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诗学会理事,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研究员,海南大学兼职教授——唐晓渡先生的个人作品集,内中具体收录了:《多多:是诗行,就得再次炸开水坝》、《江河、顾城:花朵和野兽都已沉睡》、《为什么读,怎样读》、《诗坛“后厚黑学”,或开塞露主义》等作品,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以及社会生活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今天是每一天/诗与思当代诗人随笔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唐晓渡 |
出版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诗学会理事,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研究员,海南大学兼职教授——唐晓渡先生的个人作品集,内中具体收录了:《多多:是诗行,就得再次炸开水坝》、《江河、顾城:花朵和野兽都已沉睡》、《为什么读,怎样读》、《诗坛“后厚黑学”,或开塞露主义》等作品,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以及社会生活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的个人随笔集,书中具体收录了:《多多:是诗行,就得再次炸开水坝》、《江河、顾城:花朵和野兽都已沉睡》、《为什么读,怎样读》、《诗坛“后厚黑学”,或开塞露主义》、《向下盘虚浮的“打假者”鸣谢》、《诗·精神自治·公共性——与金泰昌对话》等作品。 目录 人与事 人与事:我所亲历的80年代《诗刊》 北岛: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 多多:是诗行,就得再次炸开水坝 杨炼:回不去时回到故乡 芒克:今天是每一天 江河、顾城:花朵和野兽都已沉睡 流浪汉戴迈河 开心老芒克 臧棣:另一种印象 闪回80年代诗歌——与《新京报》记者一席谈 行者昌耀 世纪行过,卞先生走好 九牛一毛话盛成 福生 父亲·小板凳 重新做一个读者 重新做一个读者 为什么读,怎样读 断想断记 像了却了一桩夙愿 另一个世界的秘密飞行——牛汉和他的《梦游》 一次不确定的语言历险——麦城的《形而上学的上游》 一个故事,几点看法 鼻烟壶和女性文学 诗坛“后厚黑学”,或开塞露主义 底线之下,下而又下——致XX 向下盘虚浮的“打假者”鸣谢 沉思的旋转门 生命和语言的庆典——懿翎的《把绵羊和山羊分开》 沉思的旋转门:我读《抒情年代》 替身和替声——友友的《替身蓝调》 命定的痛——虹影的《孔雀的叫喊》 当代“生存地图”的新勘探——周瑟瑟的《暧昧大街》 咫尺天涯:复乐园或乌托邦——黄宝莲的《暴庆的夏天》 幽灵,或冲天大火——姝娟的《红尘芬芳》 另一种征服,或人性的史诗——考琳·麦卡洛的《呼唤》 对话和潜对话 “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北岛访谈录 诗·精神自治·公共性——与金泰昌对话 “和沉默一起对刺”——谷川俊太郎访谈录 答《南方日报》记者问 试读章节 1982年2月22日,我携着一堆行李到诗刊社报到。和那个年代所有怀有文学梦的青年一样,对那时的我来说,《诗刊》不仅是一个最具权威性的诗歌刊物,而且意味着一块灵魂的净土。正因为如此,当接我的面包车穿过灰蒙蒙的北京城,猛地拐进北郊小关一个比肩挂着“诗刊社/北京市朝阳区绿化大队”牌子的素朴庭院时,我基于虚荣心的些微失望(相对于期待中的“诗歌殿堂”)只稍稍露了露头,就被一阵由衷的欣喜所砍伐:绿化一诗歌,诗歌一绿化,多么富于象征意味的契合!我将要投身其间的,不正是一项绿化人们灵魂的事业吗? 时至今日我也不打算嘲笑当初的浪漫,相反却时常惊悚于这种绿色情怀在岁月风尘中点点滴滴的流失,或被蒸发。当然,即便在当初,绿色也不是我心境的全部。毕竟此前我已在社会上摔打多年,毕竟我有限的文学经验已经历过tt思想解放运动”的初步锻炼。我知道((诗刊》在许多人心目中是所谓“皇家刊物”,近乎诗歌艺术的最高裁判所,但我决不会这么看;我还知道,大凡这样的机关刊物,都会是观念冲突的“风口浪尖”,而观念冲突不可避免地涉及权力斗争。那么我将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我能否扮演好我的角色?在下班后空空荡荡的庭院里我转着圈一遍遍问自己,不由得心中疑虑重重,忐忑不安。 编辑部主任吴家瑾给我送来一封折成燕形的便函,是副主编邵燕祥先生留请她转交的。这封便函此后许多年一直夹在我的《英汉词典》里,有意无意地也不知看过多少遍,可惜前年搬家后不知怎么找不着了,为此着实懊丧了好几天。说来也就寥寥数语,大意是说当日要去作协开会,不能在社里面谈,但已请吴家瑾同志调阅过档案,又看了我的毕业论文,觉得我是具备当一个好编辑、好评论工作者的资质的。现在诗歌评论很薄弱,希望我认真学习,尽快熟悉情况,以速速担负起工作云云。 一个初来乍到者,一个游子,懵头懵脑之下,突然读到来自一位景慕已久的前辈和领导的如此亲切的文字,其心情可想而知。刹那问我甚至想到古来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当然我不敢谬托知己,事实上在其后共事的数年内,我们的个人关系一直止于“君子之交”,但在私心里,我是颇以能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工作为幸事的。他工作作风的严谨缜密,为我近二十年的编辑生涯中所仅见。他批阅稿件的细致程度常常令人汗颜:每个值得推敲的句子,每个错别字,以至每个标点符号。他在稿笺上很少只署诸如“同意”、“不用”这样更多示其权能的批语,而总是尽可能详细地说明用或不用的理由,包括必要的提醒以至警告。有一次我的审稿意见写得过于龙飞凤舞,结果招来了他的辛辣讽刺:“送审报告不是书法比赛,以后请写得工整些。”让我一见之下,脸红至腰。 他的儒雅谦逊同样令我心折。记忆中但凡去他的办公室,他很少不是迅即起身离座,一起站着说话的;当然,将其理解成一种为了使谈话尽可能简短的策略也未尝不可。有一件他或许早已忘却的小事,最能说明他作为领导的胸襟和风格。那是1983年初春,在当天的评刊会上,他着重谈了部分青年作者中存在的“学生腔”问题,并以我送审的一首诗为例。会议结束时他建议评论组就此写一篇文章,尽速编发。回到兼作卧室和办公室的房间里我左思右量,心里总也不太平服:倒不是因为受了批评,而是因为我对这首诗有甚不相同的看法。下班前我终于鼓足了勇气去找燕祥先生,我想那也是我第一次当面向上司直陈自己的艺术见解。我一面为满头汗气蒸腾而大感狼狈,一面紧张地斟酌词句。我说那首诗或许有一点“学生腔”,但更突出的却是其饱满的现代感性,而这正是当前许多作品所缺少的。他隔着办公桌安详地听着,始终不置一词,但目光中充满了鼓励,最后他说:“很好。让我考虑一下。” 第二天上午我刚在办公桌前坐定不久,他便敲门而入。时至今日他的语调仍能从遥远的岁月深处漾过来一阵和风。他说我仔细想过了,以为你昨天的分析很有道理。刚才已去找过××同志,这篇文章仍然要写,但不会再用那首诗做例子,给你打个招呼。 他完全没有必要以如此郑重的方式给我打这样的“招呼”。他可以坐在办公室里等我再去找他,也可以在一个顺便的场合带一句;假如是那样,我当时也会心怀感动,但决不会在记忆中珍藏至今。我不认为这仅仅是在表达个人的某种心情。回头看去,那一时期的《诗刊》之所以能在诗坛葆有巨大的声望和感召力,之所以能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做到不乱方寸,除了其特殊的地位及可归之于“大气候”的种种因素外,与领导者的工作作风、襟怀气度和人格魅力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既严格又谦和;既精警又诚恳;既有一定之规,又决不保守僵硬,如此等等。这么说时我心中想着的不仅是邵燕祥先生,也包括严辰先生和邹荻帆先生,尽管对我来说,严先生更多是一个慈祥的长者,而邹先生更多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有效地协调各种关系的大师。我唯一不敢妄加评说的是柯岩女士。在我心目中,她与其说是一位难得一见的副主编,不如说是一位真理在握的诗歌监护人,一位高不可问、神秘莫测的“大人物”。面对这样的“大人物”,我从不缺少自知之明。 80年代之于诗即便不是一个黄金时代,也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复兴时代。这种复兴始于70年代末,在最初的两三年内即已迅速呈现为一种新的格局。以下是一些当时形成了重大影响、具有标志性的诗歌事件: 1978年12月,由北岛、芒克主持的民间文学刊物《今天》在北京创刊,所谓“新诗潮”开始崭露头角。 1979年1月号《人民文学》刊出艾青的长诗《光的赞歌》,此后一批复出的老诗人纷纷发表作品,形成所谓“归来者诗歌”现象;4月初,由《今天》编辑部组织的第一次民间诗歌朗诵会在北京玉渊潭公园举行;5月号《诗刊》转载了《今天》上北岛的诗《回答》等,4月号转载了舒婷的《致橡树》,8月号发表了叶文福的《将军,你不能这样做》,引起争议;第9期《文艺报》发表公刘《诗与诚实》一文,提出“诗人和作家首先要忠实于人民,忠实于事实”;10月号《安徽文学》最早以专辑的方式发表50位青年诗人的作品。 1980年 《福建文学》自第2期起,开辟“新诗创作问题讨论”专栏,讨论主要围绕舒婷的创作展开;4月,在南宁召开了以“诗歌的现状和展望”为主题的“全国诗歌座谈会”,如何评价青年诗人的创作成为争论焦点之一;5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谢冕文章《在新的崛起面前》,率先探讨了“新诗潮”的意义;7月,《诗刊》举办第一届“青春诗会”,随后,10月号推出特辑;8月号《诗刊》发表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由此展开了所谓“朦胧诗”的大讨论;9月,诗刊社在北京召开诗歌理论座谈会,会上围绕对“朦胧诗”的评价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诗探索》创刊号推出“请听听我们的声音——青年诗人笔谈”专辑;《上海文学》自1月号起开辟“百家诗会”专栏。 1981年5月号《诗刊》发表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从思想解放运动和艺术革新潮流必然对“权威和传统的神圣性”构成挑战的前提出发,论述了“新诗潮”的哲学基础和美学特征;4月号《诗刊》发表程代熙《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对孙文进行批驳;5月,诗刊社受中国作家协会委托主办的“全国中青年新诗评奖”结果揭晓;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40年代曾在《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上集中发表作品的9位诗人的合集《九叶集》;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40年代曾在胡风主编的《七月》上集中发表作品的20位诗人的合集《白色花》;孙静轩发表《幽灵》一诗引起争议,并遭公开批判。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