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德艺双馨--尹桂芳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华兴//黄宇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德艺双馨--尹桂芳。

内容推荐

尹桂芳,越剧小生。尹派艺术创始人。祖籍浙江新昌。一生演过上百个剧目,其代表作有《盘妻索妻》、《沙漠王子》、《浪荡子》、《红楼梦》、《西厢记》、《屈原》、《何文秀》、《玉蜻蜓》、《信陵君》、《江姐》等。演过上百个剧目,塑造了贾宝玉、何文秀、梁玉书、屈原、张生、信陵君等一系列艺术形象。文革中,她遭到残酷迫害,半身瘫痪。但她身残志不残,仍然为振兴越剧事业,培养越剧新人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尹桂芳的艺术特色是深沉隽永,流畅舒展,缠绵柔和。其唱腔艺术,醇厚质朴,跌宕有致,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风靡越剧界,经久不衰,在越剧小生中学尹派的占大多数,有“十生九尹”之称。

目录

第一章 云桂降寒门

剡溪蕴秀异

世代勤农耕

人生大不幸

童年早当家

全家去逃亡

第二章 习艺迭遇挫

启蒙多坎坷

幸逢艺高人

漂泊水乡间

小荷露尖角

第三章 艺海苦漂航

遭遇“立台板”

头肩尹云峰

首次进上海

改名尹桂芳

身陷黑囹圄

再进大上海

第四章 走红上海滩

“孤岛”越剧兴

二临永乐园

博采众家长

柳暗花又明

舞台姐妹情

创“尹派”艺术

尹派两经典

第五章 越剧续改革

改良孕创新

对影成三人

提炼与推新

创立芳华团

唱红新剧目

第六章 协力齐抗争

联合大义演

祸逆接踵至

二立芳华团

第七章 艺涯逢盛世

戏改与义捐

三立芳华团

甘为孺子牛

第八章 再攀新高峰

爱国唱屈原

演出享盛誉

第九章 香飘在八闽

远迁到前线

闽地排万难

犒劳勇三军

再上新台阶

香飘在八闽

第十章 霜重色愈浓

众姐妹挨批

桂芳受冤屈

激愤成中风

四立芳华团

第十一章 辛勤育桃李

“尹派”源流长

桃李满天下

培育赵志刚

点拨茅威涛

磨砺王君安

历练萧雅艺

第十二章 晚霞留余晖

回越剧之家

话艺入学府

芳华溢越坛

桂子永流芳

尹桂芳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倒“爪”形的南面,即三山交会处,是古剡中,即今新昌、嵊州盆地。盆地略呈三角形态。西北边以会稽山为界,东北边与四明山接壤,南缘为天台山麓线,总面积约数百平方公里。唐代时,这里尚是湖泊沼泽地,地面与海面的高程相差无几,大海涨潮时,就出现海水倒灌。唐代诗僧贯休曾有诗云“微日生沧海,残涛傍石城”。诗句中所说的“石城”,即位于今天新昌城关西侧。①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在这片灵山秀水之间,孕育了众多的功臣名将、文人雅士、戏曲大师……其中一位便是著名的越剧一代宗师尹桂芳。

尹桂芳出生在新昌县磕下村小龙潭。

磕下村又名磕山村、旗山村。位于新昌县城西两公里,呈带状分布于磕山山麓。辖雪塘里、磕下、路廊村、下金山、茅屋头、林家、山根脚、前门山、下村等九个自然村。小龙潭属雪塘里自然村。

雪塘里村,群山环抱、溪水淙淙、绿树成荫、百草丰茂。

小龙潭,是个仅有二十几户村民的小村组。多为远祖迁来,世代在此繁衍生息,少数为近世外迁而来,姓氏繁杂,都以农耕为业,闲暇之时常祭祀神祗,所以自古人人皆能歌善舞。

早在太平天国战乱之时,因家境清贫、生活无着,为了躲避战乱,寻觅生计,尹家先祖就从嵊县甘霖镇尹家村迁居于此,刀耕火种,开荒垦田,艰难度世。①尹家保存有几间坐北朝南的土墙老屋,包括厅堂、几间卧室、灶间和柴房,是尹桂芳的祖上建造的,似乎曾有过一阵子较为殷实的时期,但那也只是一处有着江南特色的农村最普通的民宅而已。

尹家宅前,有一块小小的空坪,左端有两株高大的黄连树,至今依然存活着,而尹家几辈人的生活,就像这黄连子一般,苦得很!

尹家宅后,有一片茂密的竹林,竹竿修直,竹叶苍翠,日光透过稀疏的竹叶缝隙直射地面,碎影斑驳,黝黑的泥土仿佛变成了一块点缀着一层碎点金光的地毯,煞是迷人。一阵微风轻拂而过,竹竿摇曳婆娑,竹叶沙沙作响,使人心静怡然!

林中有一条小路穿越而过,连接着一条直达新昌县城的朝北的大道。尹家人常常从这里到小县城去赶集,出售自己地里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或山货野味,换回日常生活所需的食盐和其他日用品。

尹家宅子的周围,远近都是千姿百态、万木葱茏的青绿山岭。靠近尹家门前的东边那座山岭,被一条流人剡溪的、蜿蜒的溪水对劈为两半,左边那座岭上有户人家,门前有株树大根深、枝繁叶茂的百年老桂树,每当八月桂花香的季节,它就黄花满枝、芳香馥郁,随着阵阵山风,直透整个山冲,香味若隐若现,缕缕不绝——这真是一棵月中桂子!尹桂芳无论上山砍柴,还是出门割草,都要经过这棵桂花树,在桂花树下让山风舔息了身上的汗珠,驱除出劳作后的辛劳。每当秋来桂子吐馥,尹桂芳同小伙伴们一起,手执竹竿,爬上树去,鞭打桂花,为元宵汤圆准备馅儿。这棵百年老桂是尹桂芳童年幸福的源泉,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使她人生中有了无限温馨的回昧!溪水右边那座山,除了山顶上有几棵杂树外,山腰上是一大片沙石岗。

尹家老屋西边,山峰似个马鞍形,两边的山头树木丛生。山顶,虬松盘曲,直入云霄,中问凹下的地方怪石嶙峋,一条瀑布飞流直下,飞银切玉、流光溢彩,雨过天晴,绚丽的阳光下,偶尔有七彩长虹斜挂在小龙潭之上,仿佛天上的神龙探下头来,到人间饮水;江南春雨迷朦之际,山中雾气蒸腾,日光直下,有时还能现出佛光。瀑布直泻,一直流到山腰一个面积大约十多平方米的圆形水潭,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小龙潭。那潭,晶莹剔透,水尤清冽,恰似一块硕大的翡翠宝石镶嵌于群山之中;那水,冰凉清澈,至为甘甜,掬一捧入口,沁人心脾!  这里,泉水淙淙,常年不断,即使酷暑盛夏,也不断流,哪怕穷冬苦寒,也不结冰。那潭水深不可测,唯有时至正午,日光下彻,才能直射潭底。潭中有许多小鱼儿,在水中自由地往来嬉戏,似乎与打柴路过歇息的尹桂芳相乐,正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笔下《小石潭记》中的幽景。

潭水叮叮咚咚,一年四季欢快地流淌着,跳下了山冈,穿过了草地,流入了农田,又顺着小溪河漫漫汇人了剡溪。小龙潭村组的农民就靠这口潭水,保持着些许土地的耕种,获得微薄的收获。

顺着小龙潭的方向再向西北行十几里路,就是村民常去砍柴的大山——磕山。那里一峰高耸、独立于世,形成了万笏朝宗的态势。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正因为这潭水滋润着山民的活命田,山民们也就对这潭愈发尊崇起来,而且越传越神。相传潭里生活着一位性情温顺、有好生之德的小龙君,四时播云吐雨,济事农桑。

P3-5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祷、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怀着崇敬和忐忑的心情,我们接受了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一——《德艺双馨——尹桂芳传》的写作任务。之所以崇敬,不仅是因为尹桂芳创立了吐字珠玑、如吟如诉、缠绵悱恻的尹派艺术,为中华越剧事业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因为她高尚洁雅的人品、不屈不挠的意志、宽厚谦和的德性,以及她追求艺术、奉献人生的崇高艺品。之所以忐忑,一方面因为客观上关于尹桂芳的文字和音像等资料有限、不完整,为本传记写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更主要的是,主观上我们能力和水平的有限,加上所从事专业的不对应性,使本传记写作尤为艰辛。

遵循“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主编万斌教授的“客观、历史地展现历史人物”的原则要求,我们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从资料调研到人物访谈,从实地考查到请教专家,我们不敢有任何主观上的造次。尹桂芳生前,作者曾多次亲听教诲,作了详细的访谈记录。上海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新昌县图书馆、新昌县档案馆、嵊州市越剧博物馆、嵊州市“越剧之家”、新昌县西门外磕下村小龙潭、上海市淮海西路40号尹桂芳生前的住所等地,均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和思索。在大量的调研基础上,我们专心阅读、悉心体悟、苦心写作,从写作线索的确定、写作提纲的制订和修正到书稿的撰写和修改,我们多方查考、多次研讨,历时18个月,五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本传记的写作。

扪卷冥思,本项任务之所以能顺利完成,与方方面面的指导、关心、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们是:上海市越剧团演员、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同志,原上海大华书场经理兼党支部书记、上海市老书场管理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徐美琴同志,上海尹派戏迷秦瑛宜同志,上海音像资料馆徐佳睿同志,原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党支部书记严永来同志,新昌县图书馆馆长赵楷同志,新昌县城关镇磕下村党支部书记张法忠同志,新昌县越剧团编剧石永彬同志,嵊州市越剧博物馆馆长俞伟同志,原嵊州市越剧之家领导小组组长、嵊州市越剧博物馆负责人丁一同志,宁波越联会会长、《越剧报》主编孙世基同志,尹桂芳的外甥女范益美同志、外甥孙女范冬冬同志,原湖州市越剧团演员赵燕同志,尹桂芳的义弟陈云庆同志,尹桂芳的堂兄尹梅生同志等。他们或给本书的写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具体的修改意见,或提供具体材料和有关尹桂芳的人生线索、艺术经历和有益评价,或对本书的写作意义作中肯的肯定,给我们以精神的鼓励。在此,我们对他们为本书付出的劳动和对本书写作的指导、支持和帮助致以深深的谢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徐进同志编辑的《芳华剧刊》、之江同志在《一代风流尹桂芳》中的《尹桂芳的艺术道路》一文、丁一同志在《越剧博览》中的许多有关尹桂芳生平和艺术经历的独家材料,成为本书构思和写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在此,我们对他们致以诚恳的感谢!浙江省文化厅原艺术处正处级调研员兼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党支部书记应志良同志认真仔细地审阅本书书稿,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完善本书稿的指导性和建设性意见;浙江省社科院越文化研究所卢敦基教授为本书的写作和出版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在此,我们致以真诚的感谢!

《一代风流尹桂芳》、《尹桂芳与尹派艺术世界》、《折桂越坛 流芳百世》等为研究尹桂芳生平提供了多层面、多角度、各具特色的史料。对于所有提供了尹桂芳生平、业绩和相关越剧资料的人们,我们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陈华兴、黄宇共同调查、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共同完成本书书稿。黄宇完成本书文字的校正工作;陈蔚完成本书图片的校正工作;陈华兴最终统阅和审定本书书稿。限于我们的水平,书中难免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广大专家和读者批评惠正。

陈华兴、黄宇

2005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