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剑之才女,血与火之人生!秋瑾是中国近代第一位为民主革命献身的女革命家。本书参考和运用大量历史资料和中日两国人士的诗文、日记、书信、回忆录,把秋瑾的一生放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和二十世纪初中日关系与中国人留学日本潮的历史视角下,用深入细腻具体生动的叙述,把秋瑾从出生厦门,旅居台湾,故乡绍兴,婚嫁湖南,风雨北京,留学日本,以及投身革命,创办女报,筹备起义,直至壮烈牺牲的整个人生一一娓娓道来,给了我们一个清晰完整的秋瑾形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秋瑾(竞雄女侠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永田圭介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诗与剑之才女,血与火之人生!秋瑾是中国近代第一位为民主革命献身的女革命家。本书参考和运用大量历史资料和中日两国人士的诗文、日记、书信、回忆录,把秋瑾的一生放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和二十世纪初中日关系与中国人留学日本潮的历史视角下,用深入细腻具体生动的叙述,把秋瑾从出生厦门,旅居台湾,故乡绍兴,婚嫁湖南,风雨北京,留学日本,以及投身革命,创办女报,筹备起义,直至壮烈牺牲的整个人生一一娓娓道来,给了我们一个清晰完整的秋瑾形象。 内容推荐 本书参考和运用大量历史资料和中日两国人士的诗文、日记、书信、回忆录,把秋瑾的一生放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和二十世纪初中日关系与中国人留学日本潮的历史视角下。用深入细腻具体生动的叙述,把秋瑾从出生厦门,旅居台湾,故乡绍兴,婚嫁湖南,风雨北京,留学日本,以及投身革命,创办女报,筹备起义,直至壮烈牺牲的整个人生一一娓娓道来,给了我们一个清晰完整的秋瑾形象。 目录 序 序 日文版原序 第一章 1875年~1900年(光绪元年~二十六年) 第一节 诞生 第二节 缠足 第三节 台湾之旅 第四节 卖官鬻爵 第五节 从厦门到绍兴 第六节 湖南的郁闷 第七节 彩凤随鸦 第八节 戊戌变法 第九节 启蒙之师 第十节 黯然的北京生活 第十一节 义和团 第十二节 汨罗的回忆 第二章 1901年~1904年(光绪二十七年一三十年) 第一节 废除科举令 第二节 京师大学堂 第三节 清朝日本互相考察 第四节 嘉纳与杨度 第五节 支配与服从 第六节 在日绍兴留学生 第七节 女留学生 第八节 吴芝瑛的知遇之恩 第九节 彩凤随鸦鸦打凤 第十节 服部夫人繁子 第十一节 男装丽人 第三章 1904年2月~7月(光绪三十年二月~七月) 第一节 结拜姊妹 第二节 革命问答 第三节 剑之歌 第四节 去美国还是日本 第五节 子芳的请求 第六节 出国之日 第七节 鲨鱼之海 第四章 1904年7月~1905年3月(光绪三十年七月~三十一年三月) 第一节 清朝留学生会馆 第二节 实践女子学校的入学 第三节 告别服部夫人 第四节 加入三合会 第五节 宋教仁 第五章 1905年3月~12月(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十二月) 第一节 临时回国 第二节 徐锡麟 第三节 加入光复会 第四节 同盟会的创立 第五节 与孙文的相会 第六节 儒教的传统 第七节 光复会的行动 第八节 暗杀时代 第九节 同盟会《民报》发刊 第十节 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 第十一节 一起回国 第六章 1906年1月~12月(光绪三十二年一月~十二月) 第一节 妇女从军歌 第二节 绍兴建议 第三节 浙江的教职 第四节 上海梁山泊 第五节 爆炸负伤 第六节 湖山之约 第七节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第七章 1907年1月~6月(光绪三十三年一月~六月) 第一节 中国女报创刊 第二节 动员浙江会党之旅 第三节 女思想家们 第四节 岳飞的墓 第五节 开学典礼 第六节 跨马放浪 第七节 光复军的组成 第八节 举事檄文 第九节 死别之心 第八章 1907年6月一7月15日(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七月十五日) 第一节 举义前夜 第二节 光复军的覆灭 第三节 徐锡麟举义 第四节 举义失败 第五节 主张和死刑 第六节 震惊清廷 第七节 密告 第八节 拒绝逃跑 第九节 清兵逼近 第十节 秋瑾被捕 第十一节 “先把秋瑾处死” 第十二节 秋风?秋雨? 第十三节 革命之事免开尊口 第十四节 我自己走! 第九章 终章 第一节 血馒头 第二节 坟墓九迁 第三节 复仇 第四节 风狂雨暴吹野露 第五节 巾帼英雄 尾声 参考·引用文献 日文版原跋 中文版后记 试读章节 北京的春天虽然来得较晚,但过了仲春三月,沿着运河和城墙排列着的杨柳树枝也都萌发出了新芽,周围一带的景象也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就在这样季节的一天,明媚温暖的阳光照射在服部居所繁子的房间里,暖炉的前面,秋瑾和繁子面对面地坐着,事先约好了然后前来访问的秋瑾,作为初次见面,应该是给人一种较为张扬的印象,但秋瑾相对来说还是较为沉稳平静,只是仍然穿着看来不十分合体的蓝色男性西装。繁子一面招待秋瑾用茶,一面重新审视着面前这位有点不可思议的女子。 其实,仔细打量秋瑾,会越来越发现她长得非常美。繁子暗自思忖:单单用女性的美还不能加以概括,秋瑾那种凛然的气质和优雅的感觉浑然一体的俊俏少年般的美,甚至能令人感到比当时流行小说中的英雄更为俊美靓丽。再加上她时而弯下身体的习惯姿态,更增添了一层独特的魅力。 “秋瑾,听到了你的名字,我就联想起了白乐天的诗篇‘秋槿’。那首诗描写的是女子的悲剧,但看到你却完全是另一种不相同的类型,你是幸福明亮的人呢。” 繁子对秋瑾这样说了后,秋瑾点着头回答道: “是的,我的名字或许是探自那首诗吧。但因忌讳‘槿’字的贫乏、短暂、虚幻等语意,故改成了美玉之义的瑾字。” 今天秋瑾说话非常的温和,繁子也消除了紧张的情绪,互相开始了轻松坦诚的对话。 “秋瑾,对于你为什么喜欢男装,我也想了好多理由。因不知道我的猜测是否对,所以想先听听你自己的陈述。” 繁子的问话,使秋瑾白净的脸一下子微微变红了,噘起了薄薄的嘴唇回答说: “我为什么要着男装,其理由一定和师母您想像的一样。中国完全是一个男人的社会,女人毫无社会地位,一直受到抑止和压迫。因此,我就想通过什么方法和行动,使自己具有和男人一样的力量,起到与男人们一样的作用。为此,我想首先得从外观上看起来和男人一样,进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也等同于男人。但中国男人的装束并不是中国传统的形式,而是异民族的习惯,即必须留着长长的辫子,所以我就只能选择穿西装了。况且我也确实是喜欢男式的服装。师母,你一定明白我着男装的理由了吧!” 繁子片刻后点头表示了认可。然后接着又问道: “你让自己的外形成了强者的装束,但你想成为强者中的更强者吗?” “是的。” 秋瑾略带羞涩地回答道。繁子从秋瑾的话语中看到了她的内心的真实想法,摇着头对秋瑾说: “我和你的想法可是不一样啊。女性并非生来就不及男性。同样是人,应该完全是平等的,权利也应该是平等的。孔子谈到的‘孝’,也没有说单单只需对父亲孝就行,而是说的要对父母都孝。这也就是说在家庭里,男女是平等的。你关于自己为何着男装的考虑,显然还很片面,还没摆脱幼稚。由于羡慕男性的地位、力量等,甚至连外形穿着也都模仿男性,这就暴露了自己的自卑感。即使是穿上了男装,但身体实质上却仍然不会有变化。女性毕竟是女性,这没有丝毫的卑微。女性只有表现出女性本来应有的自然状态才能不被男性轻视。” 秋瑾睁大了眼睛盯着繁子,过了会噘起嘴说: “师母说的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还是不想放弃自己的考虑。” 繁子点了点头,对这位女子马上就能改变自己的信念并不抱有期望。说: “也行,因这是你的自由。我们换个话题吧。秋瑾,能说说你家庭的事吗?” 涉及到这话题,秋瑾一下子露出赧颜。她的丈夫王子芳是湖南湘潭的富豪。子芳25岁,比秋瑾小2岁之说似乎是繁子听错或记错了,实际上子芳生于1879年,所以比秋瑾小4岁,当时应该是23岁。 繁子曾说“他们(夫妇)已有两个分别是5岁和4岁的孩子了”,但其实秋瑾的儿子沅德生于1897年,当时应该是7岁;女儿灿芝1901年生,当时3岁。 至于“比她年龄小的丈夫是个十分温和的人,秋瑾在言行上都没被限制,自由自在,没有任何束缚”等关于子芳的评论,或许是繁子出于好意而这样记述的吧。 繁子握住秋瑾的手,微笑着用打趣的口吻说道: “嗬,秋瑾,在你的家里你是个男的,而你丈夫却是女的呢。实际上你是你和睦美满家庭里的女王,不不,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个女神。中国有“河东吼”这样一个词,说的是在家庭里妻子主宰一切,享有特权,为所欲为……我看你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你的丈夫就是你这位女神的崇拜者……” 秋瑾睁大了眼睛凝视着繁子,说: “就是这样呀,师母。我的家庭经常是太平和安静了。但是,对我来说,这种看似平和安静的家庭却使我的心得不到宁静,反而让我痛苦。男人,我希望他们能更强有力,能更加发挥出他们的强硬、坚韧的力量,可能的话,我甚至希望他们使用暴力,具有能完全压服我的力量……不!这决不是单单针对我,而是为了所有的女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激发出我一定要让男人在女人面前屈膝的决心。师母,要问我为什么这样想的话,那是因我决意要作连男人也做不到的事!” 秋瑾这番慷慨激昂但又幼稚矛盾的议论,使繁子又是同情又有些怜悯,批驳道: “秋瑾,你的想法太过于天真简单了,是否受幻想的影响太深了?因家庭太平静,觉得没意思,因而希望‘男子使用暴力’的想法,对家庭中的妇女简直是在开玩笑、在嘲弄了。男性的强有力或许是天性,但时而也会有软弱的时候。女性的柔弱或许是天性,但在有些场合下也会表现出比男性更强的一面。女子,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必须表现出非女性的强硬,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要压服男性令其屈服等想法,如果坚持这样想的话,反而暴露了自己软弱的本性。” 秋瑾稍稍改变了些口吻不以为然地说: “但是师母,我还是对‘是女子就必须遵奉女子的本分’这种现状感到不满和不平。不管走到哪里,我仍然想要和男人分庭抗礼,要超过男人。师母能在这一点上给我些什么忠告、教喻吗?” 秋瑾说着歇了口气,又继续略带挑衅地问道: “非常失礼,我想问师母一句:您对革命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吗?” 繁子听到秋瑾这样间话,像遇到什么可怕的怪物一般禁不住缩起身体叫了起来: “什么?革命?!秋瑾,我们日本是全体拥戴万世一系天皇制的国家,光是听到‘革命’之类的话就会使我精神上感到不安。” P118-121 序言 永田圭介先生的力作《竞雄女侠传——中国女性革命诗人秋瑾的生涯》被翻译成中文在秋瑾的祖国出版,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高兴的了。 众所周知,日本的历史是在东亚中华文化圈中发展过来的。受中华文化影响之深,仅从我们至今仍在继续使用汉字这一点上就能体现出来。 这块东亚的土地在十九世纪中叶迎来了由西方文明世界带来的全新时代——近代时期。历史的发展诚然是按其规律循序渐进的,但时不时也会有伴随着大跳跃式前进的转换期。要说中国的大转换期,应当首推诸子百家纵横捭阖的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孕育出了以秦始皇为先河的皇帝支配的王朝体制。而中国的“近代”,是在活跃及震荡之激烈程度上一点也不亚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剧变时期。期间,产生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而近代史上新旧历史的碰撞所产生的嘎嘎声响,余音至今仍在回荡。 “女革命诗人”秋瑾,就是近代史上辉煌的一页——逼退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辛亥革命中活跃着许多女性,而女性登上历史舞台这一现象的本身就喻示着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这些女性中,为自己的信念而慷慨捐躯的秋瑾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和突出。 秋瑾在故乡绍兴以及北京的生活中,对自己人生的真正意义开始觉醒。但是使她成为一位女革命家却是在她踏上日本东京的土地以后的事。二十世纪初的东京,是以清王朝为首、越南、菲律宾乃至印度等国向往着革命的青年们聚集的政治活动中心,因为那里是他们必不可少缺的各种情报的发信源地。秋瑾就是在东京的实践女学校学习过,当时她给人们留下的是一位知书达理、“没有比她更好的人了”的女子的美好印象。 但是,秋瑾回国一年半后,在她的故乡绍兴策动反清武装起义,功尚未就,就被捕处了斩刑,年仅3l。当时她虽然有逃生的余地和机会,但她却没有选择苟且之生,而是毅然走向了杀身成仁之路。这种凛然侠气对世人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 作为秋瑾的传记,好多人手头都有武田泰淳的名作《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女士传》。这部作品最初发表在《展望》杂志上的时候是在近40年前的1967年。那时的日本乃至全世界,似乎正处在到处充斥弥漫着“大动荡大变换时期将要来临啦”的预感的时期。那时小说家武田氏把秋瑾及其周围的人们印象现状写了出来,就像是在向日本人民传递着连绵不断的革命和战乱兵燹,水深火热中,苦难深重的百姓在苟延残喘这样一幅画面。这样,秋瑾的事迹在东亚可以说是成了精神史交流的媒介。 促成永田先生动手写作秋瑾传的原动力,正是武田泰淳的这部小说。作者漫步在绍兴的街头,胸中泛起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画面印象使作者萌生了写作意愿。在当今可谓是“闭塞”的时代里,作者追循着秋瑾那“凛然侠魂的轨迹”,通过描写秋瑾这样的先知先觉者超凡的思想以及为了正义敢于牺牲自己的精神,本着一种理念和意愿,用这样一种实际行动来为“闭塞”时代的人们的内心注入一抹光明。这可称得上是继武田氏之后,在东亚通过介绍秋瑾起到了精神史上之交流作用的又一成果。 作为建筑学专家的永田先生,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就完成了这部作品,实在令人吃惊。可能因经常在写作,又善于创作连句的原因吧,总之这部作品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而且作者因看到武田的小说对不具有中国近代史知识的读者来说不容易理解的缺憾,所以按照时间顺序,以通俗易懂的笔法来加以叙述。当读者在阅读时,想必也会认可作者的初衷是收到了效果的。 顺便一提,辛亥革命成功后,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的孙文,曾为埋葬在西湖畔的秋瑾题了“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巾帼英雄四字还被镌刻在了秋瑾石像的基座上。自此,因孙文的题字,“巾帼英雄”四字也成了秋瑾的另一称号。 为能把秋瑾的遗骨埋在秋瑾生前所希望的西湖畔,冒着杀身之祸的危险而积极筹措操办的主要人物之一是秋瑾的密友吴芝瑛。她是秋瑾1903年移居北京后的邻居,也是秋瑾新思想的启蒙者。秋瑾自日本回国后,在后来成了两人永别的一个晚上,暗自怀着对前程的憧憬和希望,两人在临别前夜又歌又舞通宵达旦。那时秋瑾曾拔刀起舞,满腔悲愤地唱了一首日本歌。作者在书中推断当时唱的应该是“妇女从军歌”(见第214页),我想这个考证应该算是作者的得意之笔吧。两人死别后,生者为了埋葬死者而险罹灾祸,但我认为这也正是吴芝瑛所希望的结果吧。 神户的舞子有一所“孙文纪念馆”(旧称孙中山纪念馆)。这座馆舍原是神户华侨的代表人物、资本家吴锦堂的别墅“移情阁”,建筑风格极为典雅。该别墅建于1915年,建造当初,廉泉、吴芝瑛夫妇曾赠了一篇乐府体的祝辞“移情阁”。由廉泉撰文、吴芝瑛书写的那块匾额至今还悬挂在纪念馆的最中心,分外注目,使馆舍熠熠生辉。秋瑾与孙文的关系居然在神户也因吴芝瑛而联系在一起了。 永田先生大作中文皈的出版发行,无疑将会成为日本和中国读者之间的又一座沟通桥梁。 后记 拙著《竞雄女侠传——中国女性革命诗人秋瑾的生涯》由闻立鼎先生将其译成中文,以《秋瑾——竞雄女侠传》的书名在中国正式出版,作为作者真是感到无比的高兴。日文版原作自2004年9月1日由日本的出版社“编集工房诺亚”刊行以来,我陆续收到了大量来自读者的反馈信息。读者们在为革命诗人秋瑾悲壮的生与死而感动之余,给我的意见中大都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完全不知道(这位伟大的人物)! 我在前言中谈及,作家武田泰淳已写过关于秋瑾的小说。但是要想让一般的读者详细了解秋瑾这一人物,武田的小说似乎过于高深了一点。坦率地说,我自己对秋瑾的印象也一直很模糊。直到因偶然的机会得以访问了绍兴,接触到了秋瑾的事迹,才真正地感受到了震撼。考虑到这一点,即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容易理解秋瑾,所以我在写这部传记时,始终本着“通俗易懂”这一原则,尽量把这位罕见的女英雄和她所处的清朝末期的中国以及明治时代的日本的历史背景糅合在一起进行介绍,这样的写法应该会让更多的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本书之所以在中国得以顺利出版,是因为有众多敬慕秋瑾的人给予了我力量,赋予了我动力,对我表示了支持。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京都产业大学教授、孙文纪念馆馆长狭间直树先生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王晓秋先生分别为本书作了序,中日两国的两位著名学者的序言,为本书增添了不少光彩。此外,由秋瑾的故乡绍兴市的市政府外事处和侨务办公室的余一飞副处长、绍兴市文物管理局的金燕处长等政府官员的斡旋、引荐,我还见到了秋瑾的兄长秋誉章的第四代孙秋晓鸥先生。在秋瑾墓的所在地杭州,我还拜会了秋瑾研究会的朱馥生先生,他编著过不少有关秋瑾的文献,还是位著名的书法家,我有幸得到了他特意为我挥毫的秋瑾的诗“对酒”的条幅。这里我还得感谢群言出版社的范芳社长,在她的全力支持下,中文版《秋瑾》才得以出版。 因此可以说,《秋瑾》的诞生是两国有关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晶。但是,作为我,还有一个始终萦翅于心头的愿望:无论在距离还是文化习俗上,被称为仅“一衣带水”之遥的日本和中国,时不时会有一段摩擦的时期,目前似乎也正处在这种阶段。我想互相缺乏了解应该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我自身也是如此,到几年前在绍兴接触到秋瑾的事迹为止,对近代的中国实在是了解得非常少。日本读者们给我的意见中的“完全不知道”,我想这不仅是指对秋瑾其人其事,对整个近代的中国也同样如此。 另一方面,我想中国的读者对近代的日本似乎也同样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我的这本书如果在促使两国人民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方面能起到一点作用的话,那么我也算是为两国人民作出了一点小小的贡献。其实,上面所说的也正是我写作这本书的一个潜在的目的或者说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吧。 除上面提到的各位外,还得到了许多各阶层的人士、企业、团体以及行政单位的支持和帮助,还有王建新、张春瑜两位女士也初译了一部分章节。谨於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但愿本书能成为日中文化交流沟通中的一座桥梁。 永田圭介记于 日本大阪府茨木市 2006年12月15日 书评(媒体评论) 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雨秋风愁煞人”之句,则传颂不忘。今日又风雨凄其,得勿犹有令人愁煞者,抑亦秋女士之灵爽未昧耶。 ——孙中山 秋瑾是个新女性。自从秋瑾带头打破“三从四德”这种封建束缚以来,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在反帝反封建的口号还没有喊出来之前,她敢于仗剑而起,和黑暗势力战斗,真不愧为一个先驱者。 ——周恩来 夫民国肇造,赖诸先烈牺牲之功为多,(秋瑾)女侠更为女界之第一人。 ——蔡元培 秋瑾烈士是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前驱人物,她是一位先觉者,并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反封建主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她在生前和死后都起了很多的推动作用。 ——郭沫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