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两国比邻而居,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却因为历史、地理、宗教、种族等诸种因素而鲜有相似之处。
这是一部俄罗斯艺术生活与风情习俗精编本。
一千年来,俄罗斯文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孕育出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本书将带你穿越这一文化史,领略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性及魅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千年俄罗斯(10至20世纪的艺术生活与风情习俗)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俄)尤里·谢尔盖耶维奇·里亚布采夫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俄两国比邻而居,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却因为历史、地理、宗教、种族等诸种因素而鲜有相似之处。 这是一部俄罗斯艺术生活与风情习俗精编本。 一千年来,俄罗斯文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孕育出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本书将带你穿越这一文化史,领略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性及魅力。 内容推荐 一部专门为中国读者撰写的俄罗斯艺术及社会文化史,既涵盖了自10世纪以来这一伟大民族在建筑、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也对俄罗斯的社会文化,尤其是皇家、贵族及平民的礼仪和习俗等做了细致的描述。全书配有201幅精彩插图。 目录 致中国读者 第一编 10—17世纪的俄罗斯文化 第一章 建筑 第一节 石砌建筑最初的几百年 第二节 无钉建筑 第三节 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 第四节 中世纪的俄罗斯修道院 第五节 中世纪的俄罗斯城市 第二章 绘画 第一节 中世纪的俄罗斯绘画语言 第二节 古代俄罗斯圣像 第三节 壁画 第四节 费奥凡·格列克与安德烈·鲁勃廖夫 第五节 从季奥尼西到西蒙·乌沙科夫 第三章 装饰艺术 第一节 珠宝艺术 第二节 古代俄罗斯服装 第三节 古代俄罗斯兵器 第四节 古代俄罗斯书籍 第四章 乡间习俗 第一节 农活 第二节 农舍和日常用具 第三节 乡村饮食 第四节 乡村家庭 第五节 俄罗斯的民间节 日 第五章 皇家习俗 第一节 登基加冕礼 第二节 皇室宫廷, 第三节 沙皇婚礼 第四节 俄罗斯的外交礼仪 综论 第二编 18—19世纪的俄罗斯文化 第一章 18世纪文化 第一节 彼得时代的教育 第二节 建筑 第三节 新的绘画的产生 第四节 伊丽莎白时代的巴洛克 第五节 彼得堡的古典主义风格 第六节 莫斯科的古典主义风格 第七节 四位伟大的画家 第八节 雕塑艺术 第九节 戏剧 第二章 达官贵人和皇帝的习俗 第一节 18世纪的时装 第二节 贵族庄园世界 第三节 皇帝加冕礼 第三章 19世纪上半叶的文化 第一节 俄罗斯的帝国风格 第二节 近代城市 第三节 19世纪上半叶的绘画 第四节 世纪中叶的几位大师 第四章 贵族生活和习俗 第一节 贵族生活 第二节 决斗 第五章 19世纪下半叶的文化 第一节 巡回展览派画家协会 第二节 画家及其体裁 第三节 马蒙托夫艺术小组 第四节 “艺术世界” 第六章 商人的生活和习俗 第一节 商人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商人:文艺事业的资助者和收藏家 综论 第三编 20世纪的俄罗斯文化 第一章 20世纪初的俄罗斯城市和文化 第一节 20世纪初的俄罗斯城市 第二节 市民的生活和生活条件 第三节 城市的节 日 第四节 现代派风格 第五节 20世纪初的美术社团 第六节 俄罗斯先锋艺术 第七节 戏剧和电影 第二章 苏维埃文化的形成(1917—1929) 第一节 最初的文化改革措施 第二节 戏剧和电影 第三节 20年代的艺术社团 第四节 20年代的苏联建筑 第三章 “解冻”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 “解冻”时期的文化政策 第二节 60年代的艺术 第四章 “停滞”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 “停滞”时期的文化政策 第二节 官方艺术 第三节 非官方艺术 第四节 演员自创的歌曲 第五节 俄罗斯新侨民文化 第五章 20世纪末的文化 第一节 改革时期的文化 第二节 20世纪的俄罗斯教会 综论 结语 附录一 俄罗斯文化史大事记 附录二 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三 地名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6世纪时,一位来俄罗斯旅行的法国人写道:“建筑……如此美妙绝伦的木质建筑!没有铁钉,没有铁钩,却是如此天衣无缝,让人无可挑剔,但是那些工匠的全部工具只是些斧头。” 木建筑文化俄罗斯大地森林资源丰富。从前,人们带着斧头离家都是去砍伐森林。 树木不像石头,它很容易加工,因此建筑进行得很快。几个好的木匠可以一天盖好一座住宅或者一个小教堂。此外,木建筑还很容易改进和搬迁。 伊万雷帝攻打喀山时,下令就近建造一座木制要塞。他们先在伏尔加河上备好了一根根原木,第二年河水一解冻,便将原木漂流过去。俄罗斯人只用了四个星期就在喀山附近几乎建起了一座城:上百所住宅和民用设施,几十座教堂,有18个塔楼的两公里长的城墙。 但是树木本身也有缺陷。它不能保存很长时间,火灾、潮湿和木蠹虫都会使它毁于一旦。因此罗斯的古老建筑保存下来的很少,其中最古老的木建筑是现存于基日岛木建筑博物馆的圣拉扎尔教堂。一些学者认为它建于14世纪末。 房屋建筑最好选用落叶松、松木和云杉这些松柏类林木。要塞则多用众所周知的以坚固结实著称的柞木建造,所以,14世纪时选择柞木作为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建筑材料绝非偶然。 古时的俄罗斯农民实际上人人都是木匠,都会建房。而斧头则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工具,他们用它砍伐树木,清理枯枝,劈开原木做成木板。 原木如同石建筑中的砖石一样,是木建筑的基本原料。原木之间的青苔使房屋保暖。钉子在木房建筑中不起丝毫作用。 树木并不仅仅只是好的建筑材料,它还可以用于室内取暖、照明,可以用来制作家具.、器皿和劳动工具。树枝可以用来编筐,树皮可以用来做鞋,编筐。树木甚至可以替代纸张——桦树皮上曾记载过当时的故事。因此,树木在古俄罗斯人的生活中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或许,他们的文化完全可以被称为“树木文化”。 难以攻克的要塞 中世纪罗斯的历史战火连绵。人们为了躲避战争、寻求庇护所,藏入密林或者筑有高墙的要塞中。 最初,基辅、诺夫哥罗德、莫斯科和其他古俄罗斯城市的要塞都是木制的。1238年,鞑靼蒙古曾用了七个星期都没能攻下科泽利斯克的木制城墙。甚至18世纪,石头建筑开始取代木制建筑时,西伯利亚仍然在建造那种城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塞,它的城墙是尖头向上的原木,竖直地插入地下。 要塞的四周通常环绕着深水沟。挖沟掘出的土被堆成围墙,围墙上建有竖着一座座塔楼的木墙。1339年,王公伊万·卡里达在位时用木头建造的克里姆林宫就是这个样子。考古学家们找到了一些它的厚达70厘米的柞木残骸。墙的总长度是1700米。 最长的要塞木墙建于1591年,长15公里。它环绕着日益扩大的首都。有50座要塞塔楼,大约有34座都可以通行。修造如此庞大的建筑只用了一年时间。 P16-18 序言 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现代科学中,或许没有比文化更为宽泛的概念了。建筑、绘画、文学、音乐、教育、科学、宗教、习俗等许多其他方面都属于文化范畴。在一部书里不可能讲得面面俱到。我想让中国读者对俄罗斯文化艺术(建筑、绘画、雕塑、实用装饰艺术、戏剧、电影)和风情习俗(住宅、器具、服饰、饮食、传统和风俗、人们的节日和日常生活)有所了解。 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鲜有相似之处,因为我们这两个民族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是完全不同的。不过可能也正因为这一点,俄罗斯文化会激起中国读者的兴趣。此外,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比还很年轻,她只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此期间,她走过了辉煌的道路,以无数杰出的人物和文物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仅仅属于该民族,她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加深对这一民族的理解。我希望这部书能够使中俄两国人民更好地相互理解。 尤里·谢尔盖耶维奇·里亚布采夫 后记 最近十多年,俄罗斯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文化热,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一些传统的学科和研究领域与文化相结合,发展出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比如俄罗斯语言文化学,俄罗斯宗教文化等等。第二,具有俄罗斯特色的独立学科文化学应运而生,并已成为许多高校的跨专业必修课程。第三,出版了许多俄罗斯文化史教材和学术专著。由于职业使然,我们对俄罗斯文化史这类出版物早已有所关注。 2000年赴莫斯科大学访学期间,一次,在市中心特维尔街附近的一家书店里偶然见到里亚布采夫编撰的《俄罗斯文化史(18~19世纪)》。这是一本介绍18—19世纪俄罗斯艺术生活与风情习俗的教材,由莫斯科弗拉多斯人文出版中心于1997年出版。作者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俄罗斯的近代文化——建筑、绘画、雕塑,以及贵族、皇家习俗和商人生活。在作者的引领下,读者仿佛做了一次意趣盎然的俄罗斯之旅:不仅领略了城市风貌,参观了皇家宫殿和贵族庄园,而且还加深了对绘画和建筑等经典作品的了解。通读全书后,我们在弗拉多斯人文出版中心的帮助下联系到了作者尤里·谢尔盖耶维奇.里亚布采夫。这位中年学者曾就读于莫斯科大学艺术理论系和莫斯科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副博士,现执教于莫斯科师范大学。里亚布采夫先生常年从事俄罗斯文化研究,并已取得丰硕成果。他编撰了一整套《俄罗斯文化史》教材(共三册),我们在书店里买到的那部是其中的第二册,还有两册分别讲述的是11—17世纪和20世纪的俄罗斯艺术生活与风情习俗。另外,他还编就了三本与之配套的《俄罗斯文化史文选》(11—17世纪,18—19世纪,20世纪的艺术生活与风情习俗),并著有《漫游古罗斯:俄罗斯文化故事》(1995年)一书等。此外,1994年,里亚布采夫先生设计完成的《11—19世纪的俄罗斯艺术文化与风情习俗中学课程纲要》获得文化创新国际基金会竞赛二等奖;1 995年,他又获得俄罗斯联邦教育部与“文化创新”国际基金会共同组办的文化创新规划竞赛颁发的奖状。 与里亚布采夫先生数次交谈后,我们萌发了请他在系列教材《俄罗斯文化史》的基础上,为中国读者撰写一部俄罗斯艺术生活与风情习俗精编本的想法,里亚布采夫先生欣然应允,并于2002年完成初稿,后来又加以修改并插配图片。 这部书名为《千年俄罗斯:文化艺术、风情习俗》,其内容就像里亚布采夫先生在本书“致中国读者”中所说:“我想让中国读者对俄罗斯文化艺术(建筑、绘画、雕塑、实用装饰艺术、戏剧、电影)和风情习俗(住宅、器具、服饰、饮食、传统和风俗、人们的节日和日常生活)有所了解。”尽管“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比还很年轻,她只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此期间,她走过了辉煌的道路,以无数杰出的人物和文物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中俄两国比邻而居,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却因为历史、地理、宗教、种族等诸种因素而鲜有相似之处。但是,诚如里亚布采夫先生所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全人类的财富,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我们感到特别高兴的是能够成为里亚布采夫先生这部书稿的最初读者及其适译者,以为“中俄两国人民更好地相互理解”尽一份绵薄之力。 去年是中俄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在中国成功举办了“俄罗斯年”,丰富多彩的国家年活动在中国社会各界掀起“俄罗斯热”,加深了中国人民对俄罗斯灿烂文化的了解。今年将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我们相信,“中国年”也一定会像“俄罗斯年”一样取得巨大成功,为中俄文化交流谱写辉煌篇章。 译者2007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