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汲取大师精粹,一分钟掌握历史脉络,快速品读世界文明史,解密经典产生的背后秘事,刻录名人名家的犀利见解。
非洲是人类漫长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站,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假说仍在;古埃及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初痕迹,她记载了法老们的兴衰;古希腊文明是民主思想的摇篮,她是世界文化中最绚烂的瑰宝;古罗马文明是力量与征服的神话,她的圆形竞技场早已成为人类永不言败的象征;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人类最痛苦的记忆劫难的肇始,她的诺亚方舟托起了人类追求永恒的信念;古中国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璀璨的华彩,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坚强的灵魂;美洲印地安文明更是丛林的奇迹,石头雕塑屹立着,犹如玛雅人追求幸福的信心……
本书在讲述人类文明的历程中,既深刻剖析了文明产生的背景,又生动地讲述了著名伟人的故事;既有专家对文明演进的解析,又有对奥秘的破译。图文并茂,鲜活有趣。
打开本书,就明晰了人类文明的传奇;品读本书,就徜徉了5000年的文明历程。
经典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经典的篇幅也是巨大的。在这白驹过隙转瞬千里的时代,还有谁能安下心来如老僧唪经般去苦读经典?
好在经典还有一种读法,那就是快速品读法。它是把如山的宝藏取了精英给你,它是将厚重的历史汲了萃华给你。
人类文明从蒙昧时代起步,经历过对日月星空的困惑,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对和平社会的探索及对自由民主的追求,行至今丢,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日千里,势不可当。
本书在讲述人类文明的历程中,既深刻剖析了文明产生的背景,又生动地讲述了著名伟人的故事;既有专家对文明演进的解析。又有对奥秘的破译。图文并茂,鲜活有趣。
品读了本书,就明晰了人类文明的传奇。就徜徉了五千年的文明历程。
巨石像高深莫测的石雕艺术人文地图
奥尔梅克人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最擅长的是石雕人头像。在奥尔梅克人的遗址中发掘了许多用石头雕刻的人头像,这些石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距今虽有大约3000年的历史,但仍能让参观者为之叹服。品读要点
1936年,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州地区发现了14个令人着迷的巨型石雕头像。这些头像十分巨大,都是用整块玄武岩雕成的。其中最大的是一个青年的雕像,重达30吨,高305厘米左右,形象十分生动。他脸庞圆圆的,鼻子扁平,嘴唇厚大,眼睛半睁半闭,深陷在眼窝中,睡意浓重的眼皮显得十分沉重。他头戴一顶装饰有花纹的头盔,遮住了两耳,帽檐放得很低,几乎要遮住眉毛。无论是谁,在面对这些头像时都会迷失在那永远也猜不透的表情中。它似乎想要告诉人们什么,连珠话语也许在一瞬间就从那厚厚的双唇之间奔泻而出。然而所有的热切期待都在冰冷的石像面前渐渐冷却,人们仍然无法了解它究竟要告诉什么。从石像本身可以看出,当初的制作者构思完善,具有强烈的写实性。
这14座雕像作为奥尔梅克文明的代表作品,收藏在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都会饶有兴趣地驻足观看,猜测一下当时的奥尔梅克人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雕刻了它们。由于这些石像都带着一个巨大的类似今天棒球头盔的帽子,并在它们重见天日时都矗立在一个平坦的“球场”上,因此有些考古学家们认为,这是古代一种神圣的球赛的球员头像,与这种竞赛的祭祀有关。这种类似篮球赛的比赛十分残酷,曾经广泛流行于整个中美洲地区,比赛中失败的一方队长将被砍下头作为牺牲品。头像头上大大的帽子有可能就是比赛用的头盔。还有人认为,这些富于人间感情的头像可能是当时奥尔梅克领袖的雕像,比如说是当地族长或最高祭司的纪念像,或者就是一种向死者表示致敬的纪念物。由于它是纪念那些和族人一起生活的英雄,因而显得比例得当,善于写实,而不是让人敬畏的肃穆。
在沿海的奥尔梅克遗址地区,欧美的一些考古学家陆续发掘出许多巨型石雕人头像以及其他石刻品,比如说塔巴斯科州的拉范达岛、韦拉克鲁斯的圣劳伦佐等等,内陆地区则为小型人头像。石雕品的总数大约是250座,其中在拉文塔有88座,在圣劳伦佐有75座,在特莱斯萨包特斯有28座。在这些石雕品中巨型人像就有98种之多,堪称是奥尔梅克文化的代表遗物。这些石头像都是用10吨、25吨、甚至40至50吨重的整块玄武岩雕凿而成的,其高度从150厘米至290厘米不等。人们把这些巨型石头像称之为奥尔梅克人头像。从外观看很像占代蒙占或尼格罗的武士形象。他们的特征是:亚洲人种的嘴唇形状,非洲人种的嘴唇厚度,扁平的鼻子,两眼圆睁,目光微有愁意。五官的比例十分均匀,体现出一种气魄浑厚的雕刻风格。绝大多数石头像是戴有头盔的年轻人。
从头像的风格来看,制作者尽量避免表现个别和特定的人物,明显的缺乏个性,风格雷同,其中所隐含的意义至今仍然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石雕主要集中在奥尔梅克文化的三大祭祀中心,应是一种祖先的肖像;也有学者认为,头雕的容貌兼有猫科动物与人的混合特征,可能体现出奥尔梅克人传说中美洲虎与女性结合从而产生的神祗形象,并在以后逐渐变形为古代墨西哥的丰收之神。至于哪种说法切合实际,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从雕刻技法看,巨型人像可分圆雕与浮雕两种,刀笔刚劲简练,但又刻画入微,形态极为生动。巨型的人头雕像是圆雕的代表,浮雕则以神像为主。其中有一幅被考古学家称为“蛇中人”的精致浮雕。这幅浮雕雕刻在一块花岗石上,图中一男子坐着,伸出双手,右手拿一小水桶形器物,左手似在操作某种交通工具的排挡杆,头戴的冠饰形状怪异,结构复杂。浮雕的另一图像是“羽毛蛇”。羽毛蛇是一条长羽毛的大蛇,它是奎扎尔考赤的象征,历史悠久,是中美洲各朝各代的民族膜拜的神灵。还有一种石雕是将一块石头雕成一座座祭坛,并在其正面凿一小龛,龛内用浮雕技法雕出一个戴有高冠、佩有颈饰的“虎面人”坐像。这类雕像有的双手捧一个小孩,有的怀抱孩子。这个虎面入的形象正是奥尔梅克人所崇拜的“美洲虎”的化身。从中可以看出,奥尔梅克的艺术家们首先是面向生活塑造生动而具体的形象,然后才根据宗教的要求,添加各种装饰和象征图案,创造出离奇古怪而又复杂多变的各种神像。
人头像和虎面人像分别代表了奥尔梅克石刻艺术中两种风格,前者写实,后者象征。象征风格曰后在其他美洲文明中得到不断发展,比如说玛雅石雕中的神祗形象。
奥尔梅克人没有文字,他们最大的成就在于石雕像和石刻艺术。他们建造了许多巨大的石碑、祭坛和神殿,凭借精湛的雕刻技术用整块巨石创作出巨石人头像,作品水平很高,一般体积都很大,构思奇特,比例也相当匀称,令后人叹为观止。
最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奥尔梅克文明的石刻艺术完全是在无米之炊的状态下产生的。考古学家们根据头雕出地点的自然环境分析,奥尔梅克地区并不盛产石头,当地人制作大型石雕像的巨石,很有可能是从距河谷地带数百里远的山区采掘,搬运过来然后加以制作的。在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下,这需要动员和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工程的工作量之巨大令人难以想象,由此看出奥尔梅克文人已经具有了相当发达的社会组织与文化水平。同时,这些2500年前的雕刻家并没有金属工具来从事他们的创作,他们使用一种硬度较大的石头来雕凿较软的砂岩,因此,面对着这些伟大的艺术品,一种对奥尔梅克人的高度智慧与惊人劳动的缅怀,油然而生。
奥尔梅克人建立了相当辉煌的文明,进行过大规模的建筑,发展出高超的技艺和雕琢处理巨大石块的能力。但奥尔梅克人的先进科技知识和高度的组织能力,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发源、演进和成熟的呢?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在整个美洲一再进行发掘,却没有找出奥尔梅克文明曾经有过“发展阶段”的任何迹象和证据。这个善于雕像的民族仿佛是突然在墨西哥长出来的。品读札记
作为美洲文明的曙光,奥尔梅克人影响了美洲后来兴起的各种文明,特别是玛雅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奥尔梅克文明的宗教崇拜、艺术特征、天文历法等等。P288-291
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关于经典
人的一生很短暂,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与品读所有的书籍。但是,人生的成功又需要足够的知识为积淀。无数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决矛盾的最佳办法就是——品读经典。
经典的内涵是丰厚与庄严的。先哲大师们为了洞悉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困惑;为了解构星空日月的奥秘;为了明朗人神鬼怪的存在与虚无,穷尽了智慧,著述了流芳千年的经典史书。今天的我们,品读着先哲的经典,汲取着巨擘的智慧,就犹如站在巨人的肩上,能快速地掌握知识的精粹,迅速地接近成功的顶点。
经典的品读是必需与必备的。品读自然科学的经典,会让我们明白时间与空间是可以延展的,科学技术是可以创新的,用我们的信心与努力是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的;品读人文科学的经典,会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智慧与生存的意义,会启蒙我们的感悟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会培养我们建立高尚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勇气,就是信心。品读经典,会快速完备我们的知识积累,会快速提升我们的素质修养,会警醒我们迅速描绘更加绚烂的人生蓝图,会让我们更快地接近人生的完美和成功。
今天我们品读经典,明天我们将收获成功。关于本书
自人类站立在地球上的那一瞬起,就注定了要书写传奇。
人类文明从蒙昧时代起步,经历过对日月星空的困惑,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对和平社会的探索及对自由民主的追求,行至今天,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一日千里,势不可当。
非洲是人类漫长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站,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假说仍在;古埃及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初痕迹,她记载了法老们的兴衰;古希腊文明是民主思想的摇篮,她是世界文化中最绚烂的瑰宝;古罗马文明是力量与征服的神话,她的圆形竞技场早已成为人类永不言败的象征;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人类最痛苦的记忆劫难的肇始,她的诺亚方舟托起了人类追求永恒的信念;古中国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璀璨的华彩,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坚强的灵魂;美洲印地安文明更是丛林的奇迹,石头雕塑屹立着,犹如玛雅人追求幸福的信心……
本书在讲述人类文明的历程中,既深刻剖析了文明产生的背景,又生动地讲述了著名伟人的故事;既有专家对文明演进的解析,又有对奥秘的破译。图文并茂,鲜活有趣。
打开本书,就明晰了人类文明的传奇;品读本书,就徜徉了5000年的文明历程。
愿与读者朋友共勉。