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为霞尚满天》中一篇篇饱含深情和勉励的文章,我们便会看到一个个让人钦佩的名字:集教授、诗人、作家、语言学家于一身,充满传奇色彩的盛成教授;在语言、文学、历史、音乐诸方面均有建树的张清常教授;对外汉语教学的前辈学者王还先生;红学研究专家周思源教授;在中法文化交流和文学翻译中做出显著成绩的袁树仁教授……,他们严谨治学、勇于开拓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文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许维翰教授年逾古稀还在为韩国语专业的建设不辞辛苦四处奔波;李忆民教授担任图书馆馆长期间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千方百计拓展图书馆资源;贾玉彬同志四年如一日精心更换学校的阅报栏……,他们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做着奉献。
这是一本散文集,书稿取材于北京语言大学校报及其《霜叶》专刊,本书与《橙黄橘绿时》是姊妹卷,即同为《霜叶》文丛的成员。
本书由四个栏目组成,则有三个即“北语往事”、“学圃耕耘”、“草木寄情”专写北京语言大学,第四个“异域萍踪”虽不直接写该校,却十分突出了该校国际性、开放型的特点,反映了该校教师走出国门、行踪遍及全球的情景。此书在内容上十分贴近北语、关注北语,所以编者将此书当做一份薄礼、一辦心香献给北语45华诞。
去留芳菲满天香——代序
北语往事
一片常青的绿叶——忆盛成教授
留取丹心照汗青——纪念邱老诞辰95周年
不用扬鞭仍奋蹄
怀念张清常先生
深切怀念张清常先生
书山添异彩 不忘赠书人——缅怀张清常先生
他对文化情有独钟——怀念温老
腰直节劲风难摇——忆温建平院长
翻阅赠书忆斯人
王还先生坦诚的笑声
王还先生说“不懂”
王还先生二三事
我眼中的余朝云同志
众人相帮 如愿以偿
不要忘了王文——兼说《语言教学与研究》的创刊
迁居
陈明远与郭沫若
阅报栏前怀想——记贾玉彬同志的贴报工作
北语往事杂忆
一段荒诞有趣的编教经历
黔驴踢死“纸老虎”——编教记事
拜访京剧大师梅兰芳父子
风雪茶淀
最后的伊甸园——悼念老彭
心碑
在那难忘的日子里——怀念张全森同志
学圃耕耘
他仍“徜徉”在古都的胡同里——访张清常教授
桑榆晚景 霞光灿然——访王还教授
在联合国研究上大显身手——记李铁城教授
浓度与杂粮——周思源教授科研教学一瞥
超出办好《中国文化研究》的宏愿——阎纯德教授访谈录
植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沃土——访李忆民教授
执着的跋涉者——记王绍新教授
身有彩凤双飞翼——记方瑛教授
海内外同行推重的曲学专家——记吴书荫教授
彪炳中法文化交流史册的女性——记袁树仁教授
投身成教事业的英语专家——访陆增璞教授
引进“中介语”运用“偏误”说——记鲁健骥教授
身心尽溶文学中——访郑万鹏教授
在语法学领域不倦地探索——记吕文华教授
撰述未因退而终——李振中教授学术活动一瞥
年逾古稀 求索不已——记许维翰教授
夕阳红似火——再记彭庆生教授
“螺丝钉”的定位与情怀——访吕炳洪教授
中国文化教育园地的辛勤耕耘者——许树安教授素描
草木寄情
梧桐大道
报春第一枝——腊梅
春色满园
虞美人
说莲
太阳花
文冠果
枣树
落叶
来园
牡丹园
樱花园
松竹园
枕石园
小石林
■龟驮碑
濒于湮没的名木——梓树古今谈
晚荷
校园八景
异域萍踪
马来西亚掠影
袖珍小国——安道尔之旅
雨果故乡行
感受马赛
走进摩纳哥
美丽的日内瓦湖
碑林情海
碧水轻舟“弓都拉”——威尼斯游船记趣
威尼斯拱桥咏叹
探戈拾趣
游突尼斯沙漠绿洲
“大老黄”的故事
墨尔本印象
堪培拉掠影
重游越南下龙湾
曾为唐僧遮阳的大榕树
澳洲游拾零
李爽秋 法国卢瓦尔河寻古
打开尘封的记忆
牛神和洒红节——尼泊尔散记
那不勒斯与马拉多纳
威苏维火山游记
情系金字塔
偶遇丘吉尔铜像
诚实的澳大利亚人
“买一张老人票!”
维也纳大学印象
参观“日清纪念馆”随想
旅美垂钓记
在日本参加“读书会”
我见到了张学良将军
在贝宁亲历的怪事
拜谒马克思墓
走进萨哈拉
法国音乐节
不懂英语的尴尬
终遂夙愿——拜谒马克思墓纪实
吉布提风情
芬兰人的诚实友善
埃菲尔铁塔的哲学底蕴
蓝色海岸漫步
现代艺术的自由港——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国门内外
在意大利农民家里做客
无顶棚的“大理石沙龙”——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掠影
橄榄树礼赞
芒果赞
法国圣马洛漫笔
夏威夷散记
赴美见闻
石油王国的风采——访沙印象
难以忘怀的新加坡
神秘的埃及金字塔
俄罗斯散记
她怀有执着的中国情结——我的一位西班牙学生
编后絮语
我可敬可亲的前辈、博学多才的导师、可遇而不可求的忘年交——盛成教授,走过了将近百年的人生之旅,驾鹤西去,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斗转星移,盛成教授离开我们已有三个寒暑。然而,我一直觉得他依然生活在我们中间。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般人只是匆匆的过客;而几乎与世纪同庚,集教授、诗人、作家、语言学家于一身的盛成,从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及其学术成就来看,他的名字无疑早巳写在现代史书中。不是吗,他少年时代追随孙中山,是“辛亥革命赤心童子””;青年时代参加“五四”运动,参与组织长辛店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和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参与创建法国共产党。在转向文化教育领域后,他在法国用法文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我的母亲》,一出版便轰动法国文坛,一举成名,并成为法国作家协会会员。而后该书译成多种文字相继问世,出书在一百万册以上。其实,在《我的母亲》出版之前,盛成早已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保罗·瓦莱里、萨特等人家中的座上客。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青年’来到法兰西,几年之后居然能用法文从事文学创作,并轰动了法国文学界,这在法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将军对此惊讶不已,亲笔写信给盛成表示祝贺。
此外,他翻译了巴尔扎克的《传教士》,写了《巴拿斯的诗艺》、《谈法国的自由诗》、《瓦莱里》、《法人达尔德提沙之{中国古典艺术)》、《雨果诗的示范作》等多篇论文,介绍法国文化;而且用法文翻译了<老残游记》,还以法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法国政府为表彰盛成对法国语言文学和中法文化交流所作的巨大贡献,打算授予盛成“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不料,他却表示需要等待适当的时机。这位中国学者对此殊荣缘何持暖昧态度?他又在等待什么时机呢?
水流千里归大海,盛成——这位海外游子在眷念着祖国,在热恋着故土。尽管他的几个儿女均已在欧美成家落户,儿孙绕膝的他却依然魂牵梦绕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然而,在祖国“十年动乱”的年代,他的归乡美梦难圆。他在等待着,他在企盼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犹如和煦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也唤回了浮萍似的海外游子——盛成。于是,这位“东方之子”来到我校执教,成了我校法语专业教师与莘莘学子的良师益友。
在盛成归国五年多之后,法国政府大概终于悟出给《我的母亲》的作者授勋的时机成熟了。1985年初春,法国总统密特朗让法国驻中国大使马乐代表他授予盛成“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盛成教授高兴地接受了勋章。
盛成一定要以共和国教授、学者的身份接受这枚法兰西最高荣誉勋章,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愫是多么厚重!
俗话说:“叶落归根”,但是我要说:“盛成并非落叶,而是依附于深根的一片常青的绿叶,永远充满生命力。”不信,请看:
他的《我的母亲》(中文版)、《旧世新书》、《海外工读纪实》等著作,先后由我校出版社再版;《盛成文集》(四卷)于1998年底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文学馆辟有盛成展室,展出他的作品、藏书及有关文献资料。这里顺便说一句,我国著名作家巴金、老舍等都是他的好友。
这里再附带讲一个插曲。在我国龙年春节到来的前几天,盛成教授的夫人——李静宜女士收到了法国总统希拉克的亲笔贺信。从戴高乐总统对盛成在法国出版《我的母亲》之后的亲笔贺信,到密特朗总统对盛成授勋证书的亲笔签署,再到今年盛成回归大自然三周年之际希拉克总统给盛夫人的来信,我们不难看出盛成教授在法国国家领导人心目中的地位。法国历届总统看重的首先当然是盛成对法国语言文学及开拓中法文化交流所做的巨大贡献;但不言而喻,其中也涵盖着对其品德情操的赞赏。此外,人们当然不会忽略盛成所植根的土地——养育他的相国。P3-5
值北京语言大学迎来四十五华诞之际,由北语离退休老同志精心编撰的文集《为霞尚满天》即将付梓出版,这是给学校的一份珍贵贺礼。四十五年的发展,凝结了几代北语人的艰辛与努力,倾注7几代北语人的心血与汗水,也培育了北语人以校为家、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这些闪光的历程、拼搏的足迹深深地印在了每个北语人的记忆中,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更是A们开创新局面、谋求新发展的力量源泉。
翻开《为霞尚满天》的文稿,细读一篇篇饱含深情和勉励的文章,我看到了一个个让人钦佩的名字:集教授、诗人、作家、语言学家于一身,充满传奇色彩的盛成教授;在语言、文学、历史、音乐诸方面均有建树的张清常教授;对外汉语教学的前辈学者王还先生;红学研究专家周思源教授;在中法文化交流和文学翻译中做出显著成绩的袁树仁教授……,他们严谨治学、勇于开拓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文集中我还看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许维翰教授年逾古稀还在为韩国语专业的建设不辞辛苦四处奔波;李忆民教授担任图书馆馆长期间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千方百计拓展图书馆资源;贾玉彬同志四年如一日精心更换学校的阅报栏……,他们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做着奉献。
文集中另两组文章“草木寄情”和“异域萍踪”,生动有趣,精彩纷呈,读后令人难以掩卷:“草木寄情”一组文章饱含深情地描绘着我们美丽的校园:来园、牡丹园、樱花园……,在他们的笔下,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美,读着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真切体会到作者对学校的热爱。“异域萍踪”这组文章从一个侧面表现我校作为国际型大学的特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已经有870余名教师出国任教,还有不少人出国学习和进修,这些同志在工作学习之余,用细腻、生动的文笔描述了独特的异域风光和旅途中亲身经历的趣事、逸事,使我们如身临其境,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中的两句诗。诗是写给白居易的,白居易在《咏老赠梦得》一诗中,慨叹年华老去,颇有些悲观情绪,刘禹锡为此写了这首答诗,诗中没有丝毫的悲观,相反,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同样,在文集中,我们也看到了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书名以“为霞尚满天”为题,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我校离退休人员老有所为、奋进不止的精神状态。
记住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拓未来。当我们捧读文集中的文章,不禁为我们拥有这样一批热爱北语的前辈而自豪。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北语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当年华逝去,他们仍以一颗热爱北语的心来歌咏北语、赞美北语,继续为北语的建设添砖加瓦。在当前国家实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大形势下,北语作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的核心基地,作为以“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为主要任务的高校,可以说是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个北语人,都应该以文集中表现出的这种热爱北语、忠于北语事业的精神,建设北语,完善北语。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为国家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是一本散文集,书稿取材于北京语言大学校报及其《霜叶》专刊,编选工作由《霜叶分文丛编委会承担。本书与《橙黄橘绿时》是姊妹卷,即同为《霜叶》文丛的成员。
书名源自唐人刘禹锡诗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桑榆晚”,即桑榆晚景,以傍晚太阳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比喻老年的时光。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是:不要说太阳西下天色已晚,但放射出的霞光犹能映红天空。其比喻意义则是:老龄依然美好,老人应豁达乐观、积极进取。此书取名《为霞尚满天》,意在表现我校老同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他们为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一目标做出的努力。在这一点上,旨意与《橙黄橘绿时》相同。
但二者之间也有明显差异:《橙黄橘绿时》开设的五个栏目,只有“校史漫忆”是专写我们北语的;而《为霞尚满天》的四个栏目,则有三个即“北语往事”、“学圃耕耘”、“草木寄情”专写我们学校,第四个“异域萍踪”虽不直接写我校,却十分突出了我校国际性、开放型的特点,反映了我校教师走出国门、行踪遍及全球的情景。此书在内容上是如此贴近北语、关注北语,所以我们将此书当做一份薄礼、一辦心香献给北语45华诞。
《霜叶》专刊是由我校离退休人员供稿、反映离退休人员生活的刊物。在专刊基础上编辑出版的文丛,自然要遵从上述宗旨。因此,《为霞尚满天》入选篇目的作者原则上须是我校离退休人员。但为配合建校四十五周年的庆祝活动,需要介绍校史上的几位重要人物,因此将尚未退休的赵金铭同志和已经毕业离校的吕玉兰同学的文章破例选入。
篇目排列顺序的原则是:一、《霜叶》所刊文章在前,校报所刊在后;二、同一刊物以刊出早晚排定先后。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两处例外:一、为照顾校史上几位重要人物,介绍他们的文章便需按人集中排列,上述原则只能变通一下。几位重要人物是(按年齿排序):终身教授盛成、曾经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玫协委员的邱及、终身教授张清常、曾任我校党政领导正职的溫建平、终身教授王还。二、同一个栏目内一位作者有两篇或更多的文章,其目录则连排,先后由作者自定,这样,对上述原则也构成了小范围的突破。
编委会在审定书稿时,对有些篇自做过一些技术性修改。但这些修改以不影响文章的观点和风格为前提。
全书正文119篇;作者45人(实际人数,含使用笔名的作者),其中离退休同志43人。
《霜叶》文丛编委会,本来由《霜叶》专刊的三位编辑组成,2006年11月,在研究下一本书(即《为霞尚满天》) 的编辑工作时,各方面人士都同意加强文丛编委会。后经协商,决定邀请李延祜、鲁健骥同志加盟,这样,《霜叶》文丛编委会便由三人扩充为五人,这五人是(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河清、王志武、李延祜、李郁章、鲁健骥。
《为霞尚满天》一书的书名和篇目选定、栏目设置、篇目排列顺序等等,均由这五人组成的编委会讨论决定。
《为霞尚满天》即将付梓之际,编委会同人谨向积极投稿支持我们工作的广大作者致谢;向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学校领导王路江、霍明杰、赵曼同志,宣传部袁丹、李进同志,出版社戚德祥、王丽、罗小洁同志,离退休工作处卢森淼、陈世平同志致谢;向为我们提供校园彩照的刘新成同志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