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化丛书》囊括了苏州的戏剧、绘画、园林、街坊、名人、名胜、民俗、考古、工艺……向世人展示苏州文化的综合实力,用以提高苏州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素质,用以吸引与沟通五湖四海的朋友。本书为丛书之一。
苏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街一巷、一桥一塔,几乎都有一些传说,显示着苏州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苏州的传说,包括神话传说、风物传说、人物传说、民间工艺传说和民俗传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州传说/苏州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金煦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苏州文化丛书》囊括了苏州的戏剧、绘画、园林、街坊、名人、名胜、民俗、考古、工艺……向世人展示苏州文化的综合实力,用以提高苏州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素质,用以吸引与沟通五湖四海的朋友。本书为丛书之一。 苏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街一巷、一桥一塔,几乎都有一些传说,显示着苏州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苏州的传说,包括神话传说、风物传说、人物传说、民间工艺传说和民俗传说。 内容推荐 《苏州文化丛书》向世人展示苏州文化的综合实力,用以提高苏州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素质,用以吸引与沟通五湖四海的朋友。本书为丛书之一。 苏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街一巷、一桥一塔,几乎都有一些传说,显示着苏州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 目录 神话传说 开天辟地神话 女娲补天 人类起源神话 人是泥做的 神性英雄神话 大禹在太湖治水 文化起源神话 蚕姑娘和牛大哥 三姑娘养蚕 轩辕黄帝织绸缎 风物传说 虎丘山的传说 虎丘风物传说一览表 海涌山 虎丘名称的由来 狮子回头望虎丘 干将炼剑 孙武亭 千人石 断梁殿 憨憨泉 生公讲台和点头石 梦拖虎丘塔 灵岩山的传说 馆娃宫 响屐廊和胭脂塘 玩月池 西施洞 一箭泾 玄妙观的传说 范作头造三清殿 造屋请了箍桶匠 妙一统元 寒山寺的传说 和合二仙传友情 寒山与拾得 人物传说 伍子胥的传说 伍子胥造苏州城 伍子胥之死 范仲淹的传说 一技半能 万笏朝天 踏茄子 火烧鲞鱼庙 高义园 留街不留头 张士诚的传说 张家港为啥姓张 诚王口封张家港 积谷甏 讲张 朱元璋的传说 朱元璋放牛 卧龙街 日出万绸 施耐庵的传说 天罡地煞仿罗汉 种童子糯的传说 金蝉脱壳 沈万三的传说 聚宝盆的传说 沈万三奇遇记 沈万三筑城 沈万三充军 唐伯虎的传说 九美图和十美图 红梅图 画杨梅 当画 涂壁戏县官 寻斧图 金圣叹的传说 王之将出 孔夫子和财神爷对调 阿唷哇 叶天士的传说 说死就死 死人复活 以毒攻毒 重背药箱 橄榄苗 梧桐早凋 李秀成的传说 见山楼 芦花靴和香鱼干 忠王府门前的石狮子 民间工艺传说 手镯的故事 醉雕 巧修九龙杯 民俗传说 节令传说提要及传说 立夏称人 金梭子 布袋和尚与腊八粥 赖债庙 人生礼仪传说提要及传说 写双喜的来历 结婚穿凤冠霞帔的由来 结婚为啥要送喜果 棺材上为啥要铺红毡毯 焚化纸锭的来历 民间信仰传说 轧神仙 陆稿荐的传说 吕纯阳卖汤团 拾菱壳 附录 我的民间文学生涯 后记 试读章节 苏州养蚕植桑由来已久。苏州丝织业信奉的祖师是轩辕黄帝。吴县东山有轩辕庙,在其他地方也有称为“机神庙”的,这里经常是机工和染工集聚的地方,每年都有定期的祭祀活动。苏州和杭州是全国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苏、嘉、湖一带遍地植桑养蚕。苏州城里,特别是城东区,机房林立,“户户闻机声”。“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日缎,方空日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康熙《苏州府志》卷二十一“风俗”)苏州的丝织品过去是“贡品”,今天仍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名。丝绸业的基础即是蚕桑,关于蚕桑的神话传说,在江南农村广泛传播,如“马明皇菩萨”、“马头娘娘”等蚕神的传说家喻户晓,甚至成为蚕农的民间信仰习俗。丝织业的机房,一般聚集在城里。在苏州这样古老的文化城市里,至今还保留着一些有关蚕桑、丝织的“活化石”,上面介绍的一组传说,虽然经过历代传述者的加工,搀杂着不少非原始性的内容,但是仍旧可以窥见先民对丝织起源的幻想,以及对最初发明者的追溯和崇拜。 蚕宝宝和老黄牛原本是天宫里的牛郎和织女的说法,很可能受到《牛郎织女传说》的影响,把蚕附会到织女身上,也很合情合理。大自然是很神秘的,为什么会产生蚕?蚕为什么会吐丝?丝为什么会织成美丽的绸缎?这一切是值得人们探索的。当人们不能科学地理解这些自然现象时,便幻想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支配宇宙万物,这就是神。然而神的世界仍然是人构想出来的,是人世间的折射。原来,蚕宝宝和老黄牛在天堂里生活得并不自由,老想下凡到人间来,特别是故事里的蚕姑娘,哪怕在人间吃尽千辛万苦,她也心甘情愿。传说为她们的下凡作了合理的解释:因为她们看到人的生活太苦了,不懂得耕种五谷,织布穿衣,天冷了没有衣服穿,饿了没有东西吃,他们是到人间来帮助人们解除痛苦的。人们幻想天堂里的神仙都能着绸穿缎丰衣足食,这种幻想所包括的内涵,恐怕已经超出原始思维了。这种神话,其原型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大约介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间,至少是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和贫富观念之后。同时,它还表现了蚕宝宝和老黄牛对“玉帝”的反抗精神,以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善良的愿望。 最先发现蚕的是谁呢?这是谁也说不清楚的,在历史和传说中都没有明确的结论。古人造字为“天虫”,其本身就像是神话,第一个发明养蚕的,典籍上称为“先蚕”,是西陵氏。西陵氏是谁?“西陵氏之女嫘祖,帝元妃,始教民育蚕。”(宋·刘恕《通鉴外记》)“西陵氏日嫘祖,为黄帝元妃。《淮南王蚕经》云:西陵氏劝桑稼,亲蚕始此。”(元·王桢《农书》)“轩辕妃嫘祖始育蚕缉麻,以兴机杼。”(明·罗颀《物原》)看来典籍中一致认为,轩辕黄帝的元妃西陵氏嫘祖,是第一个开始养蚕的。顾希佳写过一本书:《东南蚕桑文化》,书中对此问题提出质疑,作者说:“奇怪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较完整的关于嫘祖的神话故事”。因此,他怀疑将嫘祖祀奉为蚕神,不一定是神话的原貌。而且,说她是黄帝的元妃,也“露出了后人安排的痕迹”,这是史学家把神话人物“历史化”、“家族化”的结果,是中国典籍中,关于上古史的记载最常见的现象。嫘祖的“先蚕”地位在历史上并不稳定,经常为其他蚕神所代替。其实,找一个具体的最初养蚕的人是找不到的,任何一种生产技术和发明创造,绝非一朝一夕或某个人所能实现,如蚕桑的发现和缫丝、织绸技术的发明,都是劳动人民世代传承的生产技术的积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神话把无数无名英雄的事迹集中到某个神身上,并不奇怪。比如,在典籍记载的上古史里,我国的三皇五帝时代,特别是神话中的黄帝时代,就是一个创造发明的时代。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要从伏羲算起,伏羲被奉为三皇五帝之首,而当时正是父系氏族社会崛起、生产方式从狩猎发展到渔耕的时代,物质财富有了极大增长,创造力空前活跃。此后的神农氏、轩辕氏时代,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为中华文明史的开创作出了卓越贡献。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那时所有的发明创造,在传说和古史里都被归功于几个“开天辟地”的部族首领或帝王,而且将他们组成一个大的家族体系。历史就这样传下来,而且长期为后人所承认。那时候不可能留下文字记载,而神话就为人类文明史提供了极其丰富而有意义的宝贵篇章。从这个角度来看上面那组关于丝织来历的传说故事,是非常珍贵的。 《三姑娘养蚕》这则传说,提到三姑娘是轩辕黄帝三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个。她的形象代替了嫘祖,成为“先蚕”。民间确有把三姑娘作为“先蚕”加以信奉和崇拜的,在元代王桢的《农书》中,已经把她作为蚕神之一。明代朱静庵有《春蚕词》:“桃花落尽日初长,陌上雨晴桑叶黄。拜罢三姑祭蚕室,渐笼温火暖蚕房。”不过,乡间祭祀的三姑往往是三个女神,称之为大姑、二姑、三姑,为三个姐妹。她们的神像是三个姑娘同骑在一匹马上,这可能是“马头娘娘”传说的变异。顾希佳同志进一步作过考证,认为三姑可能和民间信仰中的厕神“紫姑”有关。“今苏州有田三姑娘,嘉兴有灰七姑娘,皆紫姑矣。”(清·俞正燮《癸已存稿》,转引自《东南蚕桑文化》)。总之,三姑娘养蚕的传说是有其来历的,其在神话传说的传承体系中,在折射上古社会面貌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可信程度。 P19-22 序言 苏州的历史源远流长,建城二千五百多年以来,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在这块得天独厚而又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吴地文化,并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在华夏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苏州地灵水秀,人文荟革。先辈们在这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丰厚性体现在古城名镇、园林胜迹、街坊民居以至丝绸、刺绣、工艺珍品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体现在昆曲、苏剧、评弹、吴门画派等门类齐全的艺术形态,还体现在文化心理的成熟、文化氛围的浓重,等等。千百年来苏州人才辈出,如满天繁星,闪烁生辉。文化底蕴的厚重深邃和文化内涵的丰富博大,是苏州成为中华文苑艺林渊薮之区的重要原因。 面对这么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光荣与自豪,但不应当因之而自我陶醉。文化之生命力在于繁衍不绝、生生不息的传承和开拓,文化长河之内在生机在于奔腾不息、永不终止的流淌与前进。苏州的文化经久不衰,源于世世代代不息的继承和传播,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又正是由于一代一代人的辛勤探索与不断创新,使苏州的文化日益根深叶茂,绚丽多彩。 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苏州人民正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科教先进、文化繁荣、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地区,成为二十一世纪新的“人间天堂”。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文化的繁荣,渊源于悠久的历史,植根于今天的实践。全面、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苏州文化资源开发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一项任务,就是要认真总结、研究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苏州文化的丰富宝藏,博采八方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苏州市文化局和苏州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一套《苏州文化丛书》,是苏州文化建设中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有感于斯,写了以上的话,聊以为序。 1999年夏 后记 在迎接2000年的大喜日子里,我终于完成了这本书稿,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由于自己的理论水平有限,不可能写得令人十分满意,如果有人能把它看做是一本资料比较充实的书,我已经很知足了。我想,在完成了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以后,理论研究工作总应该跟上去。我大半生在民间文学领域耕耘积累,晚年应该是“开花结果”的时候。这里采用的民间文学作品,是我们多年来搜集整理的比较精彩的一部分,而且大多数是从我亲手编纂过的民间文学集成资料中摘取的。我比较熟悉这些作品,它们来自民间,对后人的研究工作也许会有用处。但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字,总会起一定变化,特别是语言表达上难以规范,整理者也各有风格,整理的水平也有高低,我只是从内容选择作品,尽量保持原样。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一面写,一面勾起无限的思念,讲述者以及和我一起经历采风工作的同志,都浮现在我眼前,他们好像都在鞭策着我,鼓励着我,而我也确实应该感谢他们,因为这里有我们共同劳动的汗水,也包含着我们共同的期望:在迎接新世纪的曙光时,让民间文学发扬光大,让苏州的文化艺术更加繁荣,让祖国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再一次感谢所有支持我和为我们创造机遇的人,感谢为我提供资料的同志,没有这些条件,这本书是难以向世的。特别是兢兢业业为本书绘制精美插图的陆志明先生,他冒着暑热,忍受着病痛,一丝不苟地绘画,使本书得以图文并茂,真是感激不尽。最后,希望这书能在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中引起反响,并恳切欢迎对本书提出批评指正。 金 煦 2000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