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尘佛影(人物卷)/名家佛性散文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衡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名家佛性散文选》选编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一些名人的读佛笔记和心得,共分为人物、感悟、山水、艺术四大卷。

本书为人物卷,收录名家散文39篇。从内容涉及佛教高僧、大师及著名弟子的事迹与印象。展示了他们宁静和乐的精神世界与一心向善的信念。

内容推荐

不在拜佛学佛,而在参佛悟佛,反求我心,大慧大觉。佛家文化、佛门义理、佛性修养使人追求和谐、走向和谐。

《名家佛性散文选》分为四册,分别为《人物卷·红尘佛影》、《感悟卷·天心月圆》、《山水卷·圣迹游踪》、《艺术卷·华枝春满》,文章几经筛选,更精准;并精选插图、精心设计。本套文选中的每一篇其实都蕴含了这些内容,您随心去读随缘去读吧。

本书收录名家散文39篇。从内容涉及佛教高僧、大师及著名弟子的事迹与印象。展示了他们宁静和乐的精神世界与一心向善的信念。

目录

序:反求我心 大慧大觉

关于释迦牟尼

林则徐学佛

名垂青史的佛门弟子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学佛因缘和他的《发大心文》

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

杨仁山与金陵刻经处

佛学彗星谭嗣同

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弘一法师之出家

我与弘一法师

弘一遗事

悲欣交集

扬州两位传扬干古的大师

我的第一个师父

鲁迅与佛经

尚留微命做诗僧

落花生——雕刻许地山

菩萨行者,国学大师梁漱溟

两法师

我当了一百天和尚

宗月大师

老舍的不解佛缘

老舍先生就是禅

仁者永远无尽意

与朴老结缘钓鱼台

“我心中的观音”

赵朴初会长的名字

集科学家与佛学家于一身的人

现代“三大士”

明月光华不磨而莹

我拜见了证严法师

寻常巷陌寻常寓

藏明法师

随师学禅

戴厚英的佛教情怀

拥有“法喜”的李娜

跋:晴佳雨亦佳 好景随缘取

试读章节

林则徐学佛

释昌臻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他晚年自刻印章语),其功勋业绩,载于史册,是人们都熟悉的。但他一生虔心奉佛并真实履践的事迹则鲜为人知。

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年),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宾日以教私塾维生,他自幼即跟随父亲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他聪颖异常,勤奋好学,七岁即能作八股文,十二岁参加府试,父亲因其年幼,让他骑在自己肩上送进考场。主考官看见,笑着对他说:“子将父作马。”他应声答道:“父望子成龙。”主考官对他才思敏捷,出语不凡,颇为赞赏。考试结果,以第一名中秀才。十九岁考取举人。为了谋生,一面学习,一面教书,并曾在厦门海防同知衙门(类似海关)任司书工作。二十五岁考中进士。

林则徐早年进入仕途,有缘得闻佛法,即深信不疑,亲书小册经咒,随身携带,虽政务繁冗,坚持课诵,行持诚笃,终生不变。二十佘岁时,经人推荐在福建巡抚衙门幕府工作(类似秘书工作)四年。当时任巡抚的张师诚,号兰渚,是一位提倡净土法门、解行俱佳的佛教居士。曾编著《径中径又径》一书,选录有关净宗精辟论述,按信、愿、行分类编辑,简明切要,流传至今,被视为净土宗一本最佳的读物。净宗祖师印光大师,对此书评价颇高,说:“如《径中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令阅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直趋净土壶奥。于初机人,大有利益。”(《印光大师文钞》复张云雷居士书二)林则徐随张师诚工作四年,深受张的器重,在学佛方面也受张的教导和影晌。当时林则徐即发心用蝇头小楷(按:上海佛学书局再版时,系放大影印)书写《阿弥陀经》等五种经咒,随身携带,终生受持。1998年2月,上海佛学书局再版的《林文忠公手书经咒日课》一书,附录林则徐的曾孙林大任于1933年6月所书跋语,说:“先文忠公早岁以文字受知于张兰渚中丞(中丞为对巡抚的尊称),遂佐其幕府。尝以急促之时,治繁重之务,振笔累干言,精神贯注,略无疏懈,张公叹为奇才。文忠公写经之岁,即张公秉节吾闽(指张在福建任巡抚)之时。当时香火因缘,其详不可得闻矣。丧乱之后,仅存此册,然亦足见其栖心净土,行持无间,迥异寻常者矣。印光法师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敬则致福,慢则获咎。余每诵斯言,辄凛然生寅畏之念。近人写经,往往多破体字,或间以行草。揆诸古德规范,殊多未合。今观此册,笔意矜严,无少怠忽。非恭敬之至,曷克臻此。然则,手泽流传,足为后世法者,岂惟日有恒课,处尘劳而不易:又当将之以诚敬,而无或亵慢,则寂而能感,理有必然。吾侪于此,可不反求诸心而知所勉欤!”

再看高僧印光大师的一段叙述:“一日,文忠公(指林则徐)曾孙翔(林翔,曾任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字璧予者。以公亲书之《弥陀》、《金刚》、《心经》、《大悲》、《往生》各经咒之梵册(折叠式装祯)课本见示。其卷面(即封面)题曰:

《净土资粮》,其匣面题曰:《行舆日课》。足知公潜修净土法门,虽出入往还,犹不肯废。为备行舆(行舆即轿子)持诵,故其经本只四寸多长,三寸多宽。其字恭楷,一笔不苟。足见其恭敬至诚,不敢稍涉疏忽也。”(见《印光法师嘉言录续编》,第6页)

从上所述,可知林则徐青年时期,受佛法熏陶,并深信力行,奠定他终生坚持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做人做事准则的深厚思想基础。他尝撰联语为座右铭,一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干仞,无欲则刚。”一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他当年能不顾威胁利诱,不怕判罪杀头,毅然焚烧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鸦片,正是他这种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的表现。在流放期间,把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心扑在新疆地区农田水利工作上,组织开垦荒地近百万亩,提出解决沙漠中水利问题的“坎井”计划。即挖掘深井,再用地下水渠连接井水,形成灌溉网,以避烈日曝晒和沙层渗透。当时人民称之为“林公井”,至今仍惠泽着沙漠中的绿洲。真正做到“以出世无我精神,办入世利他事业”。正如印光大师所说:“详观古之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业,道济当时,德被后世,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林文忠公则徐,其学问、知识、志节、忠义,为前清一代所仅见。虽政事繁冗,而修持净业,不稍间断。以学佛乃学问、志节、忠义之根本。此本既得,则泛应曲当,举措成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辈之所由来也。”(见《印光大师嘉言录续编》,第6页)

佛法认为,利人是善,损己利人是大善。林则徐不顾罢官流放,却为国家民族立下不朽功业。不仅深受人民的爱戴崇敬,甚至在英国伦敦蜡像馆中,仍巍然屹立着林则徐的蜡像,正反映历史的公论。同时,还须指出,因果贯通三世,《周易》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历史感应统纪》所载此类感应事例,真实不虚。就拿林则徐说,其子孙繁衍,人才辈出,直到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还有300余人(见199了年6月18日,《扬子晚报》)。其中较知名的如曾任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的林翔,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的凌青(凌青,原名林墨9即,为林公第五代孙,三十年代参加革命时更名),香港回归前夕,他写一首题为“庆祝回归,缅怀高祖”的七绝,诗曰:“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国耻家仇今日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见1997年了月11日,《四川省政协报》)足证泽被子孙,因果不虚。

综观林则徐一生,突出体现了“忘我利他”的大无畏精神。正如印光大师的评论,其“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洵非虚语。

P15-18

序言

反求我心 大慧大觉

梁衡

最近我去拜访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我知道他是研究佛教的,便问先生:“你信不信佛?”他说“不信。”我又问:“宗教为什么还会存在?”他说:“因为科学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剩下的只好求助宗教。”又问“宗教到底何时能消亡?”他说:“恐怕到共产主义也消亡不了。人的心理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佛教在中国,就是这样,许多人信,许多人不信。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度。但不管信还是不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从东汉传入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多年。不但存在,还有发展,甚至发展之后又再传回它的故乡印度,季羡林先生称之为文化史上很少见的宗教“倒流”。不但有“倒流”,还有“横流”,它又从中国传到日本,传到欧美等地,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世界,特别是解释人生和人的心理。另外,还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具有宽容与创新的精神。它没有排外、自闭,也没有盲目膜拜,自卑自怯,而是开放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中国古代之佛教早已不是印度之佛教,现在之佛教也不是过去之佛教。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又新创几宗几派,已无人能说清。特别是禅宗经六祖革新之后,禅与佛几乎是两个概念。佛教与其他宗教之大不同处是不搞神秘化,强调自我体验,我心皆佛,人人可立地成佛;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有宽忍、无私、利他、和谐的一面,是积极的。中国文化在佛教西来之前,便有道,强调无为,重自然规律;有儒,强调自强不息,济世救民;再加上佛的慈悲,中华文化就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至今中国许多名山、市井的古庙里,都三教共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在人们平常的处世用事中也常常是进为儒,守为道,退为佛,像是一套武术的攻防进守,又像是一个人,时而兴奋时而沉静。所以,如林则徐这样的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而他那副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你已无法确指这里是儒、是道、还是佛。文化,是很有意思的事,就像一道好菜,当你细品其色、香、味时,已无法说清,其中是哪一种料在起作用。

对佛的体验有一句话讲得最通俗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去体会吧,说出来的就不算是佛,这大概就是禅味,其实是哲学。当年爱因斯坦与波尔两位大物理学家争论物质能不能准确测量,直到死谁也没有说服对方。爱氏说能,波氏说不能,叫“测不准原理”。比如用温度计测水温,你看到的温度是水加上温度计及环境的温度而不是水的准确温度。有一次毛泽东接见外宾,赵朴初陪同,客人未到,毛即风趣地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佛教有没有这个公式?”赵答:“有”。是又不是,测不准,正是哲学境界。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就像波尔的那支温度计上的温度,是水温,即非水温,是名水温。它已是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了。一部红楼梦,有人读情,有人读理,有人读阶级斗争,一部佛教,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你看,像梁启超、胡适、鲁迅这样的大家都曾苦心研究佛教,鲁迅还出资刻过佛经。而李叔同、金庸、等作家、艺术家则干脆皈依佛门。这是佛教的妙处,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一种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一个自我。山西隰县小西天寺里,有一副对联:“佛即心,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即心即佛;因即果,果即因,种甚因,结甚果,是因是果。”当我们谈佛说禅时,其实是在探寻自我,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含义是说不很准的,也是“测不准原理”。我心茫茫,佛法无边,唯其不准才有大用,才有发挥的空间,两千年不衰,天地间永驻。我们对佛千万不敢太认真,烧香拜佛,求其显灵;或打坐入定,求其忽通,那不是佛的本意。列宁说,真理不可太死板,也不能太灵活。至于掌握到一个什么样的度,还是那句话,饮水人冷暖自知,你自己慢慢去品吧。

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这里我们选编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一些名人的读佛笔记和心得,共分为人物、感悟、山水、艺术四大卷,总名《名家佛性散文选》。本书的编选得到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指导和支持。编选完毕,先生听着我的介绍,欣然题写了书名!在此我代表所有参佛悟佛的人们感谢季老!本书目的不在拜佛学佛,而在参佛悟佛,反求我心,大慧大觉。

是为序。

2007年5月5日 于北京

后记

晴佳雨亦佳 好景随缘取

旷 昕

有学者在总结当下散文创作时说,还有什么散文能打动我们?几乎全民都参与了散文创作。

大约六七年前,做编辑的我思想出来“佛家散文”或“佛门散文”这个概念。编辑自然得意自己的选题创意,当时抬眼一望,好像成辑的“佛家散文”尚未有面世者,便兴冲冲向老上级一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道及,并请其出主意。随即又与时在中央党校任教的老友罗归国博士策划组稿,拟分四卷为:人物、感悟、山水和艺术(后来罗博士海选出来的文章装满了几大纸箱)。我等一致认为主编者非梁衡先生莫属!

在中国做编辑出版,不能像佛门那样一心一意,打岔的东西太多。直到前不久,经几方面的通力合作,最后倚重执行主编丁放鸣女士精心尽力,辛勤劳作:书名定为“佛性”更贴切;各卷集先贤佳句作书名,分别为《人物卷·红尘佛影》、《感悟卷·天心月圆》、《山水卷·圣迹游踪》、《艺术卷·华枝春满》,文章几经筛选,更精准;并精选插图、精心设计……然后送梁衡先生作最后的审定,四卷本《名家佛性散文选》终于付梓。

丁亥年的整个春季,在京密运河畔,梁衡先生认真读了四卷本的每一篇文章,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如选文要易懂不艰涩,务求大众化不求专业性,还亲自动手更换文章等。又如,配图要讲文化含量,要切合所选文章;可以配上一些作者的书法作品等等。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梁衡是一位“满怀忧国之情的人”,“难得他总能将这样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境界”,“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那天他打电话给我,高兴地说,“都看完了,序也写好了!”我一直对他说,序不写好不算编完。“真巧,落款时一看日期,正好今天是我的生日。”他颇欣慰地说。我说:“这就是佛缘,这套书是佛送您的最好生日礼物啊!”

为这套书,梁衡先生专门去求教于季羡林先生。季老谈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欣然挥毫,写就“名家佛性散文选”。“当时我从随身的包中抽出一张白纸,季老一气写下这几个字!真不容易!”梁衡欣喜地一边说一边拿出题词。接过一看,这字独具神韵,与从前的大不一样。翻过背面,竟是一张梁衡用过的打印纸!我们都会心地笑了。“病中九十七岁的先生几近失明,凭一种意念,一气呵成。如果中间停下来,就可能接不上了。”梁衡说。这使我想起八十二岁的毛泽东在做白内障手术前随手撕下一页纸,在几乎失明的情况下,为唐由之大夫写下鲁迅的诗句“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的情形。其时二位老者似乎都是一样的情怀。

佛教人行善弃恶,知恩报恩,无常无我;佛讲因果报应,告诫人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现世止恶行善,来世安康快乐;佛还讲“报恩”,一切有恩于己的父母师长、普罗大众、国家社会之恩都要报。“无常”即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生生灭灭,变化不居,无有永恒的,何况自我呢?“无我”就是要戒除内心因尘世而生的一切烦恼,舍弃一切不该追逐的东西。佛教的这些义理都十分有益于规范世人的行为,提升人们的道德。行善弃恶,知恩报恩,无常无我,就是践行佛学之精要,去除内心的烦恼,摆脱黑暗,寻找光明,建立理想的人生。

套用现今流行的话说,佛教义理的精神实质是追求“和谐”:教化众生,度人自度,与人为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在中共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战略背景下,我们选篇出版这套“佛性”散文,其意义和作用自不待言。——期与每位读者共同众善奉行,知恩报恩也。

佛家文化、佛门义理、佛性修养使人追求和谐、走向和谐。著名宗教学者叶小文先生认为,中国佛教深受中华“和”文化影响,因此中国佛教有“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的说法。由此,今天的中国佛教界提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命题,一时成为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至于如何从心开始?答案早有了:提倡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及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等等都早包含在佛教义理之中。一如赵朴老所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读者诸君自会发现,本套文选中的每一篇其实都蕴含了这些内容,您随心去读随缘去读吧。19世纪的美国诗人朗费罗说:“文学是一种导人向善的工具”,更何况佛学呢?亦如赵朴初先生的诗句:“晴佳雨亦佳,好景随缘取”啊!

2007年7月7日 于深圳河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