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存在与虚无(修订译本)/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法)萨特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内容推荐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目录 中译本前言 中译本修订版说明 2007年中译本再版说明 导言 对存在的探索 一、现象的观念 二、存在的现象和现象的存在 三、反思前的我思和感知的存在 四、被感知物的存在 五、本体论证明 六、自在的存在 第一卷 虚无的问题 第一章 否定的起源 一、考问 二、否定 三、虚无的辩证法概念 四、虚无的现象学概念 五、虚无的起源 第二章 自欺 一、自欺和说谎 二、自欺的行为 三、自欺的“相信” 第二卷 自为的存在 第一章 自为的直接结构 一、面对自我的在场 二、自为的人为性 三、自为和价值的存在 四、自为和可能的存在 五、自我和唯我性的圈子 第二章 时间性 一、三维时间的现象学 二、时间性的本体论 三、原始的时间性和心理的时间性:反思 第三章 超越性 一、作为自为与自在关系类型的认识 二、作为否定的规定 三、质与量、潜在性、工具性 四、世界的时间 五、认识 第三卷 为他 第一章 他人的存在 一、难题 二、唯我论的障碍 三、胡塞尔,黑格尔,海德格尔 四、注视 第二章 身体 一、作为自为的存在的身体:人为性 二、为他的身体 三、身体的本体论第三维 第三章 与他人的具体关系 一、对待他人的第一种态度:爱、语言、受虐色情狂 二、对待他人的第二种态度:冷漠、情欲、 憎恨、性虐待狂 三、“共在”(mitsein)和“我们” 第四卷 拥有、作为和存在 第一章 存在与作为:自由 一、行动的首要条件便是自由 二、自由和人为性:处境 三、自由与责任 第二章 作为和拥有 一、存在的精神分析法 二、作为和拥有:占有 三、论揭示了存在的性质 结论 一、自在和自为:形而上学概要 二、道德的前景 附录: 萨特生平、著作年表 主要术语译名对照表(法一汉) 试读章节 人们也许会说,上述困难均与某种关于存在的概念有关,均与某种同显现的概念完全不相容的本体论的实在论方式有关。显现存在的尺度,事实上就是显现显现。由于我们一直把实在囿于现象,我们就可以说现象按它显现的样子存在着。为什么不把这看法推到极端,说显现的存在就是它的显现呢?因为那只是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老话的改头换面而已。事实上,胡塞尔正是这样做的,完成现象学的还原之后,他用“作为对象的意识”(noeme)当作用非实在分析,并且宣称它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的著名公式似乎不能令人满意。这是因为两个根本的理由,一个是关于被感知的本性,另一个则是关于感知的本性。 “感知”的本性——如果说所有形而上学事实上都假设一种认识理论,那么反过来,所有认识理论也都假设着一种形而上学。这至少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就是一种为把存在还原为关于存在的认识而操心的唯心主义,应该事先以某种方式保证认识存在。反之,倘若谁一开始就把认识作为既定的,而不曾想为认识的存在奠一基础,并就此断言“存在就是被感知”,则“被感知一感知”总体就会由于缺少牢固的存在的支持,而分崩离析落入虚无。因此,认识的存在不能以认识为尺度,也不归为“被感知”。因此,感知和被感知的“存在一基础”本身不能归为被感知:它应该是超现象的。于是我们回到了我们的出发点。尽管如此,我们总可以同意说,被感知返回到显现法则所不可企及的存在,但我们仍坚持说这个超现象存在是主体的存在。因此,被感知会返回到感知者——被认识的东西会返回到认识,而认识会返回到那个作为存在,而非作为被认识的进行认识的存在,就是说会返回到意识。胡塞尔就是这样理解的。因为,如果“作为对象的意识”在他看来是“作为活动的意识”(noese)的非实在对应物,事情就是如此;但如果作为对象的意识的本体论法则就是被感知,则相反。作为活动的意识在他看来就是实在,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对认识它的反思表现为“先已在此”的。因为认识主体存在的法则,即“是有意识的”。意识不是一种被称作内感觉或自我认识的特殊认识方式,而是主体中的超现象存在的一维。 让我们尽力深入理解存在的这一维。我说,意识是作为存在,而非作为被认识的进行认识的存在。这意思是说,如果建立这种认识,就应该放弃认识的第一性。无疑,意识能进行认识和认识自己。但是它本身不是回归自我的认识。 胡塞尔曾指出,一切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这意味着,意识是一个超越的对象的位置(position),或者可以说,意识是没有“内容”的。必须抛弃那些按选定的参照系构成“世界”或“心理”的中性“与料”。一张桌子,即使是作为表象,也不在意识中。桌子在空间中,在窗户旁边,如此等等。事实上桌子的存在对意识来说是不透明的中心;清点一事物的全部内容需要一个无限的过程。把这种不透明性引入意识,就会把意识自己可以列出的清单推向无限,就会把意识变成一个物件,并且否定我思。因此,哲学的第一步应该把事物从意识中逐出。恢复意识与世界的真实关系,这就是指,意识是对世界的位置性意识。所有意识在超越自身以图达到对象时都是位置的,毋宁说它干脆就是这个位置。我的现实意识中所有的意向,都是指向外面,指向桌子的;我的所有判断或实践活动,我此刻的所有情感,都超越自身,指向桌子,并被它所吸引。并非所有意识都是认识(例如,还有情感性的意识),但是任何认识意识都只能是对它的对象的认识。 然而,使认识意识成为对它的对象的认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意识到自身是这个认识。说这是必要条件,是因为如果我的意识没有意识到是对桌子的意识,那么它就会意识到这张桌子,而没有意识到是这种意识,换言之,它是对自我无知的意识,一种无意识的意识——这是荒谬的。说这是充分的条件,是因为我意识到有对这桌子的意识,这对我事实上意识到它已经足够了。这当然不足以让我肯定这张桌子自在地存在——但也足以肯定它为我地存在。 这种意识的意识是什么呢?我们太受认识至上幻觉的影响,以至立即就把意识的意识当作斯宾诺莎式的观念的观念,就是当作认识的认识。阿兰由于不得不解释“知,就是意识到在知”这种自明性,才用这样的话来表述它:“知,就是知人在知。”这样,我们就给反思或对意识的位置性意识下了定义,甚至早给对意识的认识下了定义。这将是一个完整的意识,它指向非它的某物,就是说指向被反思的意识。因此,它将超越自身,并且,作为对世界的位置性意识,它将完完全全投入对其对象的追求之中。不过这个对象本身就是一个意识。 P7-9 序言 1996年《存在与虚无》中译本修订本出版,距初版时间整整十年。今年此译本再版,又一个十年过去了…… 这十年中,国内外对于萨特及其哲学思想的研究都有相当的发展。特别是在1995年,为纪念萨特百年诞辰,法国国内及其他许多国家都为之举办了不少会议、讲座并出版了大量相关的翻译、评述和研究成果,这一切都使我们对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这部20世纪法国哲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法国现象学的奠基之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借再版之际,我们对在引用、交流和教学中发现的一些疏忽和不当之处进行了补正和修订。对一些现在现象学(主要是德国现象学)汉语翻译中一些与我们不同的译名,有些我们采用了,但有些保留了我们的原译,主要考虑到萨特本人所代表的法国现象学的一种倾向,对德国现象学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哲学思考和接受角度,我们在必要时作了说明。当然在处理这些难题的过程中,肯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诚恳希望同行及读者批评,指正。在此,也向在参加“((存在与虚无》讨论”课的北大哲学系的几届研究生们表示感谢,是他们的参与得以不断促进译本的修正和完善。也希望继续得到同学们的各种讨论意见和不同看法。 《存在与虚无》中译本的前几版的责编是我们的同事、朋友王炜,他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借此机会表达我们对他的哀思和怀念。《存在与虚无》中译本,会让我们总是想起他,想起那时候支持和帮助这个译本的朋友…… 北京大学外哲所法国哲学研究中心杜小真 2007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