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中信银行发展历程,解读中信银行开拓之举,感悟中信银行经营之道,倾听中信银行至深之情。
中信银行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们把本书作为一份生日礼物,献给我们挚爱的中信银行,献给每一位中信银行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信念(中信银行成立20周年征文集)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苏国新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体验中信银行发展历程,解读中信银行开拓之举,感悟中信银行经营之道,倾听中信银行至深之情。 中信银行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们把本书作为一份生日礼物,献给我们挚爱的中信银行,献给每一位中信银行人。 内容推荐 本书集共辑录文章(诗歌)85篇,30多万字。按照文章内容我们将其分成4部分,即信之程(16篇)、信之拓(16篇)、信之悟(26篇)、信之情(27篇)。在这些作者中有中信银行的离退休职工、有人行15年、10年、5年的管理者和员工,更不乏刚刚入行一两年的新员工。作为业余之作,这些文章从内容到文字都生动感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一个基层干部的一天》让我们看到了中信人奋斗的身姿;《基业常青是精神》、《成败于一“念”之差》让我们感受了中信人创业的艰辛;《在路上》、《快乐如影如风》让我们听到了中信人成长的心声;《依托中信平台,创造人生价值》、《矢创新,决胜蓝海》再现了中信人勇于创新的风采;《我的岗位,我的最爱》、《我和我的客户》展示了中信人服务客户的真诚。 目录 信之程 基业常青是精神 依托中信平台,创造人生价值 中信,激情为你燃烧 人生在对事业执著追求中成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记广州花园支行8年成长的点点滴滴 中信银行赋 一个基层干部的一天 平凡中,我不舍的中信情 前进吧,中信银行 追逐梦想的赛跑 成长的足迹 逆风中,我们悄然绽放 沐浴发展阳光,伴随中信成长——中信银行信用卡杭州营销服务中心发展侧记 让信念照亮生命中的无悔征程 感悟中信 难忘的记忆 信之拓 智慧创造财富——探寻中信银行的市场形象 荣董事长为中信实业银行取名和制定业务方针 事业如树,岁月流金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PO随想曲 矢志创新,决胜蓝海 吹响中信银行品牌号角——中信银行首次参与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过程侧记 出鞘:风雨铸剑二十年——纪念中信银行成立20周年 开拓银税合作的崭新领域——中信银行中标国税总局税务代保管资金代理银行项目 神舟再度飞天,中信续写辉煌——中信信用卡累计发卡量成功突破100万张花絮 金金计较,息息相关——记中信理财宝创新历程 创新之花在绽放——苏州分行成功参与吴中集团BT资产证券化项目纪实 创新,中信银行腾飞的翅膀 从汇划系统看中信银行业务的大发展 努力拼搏创佳绩,不断开拓建新功 中信,飞翔 我为信用卡中心的辉煌而自豪 信之悟 重任在肩 ——一个分行负责人的思考 要做就做最好 成败于一“念”之差 成功的内在 中信十年之感悟 满江红(二十华诞) 选对池塘钓大鱼 中信银行,我为你自豪 我的中信情 来自老员工的感染 水调歌头 ——贺中信银行上市暨成立20周年 快乐的每一天 ——一只菜鸟在中信的76个日子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隐形的翅膀 ——中信人心中的歌 在变革中痛并快乐着 幸福 放飞穿越梦想的希望 ——献礼中信银行20年行庆 中信映像之1/10 随心的感触 大信无疆 生命中因为有了“中信”而精彩 恋曲2007 生命的再一次启蒙 他们是中信最可爱的人 选择一种生活 承诺于中的情怀 信之情 情系中信,情系银行 ——原中信公司常务董事闵一民访谈记 梦想的力量 快乐工作,来自中信 无悔的追求 我的岗位,我的最爱 快乐如影如风 成长的记忆 我和我的客户 爱她,不需要理由 有一种美丽叫做坚持 从中信银行启航 奔向远方 平凡成长,步步微笑 祝您生日快乐 在路上 成长的沃土 我的温暖家园与梦想之地 情牵中信,携手同行 靠近你,走进你 点燃青春,放飞梦想 让梦想之花在中信绚烂绽放 我的梦想,在中信银行 生命因你而精彩 我与中信共成长 青春在这里闪光 中信银行,我的家 壮志诗 ——贺中信银行成立20周年 后记 试读章节 快乐工作,来自中信 好心情来自中信 当向别人介绍我是中信银行的员工时,总是有人好奇地问我这么一些问题:你们是私人企业吧?中信广场是你们买下的吧? 每次我都耐心地解释我们不是私人企业,我们并没有买下全部的中信广场。但渐渐我体会到问题背后的深意,那就是中信是一家实力雄厚、经营又非常市场化的企业,加上“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出任首届掌门人,更增加了中信的神秘色彩。 我出生在四川,大学读书在北京。对广州市了解甚少,只是通过媒体报道和身边接触的广东人有了粗浅认识。与内地和北方相比,经济比较发达、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人情世故比较少。毕业时学校里有不少同学去了广东,但主要是深圳,一则是特区效应,二来深圳毕竟是移民城市,通用普通话。去广州的人则要少很多:虽说是“花城”,虽说是“鸟语花香”,但听到学校里广东老乡见面时的白话,不亚于听说另一门外语;加上传言广州人比较排外,心中更加打鼓。因此当中信银行广州分行去学校招聘、初步同意我的应聘后,我还着实踌躇了好久,毕竟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完全没有应对的经历。 不管怎么样,最后还是乘上了南行的快车。 中信银行广州分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气!高耸入云的中信广场,分行办公地点就在48层。营业部大厅的布局也与传统银行网点大为不同,板台、低柜、私人理财室……到处透着新鲜。更让人惊讶的是办公室通用的工作语言是普通话,语言上的障碍一下消失无踪!即使是与一些广东籍同事交流当中,他们也使用白话,这无疑大大提高了非广东籍员工沟通的范围。 好心态来自中信 心态很重要。有一段励志的活是这样说的:“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命运。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人的心态变得积极,就可以得到快乐,就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并不是在任何的工作环境下都会有好的心态。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广东,竞争十分激烈,有时候甚至是惨烈。在踏人工作岗位之前,就听说在很多地方,同事之间互相帮助比较少,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去摸索。中信银行会不会也这样呢? 广州分行工作十分忙碌!办公室是大开间,很多部门在一起办公。但在上班时间,除了此起彼伏的小音量电话铃声和小声地交谈外,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偶有外出的,脚步也十分轻快。大家都那么忙,时问弥足珍贵,新人行的员工,从哪里获得必要的经验知识呢?但结果是出乎意料的。记得我还是新手时,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向同事提出求助时,同事们总会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解答,而且毫无保留。不仅对我这个新手如此,我了解到对其他同事也是这样。 原来这是中信的传统!乐为人师,表面上看是挤占了自己的工作时间,也甚至会造成“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的可能,但实际上帮助解决同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首先能够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其次,作为一个在高度市场化环境中工作的职业人,每次解答别人的问题,都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简单地保守自己那一点点工作经验,最终不可避免地会被淘汰,因为学习的渠道是太丰富了。如果你每次都毫无保留地把你的经验和技巧分享给别人,就会形成一个倒逼机制,逼迫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样,通过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了自己。而且,能够加盟中信银行的员工,都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心,始终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好工作来自中信 什么是好工作?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用广州分行李松玉行长的话来讲,就是“个人与银行一起成长”。从我的理解来看,好工作有这么几条标准:一是能够心情舒畅的工作,因为一个人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到退休之前,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和同事们相处,只有在工作中找到快乐,人生才有意义;二是能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新的能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是个人的价值在银行的具体工作中得到体现。 眨眼间,我来中信银行广州分行已经超过8年了,当年那个在“新行员培训班”听课的清清瘦瘦的四川小伙子,已经成为给“新行员培训班”讲课的教员之一。更让人惊奇的是,2006年和2007年,我给新行员讲课的内容不是自己所从事的计划财务工作,而是讲述我如何“从工作中获得快乐”,我的理由很简单,而找到快乐却也不难,关键是要珍惜工作机会、珍惜同事缘分,要怀着一颗朴素的心,要做好每一件事。 其实,任何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所在的计划财务部,是一个“矛盾”较为集中的部门。这个部门工作的核心,是从有利于银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提出配置资源的各种建议,并通过具体的资产负债、计划、考核、财务管理来予以落实。但是,正如任何一个“账房先生”或“管家”,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资源有限和需求无限的经常性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需要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所幸的是,这些年来计划财务部求实创新,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了计划财务工作的计划指导和支持保障作用,获得了总行、分行的好评和肯定,多次被评为总行“青年文明号”,获得分行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感谢中信!因为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我们拥有好的心情,凝聚了和谐的气氛。我们努力而愉快地工作,为中信事业演绎缤纷多彩、万马奔腾的明天! P220-222 后记 当我们放下手中的笔、抽回沉浸的思绪、清理好案头终校稿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激动不已,感慨万千。中信银行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信·念》就要付梓了,那饱含着我行员工深情厚意的文稿就像一颗颗珍珠,经过编委会成员的精心挑选和加工,终于串成了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在此,我们把它作为一份生日礼物,献给我们挚爱的中信银行,献给每一位中信银行人。 此次纪念中信银行20周年征文活动得到了全行员工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从全行员工的参与热情到踊跃投稿,从作者的用心到稿件的质量,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我行员工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那份对中信银行的热爱、奉献、感激、期盼之情和拳拳赤子之心。 自7月中旬,我们的征文通知一发出,就不断接到员工的咨询电话,很快征文专用信箱也源源不断地收到稿件,到8月中旬文集截稿,共收到全行征文312篇。由于各分行上报前都进行了集中筛选,只选报了部分优秀作品,所以这312篇只是征文中的一部分。如有的分行员工广泛参与,收到征文200多篇,而经过精心挑选报给总行的只有18篇;有的分行工作扎实认真,不仅对上报作品进行了审核排序和重点推荐,还对文稿进行了修改,结构紧凑,文字流畅;总行有的部门和有的分行对稿件非常认真和负责,在上报文稿后,还来电询问是否需要从体例、文字上进行修改和调整。 在作品选择上,我们力求兼顾思想性和可读性的统一,兼顾各行员工的参与性。为做到优中选优,防止疏漏,编委会成员都通读了所有来稿,先后5次召开编委会,反复讨论确定选用篇目。而限于文集容量,纳入初选的50多篇不得不忍痛割爱,但其中包含感人至深的生动故事、启人深思的思想珠玑,十分可惜。取舍之间,斟酌再三,既要做到对作者负责,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又要做到对读者负责,力求为我行员工奉献一部值得珍藏的纪念品。 本书集共辑录文章(诗歌)85篇,30多万字。按照文章内容我们将其分成4部分,即信之程(16篇)、信之拓(16篇)、信之悟(26篇)、信之情(27篇)。在这些作者中有中信银行的离退休职工、有入行15年、10年、5年的管理者和员工,更不乏刚刚人行一两年的新员工。作为业余之作,这些文章从内容到文字都生动感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一个基层干部的一天》让我们看到了中信人奋斗的身姿;《基业常青是精神》、《成败于一“念”之差》让我们感受了中信人创业的艰辛;《在路上》、《快乐如影如风》让我们听到了中信人成长的心声;《依托中信平台,创造人生价值》、《矢志创新,决胜蓝海》再现了中信人勇于创新的风采;《我的岗位,我的最爱》、《我和我的客户》展示了中信人服务客户的真诚。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一次次被感动着,感动于中信人的负重前行,坚忍不拔;感动于中信人的勤勉奋发,无私奉献;感动于中信人的激情进发,开拓创新;感动于中信人的敢于亮剑,勇争第一。我们相信这些文章同样能带给全行员工以深刻的感动和启迪,为大家所喜爱。 最后,衷心地感谢孔丹董事长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感谢陈小宪行长饱含深情的致辞;同时对此次参与征文活动的所有员工表示深切的感谢,感谢你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和我们一起激荡心怀,共同为我们深爱的中信银行献上一曲生日祝福。此外,本书在编辑过程中还得到了中信出版社领导和相关编辑的大力支持,也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2007年10月于北京富华大厦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中信银行成立20周年之际,由员工个人讲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读自己的感悟和收获,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同时这些文章也集中反映了中信人坚定的信心、执著的信念、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优秀的企业文化。 ——孔丹 中信集团董事长 翻开这本员工征文集,字里行间表达出广大干部、员工对中信银行的热爱和忠诚、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向往,及为中信事业奋斗的决心和信心。这本文集的编辑出版,不仅为行庆征文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中信银行20周年华诞献出了一份珍贵的纪念品。 ——陈小宪 中信银行行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