,就成了交通道路上的卫兵(简称为G.V.C)。但是当德军开始从比利时和法国北部推进时以及后来在向海边进军的过程中,一些本土保卫军的师团堵住了缺口并经常投入战斗,尽管他们配备的是格拉斯步枪而不是勒贝尔式步枪。好几支师团守在战壕里,凡尔登地区因此得以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宁静。1916年2月他们换防在即,却在这里遭到了重大损失。1914年1月,塔罗(Tharaud)兄弟所在的本土保卫军中第89D.I.从舍布尔(Cherbourg)被海运至敦刻尔克,以充实伊瑟前线,并在那里就近参加第姆德(Dixmude)或伊普尔(Ypre)的战役。其后,从4月中旬至5月15日,他们占领了香槟省靠近蓬拜尔(Pompelle)要塞的一个战区。很多师团在掩埋了士兵和马匹的尸体后,就被派去准备第二和第三条战线,或者进行铁路公路的土方工程。1915~1917年,这些师被解散后,下面的团就被派到正规师或者特定战区去,特别是在凡尔登战区,1916年本土保卫军在那里承担着最辛苦的工作:前方兵站的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的运输和著名的“神圣之路”艰苦而危险的维护工作。他们被编成先锋营,参加了进攻区的整饬工作,增援吃紧的战线。在一些靠近前线炮火肆虐的地区,他们扮演的角色虽然默默无闻,没有荣誉可言,却不可缺少。另外,1916年一些本土保卫军还经常被派去增援一些当时已不再属于“预备部队”的军团,虽然他们坚持认为被“派错”了地方。他们在那里和在其他地方一样做出了巨大牺牲,也为他们赢得了年轻战友的尊敬。年轻战士从阵线撤下来以后也经常被派去干苦活累活,他们这才发现名义上是休息的艰苦工作对于本土保卫军来说是家常便饭。P13-16

序言

几年前,有机会读到由著名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主编的五卷本《私人生活史》。闲暇时翻看翻看,也用不着特别认真地去读。隔了岁月的封尘,以往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点滴像一颗颗泛黄的珠子,擦拭一下,还能映照出昔日真实的光泽。

以往书写的历史,常常是一部“公共舞台”史,一部男权的统治史。帝王的光环下,透见的往往是刀光剑影,伟大辉煌的年代,记载的常常是战争。而人类个体所赖以生存的“私人”空间,却因为“不登大雅”而被忽略、被掩盖、被抹杀了。

就我们所知,“私人生活”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私人”相对于“公共”,趋于日常,富于偶然,这是一个免除干扰、自省、隐蔽的领地。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扔掉他在社交场合必备的面具和防卫,可以放松警惕,可以随心所欲,可以身着“宽松的便袍”,脱去在外面闯荡时穿戴的坚硬铠甲。拿米兰·昆德拉的话说,私人的空间,虽然是日常的、不完美的、不定的,有时甚至是虚无和邪恶的,但这是一个有可能导向“欢乐之完满,自由之完满,存在之完满”的世界。然而,因为私人生活总发生在深墙内院,关着门,上着锁,自然也就有其封闭性。乔治·杜比指出,19世纪的资产阶级竭尽全力想捍卫这堵“墙”的完整性,遮蔽墙里的一切。但这堵墙内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生活:这里有最真实的自我,有不见刀光的争斗,有不可言喻的离合,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因为各种利益和需要交错成一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

如何穿透这堵有形又无形的高墙,真正进入私人生活的空间,并勾勒出其历史的真实面貌?如何在其变化中确定岁月所覆盖的现实?如何既准确无误地抓住主题,同时又不迷失方向,避免陷入纯粹个人的私密生活迷宫,而失去对历史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把握呢?面对这一个个疑问和难题,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忠实描述,致力于还历史一个原样。我们给读者推荐的这套“日常生活译丛”,便是这一领域最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不久前,葛兆光先生在谈文史研究学术规范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现在编的各种历史书,至少经过丁“意识形态”、“精英意识”、“道德伦理”、“历史编纂原则”四道筛子的筛选过滤,诸如“日常生活、业余娱乐、私人空间”等重要内容在书写的历史中被省却;经过层层染过的修饰,历史的底色隐而不见了。他认为,要透过“这一层被层层染过的修饰”,看到历史的底色,找回那些被省略的、被删减的东西,尽可能接近历史原来的面貌。这不仅需要史学严谨的考据,还需要对生活必要的体验和想像。葛兆光先生的这一观点与我们推出的这套“日常生活译丛’的主旨不谋而合。在我们看来,以往我们所阅读的西方历史,确实如乔治.杜比所说,大都是“公共舞台”的历史,也如葛兆光先生所说,是经过层层修饰过的难见历史原貌底色的历史。而深入“私人生活空间”,着眼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想像和感觉的史料和文献非常少见.通过对这套丛书的译介,我们至少多了一份可能性,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被“大写的历史”或遮蔽、或过滤、或忽略、或排斥的“小写的历史”的某些真实侧面.

法国阿歇特(Hachette)出版社出版的“日常生活丛书”,是一套开放性的大型丛书,可谓内容丰富,色彩缤纷。加之作者们近乎散文化的笔调,在为广大读者剥去“大写的历史”的装饰、还原历史原貌的同时,常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欣喜和发现的愉悦。在阿歇特出版社已经推出的这一系列百余种图书中,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了其中的30种以飨中国读者。神游历史,穿越时空,让我们一起去结识古希腊的妇女、最早的基督教徒、乌托邦的追求者,去看一看国王的卧房、艺术家的斗室、士兵的营帐、百姓的平常日子,去体验一下宫墙内的沉重、美丽下的丑陋、炮火后的悲怆、辉煌中的黑暗。  从卢瓦尔河的城堡到蒙马特高地的广场,从帝国鼎盛时期的罗马到希特勒统治下的柏林,从古希腊诸神的游戏到爵士乐手叛逆的鼓点……走进文字书写的历史,市井街巷、深闺内帏、宫廷豪宅、寻常人家,只要你用心去看、去发现,就会有别样的感受,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许钧

2003年4月16日于南京大学

后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第一场覆盖范围最广的世界级战争,其残酷性不言而喻,关于一战的书籍和作品不在少数。然而本书的作者雅克.梅耶在涉及这一题材时选取的角度却很独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士兵的日常生活,这是历史学家们通常不会投注太多目光的领域,然而正是这些无可争辩的事实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另一面,激烈交锋之外更多的是普通士兵的忍耐和坚持。在这场持续了四年的战争中,法国士兵怎样安排他们的衣食住行,怎样在战役之外的漫长日子里打发时间,又是如何面对和理解死亡这一永恒的战争话题?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见证人之一,作者的亲身经历令他刻骨铭心,他还寻访了诸多参加过这场战争的战友和老兵,掌握了丰富的口头和文字材料。本书以这些材料为基础,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普通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比如饮食状况就包括了一日三餐的构成,如何发放伙食,如何取水以及其间遭遇的各种危险。这些细节描写给人的震撼并不亚于一场激烈战斗。比如寻找水源和取水(见第三章《殊死决战》中“凡尔登士兵”部分),水源一直是轰炸的重点,而且旁边到处是死尸,不少士兵就是在取水的途中中弹身亡的,有的士兵口渴之际甚至不管水塘里浸泡着死尸。最简单的生活需要在战场上成了令战士头痛的大事,比如上厕所,大小便都只能就地解决,虽然最好是能够到最近的那个弹坑解决问题,不过就这样一趟来回很可能让人死得毫无价值。

本书众多细节性的真实描述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之外的一些东西,或者说战争中的人性,其中有悲壮的牺牲和献身,有默默的隐忍和坚持,有不满现实的愤怒情绪,有战友之间的真挚情谊,也有对不平等的反抗和对自身尊严和荣誉的维护。这就是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普通士兵。作者雅克·梅耶把这本书献给所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普通士兵,和重要的历史人物相比,他们虽然因为过于平凡很容易被历史学家们忽略,但是他们所经历的苦难不应该被人类遗忘。作为一名译者和读者,本人最大的愿望就是,作为人类痛苦根源之一的战争从此不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发生。

项颐倩

2005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