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的宣言--人要认识你自己(现代人生哲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朱鲁子
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现代人生哲学,无非就是用哲学的形式追寻“真人”的生命轨迹,以哲学的形式复活“真人”罢了。——“真人”复活之日,就是千古人生之谜得到真正解答之时。

识破“斯芬克斯”的真相即“认识你自己”是人类几千年来的迫切需要和最大愿望。人类的这一迫切需要和最大愿望必将随着科学的现代人生哲学的问世而彻底达成。现代人生哲学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心灵体育课”!现代人生哲学是所有人生命中的“必修课”!

内容推荐

从“石墨”到“金刚石”

一、对人来说,最大或最重要的学问是关于人生的学问

对人来说,最大或最重要的学问是关于人生的学问。这是现代人生哲学的一种基本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彻底颠倒了人们的常识。对于人来说,唯有人生的学问是“必修课”,相反,那些今天人们趋之若鹜的课程,可能都应该是人生中的“选修课”。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人生哲学,那么,它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就难免是残缺的,就像一座庙里没有“神”一样;一个没有经过现代人生哲学洗礼的当代人,没有资格宣称自己的理性和心智是彻底成熟的、健全的。

二、夭折——当下人类个体的宿命

现代人生哲学认为,人如万物,真正的人生是有春、夏、秋、冬四季——自发性阶段、自觉性阶段、自然性阶段的。现实中的人生只有春、夏二季(普通大众),充其量有极少数的人到了秋季(所谓杰出人物、精英),而能够完整到达冬季的人(先知圣人)微乎其微。所以,现代人生哲学对当下人类个体命运作出了如下诊断:夭折——当下人类个体的宿命。

夭折的人生,就是悲剧的人生。这种悲剧,从古至今无不在人类几乎所有个体身上重复地、无尽地上演着。

三、条条大路通罗马

条条大路通罗马。诚然,现代人生哲学认可这种经验真知的见解。但是,现代人生哲学认为,个体的人生在时间上是有限的,有且只有“直径”或“近直径”的人生之路,才能保证人生最终到达“罗马”。可是,由于缺乏真正科学的人生哲学理论的指导,绝大多数人是走不上“直径”的,他们往往在“曲径”上空耗、虚度了自己宝贵的人生,最终落得“夭折”的可悲命运。

四、斩断夭折——现代人生哲学伟大而崇高的使命

现代人生哲学认为,“夭折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人来到世间一辈子不容易,带着无尽的遗憾而去不值得。故,斩断当下人类个体“夭折”.的宿命,活出一个真真实实的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完整、完美的人生,就是现代人生哲学的最高使命。

所有斩断夭折宿命的个体,都是“死”而“复活”者,一切外在的功利、分别、矛盾,都与他们无缘了,他们是得“大自在”者,他们都获得了“永生”的资格。

五、“认识你自己”——个人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

现代人生哲学致力于“认识你自己”,但认识自己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己。所谓实现自己,无非就是由“毛虫”到“蝴蝶”的脱胎换骨,由“蝌蚪”到“青蛙”的蝉蜕,由“石墨”到“金刚石”的质变、飞跃。

现代人生哲学怀抱人自己创造自己的“造人”理想,它将这一曾经为“上帝”所垄断的权力从上帝手中夺回来,交给人自己。它拒绝现实中一切形式的懒惰和推诿责任的无耻借口,它让人自己担负起自己的人生“十字架”,它认同存在主义哲学的说法:英雄是自己使自己成为英雄,懦夫是自己使自己成为懦夫。

现代人生哲学认为,在古典轴心时代①,个别的人类个体可能不需要认识自己就能够成为自己——他们是歪打正着的;但在现代轴心时代,不通过认识自己,人类个体基本上是没有可能成为自己即自我实现的。“认识你自己”,是个人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

现代人生哲学秉持古代先知圣人的火炬高声呐喊:人,要认识你自己!

它断言:

认识了自己,则成为自己就变成了一种宿命,一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认识了自己,则成为自己就变成了一种责任,一如基督甘愿被钉十字架。  现代人生哲学,无非就是一套变“石墨”为“金刚石”的具体操作系统或装置。 

六、重建巴别塔——当代人类个体“认识你自己”的捷径

重建巴别塔,这是现代人生哲学为自己提出的艰巨任务。当代人类个体,只有“建起巴别塔”,才能“认识你自己”。②

现代人生哲学彻底揭秘了“巴别塔天机”:建造“巴别塔”的材料并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实在性的“砖”和“水泥”,而是指“语言”或“概念”和“逻辑”,“巴别塔”隐喻的是一套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只有通过人类相互之间广泛的“交往”,建造“巴别塔”的“语言之砖”才能够“烧透”。由于历史上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没有形成,人类的“交往”非常有限,故,“语言之砖”始终未能“烧透”,这样,“巴别塔”必然成了豆腐渣工程。

现代人生哲学以三条基本原则或公理为基石,利用三块彻底“烧透”的“砖”——自发性、自觉性、自然性,用科学一一价值中立的逻辑(即巴别塔寓言中的“石漆”),辩证地揭示了“人生基本矛盾”,构建了科学的“人生理论巴别塔”。它认为,“建起理论巴别塔”,人类个体就可以“与天公比高”,每个人都可以与“上帝”等高,从而有能力识破“斯芬克斯”的真相是集“诱惑”与“恐吓”于一身的“现实社会”,真正地“认识自己”。建造人生理论巴别塔的过程,就是我们的心智和理性发展、成熟和健全的过程。现代人生哲学所提供的人生理论巴别塔,为我们认识自己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标准、标尺或坐标;在它面前,现实人生“夭折”的宿命一目了然。现代人生哲学,就是一条通达罗马的“直径”。

现代人生哲学,一言以蔽之,一套“巴别塔建筑术”而已。

七、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现代人生哲学遵循我们伟大先人的圣训一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致力于揭示人生的真相,破解千古人生之谜。

现代人生哲学认为,人生,就是一场与“斯芬克斯”决斗的过程:斯芬克斯牢牢地抓住人天生的两块软肋——“贪婪”或“贪欲”和“懦弱”或“恐惧”,对之施以“诱惑”和“恐吓”。不是她死,就是你亡。

现代人生哲学识破“斯芬克斯”的真相——“现实社会”即“诱惑”和“恐吓”,从而彻底地解开了困扰人类千古的“斯芬克斯之谜”。

现代人生哲学力求彻底地实现其最终的理论信念——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现代人生哲学与一切欺骗和谎言不共戴天!

八、从“空想”到“科学”——现代人生哲学实现了

人生哲学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

现代人生哲学是建立在科学地揭示“人生基本矛盾”(精神与精神形态的矛盾)的基础之上的,从而实现了人生哲学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一如马克思在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实现了人生哲学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

我们把“现代人生哲学”之外所有的人生哲学理论(包括几乎所有的宗教等)统统称之为“古典人生哲学”。古典人生哲学的局限性就是它的非普遍性,所谓“修道的人如牛毛,成道的人如牛角”。“现代人生哲学”与“古典人生哲学”的本质区别可以用“勾股定理”来比喻:“古典人生哲学”相当于我国汉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记载的经验性的“勾三股四弦五”,“现代人生哲学”相当于西方几何学中的逻辑性的“a2+b2=c2”。“古典人生哲学”诉诸人类经验直觉的伦理“应当”,“现代人生哲学”诉诸人类科学逻辑的理性“必然”。

现代人生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到全球化时代——现代轴心时代——的必然产物,它是应时代的迫切需要而创生的。

一句话:

现代人生哲学彻底地建成了被上帝毁掉了的“巴别塔”,现代人生哲学彻底地解开了困扰人类千古的“斯芬克斯之谜”!

目录

要旨 从“石墨”到“金刚石”

1 对人来说,最大或最重要的学问是关于人生的学问

2 夭折——当下人类个体的宿命

3 条条大路通罗马

4 斩断夭折——现代人生哲学伟大而崇高的使命

5 “认识你自己”——个人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

6 重建巴别塔——当代人类个体“认识你自己”的捷径

7 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8 从“空想”到“科学”——现代人生哲学实现了人生哲学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

引言 人,要认识你自己

序言 现代人生哲学的缘起

“给点什么吃吧大娘?!”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真经在路上

序曲 “巴别塔”天机揭秘

插图:《巴别塔》

一、何谓“巴别塔”

二、“巴别塔”天机揭秘

三、只有“建起巴别塔”,才能“认识你自己”

夭折——当下人类个体的宿命

第一章 现代人生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第1节 人——尚不存在或待成的存在

一、现代人生哲学与其他思想体系的原则区别:“造人”与“造天国”

二、现代人生哲学是一套教育哲学理论

第2节 现代人生哲学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产物

一、“人脑病毒”、“思想黑客”与“思想杀毒软件”

二、历史悬案:“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即“人生观论战”

第3节 “古典人生哲学”与“现代人生哲学”的样式

一、“古典人生哲学”的经典样式

二、“现代人生哲学”的经典样式

第二章 现代人生哲学理论巴别塔的奠基石

第1节 打造第一块基石

公理1 人是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辩证统一

第2节 打造第二块基石

公理2 在人身上,精神存在高于物质存在,是物质存在的本质之所在

第3节 打造第三块基石

公理3 精神存在是精神(内容)和精神形态(形式)的辩证统一

第4节 打造第四块基石

物质基石 物质存在是物质即身体(内容)与物质形态即生理状态(形式)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生理论巴别塔的具体构建

第1节 准备建材:“烧透”“语言之砖”

第一块“烧透”的“语言之砖”:自发性

自发性——“冰”

第二块“烧透”的“语言之砖”:自觉性

自觉性——“水”

第三块“烧透”的“语言之砖”:自然性

习惯成自然

自然性——“汽”

第四块“烧透”的“语言之砖”:后自觉性

后自觉性——“等离子水”

第2节 人生发展的动力——人生基本矛盾

一、谬种流传的人生基本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二、科学的人生基本矛盾——精神与精神形态的矛盾

三、社会基本矛盾与人生基本矛盾的类比

第3节 巴别塔的构建

“磨刀不误砍柴工”——建筑术的演练

人生境界第一层楼:自发性形态

自发性(冰)形态——固态

人生境界第二层楼:自觉性形态

自觉性(水)形态——液态

人生境界第三层楼:自然性形态

自然性(汽)形态——气态

人生境界第四层楼:后自觉性形态

后自觉性(“等离子水”)形态——“等离子水态”

第4节 现代人生哲学理论巴别塔竣工

自发性形态——童年时期(婴儿、幼儿、童年时期)

自觉性形态——成年时期(少年、青年、中年时期)

自然性形态——老年时期(老年早期、中期、晚期)

第四章 人生理论巴别塔的具体阐释

第1节 自发性形态

望子成龙的悖谬

自发性形态与自觉性形态——童年后期与少年前期

第2节 自觉性形态

宗教——无望人生的希望

“神经病”或“精神病”——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失败

人的诞生:人——从——众,众——从——人

你是“现代人”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吗?!

所谓正义:“君子”当“义”,“小人”当“利”

自觉性形态与自然性形态——中年晚期与老年早期

第3节 自然性形态

真人、至人、圣人、神人……

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当头棒喝:没有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的当代人

第4节 人性深深深几许?——马斯洛叩问人性的深度

一、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之差别

二、引向自我实现的种种行为

三、高峰体验:强烈的认同体验

第5节 现代人生哲学理论可能的自然科学基础

第五章 人生理论巴别塔与人类社会巴别塔 

第1节 个体与类的同一性

第2节 个体与类的非同一性

一、原始社会阶段

二、文明社会阶段

人类文明第一个黄金时代——古典轴心时代

人类文明第二个黄金时代——现代轴心时代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三、理想社会阶段

第六章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第1节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2节 全球化时代的哲学精神——“以人为本”

“思想自由”观念质疑

第3节 文化和文明、现代与后现代

一、文化和文明

二、现代与后现代

第4节 “为生活”与“在生活”、“生”与“死”

一、现实生活的真相:“为生活”

二、理想的生活:“在生活”

插图:《绕线》

三、死亡的真意:在恐惧中生存

第七章 悠悠千古谜,轻轻一朝解

第1节 慧眼识“浑沌开窍”,复活“中国原罪”

一、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

《圣经》中的“智慧果”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罪思想

《庄子》中的“浑沌开窍”

三、中国原罪思想的意义

四、原罪隐喻的两个层面:智与性或心理与生理

第2节 轻吟“命名即创造”,为上帝“创世”正名

创造——“无中生有”;制造——“有中生有”

第3节 撩开中国古代神话的神秘面纱

“女娲补天”新解

大声呼吁修改小学语文教科书

必须重写中国古代神话史

第4节 弹指四两拨千斤,破解“轴心时代”之谜

第5节 巍巍乎“现代人生哲学”,彻底解开“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之谜”的现代人生哲学阐释

一、俄狄浦斯悲剧的根源:不认识自己

二、斯芬克斯的真相:“诱惑”与“恐吓”即“现实社会”

插图:《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第八章 从“空想”到“科学”:自我反思的现代人生哲学

附录:八幕剧本——新斯芬克斯之谜的诞生

序幕:新斯芬克斯之谜

第一幕:斯芬克斯之灾

第二幕:可怕的神谕:俄狄浦斯命将杀父娶母

第三幕:斯芬克斯与俄狄浦斯

第四幕:俄狄浦斯与王后

第五幕:俄狄浦斯与王后的婚礼

第六幕:神谕说出特拜城瘟疫的根源

第七幕: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真相曝光

第八幕:新斯芬克斯之谜的诞生

后记 我有一个梦想

《巴别塔》

《绕线》

《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试读章节

人——尚不存在或待成的存在

有一个关于上帝“造人”的笑话,很为我们操着“汉语言”的东方人提情绪。

上帝用面粉和着水造人,他将人捏好了,但需要放到烤箱里“烤熟”,否则“人”不活。烘烤需要一定的时间,上帝心急火燎,有些等不及了,就急急忙忙地打开烤箱将“人”取了出来。一看,上帝傻眼了:没熟——欧洲的“白种人”是这样出炉的。没办法,重新来。这次,上帝耐着性子,估计时间到了,他仍然没有打开烤箱,生怕再犯上次的错误。直到上帝的耐心用光,他才打开烤箱。一看,上帝又傻眼了:糊了——这便是非洲“黑种人”的来历。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黄种人”,是上帝最后的、最好的,也是最满意的作品。①

追溯人的历史,结论是令人失望的。

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不乏这样的共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历史上尚不存在。这种悲剧意义上的人类洞识,在艺术家那儿有着极为具体的形象描述,在思想家那儿是以抽象的逻辑形式表达出来的。人,是通过罗丹的雕刻刀而生成的;人,是尼采的超人的作品。在存在主义哲学中,是通过一个命题——存在先于本质——表述出来的。

事实往往是让人难堪的。面对自己尚未成为人这一事实,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难以接受的。可是,事实并不照顾我们人类的自尊。事实一旦撕破了人之为人的假面,则,非人的现实就变得可以理解了。满眼充斥着痛苦无边的残疾的悲观者往往成为时代的智者,如果他们不能从满目残疾中看到希望,则智者必终结于智者;如果能够从满目残疾中看到有一些生命在生长、在苦苦地挣扎着成长,就像一个人在大理石中渐渐地显影,则,智者就走出了自身而进入先知的行列。

就像用大理石雕刻自己的形象一样,你的形象如何,你的作品就如何。你是你亲手打造、打磨出来的样子。你没有耐心,你就是粗制滥造的;你没有设计,你就是没有图纸在盲目施工,结果多会半途而废或功亏一篑;你精雕细琢,那么,你很可能就成为一件艺术品。人,就是你从手里的大理石中雕刻而成的。由于你眼力不济,你是很难看到大理石中隐约勾画出来的人的轮廓的;你若匆忙下手,你会糟蹋了这块造人的材料。你不可能成为人。

造人的工作由来已久,造人的工程也古已有之。但这些工作、工程,在历史上一般为宗教神学或准宗教神学所垄断。“造人”之艰难从《创世记》的顺序可以见出(第六天)。诸宗教神学或准宗教神学,除佛教外,对于造人并不十分热衷。或许是因为此工作太琐碎、微不足道而难入其法眼,它们更热衷的是“造天国”。于是,历史上,人们所见到的大多为“造天国”的宏大的、类的解放的神话等乌托邦,而没有认真地去做“零星”的造人工作。人类于20世纪末开始的造人——克隆人工程,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造人,而非社会学、人类学、哲学意义上的造人。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全人类性的造人工程迄今尚未正式开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造人工程,历史上的人类个体就很难站立起来。

现代人生哲学将人的形象、大致轮廓清晰地印在、烙在你的大理石上,你只要精心地雕刻,我不骗你:尽管你的技艺暂时尚不甚精湛,但,你的技艺会随着你的雕琢的深人而渐渐精湛起来,你是可以雕出你自己来的。在雕刻的过程中,随着你的形象不断清晰,你将获得真正的自信和巨大的满足。如果我们能够从“造天国”的妄想、幻想中走出来,就不难理解:没有一种工作像造人这种工作那样让人激动和自豪的了,没有一种事业像造人这种事业那样意义崇高和伟大的了。

造人的工作在古典轴心时代曾有过成功的范例,但相对来说只是极个别的特例。因为那时人类的普遍交往和联系尚未形成,故只能是小作坊式的手工操作。之后,在两千多年里,这一工作几乎停了工。思想家们尽管不懈地在大白天“提灯找人”,但,他们往往一无所获。我们仅仅从神话和大艺术家如帕潘德里欧、米开朗琪罗、罗丹等人那儿才隐约见出人的原型。今天——现代轴心时代——不同了,人类的普遍交往和联系即全球化已经形成,大工业式的现代化社会生产将取代以往的个体化生产,造人的“作坊”,将为造人的“工程”所取代。当代,造人是一个工程,是一个由亿万人参与的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工程。这个工程,人类用了三千多年来奠基,最终,随着“人的宣言”的一声号角,正式开工了。P2-3

序言

现代人生哲学的缘起

任何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的理论,超时代的理论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理论的创造者都是生活在具体时代里的具体的、有着这样或那样局限性的个人。由于社会分工的历史现实,理论的创造一般来说是个体的事情,然而,理论一旦被创造出来,它就具有了普遍性的品格。正像马克思所说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当然,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绝对完备的。因此,任何过分地要求我们的人生哲学理论的企图也是不切实际的。

毫无疑问,我们的人生哲学理论是与笔者个人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请听,来自笔者心灵底层的呼喊——

“给点儿什么吃吧大娘?!”

1966年夏天,父亲做了胃溃疡手术。家境贫寒,可手术后的父亲需要补养身体,怎么办?聪明的父亲决定去青岛乞讨。事实证明,这是个伟大的决策。同时,它也给我烙进了生命的永恒记忆。

那年,我刚五岁,朦咙懂点事了。我已不记得是怎么到的青岛,只记得清晨到了青岛,在一个小吃摊前,吃了我平生吃到的最好的饭:一碗“甜沫”(一种类似豆浆的甜甜的稀粥)、几根油条。

父亲是要脸面的人。为了避开在青岛东部四方区大寨路居住的伯父和家乡熟人,我们来到了西部,在一个公园的凉亭子里住了下来。这里,有一个长期在青岛靠乞讨为生的家乡人“老陆”大爷,与父亲要好。开始,白天老陆大爷看着我,领着我玩,父亲自己出去要饭。老陆大爷给我买些糖果点心吃,我过得非常快活。晚上,我们就睡在凉亭里的长条椅子上。椅子窄窄的,父亲怕我掉下来,就用腰带拴住椅子。

一天,我出于好奇要求跟父亲一起出去要饭,父亲就带上了我。当时的青岛,平房居多,家家有大门,还有不少养狗的。胶东风俗,乞讨时,一般是打开人家的大门,不问男女老幼,随后就略带乞求可怜腔地喊:给点儿什么吃吧大娘?!开始,父亲自己讨要,我只是瞪着机灵的眼睛看着,一句话不说。

突然,不知是哪里来的勇气,也不知是哪里生出的智慧,当父亲又打开一户人家的大门时,我脱口而出:“给点儿什么吃吧大娘?!”

这是我平生喊出的第一句乞讨的话!也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句话!我不知道当时父亲听了后心里是什么滋味,而我自己则感到,我已经可以帮助父亲了。

一个多月后,我们满载而归:父亲身体保养得很好了,还带回家不少晒干的馒头(或许还有一些钱);我则大开了眼界,我的意识开始觉醒了。

对这段乞讨经历,家里人讳莫如深。村里人不知是不知道还是什么原因,他们也从不议论。但,多年来,对这段乞讨经历,我念念不忘,经常兴高采烈地提起。每次提起,父母、大姐、二姐总是赶快制止,说是丢人,不让我说,生怕让别人听到。这段经历伴随我慢慢长大。

后来,我结婚生子。我常常对孩子说起自己的乞讨经历,说:爸爸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妻子和孩子觉得丢人,而我,一点害羞的感觉也没有。每遇到让自己高兴的事,或是自己取得一种人生的成功,或是逢年过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喊起来:“给点儿什么吃吧大娘?!”而后,潸然泪下,继而泣不成声。

几十年过去了,家人对这段经历仍是讳莫如深。我说我要写一写,可父亲、姐姐们至今不同意。

父亲仍健在,活得很好,我违背他的意愿将这段经历公开。他老人家不会看到这些文字。我想,即便是知道了,父亲也会宽谅儿子的。

“给点儿什么吃吧大娘?!”“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它让我对人间充满了感恩的情怀!它也让我对今天的人生际遇无怨无悔!

笔者人生之始的第一个自主性“介入”活动,奠定了以后的一切。没有我的乞讨生涯,就绝不会有今天这本《现代人生哲学》。给予我这次乞讨经历,是父亲一生中最伟大的事件和功绩。我这生命中的第一次自主性“介入”活动、启蒙事件,没有基督教中“蛇”的教唆和引诱,没有庄子“浑沌开窍”中“倏”和“忽”的外来“开凿”,而完全是顺乎自然的“自发性”的。读者在读到本书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罪思想时,将会对此有更深切的体悟。

对于我的这段乞讨经历,西南师范大学的蒋红兵先生是这样说的:穿越境界状态不同的生涯活动时空,是一种壮丽的旅行。境态的流变千姿百态,那是一群群飞舞着的诗篇……第一个“介入”的“行动”,赢得了一个“身份”,观其名,是“乞丐”,究其实,是“成功感”。这样一个成功,可以引发的生命力,应该是十分奇特的。活着就足以自豪——这是难得的经验!有多少人一辈子也得不到,而你,一开始就赢得了它!有多少人在寻找活着的底气,你却在一个偶然而自然的自发自动的介入里,打造了它……“乞讨”这个字眼,在你的话语结构里,是一个微妙的“隐德来希”(即灵魂、活力)……

诚斯言也!我曾暗暗发愿:人馈我以米,我必还人以珠!

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第5期发表了署名“潘晓”的文章,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它表明,广大的中国青年一代,正处于人生的无边黑夜之中。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编辑同志:

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回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

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小学的时候,我就听人讲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日记》。虽然还不能完全领会,但英雄的事迹也激动得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我还曾把保尔关于人生意义的那段著名的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工工整整地抄在日记本上的第一页。日记本记完了,我又把它抄在第二个本上。这段话曾给我多少鼓励呀。我想,我爸爸、妈妈、外祖父都是共产党员,我当然也相信共产主义,我将来也要入党,这是毫无疑义的。

后来我偶然看到一本过去出版的小册子《为谁活着,怎样做人》。我看了又看,完全被迷住了。我开始形成了自己最初的也是最美好的对人生的看法: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人活着,就应该有一个崇高的信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我陶醉在一种献身的激情之中,在日记里大段大段地写着光芒四射的语言,甚至一言一行都模仿着英雄的样子。

可是,我也常隐隐感到一种痛苦,这就是,我眼睛所看到的事实总是和头脑里所接受的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就开始了,而后愈演愈烈。我目睹了这样的现象:抄家、武斗、草菅人命;家里人整日不苟言笑;外祖父小心翼翼地准备检查;比我大一些的年轻人整日污言秽语,打扑克、抽烟;小姨下乡时我去送行,人们一个个掩面哭泣,捶胸顿足……我有些迷茫,我开始感到周围世界并不像以前看过的书里所描绘的那样诱人。

我问自己,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是相信师长还是相信自己呢?我很矛盾。但当时我还小,我还不能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况且过去的教育赋予了我一种奇怪的能力,这就是学会把眼睛闭上,学会说服自己,学会牢记语录,躲进自己高尚的心灵世界里。可是,后来就不行了,生活的打击向我扑来。那年我初中毕业,外祖父去世了。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突然变得冷酷起来,为了钱的问题吵翻了天。我在外地的母亲竟因此拒绝给我寄抚养费,使我不能继续上学而沦为社会青年。我真是当头挨了一棒,天呵,亲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那么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将会怎样呢?我得了一场重病。病好后,借助几个好同学的力量,给街道办事处写信,得到了同情,被分配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厂里,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那时候,我仍然存在着对真善美的向往,也许家庭的不幸只是一个特殊的情况,我现在已经踏上了生活,生活还是充满诱惑力的,她在向我招手。

但是,我又一次失望了。

我相信组织。可我给领导提了一条意见,竞成了我多年不能入团的原因……

我求助友谊。可是有一次我犯了一点过失时,我的一个好朋友,竞把我跟她说的知心话悄悄写成材料上报了领导……

我寻找爱情。我认识了一个干部子弟。他父亲受“四人帮”迫害,处境一直很惨。我把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同情都扑在他身上,用我自己受伤的心去抚慰他的创伤。有人说,女性是把全部的追求都投入爱情,只有在爱情里才能获得生命的支持力。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尽管我在外面受到打击,但我有爱情,爱情给了我安慰和幸福。可没想到,“四人帮”粉碎之后,他翻了身,从此就不再理我……

我躺倒了,两天两夜不吃不睡。我愤怒,我烦躁,我心里堵塞得像要爆炸一样。人生呵,你真正露出了丑恶、狰狞的面目,你向我展示的奥秘难道就是这样!?

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观察着人们,我请教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初出茅庐的青年、兢兢业业的师傅、起早摸黑的社员……可没有一个答案使我满意。如说为了革命,显得太空不着边际,况且我对那些说教再也不想听了;如说为名吧,未免离一般人太远,“流芳百世”、“遗臭万年”者并不多;如说为人类吧,却又和现实联系不起来,为了几个工分打破了头,为了一点小事骂碎了街,何能侈谈为人类?如说为吃喝玩乐,可生出来光着身子,死去带着一副皮囊,不过到世上来走了一遭,也没什么意思。有许多人劝我何必苦思冥想,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许多人不明白它,不照样活得挺好吗?可我不行,人生、意义,这些字眼,不时在我脑海翻腾,仿佛脖子上套着绞索,逼我立即选择。

我求助人类智慧的宝库——拼命看书,希望从那里得到安慰和解答。我读了黑格尔、达尔文、欧文的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著述;读了巴尔扎克、雨果、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人的作品。可是,看书并没有使我从苦恼中得到解脱。大师们像刀子一样犀利的笔把人的本性一层层地揭开,让我更深刻地洞见了人世间的一切丑恶。我惊叹现实中的人与事竟和大师们所写的如此相像,不管我沉陷在书本里还是回到现实中来,看到的都是一个个葛朗台、涅赫留道夫式的人物。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呀,使劲地想,苦苦地想。慢慢地,我平静了,冷漠了。

社会达尔文主义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人毕竟都是人哪!谁也逃不脱它本身的规律。在利害攸关的时刻,谁都是按照人的本能进行选择,没有一个真正虔诚地服从那平日挂在嘴头上的崇高的道德和信念。人都是自私的,不可能有什么忘我高尚的人。过去那些宣传,要么就是虚伪,要么就是大大夸大了事实本身。如若不然,请问所有堂皇的圣人、博识的学者、尊贵的教师、可敬的宣传家们,要是他们敢于正视自己,我敢说又有几个能逃脱为私欲而斗争这个规律呢?!过去,我曾那么狂热地相信过“人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为了人民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想起来又是多么可笑!

……(此处删去1103字——引者)

编辑同志,我在非常苦恼的情况下给你们写了这封信。我把这些都披露出来,并不是打算从你们那里得到什么良方妙药。如果你们敢于发表它,我倒愿意让全国的青年看看。我相信青年们的心是相通的,也许我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帮助。

潘 晓

1980年4月

潘晓的文章围绕着“人都是自私的”的话题,提出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意义深远的“人生观大讨论”(据统计编辑部收到稿件6万封)。这场由化名“潘晓”(笔者解读为“盼晓”)引发的“人生观大讨论”,只不过表征了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年轻人的“迷惘”罢了:青年人盼望着“天晓”。①由于某种原因,这场讨论并没有持续下去,而且,更没有得出关于人生意义的正确结论。

《中国青年》杂志这场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让同样处于人生迷惘阶段的年轻的笔者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当时,笔者正在东北大姐那儿求学,就读于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我当时天真地相信,自己有能力和责任回答人生之谜。

青春年少的笔者,1980年正面临着人生的一个小小抉择:学理还是学文?当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

记得身材高大英武、正气浩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右派”并受尽摧残,腰腿有残疾的恩师丛树人在给我们文科班上第一节语文课时,他老人家让我们每个人自命题目写一篇作文。我奋笔疾书,很快写就两页纸的《弃理从文有感》。文中,我大胆地谈到了自己对“人生观大讨论”的看法。正是这篇在全校教师中传阅并引起纷纷议论的小文,让我得到了丛树人老师的恩宠。第二年的1981年进入吉林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我很自觉地、责无旁贷地、自然地承担起探索和解答人生之谜的使命。我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时代赋予我的使命!②

探索人生真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历尽万般红尘劫”且能“犹若凉风轻拂面”的人,最终都会悟出这样一条人生道理:真经不在别处,就在路上。

真经在路上

少年时代对唐僧取经之艰难过程不理解,每每责怪悟空:何不将师父背上西天?一个筋斗云而已!

时光荏苒,不觉日子过午。回头来想一想少年时的无知,亦觉可爱。可爱归可爱,但毕竟不是真理。于是,将几十年生活的经验带进西游的故事里,生发出些许杂想。

私以为,所谓唐僧取经之“经”者,乃经过也、经历也;记载下来,则为经书也。佛经、圣经、古兰经、道德经、儒经,抑或马克思主义等,实不外先圣经历之文字符号之录也。而对于如何取此“经”,则有法门或方法之不同:如吾之少年之直接幻想算一种,如唐僧之经千难万险又一种,还有时下之皓首穷经者又一种,不一而足。今天想来,唐僧和悟空并未笨到想不出“直上西天”取经之捷径的,少年人的狂想于事无补。又,由于“唐僧”们今已取回“真经”,故时人觉得“真经”必在“经书”里,于是,千百万聪明的大脑一齐奔向图书馆,以唐僧取经之信念来寻找“真经”。岂不知,“真经”在这里早已变成了抽象的、僵硬的教条。故,我们难见有取到“真经”得道成佛成仙者。于是,似乎只有一条路——唐僧去西天所走之路,一条充满了苦难、荆棘、鬼魔之路——可走。如此看来,捷径原来是曲径,而曲径却不失为一条捷径。

《西游记》故事里为何非得让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才让他取得真经?今天看来绝非是吴承恩老先生为编故事而故意折腾唐僧师徒,也并非为通过此故事来显示自己的才华,它实乃向人们昭示“真经”之取得非一日一时之功,更非心猿意马之徒可唾手之果。非经过八十一难(缺一难也不行!),任何人也休想取得真经。

莫怪时不济也,莫嫌人不助也。其大道行,莫说是人——沙僧,就连非人——猴、猪、马,神——菩萨、如来,也会慷慨相助的。

黑格尔老先生在《精神现象学》里说过的话多已记不清,但唯有这句话时时提醒自己:“必须忍耐这条道路的辽远,因为每个环节都是必要的;这是说,必须在每个环节那里都作逗留,因为每个环节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形态。”人生如时间之一维,是容不得自己试错的,须走好每一步。而若真正走着自己踏实的步子,认认真真地生活着,就会明白什么是“纸上得来”,什么是“心中悟出”的真味,也就会明白从 哪里才能取到“真经”。

对于人生来说,看似“直径”的道路,其实正是“曲径”,而“曲径”却是“直径”。这就是《西游记》给我们的启迪。

现代人生哲学历尽“九九八十一难”,今天终于跟读者见面了。

后记

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让“现代人生哲学”成为所有人生命中的“必修课”。

曹雪芹写《红楼梦》,可谓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后还是留下了未完成的作品。从1981年入吉林大学哲学系学习就开始写“人的宣言——人,要认识你自己”的人生哲学论文算起,至今也有20多个年头了。20多年来,我每完成一稿,就兴奋不已,说:“这一稿是最完善的!”

直到今天,我才彻底明白:我的人生哲学论文是永远也写不完的。借用后现代的说法:刚开始时是我在写它,后来我越来越感到,是它在写我。我之于它,我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正像“米洛的维纳斯”没有双臂也可以见人且并不有损于她的美一样,以《人的宣言》为名的“现代人生哲学”也没有理由孤独下去。笔者坚信:古今中外所有的思想家都将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复活;笔者更希望:古今中外所有真正的思想家都能够复活在我们的现代人生哲学里。

生命在于交流、在于对话、在于批评。“现代人生哲学”渴望着在交流、对话和批评中走向真实的生命。

——我的人生哲学啊,你还我一个香甜的睡眠!

朱鲁子

于1981—2007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