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叙述了中国近代著名的民营化工企业: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和民营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从创立到1952年转制的历史轨迹。从它们历经艰辛的奋进中,可以看到范旭东、侯德榜、孙学悟、李烛尘等一批早期留学归来的爱国知识分子,在实践其“让科学在中国生根”、“实业救国强国”的宏愿中,饱尝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坎坷经历正是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永利与黄海--近代中国化工的典范/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陈歆文//周嘉华 |
出版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叙述了中国近代著名的民营化工企业: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和民营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从创立到1952年转制的历史轨迹。从它们历经艰辛的奋进中,可以看到范旭东、侯德榜、孙学悟、李烛尘等一批早期留学归来的爱国知识分子,在实践其“让科学在中国生根”、“实业救国强国”的宏愿中,饱尝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坎坷经历正是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内容推荐 本书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叙述了中国近代著名的民营化工企业: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和民营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从创立到1952年转制的历史轨迹。从它们历经艰辛的奋进中,可以看到范旭东、侯德榜、孙学悟、李烛尘等一批早期留学归来的爱国知识分子,在实践其“让科学在中国生根”、“实业救国强国”的宏愿中,饱尝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坎坷经历正是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他们用血泪换来的经验教训,不仅给后人以启迪,同时也为今天的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等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可贵的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永利制碱公司的创立 第二节 艰难的创业 第三节 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第四节 再展化工一翼 第五节 在华西的奋战 第六节 新生的前后 第二章 永利的经验和思考 第一节 资金运作 第二节 机构与管理 第三节 技术引进和创新 第四节 市场与经销 第五节 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 第六节 企业文化的培育 第三章 永利的脊梁和功臣 第一节 爱国实业家范旭东 第二节 我国民族工商业者的楷模——李烛尘 第三节 毕生献身化学工业的侯德榜 第四节 我国化工科研工作的奠基人——孙学悟 第五节 从制碱元老到油漆大王——陈调甫 第六节 永利的功臣 第四章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始末 第一节 创建的缘起 第二节 在摸索中前进 第三节 在战乱中煎熬 第四节 累累的研究硕果 第五节 最后的归宿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919年冬,陈调甫从美国赶回塘沽。在美国时陈调甫和侯德榜已有过短时期的合作,侯德榜知识渊博、工作踏实勤奋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一到塘沽,他就向范旭东力荐请侯德榜来永利公司工作。 1921年春天,侯德榜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的答辩,突然接到一封来自祖国塘沽的信。这是范旭东邀他在毕业后到永利公司工作的邀请函,信中范旭东详述碱对中国的重要性,洋碱在中国的霸市行径,塘沽所具备的发展碱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及自己对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信中还提到陈调甫对侯德榜的竭诚推荐及祖国的制碱事业和范旭东本人对侯德榜的热切希望,欢迎他学成归来,为创办中国碱业共同奋斗……信中字字句句情深意切,范旭东真诚恳切的态度深深打动了侯德榜的心。 侯德榜深深热爱自己的制革专业,尤其是那篇“铁盐鞣革”的博士论文,使他在制革的学术研究方面有了新的建树,导师对他又是那样器重,现在却来了这样一个大转变,要他在“制革”与“制碱”中做一次严肃的选择。通过认真的思考,他终于为范旭东的爱国心、事业心,为振兴民族工业的大义和一片真诚所感动。 侯德榜伏案疾书:“……蒙范先生不弃,德榜应将制碱有关技术方面的事,勉强一肩担起……”欣然接受了范旭东的邀请。 侯德榜在取得博士学位后,就任永利公司工程师,在美国为公司验收定购的设备,并尽力考察美国碱业,搜集有关资料。 1921年10月,侯德榜登上海轮,驶向阔别了8年的祖国。 1922年春节刚过,正是寒意沁胸的早春,侯德榜匆匆从福建老家赶到塘沽,并立即投入工作。在陈调甫的引见下,迎着寒气袭人的海风,范旭东和侯德榜这两位在太平洋两岸已彼此心仪已久、未见一面却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碱厂的工地上初次见面。范旭东对侯德榜的到来盼望已久。今日碱厂建设正全面铺开,亟需有人主持的时候,侯德榜的上任对范旭东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当即要侯德榜负建筑、安装、技术全责。三人在公事房谈得十分投机。 谈兴正浓的时候,突然推门进来一位白肤碧眼、中等身材、身穿蓝色工作服的洋人,大声叫着:“侯博士,太好了,我正盼您回来!”说着,两位在美国就相识的老朋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来者就是陈调甫和侯德榜在美国物色的工程师,塞勒扣斯索维尔碱厂的石灰车间工长G.T.李。1921年,他已被聘为永利工程师,领导铺设管道和设备安装工作。G.T.李是一位富有经验的烧灰专家,美国同行送他的外号叫“石灰窑”。G.T.李系美国南北战争时名将Robere,Lee的后裔。由于索尔维法制碱技术严格保密,因此,G.T.李对制碱技术也只熟悉部分工艺和设备。但永利公司敢于向索尔维王国挑战的气魄,使他深深地佩服,并愿意帮范旭东在建厂过程中助一臂之力。G.T.李在动身来中国之前,他拜会了在美国的侯博士,一个共同的目标使他们结为好友。这次是他乡遇故知,G.T.李显得特别激动。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工业十分落后,要建设一个技术先进的碱厂,谈何容易。范旭东、侯德榜、陈调甫、G.T.李等人带领工人整天在工地上忙个不停。同时,从国外进口的机器和由上海订做的各种设备、管道陆续到货,正在各就各位,安装工程也在缓慢地进行。 当下,全厂正集中精力在安装蒸氨塔。蒸氨塔是用几十个特大的铸铁塔圈垒起来的,有30多米高,要用上千个螺栓加固连接。安装工人没有经验,又缺先进的起重设备,安装工作完全靠简单的机械和人工进行。现场上一个2吨多重的大铸件,在几十个工人齐心合力的操作下徐徐上升。工人们在似火的骄阳下劳作,虽热得挥汗如雨,但在这个悬在空中的大家伙没有就位之前,谁也不敢停下来喘一口气。这是全厂最高、难度最大的吊装工程。侯德榜也在工地上紧张地注视着。 “曜,曜——”起重工的指挥哨音一停,这个悬空的大家伙已安全就位了。现场的人们不禁高呼起来,侯德榜也为此松了一口气。 晚上,永利公司的办公室里坐着范旭东、李烛尘、侯德榜、陈调甫等人,范旭东气呼呼地讲他的庐山之行:“这次上庐山解决资金问题,牯岭住所正好和卜内门公司经理李德立(E.S.Little)的别墅相邻。后来,他知道我就是要办中国制碱工业的范旭东,在一次交谈中,轻蔑地对我说:‘碱厂对贵国确实非常重要,只可惜办早了一点,用索尔维法制碱,日本尚且失败,何况中国。就条件来说,再迟30年不晚!’我一听怒从衷来,立即回复:‘限不早办30年,好在事在人为,今日急起直追,还不算晚。’说完我再也没有理他,就回来了。各位请想一想洋人欺人到什么地步?我看了下午的吊活,心里感慨万千。今日的永利犹如下午悬在空中的大铸件,要不是在大家的努力下,安全落位;要不就吊在空中,时时使人提心吊胆;再不就是绳断物坠,后果不堪设想。” 听了范旭东的这一席话,侯、李、陈个个激愤难忍,他们恨李德立的骄横,恨他对我们国家的凌辱,他们和范旭东一样吞不下李德立强塞在我们胸中的污秽浊气。在一片沉默过后,侯德榜说:“范先生匆匆从庐山赶回来,给我们带来不可磨灭的痛苦和耻辱,今日德榜别无他言,只有像下午的起重工那样和各位一起齐心协力,在艰难困苦之中,把尚悬在空中的永利事业推向前进!发愤图强,用行动来回答李德立的挑战!” 索尔维法制碱的特点之一是连续生产,整个工艺流程中所用的机器设备节节相连,形成一个连续生产的长龙。全过程分为化盐、烧灰、吸氨、碳化、煅烧、蒸氨、动力等7个主要部分,生产要在7个部分都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如有一个部分发生故障,平衡就失去控制,生产就会受到严重阻碍,甚至发生事故。因此,采用这种流程要求有高超的技术和严密的管理,才可能有好的生产效益。 1923年,永利公司安装工作基本完成,开始进入单体试车阶段,技术人员对索尔维法制碱的技术知之甚少,在试车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要达到哪些目的,可能发生哪些困难……都心中无数,整个试车犹如在没有航标的情况下在大海中摸索着航行。 试车从蒸氨工段开始,一启动就遇到严重障碍。刚试车不久,30多米高的蒸氨塔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塔体开始摆动,摆度越来越大,情况非常危急,在场的人从未经历过这种场面,顿时一片混乱,无所措手足。侯德榜也搞不清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连忙高呼:“停车!停车!”不一会儿,进液的泵停止了转动,进汽的阀门也被关上了,巨大的响声开始减弱,直至平息,蒸氨塔也渐渐地稳定了,人们惊骇的心才慢慢地松弛下来。对着刚刚过去的惊险场景,人们面面相觑,全场一片寂静。 范旭东、陈调甫急匆匆来到蒸氨塔前了解情况,看见G.T.李从楼上下来,忙问“发生了什么故障?问题严重吗?” “侯博士正领着人在找原因。”G.T.李指着楼上说。他看到范旭东、陈调甫焦急不安的样子,劝慰他们说:“请不要着急。在我们美国,没有一个碱厂一开车即能顺利进行的,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调试、修改,着实要经过很多的不眠之夜,才能出碱,这才刚开始,以后要解决的问题还多着呢!” 夜深了,侯德榜和几个技师同工人一起上上下下忙个不停。蒸氨塔的人孔一个个都打开了,只见塔里的溢流管道和菌帽上到处是白色的沉淀物,不少溢流管被堵得严严实实。这时大家才明白,就是这些东西,堵得全塔液体下不来,气体上不去,而产生了“锤击”现象,事故的症结就在这里。 原来,国外蒸氨塔开车是用炼焦厂副产的粗氨水作原料,粗氨水中没有硫酸根,不会生成固态硫酸钙,故不会堵塞溢流管。当时国内炼焦厂少,不易买到粗氨水,就用进口的硫酸钮来蒸氨。由于没有经验,进入的硫酸钮浓度大了,进料的速度也快了,它与石灰乳一接触,即有大量的硫酸钙沉淀出来,很快把溢流管堵死,于是发生了故障。在调整了硫酸钮的浓度和进料速度后,试车才平稳地进行下去。 永利碱厂试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比建设时期多,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随时随地会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一天晚上,侯德榜正习惯地站在滤碱机旁,一边观察生产情况,一边吃着饭。突然煅烧车间的工人匆匆走来,大呼:“侯博士,煅烧炉结疤了,把送碱的绞刀都咬住了,请快去看看。” 侯德榜一听,丢下饭碗就往煅烧车间跑去,热气烤人的煅烧炉已经停车,几个技师正在商量处理办法。他们认为,自试车以来煅烧炉经常结疤,这是正常现象,不过这次更严重些罢了。有人主张,如能把炉头的碱疤捅开,使绞刀松动,就可继续开车。侯德榜也认为这样不错,说着随手拿起一根铁棍,往煅烧炉里直捅,不一会儿全身就被汗水浸透,两眼直冒金星,晕倒在地。 P13-16 序言 20世纪过去了,这是中国和世界巨变的百年。中国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变成了在世界舞台占据重要地位的社会主义强国,并迅速地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百年的历史中有许多人与事值得人们去研究剖释,从而明白事理,汲取教益。社会在由愚昧向文明的演进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近代的科学技术是怎样在落后的中国大地上生根、发展的?一直为许多人所关注。李约瑟之难题就是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然而在1978年前那个“揪辫子、打棍子”的年代,极左的思潮使人们只能含糊不清地重复一个调子,使学术的争鸣难以展开,致使近现代科技史研究几乎成为空旷的领域。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科教兴国、中外科技交流等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历史这面镜子不能丢,于是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得到了加强,一些人为的障碍逐步拆除,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对历史的本来面目看得就更清了。中国科学院决定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作为科学史所进入创新基地后的第一个重大课题也表明了这一态度。 我们很早就想开展中国近代化工史的研究,陈歆文曾在20世纪80年代参与原化工部副部长梁膺庸发起组织编写《中国化工史》的工作班子。可惜,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如愿。至今也没有一本像样的《中国化工史(近代部分)》面世。这次中国科学院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开展“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编写《中国化工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务,难以在两三年之内就完成。鉴于此,我们根据相关专家的建议,拟先选择几个专题,逐个给予较深入探讨。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就是我们选择的“第一只麻雀”。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是上世纪前半叶在中国很有名气的私营化工企业,它虽然在1952年公私合营而改变了权属和厂名,但是它原先的实体后来分别演变发展成为天津碱厂和南京化学工业公司。部分的档案还在,前不久又出版了《天津碱厂志》、《南化志》,整理汇集了部分资料,加上一些当事人的回忆,为我们研究永利化学厂业公司提供了方便。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情况就有所不同。它自1922年建社后,最早一批资料在抗日内迁徙转之中大部分殆失。1952年它一分为二,划归中国科学院和重工业部综合工业研究所后,作为一个单位不存在了,许多文献档案就难以保存下来。加上其他多种原因,如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先辈们所留下的回忆史料不多,如孙学悟的日记及许多资料于文化大革命中绝大部分付之一炬。因此,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研究难度就相对大些。 不管情况如何,我们还是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按时完成了研编任务。期间,许多师长好友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如我们的老师、北京大学的赵匡华教授就经常给予我们鼓励和指导,在此我们一并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匆忙,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实在难免,敬请不吝指正! 陈歆文周嘉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