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用其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告诉人们,谁没有爱,谁就将一无所知。在人类经历了因放弃彰显上帝的荣耀——这种灾难性无知——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而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愈加清楚地看到,莫扎特——这位天才音乐家,就是上帝在250年前派来的“用音乐播撒爱的使者”。本书从基督教信仰或者从爱的角度研究和介绍这位音乐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一个用音乐播撒爱的使者)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国壮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用其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告诉人们,谁没有爱,谁就将一无所知。在人类经历了因放弃彰显上帝的荣耀——这种灾难性无知——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而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愈加清楚地看到,莫扎特——这位天才音乐家,就是上帝在250年前派来的“用音乐播撒爱的使者”。本书从基督教信仰或者从爱的角度研究和介绍这位音乐家。 内容推荐 爱和服侍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核心,并且也是引导他进入音乐创造完美之境的一条重要途径,“用音乐播撒爱”和“用美说服人们去爱”,是他创作的神圣使命,也是他向我们发出的进入充满爱和关怀的世界的邀清。本书从基督教信仰或者从爱的角度研究和介绍这位音乐家。 目录 引言 上篇 生平及创作 一“荣誉属于有教养的人” 二 良师益友 三“我只爱旅行” 四“我要在狂喜中用我的整个心灵拥抱你” 五“法国人是蠢驴,他们永远是蠢驴” 六“萨尔茨堡不是我施展才艺之地” 七“人性的呼唤,在我身上像别人一样强烈” 八“婚姻是愉快的抉择,也得付出代价” 九“穷,但是聪明,埋头干活吧” 十“愉快的戏剧” 十一“我们的财富保存在头脑中” 十二“我多么希望在你的怀里休息片刻” 十三“爱一个人就是使其幸福” 十四“我的内心是宁静的” 十五“我已经感到死神到了我的舌尖” 十六“我就是音乐,音乐就是我” 下篇 创造的踪迹 一“我认为我有一个不死的灵魂” 二 人的伟大与渺小 三 上帝的宠儿 四“如果有比较光明的社会,我愿归属于它” 五“有艺不露,乃为真艺” 六 天才创作的过程,即接受和回应上帝恩典的过程 七“歌剧领域里的莎士比亚” 八“爱上帝并且做你喜欢做的事” 九“由衷地祝愿我周围的每个人都能得到这种幸福感” 十 从莫扎特音乐中汲取“爱的养料” 十一 音乐浓缩着宇宙的和谐 十二 用“美”说服人们去“爱” 十三“爱我吧,因为我爱这个世界,爱尘世 十四“莫扎特效应” 十五“阳光音乐” 十六 蕴涵在身体中的生命之歌 尾声 附:莫扎特的著名作品 主要参考书目(中文) 后记 试读章节 不言而喻,莫扎特倾其一生所创作出的音乐,就是他——一个生性敏感、充满活力、感情丰富的心灵与上帝富有启发性交往的记录和感悟,也是他凭借着上帝赋予他的“爱的能力”达到上述至高境界的完美体现。 “爱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根本,它的本质特征是有序整体性的,而非无序单向性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与上帝交往和向自然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和完善的。而宗教作为一种宇宙观,为人与上帝交往和获得“爱的能力”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确定了方向。正如怀特海所指出的那样,“宗教是一种关于人的内在生活的艺术和理论,它依赖于人本身以及事物本质中的那种永恒的东西。” 艺术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终极的意义上,当然也是与宗教密不可分的。对此,美国现代哲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1895—1985)在她的《情感与形式》一书中就曾指出:“宗教想像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时,艺术与宗教就无法分离,因为大量的实际感情都伴随着宗教经验,纯真、不知疲倦的心灵为寻求自身客观的表现而欢快地奋争着,而且一直持续下去,为其所发现的表现,寻求进一步可能的表现方法。在认为艺术应为宗教服务的时代里,宗教确实也养育了艺术。凡是人们感到神圣的东西都能激发艺术观念。” 由上所述可见,宗教信仰对人类生活所起的作用和它在人类内心世界中所占有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德裔美籍存在主义神学家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就曾对此明确指出:“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人的终极关切,用通俗的话语来说,就是什么对于你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就是以你生命的全部来关切谁是你生命的“主宰”。而人的终极关切之对象——“终极存在”,只有在宗教信仰中才有可能寻找得到。 从根本上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体现着某种精神的存在物,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按照各自确认的价值和观念来塑造各自的精神(包括肉体)。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而且不要忘记“对上帝的信仰帮助一个人理解得更多”(奥里留·奥古斯丁语)。也就是说,对终极的关切会使人最大限度地开放自己,从而获得更大、更多、更深的爱的启示和关怀。 毫无疑问,一个人或者一名艺术家的核心信仰——也就是说,他(她)的终极关切,或者说,什么对于他(她)是最重要的东西——和他(她)内在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亦即他(她)在终极意义上的生活取向——是我们深入了解其人和解读其作品的一条至关重要的途径。因此而言,倘若想深入了解莫扎特——这位天才音乐家的创作思想、全面欣赏和领会其作品表现出的多样性的深刻内涵,我们就更不能忽略这一点。 抛开人的标签和符号化的东西,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我们每一个人(包括莫扎特和世界上的所有伟大人物),无论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基因(分子生物学)方面,无一不是相同的,差异是微乎其微的(在人的动物性方面,我们与哺乳动物的差异也是很小的)。但是从生命价值论的角度而言,这种天然的微妙差异,却是极为重要和绝对不可轻视的。因为它是个人区别于其他人、其他物种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基础。 如果我们把这个观点引申到人的精神性层面来考察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具有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差异,也会在精神气质、生活态度乃至思维方式等方面显示出相当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或者说差异,从艺术和审美的层面体现出来就是艺术特征;从艺术家身上体现出来就是自我品格(审美品格);从艺术作品上体现出来就是艺术家个人的艺术风格。 严格地说,信仰维度的多少和大小决定着精神品质的高低和“爱的能力”的丰富程度(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或者信仰维度狭隘的人,能够领略到上帝创造的“终极之美”,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和创造者)。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爱的能力”(这其中包含着创造和审美能力),判断出他(她)的内在本质和他(她)与上帝交往的程度。 基尔凯郭尔指出:“基督教信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美德。”因此,要深入研究莫扎特的精神特质和其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就不能不考察和研究他的信仰——基督教信仰。某些研究莫扎特的学者称莫扎特的音乐是基督精神的体现,并称他为“思想家的作曲家”、“神学家的作曲家”,正是由研究莫扎特的信仰人手而得出的结论。 但是,也有些研究者认为,莫扎特的音乐只是代表了宫廷的优雅和未受生活影响的朴实的青春精神。没错,在莫扎特的音乐旋律里确实散发着如上所说的那种优雅和纯真。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莫扎特的音乐与当时他所处的世俗环境并未存在多少直接的关联,而且他个人气质的形成,也并非未受生活的影响(恶劣生活恰恰唤醒了他的自我意识,强健了他的个人精神,而这种个人精神与当时的以贵族和宫廷为中心的没有自我意识的主流文化是完全格格不入的)。如果在信仰的层面考察莫扎特的音乐和他的创作踪迹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他的音乐所代表的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泛意义上的东西。而正是这种东西,才使得他的音乐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推动性的影响。正如当代英国作家、《莫扎特传》的作者约翰·罗瑟里(Joiiu Rosselli)所指出的那样:“音乐曾经为社会、宗教、娱乐的用途服务,为鉴赏家对小小的离经叛道的爱好服务;而在莫扎特之后,音乐开始为生命、爱、死亡的阴影和个人最深刻的体验而作。” 深刻的个人体验具有超验性。因此我们相信,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在凝聚着莫扎特深刻个人体验的音乐作品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而且也都会被他音乐的独特魅力所折服。爱尔兰作曲家兼指挥家查尔斯。维利尔斯。斯坦福(Charles Villiers Standford,1852—1924)就发现莫扎特的音乐蕴涵着这样一种独特的魅力,他指出:如果你是个孩子,莫扎特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与你对话。再也没有比这更质朴更孩子气的音乐了。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成人,你会惊奇地发现,那听似孩子气的音乐,完全是属于成人的、成熟的。的确,听莫扎特的音乐不受年龄的制约(而且也不受职业、性别、受教育的程度和信仰甚至生存境遇的束缚),它是世界上每一个人在其生命的任何阶段都可以享用的财富。但是从本质上说,莫扎特的音乐是与人的灵魂对话和交流,而灵魂是超越时空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年龄”可言。 不过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在世俗社会中,小孩子通常被认为是最不可靠的人,而一个有着孩子气的成人——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说,就是精神(心理)年龄大大低于肉体年龄的成人——则被认为是最危险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最不谙世事、最难用世俗的道理调教驯化的。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孩子在上帝之国里却是最被看重的。耶稣在回答天国谁为大时就曾告诫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一个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就是最大的。”耶稣还对门徒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在耶稣看来,在天国中最大的是小孩子和那些像小孩子一样没有任何虚假、造作和功利之心、从不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人。 正如许多传记作者所描述的那样,生活中的莫扎特就是一个稚气十足、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诸如他好哭、好笑、好说些稀奇古怪让人费解的话、好在严肃的场合做出些不严肃的举动、不按常理办事,等等。但是在音乐创作方面,他却是一丝不苟、非常严谨的,即便是他孩提时代的创作也是如此。而在信仰方面,他的虔诚更是非同一般,正如一位整理莫扎特信件的编辑所描述的那样:“莫扎特有着深深的宗教天性……莫扎特与神之间的关系就好像一个小孩完全信任他的父亲一样。”P155-159 序言 1777年11月8日,22岁的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l,1756—1791)在给父亲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不会写诗,因为我不是诗人。我没有能力把对象安排得有光有影,因为我不是画家。我甚至也不会用手势和体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为我不是舞蹈家。然而,这一切我可以用声音来做到,因为我是音乐家。”(1777年11月8日自曼海姆教父) 1791年12月5日,当这位天才的音乐家放下手中正在谱写的《安魂弥撒曲》溘然谢世时,差两个月才满36岁的他,向世界贡献了626部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这尚不包括他的132件未完成的遗作和在各种场合即兴演奏以及后来人们新发现的一些作品。令人惊叹的是,这些作品无一不是优美动听的精品!而更令人惊叹的是,许多作品是作者一次性完成的,没有经过任何修改! 1991年,在纪念莫扎特逝世200周年之际,由荷兰菲利普公司(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 NV.)录制的莫扎特音乐作品全集的CD光盘,为数竟达180张之多!另外据文献记载,目前正在太空中遨游的“旅行者号”(Voyagerl,2)探测器所携带的向宇宙可能存在的智慧生物显示人类文明成就之精华的金唱盘,就录有莫扎特的经典作品! 莫扎特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能够创作出数量如此可观的音乐作品,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有人曾对他音乐创作的“勤奋程度”做过大致的测量和估算,所得出的结论让人难以置信:除去莫扎特来到这个世界的开头五、六年,余下的30年间,莫扎特恐怕五日不在构思和写作!莫扎特传记作家W·J·特纳(W·J·Turner)对此感叹道:“我们不得不尽最大的努力去想像莫扎特的大脑中是怎样从不休息地创作音乐的。音乐一直存在于他的大脑中,甚至可能在他睡觉的时候也不停息。”莫扎特曾这样解释过他创作的勤奋,他说:“我不停地创作是因为休息更让我感到疲劳。” 莫扎特的姐姐玛利亚·安娜·莫扎特(Maria Anna Mozart,1751—1829)——这位从小就和弟弟一起同台演出的亲人,在莫扎特去世后回忆说:“沃尔夫冈自己就是音乐的化身;一旦曲终,人们才又看到那个孩子。”可见,莫扎特投身音乐完全是由天赋使然。 “我再也无法往下写了。”1770年,14岁的莫扎特从意大利的米兰(Milan)写信向母亲诉说道,“由于写了那么多的宣叙调,我的手指头都写疼了!求妈妈为我的歌剧一切顺利、也为大功告成后我们能愉快地重逢而祈祷……”由此不难想像,他谱曲付出的工作量有多大,他创作的艰辛也由此可见一斑! 1777年10月,21岁的莫扎特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表达了创作给他带来的愉快享受,他这样写道:“只要有机会让我作曲,我便觉得快活多了。无论如何,唯一能够使我快活而且动情的事便是如此。”(1777年10月11日致父亲的信) “投身音乐我可以不顾一切,就是把脖子伸进绞索里,也心甘情愿!”——莫扎特这位天才的音乐家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如果说“生命”这个词意味着“创造”的话,那么“莫扎特”这个名字就是“创造”的同义词,它同样也是世界音乐史上音乐最高水准的象征。作为音乐家,他一个人的创作几乎满足了全世界人对音乐的需求!也许有人要问,是什么因素激发起莫扎特如此高涨的创作热情,是什么因素给予他如此巨大的创造力,他的创造秘诀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其实就蕴涵在他的音乐作品中,那就是——爱!爱是一切生命中最为强大的创造性动力。 奥地利当代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兼莫扎特研究专家保罗·巴杜拉-斯科达(Paul Badura—Skoda,1927—)说得好:“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清晰而自然的语言,每一个国度的人都可以表达它。弹奏莫扎特的音乐是考验自己能否返璞归真,考验自己能否让音乐说话。要掌握他的音乐情绪,心中必须要有爱,因为莫扎特的音乐就是爱的流露。” 美国当代音乐史学家保罗·亨利·朗(Paul Henry Lang,1901—199])在他所著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见解,他指出:“把握莫扎特的真正伟大,理解他的音乐具有的强大拯救力量的深刻奥秘,就必须始终牢记这个人的高贵灵魂曾忍受痛苦,曾竭力挣扎,曾屡遭挫折,曾蒙受屈辱。但是在他的天性中支配一切的特征是无穷无尽的爱,因而尽管遭受折磨,但是作品却不以痛苦为支配性基调。”所谓莫扎特的“音乐具有的强大拯救力量的深刻奥秘”的所在,无疑就是这位为爱而生的音乐家内心充满的对上帝、对生命的爱。 莫扎特曾经这样写道:“为升进天国而拼搏,当然是壮丽的、崇高的。但是,活在这个可爱的尘世同样是美好无比!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做人吧!”做人——亦即成为一个人、成为其所是,从生存的本质而言,就是接受和欣赏上帝创造的一切,换句话说,即是接受上帝之爱。对于一个个人而言,只有接受了上帝之爱,才会从厌弃和否定自身的生活怪圈中走出,才会发现生命之美。莫扎特的上述感叹性陈述,可谓是一语道出了他的人生价值观和他直面现世、直面生活的乐观态度。天国与尘世同样美好而不是对立冲突的信念,正是一名基督徒的信仰基础。莫扎特正是凭借这种信念体验生活和从事创作,才使得他的音乐显示出这样一种特征:在神性面前,意味着人性;在人性面前,意味着神性。这种整体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精神与肉体的不可分割——在莫扎特的创作活动和音乐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生命中不能没有爱,但是,爱并不是人与生俱有的,要认识它和获得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创造,去行动。终身致力于爱的教育的美国学者里欧。巴士卡里雅(Leo Buscaglia,1924—1998)在他所著的《为爱而生——爱的备忘录》这本通篇讲述“用行动表现爱远比口头谈论它更富有意义”的书中指出:“人人都是为爱而生”,并且强调:“‘爱’为挫折、孤寂、恐惧提供了另一条出路,但爱不会从天而降。”巴士卡里雅撰写此书的目的旨在鼓励人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感觉、去行动,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真正认识到爱的真谛,才会有真正意义的成长,才会逐渐懂得如何做人,如何接纳爱,如何施爱予人。莫扎特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他实践如何做人、如何接纳爱、如何施予爱的一生。“人生多美好啊!”这是莫扎特在世时经常发出的感叹。 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本身,生活的意义就是发展和实现造物主赋予生命的潜能,彰显生命的价值,荣耀上帝的恩典,而“爱”就是生命和生活的核心意义,活出爱来,乃是人生终极的价值取向。因此可以说,肯定爱,就是肯定尘世,肯定生命。反之,否定爱就是否定尘世,否定生命。总而言之,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爱才能使人活得更像人。在自然和现实之中,还有什么比爱和生命更美好的东西吗?莫扎特选择了爱,爱也选择了莫扎特。 莫扎特有一本友人题词纪念册,其中好友戈特弗里德·冯·雅坎(Gottfried von Jacquin,1763—?)所题的这么一段话清楚地点明了造就天才的一个决定性的条件:“真正的天才仅有伟大的理解、仅有想像力、或者仅有理解加想像力还是不足以造就天才。——爱!爱!这才是天才的灵魂。”是的,没有对上帝的信仰,没有对爱的智慧的深刻感悟,人永远不可能对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发出真正的出于心底的爱、赞美和关怀。人只有在与上帝、自然和生命的交流中才能感受到爱,只有在爱的感召下,人才能产生出伟大的行动。正如艾米特,福克斯在他的《登山布道》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有了足够的爱就没有征服不了的困难,有了足够的爱就没有治愈不了的疾病,有了足够的爱就没有打不开的门,有了足够的爱就没有填没不了的鸿沟,有了足够的爱就没有推不倒的墙,有了足够的爱就没有赎不回的罪……无论苦恼有多深,无论希望多渺茫,无论问题多纠缠,无论错误多严重,这一切都无关紧要。只要你能充分认识到爱,这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只要你能够充分地去爱,你就会成为人世间最幸福、最强大的人……”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用其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告诉人们,谁没有爱,谁就将一无所知。在人类经历了因放弃彰显上帝的荣耀——这种灾难性无知——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而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愈加清楚地看到,莫扎特——这位天才音乐家,就是上帝在250年前派来的“用音乐播撒爱的使者”。 后记 毫无疑问,上述这些“第一次”改变了我的生活,也丰富了我的人生。几十年来,无论生活和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多少变化,都没有使我改变对莫扎特音乐的喜爱。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真有“耳福”(能与莫扎特的音乐相遇是一种“福分”,也是上帝的安排),因为相对周围那些年龄与我相仿的大多数人来说,我,可以说比他们早,也比他们多地接触了莫扎特的音乐,而且至今仍乐此不疲。听莫扎特的音乐已经成为了我个人生活(甚至包括个人“灵修”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我这个孤独地度过了大半生的人来说,多少年来,一回到家,就意味着回到了莫扎特音乐的怀抱之中。 想写本书的念头产生已久,而真正开始着手写它却是在几年之前——确切地说,是在世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也就是在我结婚成家之后。有了这个家,自然也就有了更多地聆听和谈论莫扎特音乐的机会。于是,那些产生于茶余饭后闲聊中的与莫扎特音乐有关的言论和见解,我的妻子曹静听后就让我记下来(甚至有时她为我记),并鼓励我坚持记下去。这也可以说,是这本书得以问世的原因之一。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她认真聆听了我朗读本书的每一个章节,并对此——提出她的修改意见。即便是在国外学习之时,她也会放下手头紧迫的工作,通过电脑耐心地听我朗读,并作出回应。这本书自然也饱含着她的心血和爱。所以,我在这里最先向她表示感谢,同时向她表达我的爱和感激之情。 关于莫扎特,尽管最近这些年来介绍他生平与创作的文字和音像出版物在逐年增多,涉及他创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的研究课题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在搜集和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从基督教信仰或者从爱的角度研究和介绍这位音乐家的文献却是不多见的——至少我个人所接触到的汉语文献是如此。这也可谓是我撰写本书的动因之一。 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从关系存在的角度拓展我们认识和理解莫扎特音乐的空间(其实莫扎特的音乐本来就具有这种功能),并为人们寻找莫扎特创造的踪迹,发现爱和生命存在的关系,提供一点有益的帮助——如果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将不胜欣慰。 在写本书的后记之时,我深感,没有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仅凭我个人的努力是完成不了这项工作的。因此,在这里,我要首先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为避免影响和打扰我的写作而做出的种种直接和间接的努力,都使我从中获得了巨大的鞭策和激励。有多少个深夜,年迈的母亲起身为我做一点夜宵,然后悄声端到我的案头,招呼我吃下,嘱咐我别再熬夜的那一幕幕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在此,我谨向我的父母表达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 这里应附加一笔的是,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家庭蒙受了沉重的打击:我失去了我的哥哥。我父亲的身体先后被医生实施过两次手术,我母亲也因身体衰弱几次住进医院。我本人也因健康原因退离了工作。然而,所有这些不幸和变故,都没有阻止本书写作的进程。这当然是我从莫扎特音乐中获得的爱和关怀,获得的勇气和力量所产生的结果。对于我而言,撰写本书的过程,其实就是聆听莫扎特音乐和净化自身的过程。所以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莫扎特音乐和莫扎特精神为我撰写本书所给予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除了上述感谢之外,这里,我还要感谢何光沪教授和高师宁教授为本书写作所给予的鼓励和帮助,尤其感谢他们在繁忙的工作甚至在国外的旅行中,不忘为我搜集与本书相关的资料。感谢大卫·R·格里芬先生,他也一直关心着本书的写作进程,并以“渴望读到它”这样的话语来激励我早日完成本书。感谢温伟耀博士——这位对莫扎特的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学者对本书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我的好友摄影家张本初先生,每当写作把我搞得头昏眼花、疲惫不堪,以至很多时候是坐在电脑屏幕前发呆之时,他就开车带我去济南南部山区的风景区呼吸新鲜空气,观景、散心、换脑子。 总而言之,关于本书,所有的感谢都应归于莫扎特和喜欢莫扎特音乐的人,而所有的遗憾和批评都应归于我本人。我期待着读者通过本书能够对莫扎特和莫扎特的音乐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因此而喜欢上他和他的音乐,我也期待着由我本人写作水平和写作疏漏而招致的批评。 最后,我也借此机会,向那些为阐释、介绍和传播莫扎特音乐而孜孜不倦地奉献出自己卓越才艺的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和文本作者、影音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激之情。 作者 2006年6月4日 于北京海淀知春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